Ⅰ 我們該如何傳承文化
泱泱古國,大河湯湯。中華民族幾千年走來,積累了許多文化寶藏。中華文明的璀璨華光已經照耀著偉大的中華兒女幾千年有餘。我們珍愛我們的文化,因為它們蘊含了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藏,我們欣賞我們的文化,因為它承載著一個名族偉大的生命力,我們發揚我們的文化,因為它不僅僅是我們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不!這種行動不是文化的傳承,而是文化的浮躁。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它那種精神,那種對人格的塑造的偉大力量,就是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是,我們文化浮躁,浮躁有三。
一、目的不明。毫不客氣地說,很多人並不是在傳承中華名族的文化,他們只是打著傳承文化的旗號肆意招搖撞騙,為了大筆的金錢,為了大量的利益去做所謂的文化傳承。如今的電視上,將一些封建迷信也捧做文化精華,大肆鼓吹,蠱惑人心,實在是令人發指。還有許多地方,為了爭搶一個名人,到處打官司走關系。為了什麼?為了錢!為了讓用文化發財致富。本來,文化是可以用來致富的。但是,文化不是用來炒作著發財致富的,文化的價值也不僅僅就是讓人發財致富用的,它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就說一個博物館,裡面文物的價值,絕對不是參觀費得價值。可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如今的人,只看到了那個參觀費得價值,卻看不到文物本身的價值啊!
二、態度有誤。對文化的發揚目前大有一番大躍進的樣子。好像要在十年之內恢復中華傳統文化似地。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過一句話,在下十分同意,奉為經典。「文化的傳承,不是我們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兩代,三代,甚至子子孫孫共同的事情。」是的,中華名族,五千年積攢的文化,哪裡是你能夠在三年五載就發揚的呢?但是,如今的報紙上,電視上,網路上,到處是一片虛偽的文化熱,從中傳出的,確是一種真實的文化大躍進。
三、方法失當。文化的發揚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名族共同的事情,當然,也需要有人領導,有人倡議,所以,我不反對媒體對文化的宣揚,反而贊賞。但是,由於有太多的浮躁在內,又不得不說。方法失當,是最要命的問題。中國人中,不乏有很多文化傳承者,但是,他們都是在畢生研究,沒有發動起周圍的人來。所以,文化的發揚是需要發動群眾的,不是紙上談兵。但是,在發動群眾之前,必須要端正目的和態度,才能夠取得效果。方法的失誤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文化的全盤接受。雖然是中華文化,其中也必然有糟粕,是糟粕,就應該果斷去掉,不能夠變著方地去圓它,否則,就容易誤導人。我們要坦然面對這些糟粕。因為書是人寫的,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是比見解不同,是比有犯錯誤的時候。方法失誤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脫軌。我們沒有把文化好好地應用到現在生活中去,或者只是談了一些現在根本幹不了的事情。文化只有在創新和運用中才能有發揚光大,這樣的文化之水才能永遠流淌。
悲哀的是,中國人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美食,另一方面卻一味地享受這快餐帶來的快捷和美味;一方面贊嘆這偉大的古代建築,另一方面卻大肆地拆除古代遺樓,蓋起高樓大廈;一方面歌頌著田園牧歌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卻把破壞著美麗的大自然。
我們說的,和我們做的,真的還差得很遠很遠,我們文化傳承之路,真的還要走很遠很遠,但是,我們適時地需要停下,看看我們做得好不好,對不對。
是的,傳承文化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論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都有文化需要傳承,我們不能夠當外國人復製品,我們不能再復制中將自己埋沒。我們需要一種清新的中國方式面對世界,讓世界感受到我們的存在。這才是真正中華文化的力量,它讓一個名族不同凡響,它讓一個名族有一種精神。如同軍人的亮劍精神樣,我們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真正目的,是要鍛煉出一種中國人的精神。
這種精神將指引著我們努力向前,將使中華名族,永遠流淌的鮮活的血液!
Ⅱ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是值得傳承的
中國傳統文化往細了分包括很多,如古文.詩.詞.曲賦.對聯.歇後語.戲劇等等。
往大了分有三種:
1.宗法文化,2.農業文化,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
中國傳統文化留傳下來的。我們都要傳承下去,幾千年的文明,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繼承和傳承下去。
Ⅲ 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有什麼區別
傳承文化是繼承文化,是你自己學習文化,傳播文化是向其他人介紹文化,感受文化的影響力。
Ⅳ 傳千秋文化,讀千秋好文什麼意思
傳播可以源遠流長的文化,品讀可以流傳千古的好文章
Ⅳ 什麼叫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和社會制度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而文明進步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可以說,社會系統演化是文化與文明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文化基於歷史傳承,文明基於科學進步,兩者雖相互影響,卻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當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的張力保持一致時,兩者會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和諧狀態;當文明進步與文化傳承發生離變並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文明基於自身的進步規律會與文化產生摩擦。這時,制度創新成為協調文化與文明關系的內生性要求,並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引起文化的強制性變遷,以適應文明進步的價值觀與制度範式要求;二是文化對文明形成掣肘,使人們的行為保持在與文化傳承相適應的價值範式與制度範式之中。一種良性互動的結果是:文化傳承、文明進步與制度創新形成新的發展合力。
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注重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關系。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並不局限於人的共同體內部,而是包容了天、人、道(客觀規律)之間的根本關系。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保持的多子分承的家庭財產分配製度、祠堂族田以及一些賑濟與借貸性質雙兼的倉、會經濟制度,是與這種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制度安排。由於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的整體和諧理念對於民族行為意識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發展顯著背離整體和諧的發展路徑時,就會出現激烈的社會變遷現象。均富、和諧的整體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國民意志與社會選擇傾向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近代中國革命勝利並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文化缺陷往往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暴露出來,並成為文明進步的束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整體相互調適,存在的基本問題是對個人價值、自主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忽視,並導致個體盲從於整體與傳統,滋長了守舊意識與等級制度觀念,淹沒了個體主動性的發揮。現代工業文明需要人們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需要個體充分發揮主動性,需要人們獨立決策、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而這些恰是受到傳統文化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排斥的。因此,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以至於嚴重束縛了中國現代文明進步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實行改革開放,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文化價值觀與文明進步的要求相適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時期。
可見,正是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顯然,這場制度創新,以彰顯個體主體價值觀為文化特徵,以追求市場競爭主體利益最大化為價值目標,以經濟文明進步為社會發展向度,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一種趨勢,即由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向更強調個體和物質利益的文化過渡。
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
個體私營經濟的獨立自主意識與產權邊界意識、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規則與自由流動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人的個體性、自主性得到了極大開發,個體主體價值觀在這種經濟制度創新中逐漸顯性化,並對工業化、現代化起到了強大的促進作用,對個體主體性缺失的傳統文化缺陷也具有顯著的矯正意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值得反思的不和諧現象,其中分配不公與生態環境過度受損是兩個典型的不和諧問題。這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個體主義價值觀膨脹是密切相關的。一些主體利用其占優的資源配置權,進行有利於自身的資源配置,使得利益天平向自己一邊傾斜。當這種傾斜達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數、環境可持續性指數是顯示這種傾斜程度的指標),便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
正如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識下個體性往往容易被磨滅一樣,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現象發展得過分突出,不僅會背離傳統和諧文化的價值基礎,而且同樣會束縛社會效率與現代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正在成為文明進步本身發展的障礙。這表明,如果個體主義放棄整體和諧是個體發展的前提條件這一長期約束因子,就會表現出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危害性。因而,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價值理念創新――構建個體與社會整體協同的和諧文化價值體系――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可見,放棄整體性前提的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否則任何個體最終都難以獲得長久的幸福生活,任何文明進步都將因社會矛盾加劇而停止。拉美現象在本質上就是由過度個體主義價值觀與自由主義制度安排下的貧富差距擴大而引起的。這也就是新世紀初期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和文化背景。
建立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
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激發個體積極性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價值觀為基礎的,這種個體價值觀的凸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明進步的要求。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充分發達並暴露出大量缺陷之後的制度創新不同,中國是在一直缺乏個體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的。因此,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創新必將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文明進步本身存在的「創新性毀滅」不僅存在於文明自身即新文明對舊文明的「毀滅」,而且也激盪著文化的演化,帶來文化觀念的革新。在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創新過程中,個體價值觀的發揚確實對工業化和現代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度個體主義的價值觀對文明進步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並且已開始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產生危害。糾正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把個體發展置於整體和諧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前提之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觀條件。
這是一種和諧價值觀的回歸,但並非向歷史上缺乏個體主體性的社會狀態與文化價值觀回歸。這是一種經過了市場經濟與個體主體價值觀洗禮的和諧文化回歸,是一種獲得了市場經濟的個體動力又指向整體利益協調的和諧文化回歸。建立這樣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個必然時期,即和諧社會建設時期。
Ⅵ 什麼是傳媒文化
准確說應該是文化傳媒。
文化傳媒就是傳媒業當中的一個延伸領域,用現代的傳播手段,通過傳媒來進行文化的傳播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個領域雜揉了文化以及傳播的相關專業知識,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通過電視看世界,但是其領域又不僅僅局限於電視,網路,甚至廣播報紙,都可以成為傳播媒介,總得來說她是一種邊緣學科,對全球一體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對於一些弱勢文化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所幫助,如果我的觀點當中有錯誤之處請指出,僅做拋磚引玉之用。
Ⅶ 在我國,哪些文化是從西方國家流傳過來的
聖誕節,西裝文化,脫口秀文化,娃娃文化,洛麗塔文化,這些都是從西方國家流傳過來的。
Ⅷ 文化的傳承有哪些形式
文化傳承形式很多,比如民間藝術靠世代傳遞,語言文字的傳遞。
但文化傳承主要是靠1.傳統習俗【春節,端午節等】2.傳統建築【北京故宮等】
3.傳統藝術文藝【京劇,粵劇等】4.傳統思想【「大同」思想,「以和為貴」等】
Ⅸ 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傳播主要有:物質文化傳播、精神文化傳播、媒介文化傳播、報紙文化傳播、影視文化傳播、廣播文化傳播、網路文化傳播、形象文化傳播、體育文化傳播、飲食文化傳播、服飾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