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通城的婚嫁習俗
咸寧市地處湖北省南部,轄咸安區、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和赤壁市。咸寧市地處華中腹地,通稱「鄂南」。咸寧地上有資源,地下有寶藏,自然稟賦得天獨厚,素以「薴麻之鄉」、「茶葉之鄉」、「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聞名全國。咸寧是馳名全國的「楠竹之鄉」,竹風俗醇厚古樸,源遠流長。竹風俗自古以來便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咸寧竹民俗涵蓋很廣,如生產、婚嫁、年歲、節令、喪葬等方面,咸寧人民賦予了竹子平安吉祥、趨福避邪的含義。在婚嫁習俗上主要有以下表現:竹簽挑發、竹歌哭嫁、竹轎迎親、竹傘進門、帳篙陪嫁等。
咸寧婚嫁的過程
結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舊時代,往往被看作是「終身大事」。因為在婚後,這對夫妻將終身廝守,白頭偕老,禍福與共。雖然舊時代男女結婚往往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無自行擇偶的權利,但辦起婚事來卻也相當隆重。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過程雖已逐漸從簡,然而在農村仍頗講究,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介紹認識:昔時男女雙方的結合,只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不少人仍通過介紹人搭橋引線,男女雙方才能相互認識和初步了解,此系聯姻不可或缺的部分。
訂婚:通過介紹人的穿針引線,使男女獲得見面相敘的機會。如男女雙方有意成親,並徵得雙方家長的同意,婚嫁前一般先是訂婚。舊時訂婚叫「發庚」,一般小孩生後就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訂立婚約。將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時,寫在庚書上,一式兩份,互相交換,各執一紙。「壓庚書」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環等首飾,女方多以刺綉品相贈。家境殷實之戶,訂婚信物較貴重,貧寒人家則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
報日:結婚日子要選良辰吉日。男家請算命先生根據男女出生的時日,擇定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作為迎親的喜期報給女家,稱之報日。在迎親之日的前夕,男家須按原雙方商定的禮金(俗稱身價銀或聘金銀)和禮品送到女家,以便為女家備置嫁妝、傢具及其他作為婚嫁的物質。
迎親:男方稱娶親,女方稱嫁女。結婚前一、二天,男方向女方送去「邊豬壇酒」、抬盒(衣物菜食),稱為解禮,女方向男方回送自做的布鞋,男方家裡有幾個人就做幾雙。結婚當天,男方抬花轎,雙吹雙打(兩只嗩吶兩面大鑼)到女方家迎親,新娘上轎後用對聯封轎門,男女方各寫一聯,要求對仗工整。
拜堂:即新婚夫婦在堂中拜祖。新人(新娘新郎)進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親、最尊婦女(婆母或親嫂)開發米泡、糖果、沖糖茶;然後新人雙雙「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父母,後拜叔、伯、兄、嫂以及親戚中的尊者、長者,由賓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禮,凡受禮者,均須拿出「拜茶錢」。與此同時,還向圍觀者散發米泡、喜糖。婚禮高潮期間,人們還戲謔性地將新郎的父親或叔伯等長輩臉上抹鍋黑,翻穿羊皮襖,腰系鈴鐺,頭頂破帽,手腳象徵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騎毛驢「亮相」,人們稱之為「戲公公」。
鬧洞房:拜堂後,新娘由牽轎娘(一般為兒女雙全之婦女)和新郎引入洞房。新婚之夜,城鄉均有鬧洞房的風俗,習稱「新婚三日不分大小」,長輩晚輩濟濟一堂,喧鬧歡笑,直到深夜。在鬧新房的同時,親友要茶盤盛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並唱撒帳歌,以勸「早生貴子」之意。
回門:即婚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到女方家省親,去時女在前,回時男在前,當天去當天回。過去回門使用小轎作為交通工具,現在步行或坐車。在回門的當晚,舉行一次「賀號」的儀式,由親友用紅牌子寫上新郎的名字,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門,從此以後,別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則設宴待親友。至此,整個結婚儀式就算結束了。
咸寧婚俗的特色
咸寧是有名的「楠竹之鄉」,竹文化已深深地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竹在我國古代有美好的寓意,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從字面來講,竹字是由兩個象形竹葉的「個」字組成。兩「個」不分離,象徵團結、愛情堅貞、夫妻幸福。特別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為吉祥之物使用是為了好的預兆。如用竹棍挑開新娘蓋頭、抬竹轎、送竹扇、扛米篩鏡等等。我們描述愛情生活也常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之詞。竹,又諧音「祝」,「祝(竹)君」、「祝(竹)福」是給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頌詞。
竹簽挑發:現代婚嫁禮俗中,在迎親之前女方家會分別進行上頭儀式。上頭儀式一般於結婚當日舉行,上頭象徵一對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階段,組織新的家庭,肩負起開枝散葉的使命。上頭須選好時辰,由父母或是「有福氣」的長輩為新郎或新娘梳理頭發,邊梳邊說吉祥祝福的話。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其語意為祝福新人能同偕白首。咸寧當地就是用竹製的木梳或者竹簽進行上頭儀式,以取平安吉祥之意。
竹歌哭嫁:新娘出嫁前數天,有哭嫁習俗。內容有哭述自己成長過程,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有哭訴自己不願離家之情和同齡姐妹的惜別之情。咸寧人嫁女時,要哭嫁七七四十九夜,嚴格依著「試哭、聯哭、勸哭、分哭、撩哭、嘆哭、射哭」等儀程,整個哭嫁過程「無歌不哭嫁,無嫁不哭花」。其中有一支「娘女歌」哭的是竹歌:「竹子花開杈杈黃,娘生女兒苦心腸,今日難報養育恩,來世變筍娘來嘗,變根竹棍扶娘手,變雙竹箕幫娘築田莊,娘啊娘,不枉女兒來到人世上。」
竹轎迎親:咸寧迎親所用花轎並不是普通的花轎,而是完全手工竹編的大花轎。將一條條削好的桂竹片,左右交錯,推平再壓緊,編織出一整面縝密美觀的竹編,一面面竹編再連結出傳統竹轎。用竹轎迎親同樣也是取竹之吉祥祝福之意,也表現出了咸寧人的愛竹之心。
竹傘進門:新娘下轎後,要由牽轎娘撐竹傘護送入家門,代表開枝散葉。
帳篙陪嫁:帳篙就是古代掛蚊帳時的撐篙,一般是竹篙。所謂帳篙陪嫁就是指女子出嫁時,新娘的弟弟要送去兩根竹帳篙,「楠竹楠竹、一年一竹、年年發育」寓意新娘能生會育。到了男方後,男方的家裡要表示一定數額的禮錢,以示吉利。
吃茶禮:咸寧婚俗中有吃茶禮,是在新婚床上放茶和結婚之夜儐相托茶盤祝詞撒帳,暗含祝願夫妻甜蜜長久和早生貴子之意,傳遞了古茶的祭神意味,體現了以茶向生殖神獻敬求子的先民意識。咸寧地區的婚茶還有定婚茶、啟節茶、成婚茶、抬茶鬧茶、撒帳茶等,此外還有新娘的沿家敬茶,一般是在婚期第一個春節的初一早晨,新娘穿裙戴花手捧茶盤沿各家拜年敬茶,新郎提壺添茶,有的地方是小姑子提壺。其目的也是「和」之意,借敬茶而進村中各家之門聯絡親情,以便日後行走方便。
總結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婚俗也都呈現出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現代的趨勢,但是人們對於一些小的細節仍然非常講究,以取其吉祥之意,這也是我國婚俗中的特色之處。婚禮作為進入婚姻殿堂的見證和儀式,其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滿。家庭的組成保證了社會、民族後繼有人,所以婚姻不僅關繫到個人、家庭,同時也關繫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變化,對婚俗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同時與時俱進,科學發展。
『貳』 湖北省通城縣地方方言
通城人娶媳婦叫接姑特``
通城人茅房叫茅屎
通城人拉屎叫蝸屎``
通城人拉尿叫蝸尿
通城人稱呼年長的叫嗯那嘎
通城人解攙叫打牙幾``
通城人倔強叫三句好話歷不得一馬鞭``
通城人談戀愛叫哇對象``
通城人要飯叫討米(人家要飯的又不只要飯``錢還不是也要``)
還有一個我特別搞不懂個``打蓮花老特``是么特哦?
通城人紅薯叫茴駝``
通城人鬧新房叫叼新假假``
通城人自殺叫勤死```
通城小孩滿周歲叫媽周``(想不通)``
通城人傻瓜叫縮把``
通城人毛巾叫服特``
通城人塞子叫叫特``
通城人老婆婆叫哀家``
通城人老頭子叫老腳``
通城人年輕人叫後生噶``
通城人老公也叫老腳``
通城人老婆叫姑特``
通城人飲食叫伙食``
通城人綜合能力較低的叫二該貨特``
通城人大便叫把把```
通城人的爺爺奶奶統稱嗲嗲``
外公外婆統稱啊鋪嗲嗲``
通城人爆米花叫米婆```
通城人說是真的嗎叫身猛啊?```
通城人膝蓋叫舌條跟特```
通城人回家叫切魚```
通城人聰明叫外俺```
通城人接吻叫捉幾```
通城人挑剔叫鴨呀做腔````
通城人虱子叫色婆```
小孩子叫嘜戲```
通城人辮子叫頂答```
通城人長得漂亮叫長得排子(北港人叫長得縮利)```
通城人姐姐叫假假```
吃晚飯叫宵夜```
通城人非常有錢叫點把有錢(或丁把有錢)``
通城人學校叫殼堂``
通城鄉下把姐姐叫哥哥,哥哥也叫哥哥```
通城人有錢叫好過``
通城人糯米團叫糯米果特``
通城人形容人家唱歌難聽叫阿塞``
通城人翅膀叫應甘`
通城人有的叫媽媽是叫呀呀
通城人叫智能低的叫醒扁
通城人的自行車叫線差者
通城人罵睡懶覺的人叫攤屍或郭傷
等等......太多啦,通城的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她有自己的獨立風格,罵人都叫外人聽不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叄』 南通歷史文化
南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古文化遺址考證,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
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
(3)通城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江海交匯處,全境為不同時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積平原。可分為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低窪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海河沉積平原區、南通古河汊水網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呈不規則菱形。地勢低平,地表起伏較微,高程一般在2~6.5米,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是其顯著特徵。
南通境內地勢平坦,河溝成網。老通揚運河接如泰運河到沿海出口以南為長江流域,面積5700多平方千米;以北為淮河流域,面積2200多平方千米。
『肆』 通城簡介誰知道
通城縣,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雋縣,故簡稱「雋」。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隸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
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並入蒲圻縣,屬荊州夏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北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元屬武昌路,明、清屬武昌府。民國21年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後,屬湖北省大冶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0年1月屬武漢市。1960年12月,恢復通城縣,乃屬孝感專員公署。1965年8月屬咸寧專員公署,今屬咸寧市。
通城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地跨東徑113°36¢-114°4¢,北緯29°2¢-29°24¢。縣境東南界江西修水縣,西與西北毗鄰湖南省岳陽縣、臨湘市,北與東北與本省崇陽縣相鄰。東西最長約45公里,南北最寬約40.5公里。
通城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山區)至16.7°C(城區)。7月最熱,1月最冷,最高氣溫為39.7°C,最低氣溫為-15.2°C。無霜期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區)至1600毫米 (山區)。主要災害有低溫、旱澇、連陰雨、大風、冰雹、高溫。
水資源 本縣雨量充沛,溪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縣內有溪港135條,溪流匯集成雋水河、菖蒲港、鐵柱港、沙堆河4大河流,經崇陽縣注入陸水。其中:雋水河縣內長43公里,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菖蒲港全長37公里,年徑流量3.08億立方米;鐵柱港全長24.68公里,年徑流量2.04億立方米;沙堆河全長23.5公里,年徑流量1.07億立方米。境內有中小型水庫73座,總蓄水量16811.6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六座,即雲溪、閣壁、龍潭、百丈潭、左港、東沖,年蓄水量分別為3620萬立方米、1142萬立方米、972萬立方米、1380萬立方米、1340萬立方米、1093萬立方米。縣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個環節興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東沖 、雲溪、龍潭和閣壁5座中型水庫為骨乾的4大灌溉體系。大小水電站127處,裝機162台,23745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被列為全國400個"十五"規劃重 點水電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屬幕阜山脈。構成面積483.9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海拔均在250米以上);丘陵區面積519.7平方公里;散處丘陵之間和溪河兩側的平畈區僅125.69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點為黃龍山只角樓,計1528.3米。海拔最低點在四庄鄉小井村北,為78米。溪流密布,河床多粗沙結構。
2001年,通城縣轄9鎮2鄉,5個國營林場,1個國營茶場,2個國營農場。其中:雋水鎮9.58萬人(949人/平方公里),101平方公里;麥市鎮3.45萬人,126平方公里;塘湖鎮3.78萬人,111平方公里;關刀鎮4.14萬人,116平方公里;沙堆鎮2.50萬人,46平方公里;五里鎮3.03萬人,104平方公里;石南鎮3.14萬人,60.8平方公里;北港鎮3.18萬人,52.9平方公里;馬港鎮4.25萬人,161平方公里;四庄鄉3.04萬人,127平方公里;大坪鄉5.25萬人,121平方公里。
『伍』 咸寧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咸寧的文化遺產
1、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並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2、山鼓:流行於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並走向鼎盛。現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並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台。
3、崇陽銅鼓: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景區特點
1、田野鄉村公園:端午恰逢高考畢業季,畢業旅行已成為多數學子的假期日程活動。與此同時,隱水洞、柃蜜小鎮、內沖瑤族村等旅遊景區(點)針對高考畢業生,推出一系列門票減免或打折優惠政策,吸引眾多學子爭相前往,特色文化、主題樂園、傳統古村落、生態山水等景區備受歡迎。
2、隱水洞:全市A級旅遊景區推出各種惠民讓利的優惠措施,如黃鶴樓森林美酒小鎮、山湖溫泉、善源谷、高沖公社、秀水游樂園、隱水洞、果醬小鎮、田野鄉村公園等景區推出了門票/二銷免費或優惠政策及新體驗項目,九宮山風景區推出了每月發放1000張免費門票的優惠政策,吸引不少遊客遊玩體驗。
『陸』 通城縣的歷史
通城縣名源於通城鎮,簡稱雋。「通城」名源向無確說。一說通城地處三省六縣通衢,東可達南昌,南可通長沙,北可抵武昌,西連岳陽,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說取意於「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
通城縣域內,遠在龍山文化時期即有人居住。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雋縣,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隸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隸巴陵郡。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並入蒲圻縣,屬荊州江夏郡,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 周朝屬楚國,秦朝屬南郡。
漢朝,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雋縣;漢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縣隸之。
三國,屬吳國,為周瑜封邑。
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
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
隋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並入蒲圻縣,屬荊州夏郡。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
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
北宋,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此為通城設縣之始。
元朝,屬武昌路。
明朝,屬武昌府。
清朝,屬武昌府。
中華民國,屬江漢道,民國21年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
949年10月,屬大冶專員公署 。1952年秋後屬孝感專員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0年1月屬武漢市。1960年12月,恢復通城縣,仍屬孝感專員公署。1965年8月屬咸寧專員公署,今屬咸寧市。 1、山地
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構成面積 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的 42.84%。其中,海拔 250— 500米的 346.18平方公里, 501— 800米的 107.6平方公里, 801— 1200米的 30.19平方公里。 1200米以上的 4.73平方公里。東南邊緣的黃龍山系屬幕阜山脈。黃龍山系又分東北支,西南支和中支。東北支由黃龍山、白面山、南樓嶺、苦竹嶺、獅古尖、黃袍山等組成,縣境東面及東北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鳳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張師山、黃金山、白石山、古侖峰、相師山等組成,西南諸山都屬此支。中支由黃龍山北麓又分出東西兩分支,伸入縣境中部。東分支由雲溪山、大包山、九曲嶺接雞籠山;西分支由清涼山、黃鶴樓北接錫山,向西接九嶺、梧桐山、尖山。
2、丘陵
縣境丘陵地區面積 5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 46.02%。按地勢可劃分為南部高丘陵區和北部低丘陵區。南高丘陵區包括東起塘湖鎮東南至麥市鎮,西南至馬港鎮、五里鎮、石南鎮和北港鎮、雋水鎮南部的丘陵地區,面積近 300平方公里,其間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於 300米,余處海拔高度一般在 150— 300米。北部低丘陵區包括東北部的四庄鄉、沙堆鎮,西北部的大坪鄉、關刀鎮、雋水鎮北部丘陵區,面積 200餘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較高丘陵區少且地勢低,除堆山、鐵柱山兩山海拔超過 150米,餘地一般為 90— 150米。
3、平畈
縣境內平畈多散布於河溪兩側和丘陵之間,俗稱段、畈、壠。全縣共有大小平畈 60餘處,為本縣水稻主要產地,其面積一般在 1— 5平方公里,總面積 127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 11.13%。
『柒』 南通有哪些特色
太多了, 自己看吧
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而佔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還孕育了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著名數學家楊樂及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風海韻,風光綺麗。市中心的濠河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遊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位於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位於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雖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鹽業厚利卻促進了城市繁榮,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至明代時已成為蘇北的重要城市,後因隨著海灘淤漲,海岸線東移,海鹽業才開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業的發展和家庭手工土布業的興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回家鄉興辦大生紡織廠和大生企業集團,南通又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成為聞名遐邇的紡織城。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家紡城!
南通現有我國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1902年)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館(1905年),城周濠河環繞,狼山風景區主要由狼山、軍山、劍山等五山組成,沿江綿延近4公里,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蘇著名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之地。名勝古跡有通州三塔、水繪園等。
南通風景名勝精選:
>>>狼山風景區<<<
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邊,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濱江而立,五山秀麗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舉目眺望,莽莽長江,霧靄茫茫,此為長江最寬處,北岸至南岸,江水寬約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無邊無際。狼山,東西走向,北幽南暢,北麓沿邊懸崖峻壁,難以攀登;南坡平緩,易於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長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個孤島,長年的泥沙淤積,便與江北岸連為一體。但山腳下依然留存下一條環山的清澈的「護山河」,並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玉帶河」,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廟里有一副對聯:「江束四圍圓,潮平兩岸闊」。這有力地證實了此山原為「江心島」。古人巧喻此江心島之狼山為「美女梳頭」、「老衲坐禪」。真是詩韻優美,寓意深遠……
狼山景區有個迎客宗旨:先照遠,後照近。即先盛迎遠方貴客,爾後接待近處嘉賓。可見,狼山胸懷天下,先人後己,乃有聖賢之心。
寬大為懷的狼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代,此山有一隻白狼精,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把個風光優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嶺。一天,一位遠方雲游的年輕和尚累了,想藉此地歇歇。「這有何難?」白狼精心想,一個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輕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個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無妨,無妨。」白狼精見那袈裟不過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應了。「老衲這里有禮,謝謝施主。」只見那雲游和尚揮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頓時飄飄灑灑散擴開去。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從天而降,把整個山全都罩在網內……白狼精見,慌了手腳,知道遇到法力無邊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聖賢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個兒捲起鋪蓋,讓出狼山。臨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將此山叫狼山,也算給小人留個思念?」「老衲答應你。」
這位慈悲為懷的和尚,便是後來讓狼山興盛起來的大聖菩薩。由此,當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後話:「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頂上的廣教寺,寺門兩邊粗大的黑色圓柱上,書寫了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可見狼山氣勢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聖寶殿。大聖菩薩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圓柱上,可讀到詩聯一對:開門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大聖菩薩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蒼穹……
千年古剎的廣教寺,殿宇雄麗,氣勢恢弘。環繞廣教寺的眾多景點,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園內,山石奇絕,峰、岩、洞、石,頗負盛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鑒真和尚遇難紀念塔、清康熙御書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軍山飛瀑、張謇銅像、三仙祠、關帝廟……風景萬千,令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於狼山留連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贊嘆道:「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游罷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揮毫:第一山。
這個聞名於世的狼山,其實高度並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四座佛教聖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與四大佛教聖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巔,眺望南通市。陽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閃光。南通市不僅擁有「江海第一山」,還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南通籍的清朝狀元張謇激於義憤,為挽救於危難中的中國,滿懷抱負,返回故里,興辦實業,創建學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設,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現代城市建設的科學格局。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驚嘆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濠河風景區<<<
環繞南通城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是南通的驕傲。南通人民為有這一條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國內現已罕見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護城河、位於市區中心。濠河曲水回環,繞城而流,水面70萬平方米,景觀豐富,林木蔥郁。亭台橋榭掩映其間,畫舫遊艇盪漾水中。濠河周圍景緻薈萃。東南之濱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還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遠,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聯,書畫院,藝術館所在地。與塔院毗鄰有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業研製刺綉等民間工藝品。與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紡織大觀園。三元橋畔新建的文峰公園,以自然風光與天然野趣倍受遊客青睞。西南濠河風景區,以原五公園為基礎興建,這里河面寬闊,碧波盪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娛樂區。北首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光孝塔。民謠"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所稱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濱江公園風景區<<<
濱江公園總投入達1.8億元。南接龍爪園,緊靠長江,總佔地面積約375畝,是長江岸線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觀帶。根據規劃,整個公園由港口風情區、沿江風光區、休閑新天地、市井傳統文化區等四個區域組成。經過拋石護岸吹填土,將形成200畝腹地,向東南延伸至黃泥山、馬鞍山,與「山水間」體育公園接壤,形成壯闊的沿江新景觀。 濱江公園是一處集觀光、游覽、休憩的臨江生態公園,遊客在此可以充分親近江水,體驗長江雄姿,觀賞山水田園風光。此處景點增強了五山風景區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創造了景區中央核心廣場和綠色活動走廊,同時,還增強了「生態原貌」資源,使得這一景區地帶形成為一個整體的臨江生態公園保護區。該公園包括港口風情區、江岸風光區、碧水金灘區、休閑新天地、濕地生態區、龍爪礁石區等
>>>蠣岈山<<<
座落在東灶港東北側的蠣岈山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據中科院、南師大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如此規模生物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實屬罕見,為研究近二萬年以來中緯度古海洋提供了難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觀照體。地理專家對其體表牡蠣殼測定證實它已有1540—1946年的歷史,其固著基及造礁可達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整個蠣岈山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方圓6600畝,沙丘起伏,島上資源豐富,別有天地,整個蠣岈山奇觀可謂世上一奇。蠣岈山真奇妙,可謂: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潮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在島上你可盡情飽覽大海風光,和大海零距離對話,任你在金沙灘上奔跑;若你躺在沙灘上休閑觀海、悠然自得、盡享自然風光,漁港觀光、海上休閑、蠣山探密、快艇擊浪、海上日出、灘塗采蛤、騾馬彩車等無不令你心馳神往。
>>>水繪園<<<
繪園位於如皋城東北隅,是國內著名的古園林之一。其特色「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秋巒葩卉,一一掩映,若繪畫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與金陵名妓董小宛的愛情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水繪園亦名聲遠播。1981年,我國著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來如皋水繪園游覽,即興填了《憶江南》詞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橋,流水幾灣縈客夢,樓台隔院似聞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園<<<
三元橋東,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佔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遊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園博園」<<<
「園博園」位於狼山與馬鞍山、黃泥山之間的長江邊,佔地達49公頃,總投資4.2億元,分江海風景區、靈山聖景區、西山懷古區、梅嶺攬勝區和園藝集萃區。第五屆省園博會於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園博園」開幕,本屆省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將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澤鏡」、無錫的「泉月賞心」、常州的「聞香尋芳」、蘇州的「楓橋夜泊」、揚州的「三月煙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遷的「林靄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廬」、連雲港的「松石水灘」、鎮江的「西山徑幽」、鹽城的「澤地仙灘」和泰州的「翠園綠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點為原型,結合「園博園」的地型地貌而構思建造的。
>>>體育會展中心<<<
南通體育會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計功能最全、建設標准最高的現代化體育會展設施,總佔地6000畝,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建成後,它將成為一座集各類競技體育比賽、全民健身休閑、商貿旅遊會展、大型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體育會展中心。
該中心工程位於南通市新城區中心軸線南端、工農南路與平嗇園路交接處,緊鄰狼山風景區與在建的南通大學城。工程包括國內第一個可開閉頂體育場、具備體育比賽與會展雙重功能的體育館以及現代化的游泳館。
據悉,由日本全日新設計公司和同濟大學共同設計的開閉頂體育場擁有3萬個座位,所開啟面積為105米×1900米,這比21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方案」所開啟面積還要大三分之一,堪稱全國第一。同時擁有60000個座位和10000個展位的體育館,採用具有飄逸感的多曲線屋面,更增添了體育中心的現代氣息。位於體育館東側的游泳館共800個座位,可承擔國內國際的各類大型比賽。
南通名人簡介:
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
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
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趙劍華、張潔雲、周天華、葛菲、李菊、黃旭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今天,在全國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許許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幾位聞名的大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兄弟等等)、二十多個世界冠軍、主跨橋長達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長的鋼索斜拉橋――蘇通大橋……屈指一數,在全國地縣級市中,在各個行業里,南通居然擁有70多個全國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跡的「故鄉」!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百歲老人之最」。據說,全國有4000多位百歲老人,南通居然擁有400多人。
南通為長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橋通車後,可與大上海連為一體,只需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如今,上海與崇明島之間,已在長江江底開鑿江底隧道。而南通與崇明島之間也正在計劃架設長江大橋……明天,這個流金淌銀的南通市,將是座開掘不盡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匯的壯觀,長壽健身的神奇,花園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鮮的美味,無不傳遞著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軍之旅、教育之旅、長壽之旅」五條特色旅遊線路,歡迎您來品味南通。
南通人喜食蔬菜。葷菜主要吃豬肉,以此為原料的菜餚很多,較有特色的是用蟹肉加肉糜製作的蟹粉獅子頭,或紅燒,或清蒸,鮮嫩可口,為金秋季節的時令名菜。另有鯽魚嵌占刂 肉、荷包甲魚(甲魚嵌占刂肉)、海魚干燒肉等等。南通人喜歡吃黃牛肉,十字街南有東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人習慣吃山羊肉,並講究吃越過「三冬」(三個冬天)的肥羊,更以有皮者為肥嫩鮮美。80年代後,又有狼山燒雞聞名遐邇。
南通江海連通,水網縱橫,河塘遍布,淡水、海水產品極其豐富,其產量之多,首推魚類。長江河豚很有名,這種魚體圓肉肥,鮮美異常,但如洗、煮不當,食後會中毒,南通有「拚死吃河豚」之說。
黃海水產豐富,特別是貝類更是品種繁多。竹蟶為貝中上品,屬南通海產「八珍」之列,其軟足尖細如舌,鮮嫩無比。文蛤有「天下第一鮮」的美稱。南通地方名廚,能用文蛤做出許多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菜佳餚。南通人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如用臭乳腐拌花生米,豬耳朵丁、茶干丁拌花生米(俗稱猴兒頭)等等,既經濟又實惠。螃蟹以深秋季節為上乘待客之物,並可配做成各色美味佳餚。
「野雞絲」是南通城絕無僅有的一道風景。所謂「野雞絲」,也就是用醬菜中的甜包瓜、純精豬內、鮮嫩生薑切成細絲烹制而成。你看它油汪汪、亮光光,紅黃相間,艷麗的色彩給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而它口味是甜中透咸,又帶點麻辣,吃在嘴裡油而不膩,從而使品味與欣賞合為一體。
南通人有本色筵席。舊時農村中最簡單的筵席是四大盤,即以4個青花鯉魚大盤盛4種菜餚。稍高層次的是「八碗頭」,即:宴席有8碗菜餚。80年代後,人們一般不讓豬身上的東西上桌,講究吃雞、魚、蝦、海類、貝類等菜。外加甜菜、清湯和點心、水果。
南通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
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綉、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我們深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藍印花布藝術定能進一步開拓,會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它、喜歡它。願它成為現代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南通土布的形成與發展
南通瀕江臨海,土壤、氣候適宜棉花生長。元、明以後,棉花在江海平原廣為種植,並「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明代中期,從江南引進織造技術,帶來了南通土布的發展。明末清初,廣州花商傳來了蓼藍種子(植物藍靛的原料),南通民間藍草的大量種植,為藍印花布就地提供了染料來源,從而促進了印染工藝的產生。各集鎮相繼建立染坊,為農家來料加工印花布。染坊的發展使南通民間藍印花布為稱為"衣被天下"。
南通藍印花布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花版鏤空後,經刷桐油加固,然後再用石灰拌黃豆粉,加水調成糊狀,通過花版括在布上。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染好的布去了淺浮灰漿,密封處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自然冰紋是藍印花布藝術的靈魂。
南通古舊藍印花布精品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用於做民間日用裝飾品,可做服裝、頭巾、被面、兜肚、包袱、門簾等。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挖掘、切磋、豐富,產生了不少手工精湛、設計新穎的精品力作。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珍藏的民間傳統優秀製品及圖片資料便有上千件之多。
南通現代藍印花布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的需求,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復色,由小布發展成印製寬幅布。近年來,藍印花布又滲透到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如藍印花布時裝、門簾、壁掛、檯布、鞋帽、包類、玩具等,無不散發出一種藍與白的藝術魅力,並形成了藍印花布製品系列。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的外向開拓
南通藍印花布濃郁的民間特色和廣泛的實用裝飾用途,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產品遠銷美國、歐洲、東南亞、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曾先後在北京、上海、大連、珠海、蘇州等地舉辦藍印花布展,還應邀在台灣舉辦藍印花布系列作品展。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
為保存和弘揚南通的藍印花布藝術,1997年南通市在美麗的濠河畔建立了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並下設了藍印花布藝術館展示中心、藍印花布藝術館製作中心、藍印花布藝術館服飾中心。這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藍印藝術館。 該館現珍藏明清以來的藍印花布製品及圖片資料近千件,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民間 傳統製品,展示南通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流程,為國內外廣大愛好者學習、欣賞、研 究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良好場所,使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南通藍印花布得到更大的 繼承與發揚。 該館建立以來,已先後接待了日本、瑞典、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香港 、台灣地區的數十個代表團,藍印花布藝術館美名飲譽海內外。
『捌』 咸寧的文化
咸寧,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 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佔有重要的位置。咸寧的歌,音域寬廣,格調明快,多流傳於山區一帶,內分高腔、平腔兩種。民間舞蹈分花燈 舞、祭祀舞兩種。咸寧市的民間工藝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裝飾藝術四大類。
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盈中的禪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靈。河流、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水,那就是溫泉。
咸寧市地處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准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
咸寧溫泉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有地母造溫泉、鐵拐李拜壽溫泉等神話傳說。據《咸寧市地名志》記載,「咸寧溫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稱,宋時『溫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傳宋仁宗趙禎南遊時曾到來此(溫泉鎮)洗過溫泉澡」。除了溫泉的歷史文 化,咸寧溫泉以保健養生為主的健康文化同樣深厚久遠。1938年侵華日軍駐扎咸寧,在淦河邊建起一個溫泉療養所。1945年日軍 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沿襲使用該療養所。咸寧解放後,解放軍就地改擴建成一九五醫院,其設立的「理療科」主要就是 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一直延續至今。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鑽孔揭露後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 波動,較為穩定。受人為開採的影響,水位波動范圍一般在2.0m以內,主要呈現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徵。
溫泉從石洞中湧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間,便有了「人間天堂」的感覺,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紛紛塵世,享有一份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悠閑愜意,在泡湯時享受風景,在自然中放鬆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
文化寶藏
從歷史走向未來-腳盆鼓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時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赤壁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行成了腳盆鼓的雛形。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現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挾滾滾長江、看三國赤壁、擁夢里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撥動歷史的脈搏-拍打舞
「幹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寧民間,這些拍打舞的歌詞已流傳了數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並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稀有的藝術奇葩-提琴戲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是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據說,它源自岳陽花鼓戲,在崇陽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葉茂。花鼓戲的主要樂器是琵琶,但崇陽人改造創新,製成了提琴。提琴戲有特有的唱腔,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於唐代,盛於清朝。咸寧是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與當地桂花種植習俗的結合,催生了獨有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動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華、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帳等風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傳統習俗,為咸安獨有。「打桂花」是流行於咸安區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由於貼近生活,這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從戰場走向田間-山鼓
山鼓,流行於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並走向鼎盛。現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並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台。
黃土捏出的天籟-嗚嘟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起初,嗚嘟為牧童用作喚牛,後經歷代改進,成為了一種樂器,一直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如今,嗚嘟在演奏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遊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寶物-崇陽銅鼓
1976年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楠竹風采成於紙-黃龍牮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於天沔花鼓戲,清同治年間由天沔災民王耍兒傳入,與本地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出勞動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隨著年代 變遷,逐漸行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玖』 通城縣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通城黃袍山:通城縣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東側,是湖北十大名山之一。據《通城縣志》雲:古代有仙人曬 黃袍於此,故名黃袍山。湖北省生態自然保護區,主峰華羅寨海拔約1200多米,黃袍山又名盤古大山、大盤山、仙聖山等,有華 羅寨、鹿角山、三尖山、鳳形山、獅古尖等山峰。黃袍山著名景點有:華羅寨、甘港峽谷、天潭、痴情谷、元帥紀念館、方瓊紀念 館、汪潤田故居、魯直第、白水岩瀑布、插劍岩、白玉寺、蘭若寺、火山岩石林、櫻桃花海、望春花海、茶馬古道、深山古石橋、 溶洞、幽泉等等,黃袍山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文人古跡比較多。黃袍山是一座古色文人的山,一座英雄紅色的山,一座綠色生態 的山,一座佛道久遠的名山。近年來黃袍 受到全國各地旅遊愛好者的青睞,特別是自助游、自駕游。另外,黃袍山的戶外運動也 非常有特色,一線能有多種體驗,是露營、穿越戶外愛好者的天堂。
葯姑山:又名岳姑山,龍窖山。這是一座古老神奇、雄偉險峻、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名山,曾經是瑤胞們 的故鄉,瑤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湘鄂邊陲的天然葯庫,初步考證的中草葯多達111科,1700多種,名貴葯材鐵皮石斛等產於此山, 珍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俗稱「三步倒」的巨毒蛇——蕎殼蚪,全國獨有,自然景觀有:向天獅、五馬奔槽、獨燭峰、雙龍戲珠等 栩栩如生。
蘭若寺:蘭若寺,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於漢朝,是在漢武帝時期的大漢使者張騫遣 副使出使大夏經身毒(今印度國的一部分)之後,由於漢武帝以開放之姿容納八方之物,黃袍山地處皇城之偏遠,才得以由身毒國 人在黃袍山傳入佛教和建設寺廟,因是華夏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得名為蘭若寺,距今已有2100多年,略早於洛陽的白馬 寺、南宮的普彤寺,更早於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等地的寺廟,可謂為中國佛教 寺廟之「佛源」和「祖先」。
中華蘇維埃舊址:通城縣中華蘇維埃舊址位於通城縣塘湖鎮荻田村境內,原為當地黃姓家族的祠堂,始建於清代,座北朝南向, 為明、清時期三重堂磚木抬梁式結構,單檐硬山灰瓦頂。堂內設有戲台,中堂四角有石天井和木質看台,整座建築雕梁畫棟極盡華 美。1927年,羅榮桓領導鄂南通城、崇陽農民暴動後,黃袍山成了革命根據地,自1929年建立第一個黨小組起,繼發武裝暴動建立 武裝隊伍,在塘湖黃袍黃氏宗祠內成立縣蘇維埃政府。現黃氏宗祠已成為鄂南革命烈士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