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俗文化的介紹
世俗文化是一種狹義文化,包括人生對種種虛榮的追求,變異著的不健康心理,以及不合理的政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性的遮蔽,是屬於「非人的」東西。
㈡ 世俗文化和世俗有什麼區別
前者的范圍大一些,而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
另外我想說的是:對於語言這個東西,不要這么較真,只要能向對方傳達你的意思就可以了,從這個角度講,二者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㈢ 你對中國古代世俗文化的理解~~~
我就唐宋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問題進行了簡要整合,現拿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 )「文化世俗化」的含義:所謂文化世俗化,即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眾的需要
為中心,以滿足普通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具有很強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娛樂大眾。
(二)唐宋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趨勢的主要表現:
唐:適合民眾口味的通俗文學唐傳奇的流行。
宋:《清明上河圖》等描繪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適應市井生活需要的詞的流行;追求個性,
倡導有意無法的各具情態的書法;最早的白話小說「話本」的興起;南戲的出現。
元:庄諧雜出的元散曲和元雜劇的流行。
明清:明清小說等通俗文學的繁榮;木版刻畫、年畫、寺廟壁畫、布貼畫、剪紙畫等等;
戲曲的興盛,特別是清代京劇的興起;
(三)唐宋以來,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趨勢逐漸加強的原因:
唐:唐朝政治統一,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
宋:①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生活更加豐富;
②重文輕武的國策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元: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元代知識分子地位的低下,使其將一腔才情宣洩於文
學創作。
明清:①商品經濟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進一步壯大。
②印刷術不斷完善,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進一步普及。
㈣ 學習中國古代世俗文化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學習嗎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以及實際學習談談學習古代世俗文化的感
摘要 我的理解是世俗文化就是文化的世俗化,它的製造者以及受眾基本上是城市市民,這一類的文化多是源於市民的日常生活,是他們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感受的產物。學習中國古代世俗文化可以使我們今人對當時市民們的生活狀況、社會心態有所了解,從而對社會的各個領域的形態有所了解。比如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等都是從市民階層產生的,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學習,我們既學到的古代文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各個朝代的風俗文化氣韻,更能從作品中發現、推斷當時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市民們乃至統治階層和整個社會所處的形勢。
㈤ 世俗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人們熱衷於把宗教世俗化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西方宗教社會學提出來的理論概念,拼音是shì sú huà。主要用來形容在現代社會發生的一種變化,即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和深遠影響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里,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用除魅(disenchantment)來形容現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現代社會世俗化的趨勢,他認為神聖性跟機械連帶的社會控制機制在現代工業為主、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正遭受到侵蝕挑戰,必須尋找新的社會共識與神聖性。
世俗化一詞的使用,也曾有一個變化的歷史。它最初用於宗教戰爭結束之時,表示原被教會控制的領土或財產從教會手中的轉移。
在羅馬教會法規中,這個詞又表示有教職的人回歸世俗社會。後來,在反教權主義的圈子裡,它開始被用來表示現代人脫離宗教保護而獲得自由,而在與傳統教會有關的圈子裡,它則作為異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詞因此受到攻擊。㈥ 世俗是什麼是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觀念嗎我知道這很抽象,但我希望你能具體點回答。
世俗就是大家都認為的觀念和認識觀認知觀,比如「偷情」有人覺得不對,有人覺得是真愛,有人覺得是找刺激,有人覺得是大膽的付出整潔名譽,所有的世俗都不一定是全對的,憑借自己的思考去判斷每一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㈦ 中國世俗文學指的是什麼
所謂世俗文學講簡單點就是市井文學,指在民間流行的民謠,民歌,俚曲,茶樓酒肆唱的大鼓詞小曲之類,當然還包括通俗文學作品,比如著名的「三言兩拍」之類。
㈧ 上海的世俗文化是不是主要指「上海市民文化」如果是,或不是,那它的處世價值觀是什麼樣的謝謝諸位。
世俗文化差不多就是市民文化,其處世價值觀就是,做人民大眾能夠接受的,所喜聞樂見的事!
㈨ 對中國古代世俗文化的認識
在專題而的研修視頻中,課程專家多次提到專題知識的整合。我個人認為,關於知識的整合不僅要體現在對整個單元知識的梳理,還應該透過教材對潛在的某個問題進行整合。因此,在(嶽麓版)必修三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學習中,我就唐宋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問題進行了簡要整合,現拿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文化世俗化」的含義:所謂文化世俗化,即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眾的需要
為中心,以滿足普通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具有很強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娛樂大眾。
(二)唐宋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趨勢的主要表現:
唐:適合民眾口味的通俗文學唐傳奇的流行。
宋:《清明上河圖》等描繪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適應市井生活需要的詞的流行;追求個性,
倡導有意無法的各具情態的書法;最早的白話小說「話本」的興起;南戲的出現。
元:庄諧雜出的元散曲和元雜劇的流行。
明清:明清小說等通俗文學的繁榮;木版刻畫、年畫、寺廟壁畫、布貼畫、剪紙畫等等;
戲曲的興盛,特別是清代京劇的興起;
(三)唐宋以來,中國古代文化世俗化趨勢逐漸加強的原因:
唐:唐朝政治統一,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
宋:①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生活更加豐富;
②重文輕武的國策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元: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元代知識分子地位的低下,使其將一腔才情宣洩於文
學創作。
明清:①商品經濟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進一步壯大。
②印刷術不斷完善,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進一步普及。
通過對文化世俗化問題的梳理,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註重對本單元零散知識的分類掌握,使其學習更具系統性。另外,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整合,明顯的加深了學生對於「一定時期的文化是其政治、經濟等狀況的綜合反映」這一原理的理解,而這對於整個單元乃至整個文化史的學習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㈩ 世俗是什麼意思
世俗的意思是:平庸鄙俗;不高尚
【拼音】[ yōng sú ]
【出處】唐·韓愈《王公墓誌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
王公所創作的文章,絲毫沒有平庸鄙俗的習氣。
【例子】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
【近義詞】庸俗、鄙俗、卑俗、俗氣、粗俗
【反義詞】名貴、高尚、文雅、嫻雅、清雅、高雅、華貴
(10)世俗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世俗的近義詞
庸俗
【拼音】[ yōng sú ]
【解釋】平庸鄙俗;不高尚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窮達》:「庸俗之夫,闇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平庸的人,不善於分別事物,分辨不清正邪是非,分辨不清豆子和麥子。
【例子】他大吹大擂,顯得淺薄而庸俗。
2、世俗的反義詞
高雅
【拼音】[ gāo yǎ ]
【解釋】高尚,不粗俗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林傳》∶「稟自然之正氣,體高雅之弘量。」
稟受天地之間的正氣,使自己品質高尚胸襟博大。
【例子】片片雪花猶如一個個高雅的舞者,從空中緩緩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