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文化運動什麼時候結束的 有沒有明確的標志
大概於20年代結束,通常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Ⅱ 新文化運動興起至今為止距多少年
新文化運動興起於1915年,距今整整一百年。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由於新文化運動全面反封,將中國所有的古典文化都歸歸於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運動也是中國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1期名為《青年雜志》2期1版正式改名為《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中國共產黨認為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
Ⅲ 新文化運動是甚麼時間
1915年。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3)新文化運動到現在為止多少年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影響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弘揚與傳播新思想、新觀念,猛烈抨擊舊傳統、舊禮教,沖擊、動搖了封建主義在思想界的統治,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推動了中國文化向現代的轉型。
新文化運動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更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准備了條件。
有論者指出:「拋棄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道路,是相當多的中國先進分子共同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這是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最基本的特徵。」
Ⅳ 新文化運動時間是多久
新文化運動時間是1915-1923年。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新文化運動到現在為止多少年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Ⅳ 新文化運動時期具體是指什麼時期
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我們通常將新文化運動分成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線。
前期是從1915到1919年, 後期是從1919年開始 ,大概於1923年結束。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後期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5)新文化運動到現在為止多少年擴展閱讀:
進步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Ⅵ 新文化運動距今多少年
新文化運動興起於1915年,距今整整一百年。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政治局面黑暗。
2.經濟方面: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3.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介紹到中國,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這使得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不能容忍。
二、概況
1.前期
(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前期的指導思想、主要陣地、主要活動基地
①指導思想:民主和科學。
②主要陣地:《新青年》。
③主要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3)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迷信(這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儒家傳統道德),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2.後期的新發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接連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大地上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
三、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3.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Ⅶ 新文化運動是幾幾年到幾幾年 結束了以後是什麼時期了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1915年~1923年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Ⅷ 新文化運動時間
新文化運動時間為:1915年——1923年。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Ⅸ 新文化運動那一年結束
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化運動視為一場對政治、社會學術思想與文學藝術各方面影響重大的啟蒙。
Ⅹ 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只相隔了幾年
相隔了2年。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的事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1921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