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

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25 10:05:44

⑴ 高等教育,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社會建設

高等教育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高等教育屬於社會建設。

⑵ 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是什麼

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教育應當是作為對社會文化的傳授、傳播。而社會文化,包括文理學科,它應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指高層次文化,即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會心理、美學和價值;

第二層次指從第一層次具體下來的,盡管看不到具體存在,但能切實感覺到它的結構與活動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權及其機構;

第三層次指表面文化,即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質的文化。簡單地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質文化。教育的目的,說是教化育人,其實就是讓人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期將這些知識吸收、溶化,能夠將其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把這些知識作為基礎,升華出新的知識,即發現和發明。

教育的意義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每個時代亘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

⑶ 教育觀念和方式是不是屬於文化

廣義文化含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所以教育觀念屬於文化現象

⑷ 教育與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社會人口各有些什麼關系啊!

社會是整體性大系統,教育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

教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與社會活動,它的發展本身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或重要標志,同時又促進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傳遞和保存功能 —— 「厚」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社會性信息,是人類所獨有的。
重要的特徵,「學而知之 」
第二、傳播、交流文化 ——「博」
文化從一個地域向另外一個地域擴散,是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
第三、選擇、凈化文化 ——「精」
教育內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文化的過程
第四、創造、更新文化 ——「新」
《思想生態學的步驟》一書中,強調了這樣一個觀點:「文化本身是復雜的,學習文化的過程也是復雜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一代人對他們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結構自己的文化。」
第五、融合、轉換文化 ——「合」
西域文化吸納了東西方文化的養分

文化的生命不僅在於它的保存和發展,還在於它的更新河創造,只有實施更新的文化才能源遠流長。
教育的生命也不僅在於反應現實的社會狀況,適應固有的文化模式,而且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變遷,在人類已有的文化模式中,有所更新和創造,才能發展文化,而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教育的發展

〓〓教育與政治制度的關系:

政治對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即不能違背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更不能以政治代教育。

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教育不能決定政治,也不能直接推翻某種政權,他對政治的影響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

一:政治對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政權更替時表現得特別明顯
方式:通過利用國家政權、經濟的力量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優勢
2: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社會性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同
3:政治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政治決定社會成員中哪些人能夠享受教育,受什麼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機會怎樣分配

如果女童們不能得到教育,她們在成年之後往往不能擺脫無知和貧窮的夢魘,且不大可能養育出健康和有文化的後代。」
——2000年於達喀爾召開的世界教育論壇
《達喀爾行動綱領》

二:教育對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為政治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即促進年輕一代的政治社會化
培養年輕一代對一定社會政治制度的政治態度、政治認同感,它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任何一種教育都帶有一種政治功能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的輿論力量
一些著名高校往往成為某個時期的政治輿論中心
3: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列寧「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教育和政治關系的核心問題就是民主問題,是關於政治上的民主權利在教育領域的擴展和延伸的問題,即教育民主化的問題。

〓〓教育與社會人口的關系:

理論依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
「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其作用是遠遠超過被看做實際價值的建築物、設施、庫存物資等物力資本的」
核心觀點:「有技能的人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本收益大於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
他對美國歷年高等教育費的收益率計算後,認為美國1929年—1957年,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比率達到33%。

日本文部省調查局於1962年編寫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科學的創見,技術的熟練,生產力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對於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亞於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數量。這些新起人們注意的各種重要因素,統稱為『人的能力』。大力開發人的能力是促進將來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人的能力的開發,則依賴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教育學的課件哦!~)

⑸ 教育學大類是什麼

大類是教育學(代碼04)。一級學科教育學(代碼0401)屬於教育學(代碼04)學科門類。

教育學屬於國家一級學科,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教育學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

它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教育學主幹學科是教育學和心理學,報考該專業的考生應關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並對教育有濃厚的興趣。

(5)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一級學科教育學(0401)下二級學科:教育學原理(代碼040101)、課程與教學論(代碼040102)、教育史(代碼040103)、比較教育學(代碼040104)、學前教育學(代碼040105)。

高等教育學(代碼040106)、成人教育學(代碼040107)、職業技術教育學(代碼040108)、特殊教育學(代碼040109)、教育技術學(代碼040110)。

⑹ 社會教育包括什麼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

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游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並提出「家庭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

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劃》。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6)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一: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有意無意都必須接受終身受教育這個現實,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備的也不可能實行的。但也是對專門教育最具沖擊力的。

三: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⑺ 教育學是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詳細點,不要回答是人文社會科學。

先說「科學」。比較公認的解釋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這是在名詞意義上的解釋。還有一個形容詞意義上的解釋,就是「符合規律的」或者說「符合實際的」之類的意思,所謂「教育要符合科學」、「這種教育不科學」(或「很科學」)。顯然,現在人們爭論點決不是後者意義,而是前者。因此,「很科學」之類的意義我們可以排除在我們的爭論之外。 再說「教育」。簡單地說,「教育是人類有目的的培養人、影響人的實踐活動。」 其實,要弄清教育是否是科學,還可以從面臨的對象上入手。科學要解決的是「物」的問題,即使是研究「思維」,也是從邏輯形式方面抽象地進行研究,基本上不涉及人本身的情感、價值等等因素。而教育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准確地說,是人的心靈(因為醫學也是解決人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說「教育不是科學」,有的朋友老想不通呢?這可能是把「教育」同「教育學」混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從事教育」「學教育」「搞教育」,這三個教育的含義是不同的。「從事教育」意思是「教育實踐」,「學教育」的「教育」是指「教育學」,「搞教育」的「教育」,可能是「教育實踐」也可能是「教育學研究」。 如果說「教育學是科學」,似乎說得過去,因為教育學是總結教育實踐經驗、概括教育實踐活動的系統理論。 但是,即使把「教育學」、「教育研究」完全歸入「科學」,也是值得商榷的。這正是我們今天爭論的焦點! 人們現在一般認為,人類有三大知識體系(當然,這是相對區分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注意:不是「人文科學」而是「人文學科」)。我同意這種說法。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人文學科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知識體系,是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學科。自然科學關心的是事實和規律(因果聯系),社會科學(比如社會學、管理學等等)關心的是組織和效率,而人文學科則關心的是價值和意義。 那年我在陝西師大讀書,著名學者尤西林教授給我們講課時,我第一次聽到「人文學科」這個詞,感到很不解。因為我以前都說的是「人文科學」。當時我就在課堂上舉手問尤西林教授:「為什麼不說『人文科學』而要說『人文學科』呢?」我至今記得尤老師很瀟灑地一揮手,斬釘截鐵地說:「『人文學科』千萬不能說成『人文科學』!這不是一個用詞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我們對人文精神、人文世界、人文意義的理解。因為人文學科不是科學!」 是的,我現在越來越接受這種觀點:人文學科不是科學! 美籍華人學者林毓生說:「人文學科絕對不能把它叫做人文科學。」他的理由是:「人文學科所關心的問題,基本上是無法用『科學方法』或者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社會科學』來解答的。」(林毓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伽達默爾說:「在英語用語中,唯有各門自然科學才叫做『Sciences』(科學)。」(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人文學科的范圍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外的所有學科。美國國會關於為人文學科設立國家贊助基金的法案談到人文學科,是這樣表述的:「人文學科包括,但不限於如下的研究領域:現代與古典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考古學、藝術史、藝術評論、藝術理論、藝術實踐,以及具有人文學科內容、運用人文學科方法的社會科學的那些方面。」 以上論述還沒有直接涉及「教育」。現在,我們進入「教育」。 作為實踐層面上的「教育」,無疑不是科學。可能這不會有多大的爭議。當然,具體到教育教學內容,我們會涉及到科學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會運用一些科學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教育實踐本身不是科學。因為它所涉及的對象,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社會而是人的內心。但現在正是因為一些教育者不自覺地把教育當作科學技能的施展,當成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所以,師生關系成了人與物的關系。科學中的客觀、冷峻、共同規律,取代了教育中應有的對情感、心靈交融和對獨一無二個體心靈宇宙的關注。 作為理論層面上的「教育」稍微復雜一些。關於教育學的歸屬――是屬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屬於人文學科,至今沒有定論。在教育學研究方面,幾百年來,一直存在著「科學」與「人文」的兩種思路和方法。(參見杜時忠:《人文教育論》) 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當時「一切盡在哲學中」,教育學當然也不例外。但到了近代自然科學取得成功之後,實證主義把自然科學奉為人類知識的典範,因而在人文學科領域掀起了一股實證化的思潮,而且一切學科都必須經受「科學性」的檢驗,在此背景下,教育學開始向「科學」進軍。 但從赫爾巴特開始,教育學逐漸走上了一條科學-實證化的道路:它先以心理學為基礎,後以社會學(調查統計)為榜樣,到了現代,教育研究又開始運用社會調查、統計、測量等方法與技術,「教育心理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主流,並以此奠定並強化「教育是科學」的觀點。到了當代,不但用「信息輸入、輸出、反饋」之類的短語成了教學過程常見的描述用語,而且「教育技術化」成了時代口號。「不僅教育過程的目的在於追求經濟效率,即『在最短的時間內灌輸最大數量的知識給學生』,而且教育研究也講究效果即對教育實踐的改進和教育研究更加實證化科學化。」(杜時忠:《人文教育論》)。「K·克勞爾、W·布瑞欽卡、L·M·阿利希和瑞斯納等人以科學的實證研究範式,試圖建立教育現象與事實的因果解釋理論,把理論法則化和操作化。」(金生閎:《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對教育研究來說,這是一幅多麼可怕的「科學」前景! 我認為,教育學更接近於人文學科,因為它關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規律,不是物性,而是價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現象,不是精確的而是模糊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不是人與物的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准確的是說,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經融為一個整體。雖然教育學研究中不排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容納其研究成果,比如前面所說的心理學、社會學,還有經濟學、物理學、數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等等。但是,這不意味把教育就是科學本身。一個電影導演在創作時,也需藉助於現在科技手段以豐富和完善其藝術表現力,但如果誰因此而認為電影是科學,導演是科學家,則顯然很荒唐。同樣道理,我們不能因為教育研究中運用了一些科學手段,便斷定教育學是科學。因為手段並不能決定一門學科的歸屬。(正是在這一點上,許多人對「教育科學」表示質疑,而我贊同這種質疑。)當然,在人們不重視科學手段的時候,我們強調教育研究的「科學性」是必要的。但今天,當教育研究正走向「唯科學」或者說「科學主義」的時候,我們強調教育學更接近於人文學科,是有現實意義的。 「唯科學」教育思潮,試圖以「科學」來解釋教育學,並以自然科學的學術規范來規范教育學研究,因此,講究「嚴密的體系」、「嶄新的範式」以及令人眼花繚亂而又曇花一現「學術名詞」;於是,各種一線老師讀不懂的教育學論著便應運而生了;而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則被不少「教育家」們譏為「沒有體系」。而「唯科學」(不客氣地說,實質上是「偽科學」)的「研究成果」總是散發著自然科學的氣息:公式、圖表、曲線……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統計數據和調查材料,似乎就不能算學術論著。尤其要命的是,「唯科學」教育思潮,把教育實踐也視為「科學的技術操作」,把學校當作「人力加工廠」,把教師當作工人,學生當作加工對象(既然如此,師生之間哪有「朋友」之說),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在教學方法上,都追求一種規范、統一、精確、共性的程序和法則。 在教學內容上,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被「科學之刀」精確地肢解、切碎,然後往學生腦袋裡源源不斷地注入…… 還是那句老話:在教育(包括教育學)向科學進軍的過程中,「人」失落了!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強調教育的人文性,並不排斥教育中的科學教育。換句話說,我們反對教育中的科學主義,但與此同時則大力弘揚教育中的科學精神――比如求真精神、批判精神,等等。科學精神是一種不迷信任何權威的自由精神,這與人文精神恰恰是相通的。在愚昧仍然盛行的中國,這種科學精神尤其需要。 如果要「超脫」一點或者「客觀」一點說:教育學應該超越科學與人文的對立而追求一種以「人文」為主同時融合「科學」的一種有機整合。這是一種理想境界。但在今天科學主義泛濫的時代,在「唯科學」思潮仍然在侵吞教育的時代,作為一種糾偏,我寧肯大聲疾呼:教育,不屬於科學,而屬於人文學科!

⑻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是在哪個社會

答案是a古代社會

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屬於古代社會的教育的特徵。因為古代社會的教育特徵有:

①教育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②教肓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相脫離。

③教育組織形式多採用個別教學。

④教育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強迫體罰,棍棒紀律。

所以,是古代教育。

(8)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教育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構、教育家等。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所以,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教育

⑼ 什麼是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

在中國,社會教育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文化館(站)。文化館是縣和相當縣一級所設的社會文化事業單位。縣以下的稱文化站。文化館、站是人民政府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活躍文化生活而設立的事業機構。

2、少年宮。它的任務在於配合學校培養青少年和兒童的優良道德品質,幫助他們鞏固課堂知識,豐富文化生活,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

3、圖書館。圖書館是收集、整理、保管並利用圖書情報資料為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

4、博物館。規模較大者也稱博物院,是陳列、保藏、研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物以及自然標本的文化教育事業機構,以社會全民為施教對象。

(9)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特點:

1、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2、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

3、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4、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多樣性是社會教育最清楚明顯的特點。

⑽ 教育具有哪些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恆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

2、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關系的制約。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10)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對面地向受教育者傳遞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媒介,甚至通過他人進行。而這個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為教育者是以改變他人的觀念、素質、能力為目的而傳遞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並且是其傳遞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對象。

閱讀全文

與教育屬於哪個社會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