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藝術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該如何保護、發展、傳承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參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這個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於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每兩年才審批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從2001年開始,該評選已進行了兩次,共批准了47項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我國的崑曲和古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保護:
一要開展普查工作、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
二要採取有效措施,抓緊徵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完善徵集和保管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B. 我們青少年應怎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學生而言,非遺不僅僅只作為一種技藝培訓,更是穿透時光的層層霧靄來到大家面前的歷史與文化。時代之河川流不息,傳統文化順流而下。在今天的校園,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非遺課堂,是親和而獨具魅力的。凝望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學生回到歷史的深處,回到文化的中心,暢游歷史之浩渺,感悟文脈之深邃。
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開展的必爭之地。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納入非遺課程,以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教材的形式「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藝術品位,提高審美意識。在非遺文化的熏陶和引導下,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培育中華兒女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2)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傳承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於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的遺產需要我們廣大公民去認同,去支持,我們應該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清楚非物質文化繼承的不容易,而我們去支持的方式最多的是購買,恰恰是只有我們買的人多了,這樣的遺產才更容易繼承下來,所以最好從學生就開始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普及。
C. 非遺文化傳承有何特點該如何保護保護的原因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有何特點?該如何保護?保護的原因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助於形成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李津積累了黎族人民源遠流長的智慧。它在海南抒情中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遺傳價值,這使我們迫切需要繼承、保護和發展景泰藍技術。因此,我們應該以繼承和保護為借口,繼續建設民族住區,這是保護和繼承的支撐點。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也就是說,促進常規文化傳承,積極構建以黎族傳統紡織、染織、刺綉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新模式。加強系統保護,堅持全球保護理念。海南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需要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缺乏繼承人,脫節現象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傳承人的缺乏,脫節現象嚴重。例如,太白小歌在合水和隴南的羊皮鼓。
D.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1、建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建立檔案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其納入到檔案系統中,運用檔案學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施檔案化的管理和保護,以使作為文化和記憶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關照和重視。
2、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3、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4、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掀起熱潮。
包括中國「崑曲」、「古琴」等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多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均已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
5、影像保護
用影像記錄下正在面對巨大考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那些珍貴的手藝、藝術形式能夠用影像保存下來。但是這種影像的記錄,不應當僅僅是監控攝像頭式的拍攝,也不能如同拍攝劇情片那樣,通過情節的設計、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編排、場景的構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E. 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充分利用節慶日、學校、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電影院、媒體等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職業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培養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情感,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和歷史延續性的認識,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二是建立完善制度,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按照"政府主導、文化部門主抓、相關單位密切配合"的原則,建立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重點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使用與開發等制度,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的保護細則。市縣兩級依託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全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明確專人開展普查保護工作,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
三是開展普查工作,帶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近年來,全市加大對業余普查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普查知識,建立了一支覆蓋全市每個村落和社區的業余普查隊伍,並發動街道、社區、鄉村積極開展普查工作,了解掌握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深度挖掘、整理民間民俗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四是加強文化培植,積極拓展文化空間。充分利用現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等各種文化場館的文化空間,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通過舉辦廟會、慶祝傳統節日、宣傳民間民俗文化等各種文化活動,擴大其對廣大群眾的凝聚力、感染力,以此帶動文化發展的制度化、產業化、市場化。
五是以名錄申報為載體,促進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加大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或申報工作力度,使更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和省級名錄。
F.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方式有哪些
建立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具體內容應包括:(1)名錄與傳承人的統一認定機制。保護名錄是確定傳承人的重要依據,傳承的確定應與名錄的確定相關聯或統一,而不是相互分割。對列入名錄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應當明確指定代表性傳承人並採取措施支持、幫助其實現傳承。(2)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必須從法律上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明確規定其職責、評定標准和評定程序,政府以專家委員會的評定為依據,並予以公示後確認。(3)保障機制。即政府為支持、幫助傳承人從事傳承活動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提供財政資助、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公共文化機構宣傳、展示和交流、開展學校教育傳承、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4)責任機制。對傳承人來說,在被確認為傳承人或團體並享受到國家法律、政策保護包括財政支持的同時,法律也必須確認其擔負起保護和傳承自己所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即有效地履行保護職責,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傳承給後人,貢獻給社會。(5)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目前,建立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十分必要和急迫,這也與傳承人權益保障密切相關。應當積極研究,通過單獨立法相應妥善解決。
G. 非遺傳承都包括哪些截至目前,傳承人為何會越來越少
多年來,一些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年齡偏大,單個項目的繼承人數量偏少,已成為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傳統,代表繼承人通常是繼承遺產的重要方式。目前,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繼承人有3000多人,但這些群體大多年齡較大,繼承人較少。根據繼承人的年齡差距,義大利國家文化局提名了五批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繼承人,共計3068人。
尤其是石雕等工藝品又臟又累,工作環境惡劣,給人一種自卑感。最好有一家餐館來供應菜餚。盡管政府正在增加非遺傳風險。因此,設立培訓特別基金發揮著關鍵作用。為了「傳承祖先的技藝」,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人們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越來越有價值。
H.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唯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代地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世代相傳,直至今天。
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國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8)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傳承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1、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
其中,需要釐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釐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釐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2、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細密的規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
3、建立或完善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I.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J. 那些漸行漸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怎麼去傳承
僅僅是依照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現在的非遺傳承人的創作和傳承之路都很艱苦,我個人覺得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多做宣傳,多做報道,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工藝。當然國家不可能了解到這么全面,所以就需要各個鄉縣逐級上報,建立民間藝人的資料庫,了解各個地方和各個角落的文化,只有這樣才有便於宣傳和報道,才有助於文化的傳承。這是一個長期的規劃項目,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這些工藝一樣,是需要祖祖輩輩來共同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