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嶺南文化的文化構成
近現代嶺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較深。廣義的嶺南文化本來就包括香港地區在內,只是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們的嶺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據珠江流域、韓江流域。所以,廣東與香港在文化上較容易達到融洽,形成同構。因而,關於嶺南文化的現代性審視離不開對香港的認識。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實」的廣東人心目中成為一種高位文化。與此同時,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經濟的特點、注重享受的特點等也深深影響著廣東。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與嶺南文化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以租賃形式入據澳門,在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下,澳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與特點,即開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門文化仍然植根於中華,嶺南文化的特色長期在澳門得到保留和發揮,並占據著主體地位。同時,由於澳門長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價值觀念等,通過澳門傳入廣東,繼而擴散到內地,使嶺南文化「得風氣之先」,又「開風氣之先」,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紀中葉以後的嶺南文化與澳門文化是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的。澳門與嶺南文化的關系問題是16世紀以來中西交通、人類文明進程的個案研究典型,值得學術界重視。澳門不僅是中國維新運動和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據點和策源地,而且是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橋梁,而文化精英們在澳門的活動,又大大提升了澳門的文化品格,催化澳門愛國進步文化的成長。澳門與嶺南文化的雙向互動關系再次得到體現。
廣東作為中國國最大的僑鄉,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淀深厚,受華僑文化反哺的現象很多,如潮汕善堂,就是華僑文化反哺的結果。他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僑華人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華僑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最突出地體現於文化紐帶上。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對於華僑來說,「落地生根」不等於文化同化。事實上,他們的文化仍然保持著民族性,中華文化仍然是華僑的母體文化,是華僑的根。另一方面,華僑留居海外之後,與當地文化「通婚」,吸收當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現出較強的時代性和先進性。要建設華僑文化,就是要研究華僑文化這種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質,找到它的內核,豐富和發展嶺南文化。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中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它主要分為廣府建築,潮汕地區建築以及客家建築。
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如北京路的騎樓,就有嶺南建築的特點。 詳見詞條: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主要指狹義的廣府園林(潮州園林另樹一支)。嶺南園林作為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嶺南人追求自然化、藝術化園居生活,這孕育了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朴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嶺南園林主要植根於民間,沒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常規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園林的嚴謹章法,園景構圖根據生活內容的需要適當處置,隨機應變,各種設施求實重效,順從人意。嶺南古代的園林匠師,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國的園林藝術貪圖其意,變更其形靈活吸收,揮灑自如,使園景布局顯得較為隨意,不拘一格。
嶺南園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積淀的文化,前者可歸結為海岸文化和熱帶文化,後者可歸結為遠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樂文化和商業文化,開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貶謫文化和務實文化。由自然而上升為文化的方面,如建築的高活動面和高柱礎與水澇和濕氣的關系、緩屋面和台風的關系、寬檐廊與多雨的關系、高牆冷巷與高溫的關系、龍形、魚形、水草、龜、蛇、芭蕉主題與裝飾的關系、塑鼓石與海蕉的關系、崖瀑潭局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等等,可資利用則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則千方百計通過設計迴避或化害為利。
遠儒文化是嶺南學者對嶺南園林文化最精闢的闡釋,如果說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的儒意較濃的話,嶺南園林的儒家意味則很淡。嶺南人遠離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現於古典園林建築梁架的不規范和現代園林文聯匾對的不重視,另長期處於南疆的蠻夷之族的傳統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現於清代園林的碉樓形式和近代園林的「肥胖」立面和簡朴粗柱。遠儒性從品味上看可說是俗氣,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特別晚清以後,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騷客,嶺南的商家富豪成為三大地域園林的創作主體,嶺南園林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
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棠公館和謝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岩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 詳見詞條: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府音樂被稱為「廣府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是本世紀初首先從廣東興起。以嶺南三傑為代表,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著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而提高審美教育效能的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 廣東的戲曲劇種有粵劇、潮劇、廣東漢劇、採茶戲、雷劇、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等,以粵劇、潮劇、廣東漢劇三種流行最廣、影響最大、觀眾最多。
音樂:廣東音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客家山歌 廣東民間工藝品品種繁多,歷代藝人繼承了嶺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藝術,不斷進取,力求創新,使得有我國南方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品更加精巧和實用。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綉(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綉)、粵綉(廣綉和潮綉)、增城欖雕、潮汕木雕,潮汕陶瓷,潮汕剪紙,潮汕嵌瓷、石灣工藝陶瓷、佛山剪紙、佛山秋色、潮汕抽紗、楓溪瓷雕、肇慶端硯、新會葵藝、高州角雕、東莞煙花以及肇慶草席、陽江風箏、佛山醒獅、嶺南盆景、廣州紅木傢具、潮州鑼鼓和麥稈貼畫等傳統手工藝品,琳琅滿目,素享盛名,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同時又是上乘的旅遊購物工藝品,深受人們喜愛。
金漆木雕、玉雕和牙雕
金漆木雕是木雕藝術的一種形式,它以木雕為基礎,髹之以金,自明代開始逐漸形成定式。明初的木雕多為平面雕飾,至萬曆年間始向單層鏤通發展。清代是這一藝術形式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達官貴人對「金碧輝煌」情有獨鍾,於是,所營建的祠堂和豪宅,無不以金漆木雕裝飾。現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開元寺的大殿龕桌和圓雕貼金千佛塔;較完整的建築有晚清時期的潮汕「已略黃公祠」等。潮汕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體雕和通雕等。
玉雕以玉石為工料。廣州玉雕借鑒北方的技藝,融入南方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的風格而成。廣州玉雕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繼承宋代巧色玉的傳統,創造「留色」特技,顯出原玉的天然顏色。其玉雕工藝品主要分為玉器首飾和玉雕擺件兩大類。
牙雕工藝始於晉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廣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種豐富多彩,重雕工,雕刻技藝精湛細膩,具有優良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技藝上擅長鏤空、透雕等表現形式,雕刻技法聞名於世,在長期的工藝實踐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藝,在象牙雕刻中別具一格。廣州牙雕纖細精美,玲瓏剔透,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雅俗並舉。作品以牙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整體布局繁復熱鬧,不留空白。象牙雕刻與其他多種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鑲嵌於一器之上,使圖案更富於層次,同時刀法見棱見角,華麗而美觀。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又稱廣東盆景,是我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蘇、揚、川、徽、嶺南)之一,嶺南盆景有「活的中國畫」美譽。由於廣東的自然環境優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樹種很多,所以,嶺南盆景以樹樁盆景較為盛行。嶺南盆景的盆栽藝術,也有近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宋哲宗親政時,蘇東坡被貶廣東,他一到惠州,就賦詩大贊「嶺南萬戶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藝術已普及於民間。《瓊州府志》記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難長,選最短者,制為古樹,枝幹拳曲,作盆盂之於,有壽數百年者。」
然而,嶺南盆景的發展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乃是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發展盆景藝術十分重視,省、市園林部門,先後成立盆景協會,並在廣州流花湖西側開辟了西苑,作為嶺南盆景藝術研究中心,由孔泰初擔任技術指導,將嶺南盆景三個藝術流派的優點集中起來,融為一體,因材取勢,就木取景。幾十年來,孔泰初先生為發展嶺南藝術,總結出一套經驗,從而豐富了嶺南盆景的造型風格,使嶺南盆景的藝術造型多姿多彩。 粵西地區年例
東莞百子論文
東莞木魚歌
東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
東莞龍舟競渡
莞邑醒獅藝術
東莞賣身節
東莞中秋燈會
東莞重陽登高
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東民間藝術歡樂節、廣東旅遊歡樂節、中國旅遊藝術歡樂節)
廣州迎春花市
廣州賀年繽紛大巡遊(元旦花車巡遊)
廣州國際美食節
波羅誕(南海神誕)
潮汕營老爺
廣東龍舟節
潮汕燒塔
潮汕出花園
沙灣飄色
番禺水色
澄海賽大豬
澄海鹽灶拖神偶
佛山秋色
荔枝節(深圳、茂名、增城、從化、東莞等地)
梅州國際山歌節
汕頭迎春聯歡會
陽江風箏節
羊城荷花節
廣州菊展(春菊展、秋菊展)
廣州元宵燈會
廣州中秋燈會
廣東連南盤王節(耍歌堂節)
冼太誕
廣州珠村乞巧節(七姐誕)
盂蘭節 宗教是構成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嶺南歷史上曾有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播,並且在中國宗教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嶺南為外來宗教入傳中國的第一站,同時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嶺南地區成為全國外來宗教勢力最為強盛的地區之一。
廣東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中國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傳入廣東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經廣東傳入中國。三國吳五鳳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廣州譯出《法華三昧經》,是目前所知佛經傳入廣東的最早記載。西晉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論家葛洪南來廣州從事道學研究和修練,道教得在嶺南綿延流傳。唐宋時期的伊斯蘭教主要在旅居廣州的外國僑民中流傳,元代之後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廣東,由此演變成為嶺南回族的傳統信仰宗教。天主教與基督教於晚明和清代相繼傳入廣東時,因其倡導的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頗多矛盾而屢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兩廣總督奏請清朝庭允准,兩教在廣東率先「彌禁」從事傳教活動。其後,兩教的傳教活動以廣東為依託向內地推進。
廣州自古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隨著中外經濟活動的頻繁往來,包括宗教在內的外國文化得以最早進入嶺南並向全國各地傳播。因此,嶺南地區對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嶺南商業文化是近代中國商業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質,崇商重利,冒險進取,內外開拓。近現代嶺南商業文化對內產生輻射力的重要原因在於粵籍商人的實力,以粵港華資金融為核心的「華南財團」財力雄厚,外地粵商社團組織活動能量相當大,不論是對先進的大都市上海,還是內地一般城市,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引領新潮,開風氣之先,強調「實業救國」的愛國理念,創辦的大量企業成為所在地粵商經濟力量的一種象徵;與孫中山等民主革命派關系密切,是近代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中最重要的勢力之一;適應性強,融合與紮根於各地,所創建的各類企業、培養的各類人才、新產生的社會習俗等,豐富了所在地的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亦遺留了寶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財富;香港、澳門是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在華僑華人活動、海外移民及中外貿易等方面,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主詞條:粵菜、客家菜、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范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嶺,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飲茶文化
「喝茶」在粵方言里稱作「飲茶」,廣州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廣州時,就曾與貼身侍衛上過茶樓飲早茶。毛澤東有「飲茶粵海未能忘」詩句。在廣州,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州的茶文化集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服務價值和商品價值於一身。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
潮州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主詞條:粵語、客家語、潮州話
粵語是澳洲第五大語言 ,,粵語在香港、澳門享有官方語言地位。粵語被聯合國正式定義為語言,並且有一說法,把粵語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中國最大的僑鄉,是中國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化在廣東是一個傳統的學科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僑鄉文化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並獲得快速發展。2006年11月24日,在五邑大學設立的廣東省僑鄉文化研究基地,是廣東省唯一的僑鄉文化研究基地。
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大范圍內的一個文化板塊,它又可以產生很多研究板塊。僑鄉文化與嶺南文化有一個交叉的關系,是嶺南文化很有特色的一塊,與嶺南文化會形成互補的格局。
新舊兼容並存是嶺南文化特點——既是舊文化的守護者,又是新文化的開拓者。僑鄉文化有這個特點,既引進了西方文化,又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一直以來,新舊不兩立是一個影響很大的誤區,所以如何開拓新文化,如何保留傳統文化,是僑鄉文化中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地方。
廣東華僑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華僑文化的本質特徵: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本質,並不單單是一部「苦難史、創業史、愛國史」,更關鍵的是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質,這是華僑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五邑、廣府僑鄉的華僑文化是這一本質特徵的典型代表,在中國華僑華人史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廣東僑鄉文化是一種主動的開放、學習、接納。「僑」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盤西化:「鄉」而不迂腐,不頑固,凸顯出僑鄉文化形成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特性。因而,在中國僑鄉文化研究領域具有獨特性。
華僑文化對嶺南文化品格的貢獻:開拓性、開放性、包容性、主動性和自信、創新。
㈡ 嶺南文化的特點
1、嶺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濟領域歷來具有重農抑商的傾向。但是,這種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條件下萌生的價值觀念,在嶺南地區並無突出的反映。嶺南文化上的商業精神不僅彌漫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約者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目標。
2、嶺南文化的開放性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的嶺南文化,必然是「窗權之下,易感風霜」,免不了要發生與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匯,形成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呈現出與較為封閉的內陸文化有明顯的不同性質。
3、嶺南文化的兼容性
開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聯系的。嶺南文化具兼容並蓄的性質,它處於與不同文化相互對流和溝通的狀態,不存在嚴重沖突和對抗的局面。
4、嶺南文化的多元性
嶺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現上,必然出現嶺南文化的多元性。嶺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種性質,多種類型,多種層次文化的並存,使嶺南文化顯得多姿多彩,生動活潑、富有活力。
5、嶺南文化的享樂性
嶺南文化的享樂性不僅表現在舒適、快樂、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現為通過勞動,獲得成功,取得勝利,實現人生價值,達到目的以及對個人利益、事業成就的滿足。其主導方面是積極的,它催人上進,奮發,開拓,攀登,建設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極因素,諸如過於追求刺激和物質享受,甚至奢侈。
(2)嶺南文化如何和自然環境融合擴展閱讀: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漢族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構成了漢族嶺南文化的主體。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嶺南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漢族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構成了嶺南漢族文化的主體。
㈢ 嶺南文化介紹
嶺南文化-嶺南建築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我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它主要分為廣府建築,潮汕建築以及客家建築。 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
嶺南文化-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主要指狹義的廣府園林(潮州園林另樹一支)。嶺南園林作為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大庚嶺、騎田嶺、都龐嶺、萌諸嶺和越城嶺)以南地區的概稱。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嶺南人追求自然化、藝術化園居生活,這孕育了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朴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嶺南園林主要植根於民間,沒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常規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園林的嚴謹章法,園景構圖根據生活內容的需要適當處置,隨機應變,各種設施求實重效,順從人意。嶺南古代的園林匠師,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國的園林藝術貪圖其意,變更其形靈活吸收,揮灑自如,使園景布局顯得較為隨意,不拘一格。 嶺南園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積淀的文化,前者可歸結為海岸文化和熱帶文化,後者可歸結為遠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樂文化和商業文化,開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貶謫文化和務實文化。由自然而上升為文化的方面,如建築的高活動面和高柱礎與水澇和濕氣的關系、緩屋面和台風的關系、寬檐廊與多雨的關系、高牆冷巷與高溫的關系、龍形、魚形、水草、龜、蛇、芭蕉主題與裝飾的關系、塑鼓石與海蕉的關系、崖瀑潭局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等等,可資利用則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則千方百計通過設計迴避或化害為利。 遠儒文化是嶺南學者對嶺南園林文化最精闢的闡釋,如果說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的儒意較濃的話,嶺南園林的儒家意味則很淡。嶺南人遠離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現於古典園林建築梁架的不規范和現代園林文聯匾對的不重視,另長期處於南疆的蠻夷之族的傳統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現於清代園林的碉樓形式和近代園林的「肥胖」立面和簡朴粗柱。遠儒性從品味上看可說是俗氣,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特別晚清以後,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騷客,嶺南的商家富豪成為三大地域園林的創作主體,嶺南園林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 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棠公館和張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岩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嶺南文化-飲食文化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范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嶺,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粵菜與「食在廣州」 廣義的粵菜包括廣州菜、潮州菜、東江(客家)菜,狹義的粵菜即指廣州菜。嶺南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廣州,味在潮州」這種文化現象,則是嶺南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它涵蓋了獨具特色的粵菜精華、別具一格的嶺南飲食風格。廣州人的飲食款式新穎,量少而精,味求雋永,清爽香脆,濃郁鮮美。這個風俗與愛好,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廣州菜既集「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風味的特色,更兼采京、蘇、楊、杭、魯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會貫通而獨成一家。粵菜作為中國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風味而享有盛譽。 「食在廣州,味在潮州」,歷史悠久,聞名天下。粵菜形成的歷史是由中外飲食文化匯合並結合地域氣候特點不斷創新而成的。南北兼容,中西並蓄,極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現出來。羊城茶樓餐館之多,酒店食檔之眾,在國內首屈一指。又素以品種之豐,茶式之盛,烹調之巧,風味之美而聞名遐邇。「食在廣州」是廣州旅遊的一大特色,廣州的名菜佳餚、美點小吃,對中外遊客均有極大吸引力。 粵菜最大特色便是採料復雜,菜式豐富。它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家禽等可成佳餚。粵菜的第二個特色是口味清淡,可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風味特色。這是粵菜廣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菜餚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美。粵菜重色彩,求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燒熱,加油,把油燒開,炒出來的菜有一種香味),火候恰到好處。粵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如活蹦亂跳的海鮮、野味,要即宰即烹,原汁原味。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區分「寒性和熱性」,既符合廣州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飲食文化。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博採眾長,善於變化,製作精良,勇於創新。廣東人思想開放,不拘教條,一向善於模仿創新,因此在菜式和點心研製上,便富於變化,標新立異,製作精良,品種豐富。粵菜的菜式還注重隨季節時令變化而變異,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濃郁。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粵菜具有「雜交」的優勢,講究炮製的方法,粵菜的烹調方法有30多種,到目前為止,粵菜的菜式有5400多種,點心有1000多種,風味小吃也有數百種之多。 漫長的歲月,使廣州人既繼承了傳統飲食文化,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工巧、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這無論是按三大菜系,即黃河流域的「魯菜」,長江流域的「川菜」、「蘇菜」和「滬菜」,以及珠江流域的「粵菜」;還是按四大菜系(即魯、川、蘇、粵四大菜系);或者是八大菜系(即魯、川、蘇、粵、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粵菜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到現在,廣州的飲食,無論是食品的品種、質量,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模,抑或是飲食環境、服務質量,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國外也享有盛名。
㈣ 同城話題:如何傳承嶺南文化傳統的精髓
「灰雕、滿洲窗、趟攏門……」看到有這些建築元素的建築,自然就會想起了嶺南建築。嶺南建築是將現代建築與本地濕熱氣候和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的現代建築史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它反對以單純的形式審美主導建築設計,而加入了技術(建築物理)和本地文化傳統的因素。 如何繼承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珠海特色的現代建築,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歷史文化優秀的傳統建築,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和結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優點:就其社會作用來看,它還有強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間智慧,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與人際關系和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重復、復制舊有建築,我們應看到嶺南建築中的文化內涵,同時應該思索舊建築中的精髓和規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運用到新建築中,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嶺南文化傳統的精髓得以在新建築中不斷延續下去。 嶺南園林文化 嶺南園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積淀的文化,前者可歸結為海岸文化和熱帶文化,後者可歸結為遠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樂文化和商業文化,開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貶謫文化和務實文化。由自然而上升為文化的方面,如建築的高活動面和高柱礎與水澇和濕氣的關系、緩屋面和台風的關系、寬檐廊與多雨的關系、高牆冷巷與高溫的關系、龍形、魚形、水草、龜、蛇、芭蕉主題與裝飾的關系、塑鼓石與海蕉的關系、崖瀑潭局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等等,可資利用則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則千方百計通過設計迴避或化害為利。 遠儒文化是嶺南學者對嶺南園林文化最精闢的闡釋,如果說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的儒意較濃的話,嶺南園林的儒家意味則很淡。嶺南人遠離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現於古典園林建築梁架的不規范和現代園林文聯匾對的不重視,另長期處於南疆的蠻夷之族的傳統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現於清代園林的碉樓形式和近代園林的「肥胖」立面和簡朴粗柱。遠儒性從品味上看可說是俗氣,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特別晚清以後,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騷客,嶺南的商家富豪成為三大地域園林的創作主體,嶺南園林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 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堂公館和張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岩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 董黎(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研究生畢業,日本神奈川大學訪問學者,199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注冊城市規劃師,現任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家建築設計與城市設計研究方向帶頭人) 十幾年前,我聽說廣東有一個城市的領導要求,所有建築屋頂都必須加上琉璃瓦,後來才知道這個城市就是珠海。雖然當時質疑的人很多,但我本人認為挺好,十幾年下來,這樣的設計的確體現出珠海所處的區域特色。但是,這一次我來到珠海,卻發現這里的很多公交站變成用鋼管、玻璃等現代化元素建成,前後兩種風格迥異。其實,珠海瀕臨澳門,而澳門的建築大多是中西合璧,且更偏向西式建築特點,因此,珠海若刻意營造西方建築風格,可能並不見得會是一種優勢。 珠海千萬不要像廣州那樣到處高樓林立,也不要將情侶路變成上海的外灘,不要刻意去模仿其他城市的風格,幽靜、恬淡就是珠海的氣質,中國只有一個珠海,世界也只有一個珠海,千篇一律就是敗筆。 陸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環境藝術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房地產業協會綠色住區認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現在很多小區一走進去滿眼蒼綠、細水長流,但是定睛一看,草坪邊或溪流邊肯定有這樣的牌子「請勿踐踏」、「請勿趟水」等,這樣的做法都是過分地強調園林的景觀作用,而忽略其實用性。「只能看、不能動」的園林景觀,這是現在大多數開發商犯下的毛病,也是生搬硬套的最終結果。 很多人會反問,以前嶺南地區的許多園林景觀不都只是擺設嗎?這不一樣,以前的園林都屬於私家園林,一個大家庭就十幾、二十個人,但現在一個小區幾百戶人家,小區的園林是公共場所,老人、小孩、年輕人都要在這個場所活動,因此,開發商應該考慮景觀的公共性,不要讓園林景觀變了味,讓住戶覺得自己與自然表面上很近,其實很遙遠。 鍾志榮(筆名鍾葵,研究易學和堪輿學20多年,目前為廣州日報《和諧人居》版版主) 大到王宮世家的規劃,小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布局,細到空間的分割、方位的確定、陪襯物的設施等方面都透露著嶺南古代建築園林與自然相通、與人居相溶的精華內核,體現了嶺南和諧人居智慧中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禪居理念。 古人往往會選擇「得水為上」、「藏風聚氣」的地方建造住宅,因為這些地方從磁場學、美學和心理學角度看,都是理想的選擇。但是,現在在鬧市中,「山環水抱」之地畢竟很少,所以,我們現在大多隻能從「藏風聚氣」角度來考慮。 現在,選房子必須考慮「前後左右」,也就是說,前不能被擋,後必須有靠,前後左右要基本齊整;其次,戶型一定要正,另外,通風、採光一定要好,良好的採光不僅有益健康,從心理上也會給人明快舒適的感覺。「陽光不上門,醫生便上門」,陰暗潮濕的環境令人沮喪,不利健康;最後,一定要考慮「外圍」環境,「外圍」指的是住宅周圍事物情況,住宅外圍事物也是有能量的,良性能量對房主事業、身體各方面都有助益,惡性能量則相反,所謂惡性能量有電線桿、建築的棱、角等怪異形狀。所以,選房子一定要避開這些不利因素。品味嶺南從景觀開始 上官進(中京國際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珠海瀚思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設計總監) 作為一個從北方來到珠海的「移民」,我想說的是,珠海是一個非常適宜人居的城市。豐富的城市山海資源,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嶺南世家」則是在這座美麗城市中,點綴了珠海的嶺南文化氣息。 「嶺南世家」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中心奢侈地建造了這樣一個與自然相親的小天地,每天下班回家,出了電梯,打開家門 ,迎候你的是陽光、花兒和綠草,再推開超闊落地玻璃門,讓清新的花香、燦爛的陽光、快樂的心情灑滿房間的每一個角落。 建築對於文化的傳承,是「嶺南世家」追求的內涵。而細致的景觀工藝,更是嶺南建築之於嶺南文化的體現。在嶺南世家的小區里,帶有嶺南建築標志的「鍋耳牆」會告訴你嶺南文化的傳奇故事;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設計,則可以讓人們真切地親近草地、鮮花。 最適合當地的,才是最好的,尊重地域的地理人文特點,國際化與本土相結合,才能夠建設出最適合當地居民需要的住宅。 嶺南建築演變反映嶺南人生活變更 吳能(中國建築北京設計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長): 嶺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是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碰撞融匯的交點。大量背井離鄉的華人華僑,把西洋文化帶入嶺南,為嶺南文化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內容。嶺南人多年經商,與外商打交道,因而形成了務實的作風。嶺南建築風格上就體現了這一點。 現代的嶺南建築則更趨向於對意境的追求,力臻神似,寧變勿仿,寧今勿古,因借環境,情景交融,群體布局,合理空間。嶺南世家作為珠海大型嶺南人文居住社區,其建築就帶有鮮明的嶺南風格:自由靈活、明快開朗,建築人性化地考慮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律。 建築設計上,「嶺南世家」吸收借鑒了嶺南民居的精髓,嶺南建築中最常見的騎樓長廊貫穿社區,為了適應廣東地區雨水多的特點,整個社區採用斜坡頂等建築手法,配以現代風格的低凸窗、空花欄、超大陽台、落地窗和屋頂花園等。 嶺南世家的建築,遵循嶺南建築「因借環境,情景交融」的原則,在遵循自然環境為先導的基礎上,打破了現代建築刻意追求軸線對稱的僵化思維,依照當地東西走向自身間存在高度差,依託地形地勢的自然變化,採用錯落有致的自由式布局,不僅使當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得以完整保存,而且在「嶺南世家」創造出多個無拘無束、活潑多樣的社區小空間,使得這樣一個超大型社區隨處充滿自然活力和變化,其建築主體簡約、工程細致,白牆灰瓦,是嶺南建築現代形式與傳統構建的碰撞。
㈤ 嶺南文化形成的環境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
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縱橫,生活在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從早期的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到後來的商貿文明,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
秦漢以後,嶺南統一於中華,修靈渠、開庾嶺,嶺南與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軍貶官,更有幾次戰亂的大量移民,強勢而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有如「韓潮蘇海」,席捲珠江,進而構成嶺南文化的主體。
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嶺南作為始發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東西方的商業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從這里登陸引進,近代以來其勢更甚。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㈥ 嶺南文化的特色、
1,開放風氣
從嶺南民間傳說就體現出開放心態,至今南海神廟中還立有波羅國使者達奚司空的塑像,西來初地還有達摩祖師的遺跡。嶺南畫派在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畫的技術而形成;飲譽世界的粵菜風味,不但吸取了國內各大菜系的技藝,也吸取了西菜烹飪之精要。
2,進取精神
嶺南文化處處迸發出一種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鄭信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廣東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現了一批努力超越傳統導向的文化名人,如嶺南畫派祖師高劍父,民主革命家孫中山,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梁啟超等。
3,實利重商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在唐宋時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特別是清中葉以後,隨著國際市場對茶葉、絲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五大商幫」之一的粵商。
(6)嶺南文化如何和自然環境融合擴展閱讀
嶺南文化構成元素:
1,南遷的中原文化
秦漢以後,嶺南統一於中華,修靈渠、開庾嶺,嶺南與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軍貶官,更有幾次戰亂的大量移民,強勢而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有如「韓潮蘇海」,席捲珠江,進而構成嶺南文化的主體。
2,固有的本土文化
古代嶺南本地文化最有特色是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本名亞英(522—602),南越首領。一生致力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為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後人稱「嶺南聖母」。
㈦ 嶺南民俗文化的特徵與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廣網珠海12月6日消息嶺南建築文化怎樣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嶺南建築園林是如何選址規劃的?如何融中貫西的?又是如何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為全面挖掘嶺南建築園林文化內涵,提高珠海人居質量, 2007年12月2日,由珠海市文化局、珠海特區報主辦,珠海市燊榮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嶺南世家·珠海嶺南文化年之嶺南建築園林文化研討會」在珠海特區報社一樓報告大廳舉行。
會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陸琦、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董黎、廣州日報《和諧人居》版主編鍾志榮、珠海梅溪牌坊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雲德、中國建築北京設計院珠海分院常務副院長吳能和中京國際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上官進分別從嶺南歷史、書畫、文學、藝術、習俗、環境科學等多角度進行探討,研究「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嶺南精神和嶺南建築園林文化所達到的歷史最高水平和世界最深遠的影響。
嶺南建築傳承嶺南務實、包容、創新、開放的新精神,天人合一、經世致用。它與江南建築的刻意靈動、北方建築強調雄偉,著眼於鑒賞性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它倡導的是建築和人居的結合,讓人的思想、生活完全納入自然,表現在建築特色上則平面靈活、形式多樣、尊重民俗、講求實效、順應自然、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從而達到自然與人文、外顯與含蓄、廳與園、山與水、收與放、動與靜等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作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者,嶺南世家歷時6年,在珠海中心建築50萬平方米嶺南人文大宅,它以自然為宗,充分考慮了嶺南防潮、採光、通風等氣候特點,採用疏式布局,南北排列,依坡就勢,精築上品。三重庭院、次第層深、廳庭相應,五萬平米嶺南中心園林疊石理水,花木扶疏,文化長廊傳詩禮家聲,營築珠海人心靈皈依的精神家園。
此次活動延續嶺南文化年歷次活動的核心思想,傳承並發揚嶺南文化精神。通過專家們的解讀,有利於重新認識並了解嶺南建築園林文化的精粹和包羅萬象的內涵;領略嶺南騎樓、客家圍屋、開平碉樓、四大名園等超越歷史的人文價值;挖掘嶺南人在東西文明沖撞與交融中廣納博收,擇善而從,開拓創新的精神。全面弘揚嶺南建築園林文化及人居環境建設理念,為建設「文化珠海」作出積極的貢獻。
㈧ 嶺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地理面貌
嶺南地貌因在歷次地殼運動中,受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嶺南河流眾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等特點,這些河流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嶺中。嶺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國漢地境內第三長河,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人文地理
1.歷史上, 嶺南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一直是一個商業貿易比較發達的地區, 「崇利」的商品價值觀念滲透到嶺南社會各個角落。清代僅潮州一地, 「不務農業」的居民就發展到10 萬戶之多, 務商在平民中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同時, 手工業生產也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以品種繁多、工藝先進而遠銷海內外。 2 嶺南文化的開放性 嶺南地處我國南疆邊陲, 位於南海之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窗口。歷史上, 廣州是外國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樣, 嶺南人也不斷走出家門,向海外開拓, 今海外華僑和華人有3000 多萬, 而粵人就佔了2000 多萬。 3 嶺南文化的兼容性 從嶺南文化的內涵構成來看, 嶺南文化是以當地南越文化為底本, 與中外各種文化長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與內陸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嶺南文化接受並融匯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響; 而在與海外文化交流中,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對嶺南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㈨ 廣州民俗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廣州人風俗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葯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葯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近年來在歡度元旦、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
春節期間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節,端午節, 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等。
還有每年元旦均舉行的廣州風情賀年繽紛大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會演等,為廣州市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春節風俗 插桃花、擺年橘、團年飯、煮湯圓、逗利是(領紅包)、行花街、開年、人日、鬧元宵、游花地等;
其它歲時風俗 拜山(即掃墓),龍船景與斗龍船,七夕乞巧,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審美風俗 舞獅子,鰲魚舞,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燈飾等;
信仰風俗 南海神誕,天後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和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土地誕,觀音誕,盤古王誕,華光誕,生菜會和打華光等;
生活風俗 飲早茶、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打邊爐(火鍋)、冬令吃狗肉等,這是廣州特有的飲食文化。
廣州滿族風俗習慣研究
世居廣州的滿族人,又稱作八旗子弟,自清代乾隆年間分批到廣州駐防後,已有240多年,成為散居於廣州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雖然反正後(即辛亥革命後),有些是變革或淡落了,但有不少還是存在的,主要的除與漢族重視春節的民間節日外,例如包餑餑、拜祖宗袋、大天倉節日等等,不少仍是存在的,現將其搜集起來,作為歷史的回顧與之供有關部門的研究。
一喜慶包勃勃
「餑餑」在北方原是一種面制食品的總稱,而在南方的廣州滿族人,卻把餃子唯一地稱作餑餑。但是,廣州滿族人所包的餃子,與北方人所製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狀是半月形的,製法亦有所區別。將煮熟的豬肉粒加入豆瓣醬,稱為餑餑餡,在包餑餑時將切碎的黃牙白、菠菜和韭菜拌勻。廣州滿族人包餑餑,是兩百多年來堅持下來的傳統習慣,在每年的春節,或是喜慶日子及親人遠行時都包餑餑,這種習慣從未有間斷過。請客時,也包餑餑接待,還有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 答案補充 廣州的地理環境
廣州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4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氣候環境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8℃,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68%。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自然條件 }
州目前已發現50多個礦種,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
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約10%。
㈩ 如何繼承和保護優秀的嶺南古典園林
摘要 廣州的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形象與品位得以提升,環境與自然得到極大地改善。飛速發展的現代,如何在景觀設計中融入深厚的歷史文化,如何增強城市的厚重感,如何充分體現嶺南特色,本人提出以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