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外文化有兩次大交匯,第一次始於哪個朝代
漢代。一開始是西域文化。
❷ 中國歷史上三次重要的中外文化融合
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紀開始的印度佛教思想的引入。
從永明求法一直到玄奘西域,歷時八百年,終於把佛教這一異地文化移植到中國大地上,創造了中國的佛教宗派,形成了中國化的禪宗文化,中國化的佛教講忠孝,修行簡便。
中國化的佛教又以其新的思想面貌由鑒真東渡傳到日本,然後傳向東南亞各國,進而傳到更廣的世界各地,使佛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第二次是文藝復興以後的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到中國設道布教。
利瑪竇1582年來華,作為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對自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正在醞釀的思想啟蒙和學風巨變一拍即合,在中國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第三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傳統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徹底批判。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以自己如火的熱情,深沉的理念和勇敢的精神,為中國人接納、吸收人類進步文化鋪就了平坦的大道。
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西方思潮潮湧入中國,以致五四以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百家爭鳴。最後,先進的中國人經過思考、辯駁、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
(2)中外文化第一次交匯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凡是主動就會贏得機會,被動就失去發展的機會,唐朝主動地大量的吸收外來文化,融合中國國內各族文化,從而贏得了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昌盛的國家。
五四以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贏得了新生。
❸ 列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實。
1、鑒真東渡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
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2、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中外文化第一次交匯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唐朝經濟發達,社會、科技、文化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朝鮮、日本等附屬國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等傳入中國。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❹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❺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最主要的有幾次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最主要的是這樣兩次:一是從漢到唐幾百年間,南亞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一是從明清之際到近現代,歐洲西方文化的傳入。這兩次中外文化交匯的影響之大,足以構成劃分中國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
摘自中國文化概論
❻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情況是怎樣的
經過政治上的大分裂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之後,隋和唐又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對境內諸少數族採取兼容並包政策,成為前代漢族帝王中所未有過的「天可汗」,而且對境外各國採取開放政策,極為有利於中外文化交流。有唐一代和外國在文化上的交流與相互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以至於首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城市。
❼ 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匯是在漢唐之際,第二次大交匯則始於鴉片戰爭以後對嗎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兩次中外文化的大交匯。粱啟超說:「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便是第二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匯是佛教的傳入,第二次則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歐洲耶穌會士的東來。
❽ 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沿革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國的接觸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傳殷朝滅亡後箕子曾入朝鮮,傳播了中國的教化。統一的秦王朝聲名遠播,古代印度稱中國為秦,至今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里,中國的名稱來源於秦字。
1-2世紀傳到義大利的中國戰國時期表銅器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現出新局面。大蒙古國地跨歐亞,不僅經過中亞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陸路交通得到恢復,來往更頻繁,而且范圍更加擴大,向西直達歐洲。聯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宋代基礎上更繁榮活躍起來。蒙古國及元朝統治者對於宗教只求其為大汗降福,採取兼收並蓄政策。教皇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聯合蒙古抗擊伊斯蘭勢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東來,要求結好,並設教堂布教。1307年,孟特戈維諾被教皇任命為大都及東方總主教,接受其洗禮者達六千人左右。歐洲教士也兼營商業,從事貿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歐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來,馬可·波羅一家最為有名。他們大都留下了游歷記錄,有助於歐洲人了解東方,馬可·波羅的書對以後歐洲人東行
13-14世紀時,中國運往埃及的藍色錦緞,其花紋圖案帶有阿拉伯特色,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險啟發尤大。中國與波斯、阿拉伯人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過伊利汗國廣泛開展。中國的天文歷法、醫葯之學、鈔法及雕版印刷術、驛傳之制,以及算盤,都傳入伊利汗國,有的更向西傳播到歐洲,而印刷術可能在此以前已從其他途徑傳入阿拉伯國家。中國的火葯於13世紀傳進伊斯蘭國家,火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稱為」中國鹽」,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西方語言中的茶字譯音,一是從福建方音傳去,另一則由蒙古西傳的北方讀音。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知識等,也隨著大批東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傳進中國,相互起了促進作用。蒙古統治者雖與周邊諸國有過戰爭,但高麗、日本、緬甸、暹國、爪哇等國商船貿易從未中斷。元朝原在七處港口設市舶司,後經裁並,只留慶元(今浙江寧波)、泉州、廣州三處。中國與高麗之間文士的往來,與日本之間禪僧的往來,都極為頻繁密切。制瓷技術也在此時傳入暹國。中國旅行家周達觀(見《真臘風土記》)到了柬埔寨,汪大淵(見《島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東岸,這時關於非洲的知識又勝於宋代。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到過泉州、廣州。他們的游記,成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史料。 鴉片戰爭(1840)至1949年,中國國際地位淪落,與外國的交往也不如過去之自由、平等而廣泛。但由於振興中國的需要,近百年來,中國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化交流不論主動或被動,仍然頗為密切、廣泛而深入,超過以往各個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曾有學習日本的高潮。康有為變法,即以日本為藍本。1905年廢科舉後,全國各地設立學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習,而赴日留學的青年更不計其數。他們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馬克思主義最早就是通過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人物,幾乎都在日本受過教育,回國後在各領域發生很大影響。19世紀中國設立了同文館教授外文,翻譯西書。以後嚴復和林紓(1852~1924)所譯西方社會科學與文學名著風靡一時。西方基督教教士來華,布教之外也傳播西方文化。19世紀時,中國已有少數留學生派往美國,但赴歐美國家留學的高潮,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留學生學習內容,比以前赴日所學遠為廣泛,政治、經濟、法律和理工農醫之外,不少人去學文學、哲學、歷史、教育以及繪畫、雕刻、戲劇、音樂等等,從歐美各國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各類學校,文化交流滲透社會的許多方面。五四運動提出「民主」「科學」後,歐風美雨鋪天蓋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若以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百年前鴉片戰爭前後相比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一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主要是西方,先是通過日本,以後則直接)文化交流的結果。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對中國的觀感雖有變化,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則逐漸深入,對中國藝術的愛好不減當年。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佔主導的,卻始終是中國接受西方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
❾ 佛教傳入中國代表中西文化第一次交匯嗎
當然不算,佛教是漢明帝時期從古印度傳進中國的,那不算西方,估計我們現在說的西方,在那個時候還在奴隸制階段吧.
中西文化大規模交匯,我個人認為應該算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借著他們的船堅炮利進入中國,後來清政府又派留學生去西洋留學,然後開辦洋務運動等,才算有了大規模的交匯.
❿ 中外交流最古源於哪個朝代
隋朝開始到唐朝發展到頂端。因為唐朝接受外來文化最好而且唐朝的拓展也是最大,他的疆域,它的文明,他的富足,他的強盛。叫人魂牽夢繞。大唐盛世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