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②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1、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內容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崑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古琴藝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蒙古族長調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侗族大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音
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錦織造、桑蠶絲織、青瓷燒制、宣紙製作、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珠算。
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陝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④ 非文化物質遺產有哪些
1、崑曲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⑤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珠算、二十四節氣、針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等等。
1、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⑥ 非文化物質遺產有哪些
非文化物質遺產有:
1、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南京的傳統技藝,2006年5月20日,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3。2009年9月30日,中國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網路-中國篆刻,網路-中國皮影戲,網路-媽祖信俗,網路-送王船
⑦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⑧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藝術、端午節、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宣紙製作技藝、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珠算、粵劇等。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⑨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
1、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2、送王船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送王船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3、藏醫葯浴法
2018年11月28日下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藏醫葯浴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藏醫葯浴法,藏語稱「瀧沐」,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是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
4、韓國泡菜
審查小組委員會評價說,越冬泡菜是韓國代代相傳的日常飲食,反映了鄰里間「分享」的精神,增強了人們之間的紐帶感和歸屬感。
⑩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中國剪紙: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