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文化,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美利堅合眾國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為US、USA或United States。)
「山姆大叔」
美國的別名叫「山姆大叔」 。傳說1812年英美戰爭期間,[font color=#800080]紐約[/font]特羅伊城商人山姆·威爾遜(1766.9.13--1854.7.31)在供應軍隊牛肉的桶上寫有「u.s.」,表示這是美國財產。這恰與他的昵稱「山姆大叔」(「Uncle Sam」)的縮寫(「u.s.」) 相同,於是人們便戲稱這些帶有「u.s.」標記的物資都是「山姆大叔」的。後來,「山姆大叔」就逐漸成了美國的別稱。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漫畫家又將「山姆大叔」畫成一個頭戴星條高帽、蓄著山羊鬍須的白發瘦高老人。1961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象徵。
音樂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傑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視與戲劇
並非所有的美國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國家,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便都是源自美國的。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運動
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閑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閑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和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雖然足球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相較其他國家而言,足球在美國的普及度並不高。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而且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美國夢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英國文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教育: 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1998/1999財政年度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 世界首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英國博物館:文化體驗「不買票」 英國國立博物館免費開放有招數。
新聞出版: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台,1個對外廣播電台,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 ( BBCTelevision)於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台: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廣播電台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准及管理所有獨立電台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准和規管商業電視台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於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游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於1997年3月。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路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節日:
1、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
2、新年:1月1日也是公共節日。在新年前夜人們通常會熬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蘇格蘭,新年前夜被看作是大年夜,甚至是比聖誕節更有節日氣氛的時候。
3、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公共假期從星期五一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一,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遊行。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一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徵性的禮物。
4、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體育:
1.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祥地,是現代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誕生地(不是發源地哦)
2.1966年舉辦世界盃,英格蘭隊本土奪冠。
3.1996年成功舉辦歐洲杯
4.倫敦於2006年7月6日成功申辦將於2012年舉辦的夏季奧運會
5.每年7月份將在倫敦南部的溫布爾頓舉行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這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中的一項。
B. 祖國與母國的含義的區別
祖國:
祖籍所在的國家;自己的國家
1. 祖先以來所居之地。
清魏源《聖武記》卷六:「 巴社者, 回回祖國。"
2.祖先和自己國籍共同所在的國家。
清秋瑾《柬某君》詩:「頭顱肯使閑中老,祖國寧甘劫後灰?」
田漢《麗人行》第十七場:「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祖國。」
巴金《楊林同志》:「我應當把這些年輕戰士的事跡多向祖國報導。
一般定義為自己的國家。
母國:
指祖國,母國是與祖國相對應的概念。母國,即文化上的祖國。那些本人已經擁有他國國籍的人,其祖先世代居住的國家即是其的母國。
除了它們的文字方面沒什麼區別。
C. 母親文化的內涵
①母親血壓居高不下,我懷疑是故鄉的寒冷氣候使然,勸她來哈爾濱住上一段,換換水土,她來了。說也怪,她到後的第二天,血壓就降了下來,恢復正常。她的氣色一天天好看起來,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澤。她在春光中恢復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來。她愛打扮了,喜歡吃了,愛玩了,甚至偶爾還會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憐惜的。
②白天,我看書的時候,母親也會看書。她從我的書架上選了一摞書,《紅樓夢》《毛澤東的晚年生活》《慈禧與我》《》等。受父親影響,她不止一次讀過《紅樓夢》,然後熟知哪個丫鬟是哪一府的,哪個小廝的主子又是誰。大約一周後,她把《紅樓夢》放回去,對我說,後兩卷她看得不細。母親說《紅樓夢》好看的還是前兩卷,寫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寶玉和黛玉那時天真著,哥哥妹妹鬥嘴斗氣是討人喜歡的。母親對高鶚的續文尤其不能容忍,說他不懂趣味,硬寫,把人都搞得那麼慘,讀來冷颼颼的。她對《紅樓夢》的理解令我吃驚,起碼,她強調了小說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親對歷史的理解也是直觀樸素的。那段時間,我正看關於康有為的一些書籍。然後有天晚飯同她聊起康有為。她說,這個人不好啊,他攛掇著光緒鬧變法,怎麼樣?變法失敗了,他跑了。要是不聽他的,光緒帝能死嗎?為了證明她的判斷是正確的,她拿來《慈禧與我》,說那裡面有件事涉及康有為,也能證明他的不仁義。母親翻來翻去,找不見那頁了,她撇下書,對我說: 不管怎麼著,連累了別人的人,不是好人啊。 康有為就這樣被她給定了性。
④ 劉老根大舞台 在哈爾濱每晚都有演出,場面很火爆。我約母親一同去看,她說: 那東西有什麼看頭?就是耍嘛! 她說她受不了這個。不過她沒有拗過我,有一天,我還是把她拉到劇場。雖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還是很高。母親說的沒錯,演出一開始,演員就朝觀眾要掌聲,有的還蹦下台,在觀眾席中慫恿觀眾鼓掌。高分貝的音樂震耳欲聾,母親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狀。然後演出只到半程,當又一位演員出場後聳著肩膀嬉皮笑臉地要掌聲時,母親終於忍不住了,她幾乎是用命令的口氣大聲對我說: 咱走吧! 我也沒有料到演出是這樣,趕緊跟著她出來了。出了劇場,她長吁了一口氣,對我說: 怎麼樣?我說就是個 耍 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臟病了!
⑤有一天,我和母親黃昏散步時路過文化宮,然後看見王全安導演的《圖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買了兩張票。我知道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按照票上的時間,它應該開演5分鍾了,我正為不能看到開頭而懊惱呢,誰知到了小放映廳門口卻吃了閉門羹。原來,這場電影只賣出這兩張票,放映廳還沒開呢。我找來放映員,他打開門,為我和母親放了專場電影。然後故事很簡單,一個女人徵婚,要帶著 無用 的丈夫嫁人,而這個丈夫之所以 廢 了,是因為打井所致的。這背後透視出的是草原缺水的`嚴峻現實。影片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我和母親被吸引住了,然後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廳,只見大劇場里劉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員在台上熱鬧地和觀眾做著互動,掌聲如潮。
⑥我和母親有些悵然地在夜色中歸家。快到家的時候,母親忽然嘆息了一聲對我說: 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咱倆看的電影似的,沒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書,就跟那個劉老根大舞台一樣,看的人多啊。
⑦母親的話,讓我感動,又讓我難過。我沒有想到,這場兩個人的電影,會給她那麼大的觸動。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有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電影,就永遠不會是一個人的啊。
D. 名詞解釋母國文化主導模式
母國文化主導模式:以母國文化為價值取向,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在經營理念、機構設置、企業文化等方面遵從母國文化傳統。大部分獨資企業和一些歐美企業多採用這種模式,典型例子是美國麥當勞公司,但近年對其模式也有所「修正」。
(4)母國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母國文化主導模式的特點:
實行總部集權制,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重要職務,一般留給母國人員擔任。一般的說,這種模式適合於無差異策略推廣單一產品的特大型跨國公司。
他們的價值觀念被普遍接受,母國文化對其他文化有強大的吸引力。,其管理觀念具有很強的全球視野,公司員工的民族屬性較弱。
E. 祖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經歷。抗日戰爭、虎門銷煙、九.一八、七.七事變多歷歷在目。但我國的歷史也有光輝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發明了漢字。很久以前,古人並不會寫字、記事,有人想出了繩結記事法,但是太麻煩了。就有一位叫倉頡的人發明了甲骨文。
在我國的文化史上那些詩人、文學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千古絕句;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親;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孔子寫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我國還有美麗的大好河山。長城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個驕傲,長城全長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瞭然。珠穆朗瑪峰高達8444.43千米;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高達4718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深6009米......
F. 母系社會的文化
「內婚制」轉向「族外婚」
原始人群階段過渡為母系氏族社會,是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推動下完成的。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轉化是社會性質變革的關鍵因素。原始人的血緣家族,經過幾代繁衍之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引起食物來源匱乏,生活受到影響,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緣家族。新的血緣家族依然施行內部的血緣婚。內婚制雖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對穩定,但婚配的女男之間血緣關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後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體質不良,智力低下,與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減弱。誠如《左傳》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內婚制在人類歷史上延續的時間甚長,這正是原始人群階段生產力發展緩慢的症結所在。
內婚制對人類進化的危害極大,其嚴重後果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血緣家族的分裂,不斷產生新的血緣家族。這些血緣家族之間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血緣家族的女男之間也難免發生婚配現象。人們逐漸發現,各血緣家族之間女男通婚所生子女,無論在體能和智力上多優於同一血緣家族女男婚配所生子女。人們終於覺悟到,婚配女男的血緣關系越遠,生育的子女越強健。由於傳統觀念強大的影響,內婚制向族外婚制的轉變是十分緩慢的。開始,只排除血緣最近的同胞姊妹兄弟間的婚配,以後又排除血緣較近的旁系姊妹兄弟間的婚配。最後,血緣家族內的女男,不論是否同輩皆禁止婚配。這樣,一個內部不能婚配的血緣親屬集團——氏族便產生了。
族外婚,就是一個氏族的一群姊妹和另一個氏族的一群兄弟之間的交互群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後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這種婚姻關系雖然還不穩固,但畢竟使氏族明顯有別於過去的血緣家族。在這種群婚的形態下,子女仍然是只認生母而無父,氏族成員的世系也只能根據母系的血統來決定。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後代,便形成為一個氏族。因為實行走訪婚,女男之間離異無常,加之男子暮至晨歸,所以子女一般並不確認生父。子女由母親撫養,父親並無撫養子女的權力。父與子不是同親族的人,因而從世繫上也就沒有共同的血緣紐帶,即使相見,亦如陌生人。母系血統是維系氏族存在的紐帶。氏族擴大之後,再分離開來,另建立新氏族。彼此通婚的氏族則組成部落。
古代的風俗中仍殘留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跡。這種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進行的。《周禮·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貴州通志》卷七:「花苗每歲孟春,會男女於野,謂之跳月。擇平壤地為月場,鮮花艷裝男吹蘆笙,女振響鈴,旋躍歌舞,謔浪終日,暮挈所私以歸,比曉乃散。」
古代文獻關於親屬稱謂制度的記載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跡。《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母系氏族實行族外婚,一個氏族可以同其他許多氏族通婚,或在兩個氏族之間通婚。《爾雅》中所說的就屬於後者。因姊妹之子必須離開自己的氏族到對方氏族中去婚配,故曰出。出之子,不生於己族,但是以輩份而論為孫,故曰離孫。因兄弟婚配至對方氏族,與對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又要回到兄弟的氏族來婚配,故曰侄。侄之子又生於己族,所以稱歸孫。
族外群婚制曾普遍存在,使人們得以窺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婚配形態。這種婚配的特點是,以集體方式進行,亦無固定的配偶,年齡和輩份的限制也不嚴格。但是氏族成員之間的婚配則是嚴格禁止的。
族外婚是人類婚姻關系史上的重大進步,較之內婚制下的同輩婚配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自然界萬物的演化規律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實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員的智商高,體質強,整體實力明顯優於依然實行內婚制的血緣家族。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起著無可置辨的主導作用。
「族外群婚」延伸至「對偶婚」
母系氏族制形成禁止內婚,氏族成員進行族外群婚。因為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是無父無夫的國度。由於實行外婚制,妻夫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採取丈夫走訪妻子的形式,子女從母居,屬母方氏族,世系和財產繼承從母系計。到了母系氏族繁榮期,由於對偶婚的出現和逐步鞏固,丈夫遷到妻方氏族從妻居。 「走婚」,意為來回走動。即男不娶,女不嫁,女男雙方終身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中生產生活,雙方除戀愛關系外,沒有必然的家庭經濟關系,子女隨母,住在女方家,由女方家庭成員撫養。男方視自己的經濟能力給與幫助和關愛。女男雙方確立走婚關系後,男方一般在完成一天的勞作後前往女方家夜宿,清晨再回到自己家裡開始新的一天勞作。雙方關系以純感情為基礎,自由度高,壓力低,穩定性薄弱,獨占與從屬觀念難以孕育。一旦感情破裂,離異自由,子女隨母,無財產糾紛,一般不會因此產生敵意。
走婚的表現特點:
(1)不一定同住(多數雙方仍住母家)
(2)非經濟共同體
(3)不是社會基本單位(家屋才是)
(4)非從一而終
(5)情慾非獨占
(6)不定生母居住制(女男同住,照顧的不一定只是親生孩子,大多兼照顧侄女侄子)
(7)無法律契約(大多拒絕登記結婚)
走婚的隱私注意:
走婚文化里只有一種隱私,就是與血緣親屬相關的性問題——可以在溫泉女男坦然同浴,但不能跟家人提任何跟性相關的話題;接受與多人發生關系,沒有處女、私生子或未婚媽媽這些概念,但在家屋裡卻又連提及性事的詞彙也視作極大禁忌。
害羞是為了嚴防亂倫的文化機制,母系人對亂倫的控制特別嚴格,五代以內親屬不得走婚。
害羞文化嚴禁血緣親屬走婚,連語言上也禁止任何性話題,這種強烈的防禦機制令小孩自幼產生強烈的道德感,在血緣親屬面前提到性就會感到不安,從而令血緣親屬間的性關系難以發生。
害羞文化針對的不是性本身,而是亂倫禁忌,避免的不是女男關系,而是血緣親屬間的性關系。故婦夫和走婚女男之間不受害羞文化影響,普通朋友間也不受其制約。 母系大家庭的成員一般由同一母系血緣關系的姐妹兄弟和她們之中的女性成員的子女組成,例如以四世同堂家庭第三代男性的視角看,第一代由他阿媽的母親及其姐妹兄弟構成,女性統稱「阿日」(奶奶),男性統稱「阿普」(爺爺);第二代由他的母親及姐妹兄弟構成,女性統稱「阿咪」(媽媽),男性統稱「阿烏」(舅舅);第三代由他的親姐妹兄弟及母親姐妹的孩子構成,幾支子女間不做區分,比自己的大的女男統稱「阿木」(姐姐哥哥),小的稱「格日」(弟弟)、「古咪」(妹妹);第四代由他姐妹的孩子構成,稱「任吾」(侄兒)、「任咪」(侄女)。但實際上家庭成員不僅限於血緣,也可通過入贅、上門、結婚以及過繼來補充勞動力或繼後。
母系大家庭的家長一般由較年長的能力最強的女性擔當。 例如摩梭語中母親叫「阿咪」,所有中年婦女,不管未婚或已婚,曾否生育或是獨身,一律稱作阿咪。實質上是超越父系男權佔有式私人產權觀,不把女性價值還原為一塊薄薄的所謂「處女膜」,不認為必須結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會認為女人的幸福在於找到一位真心愛她的丈夫。母系家族沒有生母、養母、後母、繼母之分,沒有私有產權之唯我排外與妒忌邏輯。在大家庭中甚至沒有母親和伯母之分,女人將姐妹的孩子同樣視為己出,付出和親子同樣的關愛,以至小孩子往往不知道到底誰是生母。
女本男末
生育完全是女人的事。女人懷孕期間男子不能再走婚,由阿咪和姐妹們照料。孩子出生後擺滿月酒,只容女人參加,由孩子父親的母親及其姐妹帶禮物上門祝賀。
死亡卻是女人必須靠邊站的男兒事。葬禮的一切工作皆由男性完成,女人要遠遠躲開。
摩梭人的生活用語一律母系思維。摩梭人說中文時總習慣先女後男的次序,譬如把「一夫一妻」說成是「一妻一夫」。 西方社會戀母,中國社會崇母皆以貶斥婦女為基礎:永遠扮演照顧別人的犧牲者角色便是好女人,追求個人目標而不顧別人就是壞女人。把婦女美化為偉大的母親,其實是一種控制女人的手段,惟有扮演犧牲者與照顧者的角色,成為含辛茹苦的母親,女人才能受人尊崇。
同樣是尊母,母系婦女的情慾空間及性別主體意識異常鮮明,根本沒有「母親與女人」、「好女人與壞女人」的二元對立。關鍵在於重母屋而輕公眾的家屋文化:母系文化與社會運作的基本單位不是獨立個體或妻夫小家庭,而是家屋。因此在母系社會的價值體系中重家屋聲望而非個人名聲,重家屋和諧而非個人成就。因此母系的社會,公眾觀念薄弱,解決問題主要靠家族協商。
母系當家人雖主要為女性,但是並不立足於生理性別。婦女當家,不會偏幫女人而打壓男人,有時候男人當家也會依從家屋和諧、不分你我的女性思維。
母系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人人和諧,在母系社會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價值觀。
G. 有"母文化"這個詞語嗎如果有, 是什麼意思
很少聽這個詞
像這樣的詞也可以有多種理解
像你提出的"本民族的文化"是可以的
因為以前也讀過一篇文章
叫<<帶著母文化走天下>>
裡面大體就這個意思
還有就是文化根基的意思
比如
現在韓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的母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它們都是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的子文化
H. 羋月時期其母國主要的文學形式是什麼 代表人物是誰
羋月的原型宣太後的母國是楚國,主要的文學形式是楚辭,代表人物有屈原、宋玉等。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令後世因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熱點之一。
I. 母系氏族社會公社繁榮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文化系統
母系氏族社會公社繁榮時期主要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
母系社會,是指母系氏族制社會,又稱女系社會。氏族社會的早、中期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緣關繫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
J. 母系氏族文化包括啥
您好!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社會,氏族社會的早、中期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緣關繫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母系氏族實行原始共產制與平均分配勞動產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語言、名稱,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緣,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員生前共同生活,死後葬於共同的氏族墓地。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