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人的物質文化
您問的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吧?上海十大非物質文化有滬劇、銅鑼書、上海絨綉、顧綉、越劇、浦東說書、毛筆製作技藝、中式服裝製作技藝、滑稽戲、上海龍華廟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⑵ 上海值得帶回家的特產有哪些
1、高橋松餅
高橋松餅為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鎮四大名點之一,因其入口酥鬆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
相傳明末清初,浦東清溪鎮上每家每戶都會做塌餅招待親友,在清溪鎮毀於倭寇焚掠後,製作技藝便傳至浦東高橋鎮。
七寶方糕,是以糯米、芝麻、豆沙、棗泥、赤豆還有桂花等多種材料為原料製作的糕類小吃。
七寶方糕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文人范仲淹有不解之緣。據說,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時候家境貧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讀書,他就把粥盛在盤子里凍結,然後割成一塊一塊的,肚子餓了就吃上一塊。
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後,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製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舉,他們給方糕取名叫「白軟糕」。現在的七寶方糕就是由此流傳下來的,有祝願高升的寓意。有詩說得好:「人心有多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
⑶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有哪些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有:
1、京劇
京劇是一種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藝術。在中國各地都有廣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劇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劇本則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韻律的嚴格規則而創作。京劇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戲曲審美理想的集大成者,並且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得到廣泛認可。
⑷ 上海的南翔小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原料輔料
一、原料:
新鮮豬前腿肉、上等精白麵粉、煮熟肉皮凍
二、輔料:
精製油、食鹽、白糖、蔥花、薑末
三、配比:
1.每兩麵粉製作小籠10隻。
2.每隻小籠用豬肉餡3錢。
3.每公斤豬肉餡加適量肉皮凍。
4.每公斤豬肉餡加適量清水、食鹽、白糖、蔥花、薑末等。
步驟
一、製作:
南翔小籠包
1、餡料:將鮮豬肉加工成肉醬,置於容器內,然後按配比加肉皮凍及適量的清水、食鹽、白糖、蔥花、薑末等一起攪拌,攪勻成餡待用;
2、面坯:將精白麵粉加適量清水拌和揉成面團,然後撒上適量乾麵粉和適量精製油,反復揉和,做成柔軟適度的面團待用;
3、小籠:按用量配比將面團勻分成小籠面坯,然後用手將小籠面坯壓成圓形薄餅狀,放上豬肉餡,用手將餅狀面坯包起,再用手指折疊捏合成小籠包,並形成14道以上折褶。
二、烹蒸:
將小籠放入有草墊的竹製小籠格內,用旺火沸水蒸5分鍾即可。
三、成品:
1.形狀:小籠出籠時呈半透明狀,形如荸薺,14個以上折褶均勻清晰,小巧玲瓏,具有賞心悅目之感;
南翔小籠包蘸醬
2.味感:撥開小籠麵皮,肉餡內的湯汁約一食匙,口感滑爽不膩、鮮美純正、清香悠悠;
3.特點:皮薄、餡大、汁多、味美、形美。
營養價值
在畜肉中,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瘦豬肉含蛋白質較高,每100克可含高達29克的蛋白質,含脂肪6克。經煮燉後,豬肉的脂肪含量還會降低。豬肉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以使身體感到更有力氣。豬肉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豬肉性味甘成,滋陰潤燥,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豬排滋陰,豬肚補虛損、健脾胃。
⑸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蘇綉。
蘇綉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藝術特點:
清代蘇綉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綉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綉品層出不窮。蘇綉後來吸收上海"顧綉"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⑹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5項。
1、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鑼鼓書
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錦細鑼鼓
是上海泗涇地區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崑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成為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4、上海道教音樂
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5、上海龍華廟會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6、嘉定竹刻
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徐行草編
徐行古鎮是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黃草草編是上海嘉定徐行的傳統手工藝品,上海嘉定區勞動人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緻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其黃草編織歷史悠久,飲譽中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⑺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江南絲竹、崑曲、京劇、越劇、滬劇、鑼鼓書、顧綉、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⑻ 上海有什麼特產可以帶回家
1、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是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已有百餘年歷史。開創者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
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麵塑體積小,攜帶方便,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褪色,因而成為旅遊者贈送親友,留作紀念之佳品。
用黃草編織而成的草編製品如草編包、草鞋等既美觀大方,又輕巧適用。黃草1861年-1879年(清同治年間),形成了以徐行鎮為中心的黃草編織區,成為當地農民一項主要的家庭手工業。
⑼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有:白楊村山歌,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陳行謠諺,滬上聞人名宅掌故與口碑,上海花樣經,雜技與競技,舞龍競技,鳥哨,耍石擔石鎖,搖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