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如今如何探索夏文化
近年來,為探索夏文化,在河南豫西地區進行了一些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在東周和漢代陽城之西約半公里處的"王城崗"(今登封縣告成鎮附近),發掘出兩座東西並列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遺址。在城內已發掘出和城牆同時期的大型房屋夯土基礎,以及基礎下面填埋有殉人的奠基坑、窖穴與城門等遺跡。
2. 如何正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
先進文化發展規律的新探索
先進文化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在: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制約;與社會發展同步性決定必須以創新為靈魂、與時俱進;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成長的豐厚土壤;與各種文化的相互激盪、融匯是其壯大的外部條件;先進政黨是其階級基礎和根本歸屬;發展過程中必然遭遇各種落後文化的阻撓而呈現出曲折性。唯有自覺、深入地研究先進文化建設的規律並指導實際工作,才能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先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文化。它是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前進要求在文化上、精神上的反映,是人民大眾意志和願望的凝聚和體現。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有其內在規定性,在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我們要自覺探索、深入研究其自身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起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歷史不斷前進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先進生產力是先進文化的物質基礎,先進文化為先進生產力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先進文化必須與發展先進生產力緊密結合
馬克思曾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產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頁)這一觀點鮮明地揭示了文化與經濟活動的耦合關系。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先進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一是由生產力發展而帶來的經濟增長決定著文化的發展。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如果停滯不前,那麼,文化也就同樣會停滯不前。二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來自生產力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引領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提高,而這正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三是物質生產、經濟活動的規律與特點正日益直接體現於文化生產之中。發達的文化工業和文化市場,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總之,先進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和影響著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以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
同樣,先進文化對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先進文化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導引。正確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的價值選擇,抵禦各種腐蝕誘惑,排斥種種錯誤思想侵襲的重要精神支柱。二是先進文化通過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圍,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健康方向發展。三是先進文化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為培育推進生產力創新的創造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提高民族文化的科技含量,強化民族文化的競爭力提供保障。
總之,先進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和影響著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進文化滲透在先進生產力之中,促進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設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認識這一規律,我們建設先進文化,絕不能撇開經濟建設孤立地搞文化建設,而是要把先進文化建設與先進生產力建設緊密結合,並貫穿在先進生產力建設的始終。
二、先進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就會有不同的與社會發展同步的內涵特徵,建設先進文化必須以創新為靈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只有創新,文化才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創新,文化才能不斷發展。文化創新是人類全部社會生活賴以維持和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根本保證。
先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須自覺地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這就決定了文化的創新也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必然。文化的創新表現為主動的與被動的,主動的是一種順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對文化創新的自覺行為,被動的則是生產力發展對文化創新的強制行為。因而,文化創新一定要立足於自覺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始終做到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
先進文化的創新最重要的是理論創新。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對當代中國或世界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或者雖非關系全局但卻對某個或某些局部有著重大意義的現實問題,給予理論上的闡釋和令人信服的說明。重要的是,這種闡釋和說明不是依靠引證,不是簡單地重復經典作家或前人的某些言論或看法,而主要是通過對實際生活及社會實踐本身的深度觀察與慎密思考,發前人未發之感,說前人未說之話,論前人未論之題。
先進文化的創新要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社會主義文化是代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進步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創新必須服務於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過創新文化的內容
3. 在冷門的、偏遠的地方旅行時你是怎麼探索當地的文化的
如果說我去了一個非常冷門的,偏遠的地方旅行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去找當地的村民。
記得有一次我去了雲南的一個小村莊裡面真的是沒有任何的遊客,也沒有任何的賓館一類的,我只能住在那些個居民的房子裡面,而且那些房子真的特別的不好,有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但是,根據和他們交談,他們熱情的款待我慢慢了解到他們的日常風俗,以及飲食文化了,而且他們的食物也是非常的好吃。
真的很喜歡這些個小地方,不僅有熱情的人,而且還會享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4. 怎樣探究哪些習俗是文明的哪些習俗是不科學的
我們來看看這些不文明的習俗,不用判斷一目瞭然。
在古代中國閹割生殖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刑罰方式(起始於隋朝),也是一種得到侍奉帝王這個職位的方法。
在明代末期皇宮內約有70,000個太監。這種職位的價值在於:處於一定地位的太監可以得到巨大的權利--甚至高於帝王--但是自行閹割是違法的。在1912年侍奉帝王的人--太監,這個職業停止了。而其數量驟降至470人。2、木乃伊化
傳說,Sokushinbutsu是指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自行死去的佛教徒和僧人,這種特殊死亡方式我們稱為木乃伊化。
據報道,這種習俗幾乎只發生在日本北部的Yamagata市。人們在那裡發現大約有16-24具木乃伊。僧人們在三年裡維持一種特殊的飲食習慣——只吃堅果和種子。
他們嚴刻的執行這種對身體「療程『,以此減少身上的脂肪。過了這樣的三年後,他們開始只吃一些樹皮和樹跟,喝一些漆樹產生的毒汁。此過程還是要持續三年。這種飲食方式使得他們容易嘔吐,身體內的液體迅速流失;並且能夠殺死身體里的蛆,使他們死後的屍體不易腐敗。
3、女性纏足
在大約一千年之前,纏足是中國在年輕女性中實行的一種習俗。此項風俗始於十世紀,終於二十世紀早期。
中國人的纏足文化是指,大約在女孩兒六歲或是更早時,將她們的腳用布條纏緊,這樣做她們的腳就不會按照正常情況長大:然後,為了重新塑型,他們將腳打碎變得嚴重畸形。一般纏足的腳不會超過4-6英寸(約10--15厘米)。
這就是如今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國女性殘障(無行走能力)的重要原因。
4、殉葬
殉葬是印度一種葬禮習俗。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並且認為殉葬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
在葬禮儀式中,死去丈夫的寡婦為了向其丈夫貢獻自己而跳入焚燒丈夫的火堆中自殺。人們猜測殉葬的做法是殉葬者心甘情願的,根據現有的資料證實她們大多數人都是十分自願的。在一些社會中人們期望寡婦能夠陪葬。某種程度上殉葬是一種強迫制度。社會給她們施加壓力,期望她們去殉葬。
寡婦在失去丈夫後對生命失去的期望,尤其是她沒有孩子的情況下。不管怎樣,同樣也有不同意寡婦殉葬的例子,他們作出積極努力防止此類死亡。
5、決斗
15世紀至20世紀,決斗出現在西方社會。決斗就是在達成協議的兩個人之間進行搏鬥。
按照雙方明確或默認的規定,各自配備致命武器,並且是為了榮譽而戰。他們會找一些信任的人作為見證人(也有時私下搏鬥的)。但這種行為是違法的。決斗一般由想要決斗的一方發出(挑戰者),他多半是為了糾正人們對他的侮辱。
決斗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死對手而是得到承認的」滿足感「等等。他們自願冒險也要為恢復自己的榮譽而戰。
6、切腹(Hara-Kiri-切腹)
切腹是武士道的重要精髓。這是作為一名勇士的守則;切腹一般用在以防勇士落入敵手或是減少恥辱的一種方式。
5. 竹鎮紅色文化吸引你的地方你想怎樣探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8
6. 在英國的文化探索可以包括哪些部分
很多方面,除了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英國音樂和歌舞,英國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等涉及到文化范疇都可以去探索。特別英國的貴族文化啊,英式早茶和下午茶文化都是獨具特色的,還有英國人穿衣風格,辦事風格等都有其文化特點和特色。還有就是英國的本身英語口音(類似倫敦腔調)。
7. 如何從設計方面探索美國的歷史文化
美國國旗別稱「星條旗」(The Stars and Stripes)、「古老的光榮」(Old Glory)[10]。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區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徵英國,白色條紋象徵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自由,藍色則象徵忠誠和正義。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在這一天,美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對國旗的敬重和對合眾國的熱愛。
印在一美元鈔票上的美國國徽國徽
美國國徽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白頭海雕(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其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用拉丁文寫著「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徵美國國旗。凸鷹的上方是藍色天空中13顆星,四周光芒萬道,環繞著雲朵組成的圖案。美國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橄欖枝和箭象徵決定和平與戰爭的權力;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徵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格言
In God We Trust (英語:我們信仰上帝,1956年—今)(官方格言)
E Pluribus Unum (拉丁語:合眾為一,1776年—今)(傳統格言)
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之歌》,由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作詞,美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作曲。《星條旗永不落》於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城市人口59.18萬(2008年),都會區人口530萬。城市面積177.0平方公里。
最大城市
紐約(City of New York),美國第一大城市(1790年—今)和第一大商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城市人口827.45萬(2007年,美國城市第1名),市區人口1822.36萬,都會區人口1,881.60萬。城市面積1,214.4平方公里,大都會面積17,405平方公里。
語言
無法定官方語言。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21,480萬人,82.1%)。其他主要語言有西班牙語(2970萬,10.7%)、漢語(220萬)、法語(14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此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176種為本地語言。
8. 企業文化建設是靠自身探索還是要靠借鑒經驗
前期要借鑒先進企業文化的經驗,中後期要自己培育創造。
企業文化整個系統的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路。 這些都無法借鑒,需要企業本身在實踐中締造。企業文化5個要素如下:
·企業環境是指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經營方向、外部環境、企業的社會形象、與外界的聯系等方面。它往往決定企業的行為。 ·價值觀是指企業內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使企業內成員在判斷自己行為時具有統一的標准,並以此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英雄人物是指企業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業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於作為一種活的樣板,給企業中其他員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樣,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文化儀式是指企業內的各種表彰、獎勵活動、聚會以及文娛活動等,它可以把企業中發生的某些事情戲劇化和形象化,來生動的宣傳和體現本企業的價值觀,使人們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來領會企業文化的內涵,使企業文化「寓教於樂」之中。 ·文化網路是指非正式的信息傳遞渠道,主要是傳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種非正式的組織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場合所組成,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職工的願望和心態。企業文化的內容根據企業文化的定義,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應包括如下幾點:
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講求經濟效益,重視生存的意志,事事謀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它的戰略決策哲學。北京藍島商業大廈創辦於1994年,它以「誠信為本,情義至上」的經營哲學為指導,「以情顯義,以義取利,義利結合」,使之在創辦三年的時間內營業額就翻了一番,躍居首都商界第4位。 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只有在共同的價值准則基礎上才能產生企業正確的價值目標。有了正確的價值目標才會有奮力追求價值目標的行為,企業才有希望。因此,企業價值觀決定著職工行為的取向,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只顧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還會影響企業形象;只顧眼前利益的價值觀,就會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使企業失去後勁,導致滅亡。 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 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企業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於哲理,又簡潔明快的語言予以表達,便於職工銘記在心,時刻用於激勵自己;也便於對外宣傳,容易在人們腦海里形成印象,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個性鮮明的企業形象。如王府井百貨大樓的「一團火」精神,就是用大樓人的光和熱去照亮、溫暖每一顆心,其實質就是奉獻服務;西單商場的「求實、奮進」精神,體現了以求實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真誠守信、開拓奮進的經營作風。 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本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中國老字型大小同仁堂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長盛不衰,在於它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業特色的職業道德,即「濟世養身、精益求精、童叟無欺、一視同仁。」 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如招牌、門面、徽標、廣告、商標、服飾、營業環境等,這些都給人以直觀的感覺,容易形成印象;通過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形象稱深層形象,它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集中體現,如人員素質、生產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資本實力、產品質量等。表層形象是以深層形象為基礎,沒有深層形象這個基礎,表層形象就是虛假的,也不能長久地保持。流通企業由於主要是經營商品和提供服務,與顧客接觸較多,所以表層形象顯得格外重要,但這決不是說深層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北京西單商場以「誠實待人、誠心感人、誠信送人、誠懇讓人」來樹立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企業形象,而這種服務是建立在優美的購物環境、可靠的商品質量、實實在在的價格基礎上的,即以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經營實力作為優質服務的保證,達到表層形象和深層形象的結合,贏得了廣大顧客的信任。
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精神文化形態。 企業使命 所謂企業使命是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是指企業的根本性質和存在的理由,說明企業的經營領域、經營思想,為企業目標的確立與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企業使命要說明企業在全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經營的活動范圍和層次,具體的表述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內容為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的宗旨和企業的形象。
9. 怎樣探索華山道教文化
探索本身就沒有途徑如有途徑那就不叫探索了那叫學習了只能安下心來心靜如一篤定清靜才能去探索(最好是不玩手機起碼要做到少玩待達到一定功夫後才可增加一些玩手機的時間<因那時有一定的定力了>)
10. 如何應歷史文化傳統促進西方理論方法的本土化探索
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作為教育的主體表現:青少年教育,它的每個環節都透著價值、體現著價值、追求著價值,從而與更為寬廣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關聯。文化傳統是隱於文化這一觀念系統之內並統攝其架構的相對穩定的基本精神。它具有聯系過去、現在、未來的基本精神。當然,文化傳統的發展和延續,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傳統,而教育就是實現這種傳統最根本的載體和途徑。青少年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就擔負著發掘並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傳統中重視人的生存價值的觀念,是青少年教育應遵循的方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尼采這一命題,是從人的生存價值的向度提出的,而我國古代文化傳統也就這一向度作了精微的思考和回答。我們從中國文化里成功與幸福的觀念中可窺見一斑,即「長壽、財富、功名、知性」。知性作為人生成功與幸福理念,它反映著一個人對於人生的自我意識的程度,它應該是所有成功與幸福觀念的核心。孔子說:「仁者壽」,如果一個人不能自覺到它生存的意義,渾渾噩噩、稀里糊塗地活著,那是沒有價值的。莊子也說:「如果一個人不對生命意義進行反省,即使積聚了大量財富,也不見得有了大幸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