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族文化的地位是什麼突出體現是什麼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他民族的標識。民族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突出表現為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Ⅱ 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在線等)
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是:
民族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中。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推動青年學生實現理想、追求人生目標的精神支柱,是促進青年學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在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Ⅲ 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關系是什麼
民族精神根植於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實際上就是指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物質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民族文化所包括的范圍是很大的,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精神文化遺產;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有從文化層面表現的,也有隱藏於社會深處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精神方面,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質的、最集中的體現。民族精神根植於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但並不是民族文化。
另外,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以我國的傳統文化為例,它是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積淀形成,有奴隸社會時期形成的,有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特別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是我國民族文化形成的很重要的時期。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比如,現實中經常講到的「官本位」,顯然就是文化中的一種糟粕。所謂的民族精神,指的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代表了文化主流。
Ⅳ 什麼叫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Ⅳ 中國民族文化介紹
中國民族文化介紹:
1、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2、回族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回族的信仰包括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具體來講,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必須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認為安拉是獨一無二的,造化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學者把這一信條編為十六字「清真言」,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其他節日主要有阿術拉日、登宵節、白拉台節、蓋爾德節、法圖麥節、亡人節。
3、瑤族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分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瑤族人民的信仰屬於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都要上香。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據漢文史籍所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記載。以後的史籍也載有瑤族人民「椎發跣足,衣斑斕布」。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大部分瑤族有忌食狗肉的習慣,即使煮食,也必須在屋外進行。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
4、布依族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依語,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系,通用漢文。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種神靈。山、水、井、洞及生長奇特的古樹無不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廟。一些特定的宗教儀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還供奉雷神、門神、灶神、龍王等等。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布依族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節日里還喜食用花汁和樹葉汁染制的各色「糯飯」。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布依族婦女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辮,戴綉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5、壯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 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Ⅵ 民族文化有哪些內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6)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民族特徵
1、指構成一個民族所應具備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這4個基本特徵。每一個基本特徵都具有特定的內容,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和民族自身形成發展中的原因,各種特徵具體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當民族共同體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並區別於其它各種人們共同體的類型以來,文化總是表現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萬別的民族文化。
任何文化與文化創造都是以民族與民族社會為根基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沃土,文化便無由生根。文化使民族與民族社會得以形成,為它提供最廣泛的物質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礎,並以其整體的內部結構和完整的外部面貌執行民族區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內部結構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背景,階段、階層、等級、各種利益集團以及語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導致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但只要一個民族或民族社會仍然存在,它就總會具有某種共同的民族文化。
Ⅶ 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些個人認識與感悟。民族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蘊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現。所以我講的題目就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現」。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
第一點是整體觀。中華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看問題。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體的,或者講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也是一體的。
中華文化很懂得客觀世界是整體的,都江堰是個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為富饒的成都平原,這不但沒有破壞與危害自然環境,而且使自然環境更好。因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協調地按照所有有關的客觀規律辦事,不是顧此失彼,顧近失遠。當然中華文化也懂得主觀世界是整體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禮,德育;樂,美育;射箭、駕車,體育;書、數,智育;這是對一個人德美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且德育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師襄子告訴孔子說:行了,彈得不錯,可以畢業了。孔子說,不行呀,我雖彈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沒弄清楚。又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跟他講,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畢業了。他說:不行,我還沒了解作這個曲子的人,我要通過這個曲子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就告訴師襄子,作曲的這個人身材碩大,面略帶黑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這個人偉大呀!師襄子一聽,肅然向孔子致敬,他講:你真了不起!這個作曲者是文王,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無從考證,但他講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音樂、藝術、文學、美育對一個人的啟迪非常大。美就是講和諧,所以禮樂射御書數、德美體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職,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東西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有用。我曾看過一篇清華大學老校友的文章,說清華大學的精神是「無用」,而「無用」最為有用。他講的「無用」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有用,是基礎!
還有,中華文化還把主客觀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中醫的辨證施治最為典型:不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而且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主客觀條件不同而不同施治,這是真科學!所以,從總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這是關鍵。
第二點是發展觀,變化地看問題。中華文化看一個問題,不僅僅重視其全局、聯系,而且認為這個聯系是運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僵死的。其實,這是從時間發展上這個全局來看問題,即變化地看問題。毛主席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是客觀世界,「正道」是規律,「滄桑」是變化;客觀規律就是變化,客觀世界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現在談「與時俱進」就是談變化,所以中華文化極其注重變化。莊子講:「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很對!
舉個例子,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在醫學的解剖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經絡。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沒有生命這個運動,從而死人沒有經絡,只有活人才有經絡。針灸就是基於經絡理論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針灸。針灸
什麼?灸經絡點,灸穴位。在客觀世界裡經絡的確存在。經絡可能是活人體內某類信息的傳遞、聯系與互動、交換的某種體現。
有的國外專家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華文化尊敬祖先。這對!尊敬祖先,就是尊敬歷史,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不能超越歷史去要求前人。這就是時間上的整體觀。
第三點是本質觀,不僅從空間上整體地、從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而且不停留於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本質上去。我們講聯系,聯系是變化的;我們講變化,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本質。中華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更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講,冰,固體;水,液體;水蒸氣,氣體,從物質層面上是不同的;從分子層面看都是氧氣。從分子層面看,氧氣跟臭氧不同;從原子層面看,都是氧原子;從原子層面看,氫、氧、氮、碳都不同,但從粒子層面看又是一樣,中子、電子、質子;從粒子層面看,中子、電子、質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還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還有更深的層次。所以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本質。
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有位老先生,叫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的高徒。曾經有外國人問他,中國哲學最精華的是什麼地方?他說,如果只講一個字,就是「和」,和諧的和;講兩個字,就是「中和」;講三個字,就是「致中和」。講得真好!這話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關系和諧,關系協調;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關系和諧,關系協調,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義》里就講了,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不易,我認為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則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則跟本質觀相關聯。仔細想想,這同「對立統一」密切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講得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自然性,研究協調和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此類國外權威記述,並非少數!
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都是世界觀的表現。當然,世界觀包含了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觀,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中華文化說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規律的。有什麼規律?整體的、變化的、本質的。所以中華文化主張「格物致知」,研究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統,系統有大小、有層次,系統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第一,系統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發生關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講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乾。人就應向天學習,像天的樣子,自強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講了元素關系、人際關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對人、對物、對事厚德,容忍別人,民胞物與,搞好關系。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講透了。
為什麼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和諧就是指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前提就是穩定,沒穩定就不能和諧,和諧必須穩定,穩定不一定和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差異,一方面要承認和諧,這才實事求是。沒有差異,這個世界不存在,要強調多元性、多樣化,這個世界才有生氣,才能發展。但只有多樣化而沒和諧的話,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穩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講,要「和而不同」,這是真理。交響樂不僅有七個音符,而且音域很廣,交響樂里個個聲部的樂器也不相同,音調音色差異很大;這個差異很大,處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級的和諧。所以差異越多,關系處理得越好,可以形成偉大的樂章,形成更好更和諧的了不起的東西。
第二,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中華文化既然認為天人合一,顯然,中華文化對人生的看法是和對自然的看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多好!一心為別人!又講:「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但攻堅強的東西時,誰也沒它厲害,誰也搞它不贏。《莊子》講:「莫壽於殤子,彭祖為夭。」莊子的話是有道理的。從某種觀點看,生下來的小孩壽命長,從另一種觀點看,彭祖活八百歲壽命也短。莊子所說的壽命長,可以認為是講人的精神、人的事業可以不死。這也是《老子》講的,「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人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很有體會。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來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是1952年開始建的。建校的時候我參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樹都沒有,山下只有幾棵樹;如今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當初親自教我課的原機械繫的老師如今幾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觸,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為什麼種樹啊?是為了後人乘涼,所以永垂不朽。他們肉體不可能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事業卻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詩人寫道:「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常伴屈原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偉人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鄭板橋非常愛民,寫了一首詩:「縣衙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肖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還有雷鋒,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非常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態度。
第三,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對生死的看法。這里講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是對各種關系處理的價值或意義的看法。《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終有始的,要搞清哪個先做,哪個後做。《大學》講的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到後邊一條,必須先做到前邊一條,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國自古以來講忠、孝、節、義,就是講價值觀,講責任。忠是講要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多年,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戰勝了前進道路上重重困難,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千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去做「若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會第一位犧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陸皓東。他從香港潛回廣州,准備組織起義時,被清政府抓了,殺頭。臨刑時,他講:陸皓東可殺,但是,繼陸皓東而起者,不可殺絕。蔣介石叛變大革命後,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臨刑前講:「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什麼也不怕,敢於犧牲個人。所以我們的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我想關鍵就在於千萬志士仁人他們人生價值的取向,在於他們的精神追求。是的,我們應該「宏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應該有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
我認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最重要的凝現。中國優秀傳統就是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羨林先生的話講,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愛國,二是有骨氣。愛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氣,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氣,寫了一首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我們中國人最講究愛國,有骨氣。講愛國,首先要愛民。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人物,誰不愛民?誰不與民心心相系?他們懂得,無民哪有國?民為邦本。孟子講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我推薦學生應該好好看看《鄧小平》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最可貴就是一開始鄧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講他屬於人民。現在有的幹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於人民的。屬於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別來談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
第一點是團結統一,這是愛國主義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二點是愛好和平。《尚書》一開始就講,要「協和萬邦」。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富鄰。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第三、四點就是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認為,前面兩點講的主要是集體,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兩點講的主要是針對個人。如果勤勞勇敢是外在表現,那麼自強不息就是內在動力。
我認為毛澤東同志講的「兩個務必」十分重要,是我國歷史上巨大成功與慘痛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唐朝名臣魏徵所講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現代發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戒奢以儉,在今天,要艱苦奮斗,廉潔勤政,心繫人民。
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
什麼叫中國特色?我講:背靠五千多年,堅持「三個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說五千多年,甚至把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歷史以及由此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都丟了,數典忘祖,這種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自我埋葬。
中國特色還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一定要面對現實;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間;面向未來,要延拓時間。你不面對現實,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開放,你就不能與時俱進,不向先進文化學習就要落後。如果不堅持「三個面向」,就沒有前進動力,一定會為時代所淘汰,再演閉關鎖國的悲劇。
我們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起到本身應該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序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的引路燈、方向舵、動力源、活水源。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我非常贊成這樣一句話: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中精闢地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
我這個人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一位詩人我特別喜歡,他就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改革派,不怕打擊,不怕失敗,直面人生,勇於斗爭。他對老年人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新人寄予無限的希望,「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對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請君莫奏前朝曲,且聽翻新楊柳枝」;對秋天,他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春天,他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漢去都要登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我認為上黃鶴樓主要是可以看見大江奔騰而去的雄偉之勢,但長江在武漢不是東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東去是總趨勢。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大江東去,但有曲折,有迴流,有旋渦,有艱險,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而大江畢竟是東去,勢不可擋,我相信,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充滿必勝信心,深懷憂患意識,萬眾一心,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必定無限美妙!
Ⅷ 民族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對么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是指民族傳統文化中維系、協調、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
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
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
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
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
展的水平。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
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
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宗教
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
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
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
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
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
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
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社會
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Ⅸ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志。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9)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同時還具有者教育價值,不容忽視:
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