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彝族的位置分布(最好要圖).風俗特徵等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餚。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服飾圖片: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
B. 彝族詳細介紹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萬人,總人口位居壯、滿、回、苗、維吾爾、土家之後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C. 彝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1、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2、彝族的婚禮,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3、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4、潑水接親,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
火把節:
「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
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
D. 彝族在那個省市如題 謝謝了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總體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石林彝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等19個自治縣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區,其中雲南彝族占彝族總人口的60%以上。此外,大抵北自大渡河,南到雲南國境線,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都有彝族人口以村落為單位的零星分布,這些地區的彝族一般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另外,在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家也有近3萬多彝族。其中,越南有1萬多彝族。 [[image1]] 彝族分布的西南地區是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的山嶽所在地。這里群峰疊翠,江河縱橫,氣候類型多樣,山川壩子相間、河谷縱深交錯,海子星羅棋布,資源豐富厚足。有巍峨的大雪山、大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等山脈;有洶涌奔騰的大渡河、鴨綠江以及安寧河、元江、瀾滄江、南盤江等河流;有風景如畫的邱海、瀘沽湖、滇池、草海、馬湖等高原湖泊;還有昆明、曲靖、宜良、蒙自、玉溪及「涼山十壩」等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山區和半山區及部分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是彝族生活的主要地區。
E. 彝族的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元謀彝族有白、紅、黑、甘彝及蠻族五支系,居住全縣13個鄉』鎮的山區或半山區,也有部分住在壩區與漢族雜居。1992年人口40114人,佔全縣人口的21.3%。
彝族自稱「羅羅頗」、「乃蘇頗」、「諾蘇頗」、「納羅頗」、「納蘇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居住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區域間語音上的差異。
元謀彝族分兩部分:一部分為本地土著民族,一部分為遷入民族。而遷入者居多。其遷入大致上有三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雲南戌軍糧餉不足,於和曲、祿勸二州爨焚軍內僉一百八十七戶,立屯耕種」。時元謀屬和曲州轄,爨為黑彝族,是彝族進入元謀屯田的最早記錄。明洪武年間,明兵南下雲南,克復後,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率領所部於雲南屯守,在此期間進入元謀屯田墾荒的彝族有居住雷依的尹姓(也包括灣保尹姓);居住姜驛鄉新海的羅姓;居住在雷依的羅姓(先居環州,萬曆年間遷往散止);新華浪巴鋪的普姓(明入滇,先落籍定遠,後分支廟門,民國元年[1912年]移居浪巴鋪)、凹里簸普姓(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沖遷來)、新華永姓。據《武定府志》載:''白彝,……性狡,包頭洗面,不挽長髻,迎春日赴各衙門吹笙跌腳」。「黑彝,……雜處山阱,巾纏頭,跣足。挽發捉力。 婦人辮發用布裹頭。男女俱披羊皮,嫁女與皮一片,繩一根為負背之具,或用筍谷(筍葉)為帽,衣領以海蟲巴飾之。織火草麻布為主。星回節(火把節)列炬殺牲祭祖先。老幼圍坐火下,吹笙撲跌飲酒為樂。其(祈)祝以鈴,其占(卜)以蟲巴、錢、草簽、雞羊骨之。相見亦有尊卑上下之禮,交易用木刻記數,別有書字,見漢人則避。性畏鬼」。據《華竹新編》載:元謀彝族多種,「均羅婺之遺,日白曰黑日個。而白(彝)最有知(識),近山則習於舊染,平川則進而從師(學藝)」,黑彝「乃屬生夷,纏頭跣足,結髻剃髭(須)。又有倮貓,短褲裸肌,別有土語,遇山而蕾。」「松針撒地,一望青蔥。以多宰牲豚為敬,不以珍錯為隆。……任重於背尺板為隔,內半圓而麗肩。外橫平而承劇。後攬小草以附腰,前引皮條而兜頭」。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又有四川涼山彝族遷於雷應山上居住(即今涼山)。而本地土著民族,乃為原羅婺部羅婺族後裔。
黑彝所居多為樓,院心多設糞坑,樓下有的作伙房,於堂屋中置一火盆,火盆上置一鐵三角,用以燒煮食物。時間長久,煤煙熏染,梁、樓板黑黝如漆。有的則將樓下用以養牛、羊。節氣和喜事,彝族都喜歡以松毛散地,松毛清香撲鼻、心曠神怡。據說元朝時期,統治者對漢族和其他民族施行民族壓迫,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又害怕其他各族人民起來反抗,便規定了十家人才准許甩一把菜刀,為了反抗其統治,各族人民約定於臘月三十晚上敲砧板為號j殺韃子(蒙古人)。到了三十晚上,大夥一齊動手,把在本地統治的韃子一齊殺了,但是血淌了一地,第二天是過春節,於佳節不利,便以松毛覆蓋之,自此以後,凡過年或重要節日、喜事便以松毛鋪地。彝族禁人稱他們為「倮玀」,不食狗、馬、騾、驢之肉和自死動物之肉。喜歡狩獵,信仰多神。其主要節日為火把節,亦稱「六月二十四過大年」。其它節日與漢族相同。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也稱星回節。關於火把節的傳說,主要有兩種。一種傳說是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之命,經常到人間騷擾,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凶神,人們推舉彝族英雄阿提拉巴領著大家同凶神作戰。他們點燃了千萬支火把,把通往天上的天梯燒毀,斷了斯熱阿比的退路,經過九天九夜的浴血戰斗,終於殺死了凶神。天王大怒,立刻撒下天蟲,意欲吃絕莊稼,餓死人民。而此時正是馬鈴薯結薯、玉米抽穗的時候。天蟲吃了三天三夜,彝族人便舉火把,把成千上萬只天蟲燒死,保住了莊稼。但有一部分鑽入地下,第二年又出來食莊稼。彝族人民又舉火把將害蟲燒死,至此每年到了這個時節便舉火燒蟲,形成火把節。另一種說法是:開元年間(713~741年),蒙舍詔欲吞並蒙言、越析、浪穹、遭賧、施浪五詔為一。6月25日,召五詔設宴會於松明樓。遙l賧詔(今鄧川)酋妻慈善,識其詭計,勸其夫莫往,其夫不聽。慈善便用鐵釧套於其夫臂上。宴席間,松明樓火起,五詔酋無一得脫。各詔酋妻前往尋夫君骨骸,難於分辨。唯有慈善認得鐵釧,拾得夫骸。蒙舍詔以為神之。欲聘慈善為妻。善以夫骸未安葬為由相拒,歸家治葬完畢,堅閉其城,蒙舍詔發兵圍困。三月後食盡,慈善盛裝端坐,競已餓死,國人以祭之。故從此後於火燒松明樓前一天為火把節,沿傳至今。由於元謀彝族居住地域較廣,故上述兩種說法均有。
涼山彝族火把節在火把梁子舉行。夜幕降臨,男女老少舉著火把,興高采烈地聚集在會場上。點火前,由幾位長者將水果等食品撒向人群,並高唱火把節歌,向到會人祝福,然後點燃大火把。火把節便正式開始。火把節中的主要活動有鬥牛、摔跤和跌腳。壩區彝族火把節則多於寬敞處彈琴(或吹簫)跌腳,有的持火把繞村莊或於田壩中奔跑。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家中無子或兒子幼小的可以招婿入贅,入贅子多為家庭兄弟多,家境困難者。入贅後,男方改隨女方姓,待下代或第三代取一二名子孫復原姓,稱「還宗」。彝族中常有表兄妹婚、叔配嫂等現象。即舅表、姑表、姨表之間的表兄妹可以成婚。其中黑彝支系實行舅表、姑表優先婚,姨表不婚。因黑彝族中姨表兄妹直呼兄弟姐妹,不帶表字,視同手足。他們稱這種表兄妹之間的婚姻為「鐵板橋」,即通婚後便成一家人,象鐵板做成的橋一樣通行無阻。叔配嫂,是指兄死後,以小叔子配嫂,如公婆同意,也可另行改嫁。1950年後,叔配嫂、表兄妹婚和入贅後改跟女方姓的逐步減少。
彝族實行族內婚。但黑彝族中有等級內婚的習慣。在黑彝族中,其祖先有「司」(意為主)和「傑」(意為奴)之分,「司」與「傑」的地位不同,一般不得通婚,「 司」的男子可以娶「傑」的女子,但其地位也隨之降為「傑」。而「傑」的男子則娶「傑」的女子。近幾年來,漢族也有同彝族通婚的現象,但漢族多數是女子,且與漢族通婚的也多為「傑」。此外,彝族內規定家族不婚。凡父輩的遠祖,都為家族,是一家,不能通婚。
彝族青年的婚姻較自由,一般可以通過火把節等公共活動相識,相識後,雙方以對歌表達愛慕。也有的於跌腳中相識後,情投意合,遂退出來,另找地點敘情,互送禮物紀念訂終身。定情後,男方請人去向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如女方父母同意,便接過所攜之酒喝。然後男方正式到女家定親。過三個月後,男方還要買三丈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家,給女方父母,稱為「遞小禮」。雙方即可確定婚期。定婚後的姑娘常在頭上或頸上帶男方送來的銀首飾或帽子,以示此女已許人家。因元謀彝族較多,居住分散,故婚禮又有不同的風俗。但都殺豬宰羊,搭青棚,以松毛散地,設地席。新華一帶的彝族男女青年結婚,新郎新娘要向長輩磕頭行禮,長輩根據自己的能力送點錢給新人。新郎披紅掛彩,服飾新,頭帶新帽,帽上綉有銀花。新娘出門披著新衣服,胸前帶一面鏡子。迎親隊伍要天黑才能進門。老城丙間一帶的彝族結婚,迎新娘時,新娘結婚當日不能吃喝,由男方迎親時,自新娘家一出門就要背到新郎家。沿途一般遇水涉水,不走橋。實在無法繞道的則以毛氈鋪上後才過橋。背新娘的人選必須是新郎的表兄弟。涼山一帶有的地方迎新娘時必須由迎親隊與女方歌手對歌,若男方歌手對歌中輸於女方歌手,則被女方歌手用鍋煙抹臉,以示懲罰。對歌才能接新娘。新娘的陪嫁多為木櫃,並於櫃中放上婚禮前新人自己在河中無人踩著之處揀的幾個石頭(或放在背簍中),名之為背去金銀財寶。新娘到新郎家後,要熟悉新郎家的成員和主要親戚。而村中男女老少都於婚禮當天前往祝賀,有的送木柴、有的送糧食或肉食,以表祝賀。當天晚上,在場院上,一群群賀親者肩並肩,手牽手,跌腳起舞,舞姿優美,琴聲幽揚,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這時,往往又一對男女的戀愛又在醞釀之中了。新人成婚後七天,夫妻雙雙要攜帶粑粑、肉(或肥羊一隻)、酒等禮物到女家回門,必須在太陽落前趕到。此時,婚禮儀式始告結束。
人死後,因支系不同,用不同方式安葬。涼山上的彝族人死後,親友前來奔喪,攜帶黃豆,死者家屬認真接待,並將親友帶來的黃豆同死者一起,放於寬敞場壩處,一層柴一層豆垛好,畢摩開始念經,「超度」死者靈魂,而親屬開始哭喪。念畢,於死者四角點火。直至死者、木柴燒為灰燼後,喪禮始告結束。而其它地方的彝族人死後,由畢摩主持念經超度,殺羊殺雞開路,行土葬。
F. 彝族的聚集地區、風土人情、民族習慣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服裝: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採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少女成人禮:神秘「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G. 彝族在哪個省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H. 彝族是在哪裡的
主要還來自於三個彝族自治州,分別在四川涼山,雲南楚雄、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雲南較多。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因此又稱過大年。
I. 四川涼山彝族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年是什麼樣的呢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地區的彝族人民有一個共同慶祝的傳統節日——彝族年。在節日期間,當地會開展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與其他的民族節日相比,彝族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2011年,彝族年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述活動主要是彝族年傳統的節日活動,現在的彝族年並不拘於上述形式,但核心意義還是家人團聚、送舊迎新。從農歷十月到二月初八,幾乎每天都有彝族同胞在過年,如果對彝族年感興趣,可以到當地旅遊,切實感受彝族文化。
J. 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好不好相處,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怎麼樣
彝族同胞熱情好客、沒有邪惡之心、特單純!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臨金沙江。這里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一般簡稱為涼山州或涼山。
彝族的忌諱
彝族群眾最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為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眾家裡作客,要坐在鍋庄 (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彝家給你吃的東西,只准在那裡吃,不準帶走。否則,就會說你對人不講義氣。
忌戲耍動頭;眾人面前說臟話;彝族家有病人時忌說死傷之類的話;忌說「殺年豬」,而要說「抓年豬」或「拿年豬」;忌對嬰兒用「胖」、「漂亮」、「重」之類的贊詞;忌夜間吹哨;忌拿靈長動物(熊、狗、猴、貓等)肉進屋,也忌食其肉;不論男女,忌跨火塘;禁婦女跨越男人;忌婚喪嫁娶日宰殺山羊;忌以苦蒿桿做筷子及打人;忌從客位方燒蕎粑;火燒蕎麥粑從炎塘里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馬、騾、狗、猴、烏鴉、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將飯端給主人;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扛於肩上;有孕之婦忌給新娘梳頭,也忌給新娘縫嫁裝
「天菩薩」又稱「指天刺」。是指彝族男子頭頂上的頭發編成的小辮。習俗認為這是本人尊嚴的象徵。內藏「天神」,主宰著本吉凶禍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故他人不得隨意觸摸,如被人觸摸了「天菩薩」。本人會以為是件倒霉的事,是凶禍的徵兆, 要與之相搏鬥。犯忌者也會認為是自己輸了理。如果雙方是同等級的,要主動打酒賠禮。如果犯忌者身份低下,輕則殺豬、羊宰牛,大辦酒席賠禮請罪;重則還會被斷臂,甚至被處死其是婦女,更不能亂摸男子的「天菩薩」。如果婦女觸摸了「天菩薩」,那是對「天菩薩」的褻瀆和觸犯,將對男子終生不利。除了女士殺雞買酒當眾賠禮道歉外,「天菩薩」還必須剃掉。否則死後不得升天。彝族男子即使是仇敵相互械鬥時,雙方也嚴禁觸動對方的「天菩薩」。否則,也要砍去犯忌者的手臂。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①彝族是個崇火的民族,認為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溫暖、熟食、擺脫了野獸的攻擊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他們一生都離不開火塘,於是便產生了對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視為驅邪消災和帶來吉祥幸福的神聖之物,在節日里,人們燒起篝火,圍火彈琴唱歌,踏歌起舞、盡情歡樂、對火的崇拜,還使他們離開人時,也要有火為伴。在火葬中讓魂歸祖宗發源地,而家人為死者設置的靈牌,則要安放在火塘旁邊的正面牆上。
②彝族還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並把黑虎視為本族的圖騰和祖先。彝民對黑虎的崇拜觀念還擴大為對黑色的崇尚之俗,認為祖先靈魂喜歡黑色,於是蓋好新房後,要把房子用煙火薰黑方可遷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異多樣,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為常見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准備嫁妝。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准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著褲子就拿出褲子,唱著衣褂就拿出農褂。二、迎賓禮彝族人十分好客,熱情勸客人飲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來,相對舉杯,席地而坐,一邊傾心相談,一邊勸酒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的酒。喝吧;盡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勸。每逢過年過節,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婦女)就抱著一壇酒,插上幾支錦竹桿或麥桿,站在家門口的路邊上。凡是來往行人都要勸你拿著桿桿從罐里吸飲過酒後才讓你走路。人們稱:「甜不過彝家一杯酒,好不過彝家人的心!」
服飾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
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 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雞冠帽
雞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1200多顆大小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喔喔」啼鳴的雄雞。雞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徵。因此,每年過「尼這兩」節時,紅河地區彝家姑娘都要綉制一兩頂雞冠帽。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著姑娘,帽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