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水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人文、歷史、地理、自然等諸多方面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財產。
水文化的三種境界 ,
水,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託,以它天然的聯系,似乎從一開始便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
縱觀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勢滔滔的河,孕育了燦爛的歷史與人類文明,
流淌在東方的兩條大河--黃河與長江,則滋潤了蘊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絢爛多姿的楚文化。
Ⅱ 水文化與中國詩歌、詩詞的聯系,從中表現了水怎麼的內涵
「上善若水」別解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樣」,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別有一番滋味:水,原來具備那麼多優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萬物之源,論功勛當得起頌詞千篇、豐碑萬座。可它不以為然,不僅不張揚,反而「和其光,同其塵」,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靜。此等寧靜和達觀,洋溢著謙謙君子之風,有品位,有內涵,有境界,在低調中彰顯著高貴。
二曰齊心。水的凝聚力極強,一旦融為一體,肩並肩,手挽手,一個方向,一個步調,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什麼力量能使它們分開,故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嘆。蓋因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威力無比。匯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盪今滌古;乘風便起波濤,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諧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堅忍。水至柔,卻柔而有骨,執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肅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黃河,多少阻隔,多少誘惑,即使關山層疊,百轉千回,東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絲動搖,雄渾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擊礁盤,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退縮,一波一波前赴後繼,一浪一浪奮勇搏殺,終將礁岩撞了個百孔千瘡;你看那崖頭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咬定目標,不急不躁,千萬次地「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實乃「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四曰博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無私之愛是真愛,養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無私之愛是至愛,渡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水任勞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構造洞庭勝景,水殫精竭慮。無私之愛是大愛,仰觀天空,一滴水見太陽,卻從不與春爭艷;俯瞰大地,涓涓細流滋潤萬物,卻只見物而不見水。因為寬厚所以崇高,因為獻身所以美麗,不圖索取卻回饋豐厚,應了那句「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的名言。
五曰靈活。不拘泥,不呆板,不偏執,有時細膩,有時粗獷,有時嫵媚,有時奔放。「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靈活性是水的特點。因時而變,夜結露珠,晨飄霧靄,晴蒸祥瑞,陰披霓裳,夏為雨,冬為雪,化而生氣,凝而成冰。水展示萬千氣象。因勢而變,舒緩為溪,低吁淺唱;陡峭為瀑,虎嘯龍吟。水因勢利導,煥發勃勃生機。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直如刻線,曲可盤龍,故此「水無常形」。因變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水便擁有了無窮魅力。
六曰透明。惟其晶瑩剔透,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無做作,不欺瞞,去浮華,才不被假冒,無法偽造;即使蟄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七曰公平。水不司偏見,無論高低遠近、親疏貴賤,不管置於瓷碗還是置於金碗,均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叫做「水平」。更有甚者,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叫做「高水平」。倘遇溝溝坎坎,水便奔騰咆哮,此乃「不平則鳴」。
水的美好品質值得歌頌,更值得學習。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以水為鏡,常照照世間的善惡美醜;更應以水為尺,常量得失長短,不斷修煉自己的品格,使之更加完美。
Ⅲ 簡述文化、水文化、水利文化三者的關系
.水文化與水利文化的概念 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源,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前進的推動力。迄今為止,國內外關於「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總體而言,...
2.水文化內涵的擴展 水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大文化」范疇。不僅是歷史的文化,也是發展的文化,不僅是繼承的文化,也是創新的文化。水文化的內涵隨著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的改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Ⅳ 淺談現代京城水文化
李振海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前言
水是地球上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是生命之源,從大自然中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及動植物物種的塑造和演變,到人類社會城市、鄉村和工業、農業的發展演變與布局,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人類與水的關系密切又復雜,既體現在個體性方面也體現在社會性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進步,人們對「水文化」更加關注。但是「水文化」究竟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至今尚未有人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筆者對此經常思考,深感水元素涉及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從任何一個角度觀察都會呈現出無窮無盡的內容。「水文化」絕不僅僅指水景或相關文化作品,與水相關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客觀的、主觀的)都應當是水文化的范疇。
京城的水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不同的時代體現出不同的特徵。自古以來京城就與水和諧相處,然而,現代京城建設高速發展,人口規模急速擴大,水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人與水的關系已不僅僅是休閑與賞景的問題,而是深化為發展與否、生存與否的關系。奧運會之後,北京水文化更已超越治河理念、生態景觀設計等層次,而且體現在政府決策核心內容,不僅涉及工程,還深深涉及行政、經濟、法律、全民意識等問題。以緩解水危機為目標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社會控制、廢水資源化等成為核心任務。
近10年來,筆者參與了北京一些水利工程研究工作,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在水文化方面也做過一些探討。本文以水為中心,從京城與水的關系出發,立足於現實狀況,論述了現代京城水文化特點。期待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動力
眾所周知,北京平原是華北平原的北端,西靠太行山脈、北靠燕山山脈,山外則是高原。有眾多河流從山區流入這塊平原,西部主要有永定河、拒馬河、大石河等,北部主要有潮白河、溫榆河等。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2億年前北京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後地球上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周圍的山脈,北京地區則逐漸變成淺海和沼澤窪地。洪水將山區和高原上的砂礫石、泥土沖瀉下來,一層層沉積在低窪處,形成了目前的北京平原,也雕刻成了現在的山區景觀。河流造就了平原,為北京城提供了一個生長的搖籃,在這個意義上說,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動力。
二、千年來京城與水和諧相處
水是保證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水系既有防洪、供水等基本功能,也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功能。自古以來,「靠水而居」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偏好,作為人類集中居住地的城市,其誕生和發展與水都是密不可分的,北京也不例外。
歷史上北京地區河流濕地很多,地表水、地下水都很豐富,景色優美、氣候宜人,因此,人類在這里逐漸建設起了一座重要的城市。素有「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之說,確切地道出了京城的誕生、布局、擴展、演變與水的關系。城市建設的同時,河湖水系也同時得到治理,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如今的北京城區有一個上至京西玉泉山、下至京東通州、串通環繞的河湖水系,在規劃市區1040平方千米范圍內,有大小河流30多條、湖泊近30處。這些河湖水系為京城增添了秀麗和靈氣,據此人類創造了豐富的文學、繪畫和音樂文化藝術。自古以來,京城水系就與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人類生活關系甚密。
歷代各王朝都為控制水害、開發利用水資源、營造美麗景觀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清代乾隆年間僅在頤和園附近的金河就開挖治理了4處湖泊,用於蓄洪灌溉和營造園林;市區水系的疏挖、皇家園林的建設都具有治水、用水和生態保護內涵。可以說,千年來京城與水和諧相處。
三、現代京城與水的關系面臨深刻的矛盾
(一)從過去水量豐沛到現在的嚴重缺水
歷史上,北京河流水量豐沛,永定河、拒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夏天經常泛濫成災。據當地老人們回憶,20世紀60年代以前,永定河每年夏季都發大水,洪水滔滔,景象非常壯觀。60年代一次大洪水,拒馬河、大石河造成了5千米寬的淹沒區,大水一個月才退去。非汛期這些河流也很少斷流,水流清澈,景觀優美,「盧溝曉月」就是這種景象的寫照。當年地下水也很豐沛,沿山前平原地帶,到處都有泉水湧出,過去頤和園、圓明園內的河湖水系很多都是利用泉水補給,海淀區農民多用泉水灌溉稻田。
20世紀60~70年代,為了控制洪水、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官廳、密雲兩大水庫為主,北京修建了85座水庫,同時,永定河流域上遊河北省境內也修建了大小260多座水庫,由於水庫的攔截和大量取水導致河流下游流量銳減。80年代以後,隨著北京人口增多、工農業發展,用水量急劇增加(2000年北京用水量大概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0倍多),缺水問題日益凸顯,大部分河道乾枯,河流生態環境遭受滅頂之災。2003年現場考查時看到,平原地帶的永定河、拒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寬闊的河道全是砂卵石和雜草,幾乎滴水不見。河道成為當地居民的采砂場所,到處布滿了巨大的砂礫石坑,滿目瘡痍、一片荒涼,大風季節風沙彌漫,成為京城大氣污染源。
2000年以來,北京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人口規模急速擴大(2010年8月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萬),近10年來又遇連續枯水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減少1/4),導致北京水源不足問題更加嚴峻。官廳水庫水量越來越少,對北京已起不到多大作用,永定河引水渠已停止引水10年。密雲水庫入庫水量也逐年減少。北京已從過去水量豐沛演變成現在的嚴重缺水。
(二)從過去水流清澈到現在的嚴重污染
急速增大的污水排放量(目前北京年污水排放量約13億立方米)造成河流嚴重污染,「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成為普遍景象。河流污染又造成水質性缺水,進一步導致水資源危機。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上游污染,官廳水庫變為劣V類水,喪失了飲用水功能。京城市區的很多河流(亮馬河、涼水河、清河、萬泉河、北運河等)都成為排污溝,「大河無水,小河干」,由於缺乏清潔來水的稀釋,這些河流都濁流滾滾、臭味難聞。
北京市共監測有水河流82條段,長1995.6千米,2009年劣V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41.2%。除了西北方向的京密引水渠、圓明園湖、昆明湖、北海等外,整個北京市區及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的很多河流都受到污染。河道幾乎喪失了天然自凈能力,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河流污染又導致地下水污染,影響地下水飲用水源,造成連鎖反應。
(三)從過去泉水遍地到現在地下水嚴重疏干
由於兩庫來水減少、地表水嚴重不足,為滿足城市用水需求,多年來靠超采地下水維系。10多年來全市超采地下水56億立方米,相當於抽幹了2800個頤和園昆明湖。地下水埋深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目前已形成了2650平方千米的沉降區。
過去泉水遍地,現在地下含水層已嚴重疏干,著名的玉泉山泉水早已經斷流。近些年來,在北京西郊山前地區紛紛開鑿基岩供水井,使基岩地下水位衰減速度加快,以地下水為水源的城市自來水廠供水能力下降了7%~77%,取水水質變差,一些水源被迫停水。
(四)缺水造成不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格局
由於缺水,北京對密雲水庫的供水功能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最初向150萬畝農田供水為主轉變為以城市供水為主。為保證北京城市供水,1981年國務院召開了京、津、冀三省市用水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密雲、官廳水庫不再向天津、河北供水。1999年乾旱以來,北京市做出決定,停止向京密引水渠沿線的農業供水。2009年,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開始向北京供水,水源來自河北省崗南、黃壁庄等4座大型水庫,擠佔了150萬畝灌溉用水指標。不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格局讓農民及北京周邊的省市作出了重大犧牲。
(五)缺水嚴重影響北京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
水源短缺已成為影響和制約首都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應付缺水,北京市的供水政策被迫多次調整,多年來採取的供水分配政策是「限農壓工保生活」,難以顧及河湖環境生態需水。北京已實施了多項節水及應急供水措施,這些措施是以大力節水、消減和壓縮工農業供水、犧牲環境用水、只保生活和重要工業部門的基本用水為前提。
郊區農業用水指標大部分取消,無法種植水稻和瓜果蔬菜,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許多工業項目受水資源條件限制不能在北京建設。2000年2月,石景山發電總廠4口自備井因乾枯被迫停產了3口,廣寧地區每天停水15個小時,唯一一口維持供水的自備井隨時可能被抽空,中斷供水,為此,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緊急提閘放水,為石景山地區回灌地下水。可見,缺水對北京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六)現代京城水文化核心體現在人與水的深刻矛盾
面對京城嚴峻的水問題,人們難以瀟灑浪漫起來,在美麗的湖光山影面前作詩賦詞、抒發情懷的水文化形式已顯得沒那麼重要。從政府到民間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緩解京城的水危機,畢竟它實實在在地威脅到了京城的生存和發展。
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發展卻是無限的,超過水的承載能力進行過度開發就會造成水危機,北京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形成的。不管怎樣,人是主動者,水是被動者,水對人類的報復是大自然的一種被動反應。客觀形勢的變化會導致水文化核心價值的變化,現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體現在人與水的深刻矛盾。要緩解這種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需要人類做出艱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四、奧運會後京城水文化體現在政府決策核心內容
(一)奧運會後京城水文化體現在政府決策核心內容
為了迎接奧運會,在水的問題上,中央、北京市政府、北京人民和周圍省市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首先,2003年國務院批准了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從河北省應急調水供給北京;北京市投巨資對城區諸多河湖水系環境進行了治理;規劃建設了16座污水處理廠,大大提高了污水處理率;推進了中水利用;對首鋼等耗水和污染企業進行搬遷外移等。
奧運會雖圓滿落幕,但水危機問題依然緊緊纏繞著這座城市。2015年預計缺水20億立方米,水問題成為北京市政府進行社會經濟發展決策的核心內容,在行政、工程、經濟、法律、宣傳等方面都需要採取更多措施,水文化就是這種現象的綜合體現。
(二)以水為核心建立更加嚴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為應對水危機,北京正在建立一套新的、更加嚴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2010年11月,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於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立法的核心在於推進首都污水綜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由無害化向資源化轉化。《條例》對住宅小區、單位、市政等用水有了更嚴格的規定,對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再生水、雨水、循環水利用及相應的建設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此外,北京正醞釀修訂《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以進一步推進節約用水。
2010年11月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屆八次全會上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委書記劉淇作報告時強調各區縣在規劃中要提出限制人口目標,主要是針對水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
(三)投巨資繼續實施調水、供水、中水處理等工程
南水北調京石段乾渠工程已於2008年完成,2009年向北京供水3.3億立方米。2015年全線通水後,每年可來水10億立方米,可大大緩解北京水源不足問題。南水北調北京市內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緊進行,比如大寧調蓄水庫、南乾渠、北乾渠、東水西調、團城湖調節池、亦庄調節池、部分凈水廠等。另外,從2011年開始,將啟動「引黃濟京」工程,預計將每年調水3億立方米,以確保北京正常用水。
「十二五」期間北京將重點建設以應急供水為重點的調水工程、城鄉供水工程、治污工程、防汛安全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水資源保護工程、水環境工程等七大工程,力爭在全國實現「五個率先」:實現境內五大水系連通目標,率先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目標,率先達到國際最高應用水平;實現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目標,率先達到歐盟國家治理水平;實現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目標,率先達到節水型社會建設標准;實現應用推廣高新技術目標,率先完成科技水務體系建設。
「十二五」期間,城六區還將規劃新建首鋼等8座水廠,擴建楊庄1座水廠。新城則規劃新建門城水廠、通州水廠等15座水廠,擴建城子水廠等4座水廠。
這些工程可以緩解北京缺水的緊張局面,使工業、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確保首都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替代水源,可以減少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逐步扭轉地下水環境惡化的態勢;增加城市河湖的生態用水量,改善生態環境;可以減少對密雲、官廳水庫的取水量,利於庫區水生生態及環湖生態涵養。
(四)繼續控制耗水、實施節水、控制人口
「十一五」期間,北京啟動了規模最大的節水運動,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草案提出,建立區域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嚴格實行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開展新建重大項目節水評估;建立嚴格的產業節水準入制度,淘汰高耗水產業;制定完善的節水器具認證體系,城市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5%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以上。
正醞釀修訂的《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規定,將禁止開辦高檔洗浴業、以水為原料的生產企業、滑雪場、高爾夫球場以及月用水量超過5000立方米的戲水、游藝經營場所等高用水企業。在用水應急措施中,一旦本市發生供水突發事件或者在用水量達到日供水能力90%時,經政府批准,應當停止這些用水企業的生產經營用水。
控制人口是控制水資源消耗的重要一環。《北京市十一五規劃建議》曾提出:「以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人口規模為目標,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力爭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600萬人左右。」在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明確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但2010年8月,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總數已突破2000萬人。可見,控制人口是非常困難的。
(五)大力推進廢水資源化利用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市就開始對城市污水進行再生利用。目前,北京污水排放量年超過13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4%,農村已經超過50%,處理率全國領先。目前利用再生水約6億立方米,2014年前計劃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0億立方米。
根據規劃,北京城六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將全面進行升級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全部建為再生水廠。到2015年,城六區再生水廠達到24座,新城則規劃新建、擴建再生水廠30座。目前,再生水已用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海、圓明園湖、永定河、昆玉河等河湖補水,用於農業灌溉用水,還用於熱電廠等工業用水以及園林綠化、市政雜用、居民沖廁等。過去高井、石景山兩電廠冷卻用水一直採用官廳水庫來水,2006年修建了橫穿北京市區東西的中水管道,冷卻水已改用中水。
加強再生水使用力度可以促進合理配置水資源,一定程度上實現減少超采地下水的同時保障生態用水量。據測算,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80%,每年可節約新鮮水用量8.9億立方米。
污水再生利用一舉多得,是緩解水不足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北京再生水利用也存在很多問題,工程體系建設需要龐大的投資,在水源收集、生產、輸送、使用中涉及面廣、環節多,各環節部門的職責未在法規中予以明確,全市統一調配的再生水資源管理機制尚未建立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需要政府大力推進,社會大力配合,輿論大力宣傳。
(六)兼顧水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近年來,北京在水工程建設中充分兼顧了水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所有工程都進行了詳細論證,做到了既實事求是、符合北京實際情況,又嚴格執行國家和北京市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下面簡要介紹幾個例子:
大寧水庫位於永定河西岸,與京石高速公路毗鄰,是永定河流域的蓄滯洪水庫,容量4000萬立方米,已乾枯40多年,庫底沙石坑遍地,景色荒涼。2003年市政府決定將大寧水庫作為南水北調調蓄水庫,這一決定面臨很多環境問題:飲用水源地與蓄洪的功能矛盾問題,高速公路污染事故防止問題,周圍截污、治污問題,地下水滲漏嚴重等。經過細致的協調和規劃設計,克服了很多困難,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大寧水庫蓄水後一舉多得,不但滿足了南水北調需要,還將由一個滿目荒涼、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觀變為京城近郊一處水面開闊、碧波盪漾的新景觀。
新建團城湖調節池(面積33公頃、容量127萬立方米)作為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市政府將其安排在頤和園南側,與城中村改造規劃和生態景觀建設結合起來。選址處有3個自然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較差,2010年被北京市政府列為搬遷改造的城中村。調節池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生態景觀問題,採用景觀設計的手法運用地形、植被等景觀元素營造良好的水源地生態景觀。3個村莊搬遷、調節池建成後,將形成美麗的景觀,與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相協調。
2010年北京啟動了「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項目,對「母親河」進行生態治理,治理河段18千米。永定河北京河段已乾涸40多年,寬闊的河床沙石裸露、沙坑遍地,是風沙源地。河岸進行了景觀設計,河道利用清河中水廠的中水(年引用1.3億立方米)補給,建成後永定河將形成溪流湖泊相連、兩岸綠樹成蔭的生態景觀走廊,新增水面1000公頃,到時「盧溝曉月」的美景將會重現。
結語
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動力,千年來京城與水和諧相處,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水文化。歷史上北京水量豐沛、景色優美,但由於現代城市過度發展、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形成了河流乾枯、污染和嚴重缺水的水危機,威脅著京城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性因素。現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體現在人與水的深刻矛盾。
奧運會之後,水問題成為北京市政府進行社會經濟發展決策的核心,以緩解水危機為目標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社會控制、廢水資源化等成為核心任務,在行政、工程、經濟、法律、宣傳等方面都需要採取很多措施,這種現象就是現代京城水文化的主要特點。
要緩解京城水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需要人類做出艱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這種努力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Ⅳ 水的寓意和文化是什麼
水的寓意:表示機會與前途,通常人們將水作為資源、財富和機會。表示無盡的事物或情感,水流似無窮無盡,所以詩人,經常用其表達那些不可斷絕的事物情感,比如思念。
水文化:物質形態的水文化,主要包括被改造的河流湖泊、水工技術、治水工具、水利工程等。從都江堰、靈渠、京杭大運河等現代水利工程,所有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造型、工藝和作用,都凝聚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知識、智慧和創造。
制度形態的水文化,包括與水有關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宗教儀式及社會組織。精神形態的水文化,包括與水有關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業精神、科學著作以及文學藝術等。
水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美學中,滲透了濃重的「水精神」。諸子思想主要不是表現在其著作中有關水的只言片語上,而是體現在其哲學思想中本身已包涵著對水的審美意識的潛在邏輯內涵,是「在人的整個心靈與自然交合的直覺體驗中悟本窮源,得到終極真理。
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狀態,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河道縱橫,水流密布海洋遼闊,人們擇水而居,水便自然地與人結成了某種親密的關系,先哲們對水的體悟使中國畫具備了深厚的哲學基礎。
Ⅵ 什麼是山水文化
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中國山水文化》於2011年出版於武漢大學出版社。本書對於推廣中國山水文化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動因。山林文化也可稱為隱逸文化、閑情文化 ,是相對廟堂文化、載道文化而言的。
一般說來,儒家文化屬於廟堂文化,道家文化屬於山林文化。兩者在思 想體繫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然而,儒 家又主張「士志於道」,《論語》中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學里又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6)如何來理解水文化內涵擴展閱讀:
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
天人合一,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構 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好象母親的乳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 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從事著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動。
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多樣的需求, 適應這些需求而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於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積累起豐富的山水文化。
自然環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賴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人對山水的 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
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 。
Ⅶ 京杭大運河的水利文化內涵體現在哪些方面
作為古代人工運河的大運河,充分利用了自然水域發展航運。在開挖運河之前,先根據地形來設計運河線路,巧妙地把天然的大小河道湖泊窪地串聯起來。
這樣,不僅節省工程量,同時使運河水源也有了保證。邗溝、鴻溝、通濟渠、京杭運河等人工運河都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
運河水源系統多元化,也是它的水文化內涵之一。邗溝的水源來自於長江和淮河。鴻溝的水源來源,除了黃河與淮河外,黃淮之間的許多湖泊和支流河道,都是鴻溝的水源。
淮河流域段的京杭運河水源更為復雜,山東省濟寧境內因地勢高運河水靠閘控制,所以稱「閘漕」,水源除引汶、泗兩條河水外,還有145個山泉供水。
蘇魯兩省邊境段運河稱「河漕」。因運河是借黃河行運的。蘇北南段運河稱「湖漕」,因為該段運河靠湖泊供水。
運河水利工程技術先進,主要項目包括河道、閘壩、護岸與供水等項工程。在秦漢時期,是用斗門來調解水位。
至唐代,除了斗門還在使用外,在運河上出現了堰、埭建築物。唐代後期,斗門又逐步向簡單船閘演變。
至宋代,再用水力、人力或畜力拖船過堰的辦法,已不能適應宋代航運事業發展的需要,於是,勞動人民就在運河上創建了復閘和澳閘。
復閘即船閘,創建於984年,這座船閘,史稱「西河閘」。宋代人用船閘代替堰、埭,這不能不說是運河工程技術史上的一大創舉。
澳閘就是在船閘旁開辟一個蓄水池,將船閘過船時流出的水或雨水,儲入水澳,當運河供水不足時,再將水澳里的水提供給船閘使用。澳閘解決了船閘水源不足的問題,也是運河工程技術的完善與進步。
元明清三代對京杭運河的開鑿與整治工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有,科學家郭守敬,名臣宋禮、潘季馴、靳輔等人,以及汶上縣老人白英。
尤其是明代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採用白英的建議,引汶泗水濟運,創建南旺運河水南北分流樞紐工程,解決了南旺運河水源不足的問題,受到後人的稱頌。
創建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使明清兩代會通河保持勃勃生機,它是我國運河天人合一治水模式的一個典型示範,客觀上符合水資源循環利用規律。
蘇北黃淮運交匯的清口河道曲折成「之」字形運河,是明清兩代人民精心治理演變,逐步創造而成的一項偉大的航運科技成就。
江南漕船北上要翻過黃河進入中運河,必須通過清口盤山公路式的「之」字形運河,行程10千米,平均需要三四天時間,逆行需要人拉纖,走得很慢,下行如同坐滑梯,異常驚險。
在古代,我國人民巧妙地運用各種擋水的閘壩工程調控,創造出「之」字形河道,延長行程來減緩河水流速,保障航行安全,這是我國航運史上又一大創舉。
Ⅷ 水文化是什麼
水文化是一種具有水特徵的文化形態,中華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Ⅸ 論城市水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
人類進入21世紀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因此,21世紀的中國,在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同時,文化建設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為當前和今後我國提升綜合國力、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一、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
城市由於具有人口密集,政治、經濟、文化相對集中的特點,決定了城市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在當前我國水資源現狀與人們對水資源功能需求變化存在矛盾的條件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賦予了更艱巨的使命。城市水利建設的目的,旨在解決城市中水資源、人口、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保障城市內部各用水元素對水資源的需求,並協調各用水元素之間的用水關系,最終形成社會穩定、經濟高效發展、環境優美、人居適宜的城市。因此,城市水利對於我國當前和今後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城市水利建設由於服務對象具有人口多、人員密集、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等特點,工作性質較農村水利有一定差別。城市居民不僅希望城市水利工程能夠滿足基本洪澇排除、供水保障等人類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還要具有精神、心理的愉悅功能,由此城市水域景觀、生態系統恢復、水環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設日益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當前和今後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城市水利工作不僅要擔負起「規劃水、利用水」的責任,還要對水的性質、內涵、歷史、文化底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並應用到人們的感觀視野,這是水文化建設的基本工作內容。縱觀我國的城市發展史,都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它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我國水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水文化作為我國悠久文明寶庫中的重要一員,在社會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成為人類精神休閑娛樂、憶古追昔必不可少的內容。它作為水文化形式的一種,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蘊、改善城市形象、滿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促進人們愛水與節水意識提高等特殊作用,逐漸被城市水利工作者重視並應用到工程建設中來。
二、城市水文化的定義
城市水文化,是反映城市地段中人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
三、城市水文化的內涵
城市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城市水文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類生產、生活的水文化。城市水務活動既包括人們對水的治理、開發、利用、研究、配置、節約、管理、保護等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也包括人們對水的認識、觀賞、歌頌、宣傳等創造精神財富的活動。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內涵既包括各種治水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還包括各種文化教育、技術、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詩詞歌賦、文學作品等。除此之外,公眾的心理、行為、價值觀念中與水有關的部分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來源[1]
(1)帝王的嚮往游樂神仙境地思想,將水視為神池仙液。
(2)儒家哲理思想,視水為德行,五行之始。
(3)文藝崇水思想,詩人與畫家熱愛水,宣傳「智者樂水」。
(4)宗教風水思想,認為水可止風屆祉,可保佑人財兩旺。
(5)經濟實用思想,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木之本。
(6)傳統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歷代重要水利設施。
五、以城市水文化劃分的城市類型
以城市水文化的表現形式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皇家型城市。反映水文化的德性、福性,具有較大的氣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
(2)文人山水型理性城市。反映水文化的精細、完美、生動,富有詩意和理性,如杭州(西湖、錢塘江、大運河)、岳陽、揚州。[1]
(3)民間實用型城市。反映既實用又富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風貌,如蘇州(城內河道橋梁、大運河、寒山寺、鐵嶺關、閶門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濟南(大明湖,還有眾多泉水和河渠、水潭)。[1]
六、水文化表現突出的典型城市
(一)南京——皇家型城市
其水面布置比鎮江、蘇州好,因其周圍有山,中部有湖泊——玄武湖,這個湖在都城選址中起很大作用。在湖面中央,南朝時堆造了3個島,城市以湖為主來布置。南京又受到南部內外兩道秦淮河影響,北面的湖面與南邊的河道形成對峙局面;其中北部洪水內澇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明代都城又向東移,在紫金山西、富貴山一帶建宮城,雖比玄武湖高,但內澇問題不能根本解決。而秦淮河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從玄武湖到秦淮河這條軸線,始終是都城的不可動搖的位置。明代之後,南京城布局穩定,主要商業區一直在南部秦淮河兩側,秦淮河是溝通長江的唯一水道通路,也是泄洪的河道,其水文化也集中在這。以上說明,城市規劃中水體布局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文化概念上的特殊需要,滿足帝王對水體神仙思想等文化觀念的需要。[1]
(二)杭州——文人山水型城市
以水文化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城市格局,在南宋鼎盛時代成型,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圖1):
以西湖為中心的水體布局:
一個中心:西湖,多個輔助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南小湖等;
三個長堤:白沙堤、蘇堤、楊公堤;
三個島一個墩:孤山島、湖心亭、瀛洲、阮公墩;
圖1 杭州山水結構圖[1]
三個潭:人工的石塔潭——三泉印月。
相應城市布局:
一座城(臨安城):13個城門、城樓(重要的有西湖邊的清波門、望江門等);
一座宮殿:在吳山上;
三座主要塔:西湖邊上的保塔、雷峰塔和錢塘江邊的六和塔;
三座主要寺廟:最早著名的是靈隱寺、凈慈寺、岳廟;
兩座主要山峰:南高峰、北高峰。
附屬的文學、民俗及產物:
兩個最著名的民間傳說:白娘子傳說與濟公活佛傳說;
一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岳飛,紀念岳飛的岳廟位於西湖旁;
一種最著名的菜館:樓外樓;
一首最著名的詩:北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三)蘇州——民間實用型城市
蘇州是我國眾多水城的典型代表,建城2500餘年而城址不變,這不得不歸功於城市建設者對水系的合理規劃。蘇州的城市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河路平行」的雙棋盤式城市格局。
(2)「三橫三縱加一環」的骨幹水系。
(3)眾多的古典園林、古跡。
(4)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
蘇州水文化豐富,歷史上對蘇州的記載很多。白居易有《正月三日閑行》詩,描述蘇州水城風光:「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鴛鴦盪漾雙雙翅,楊柳交加萬萬條。借問春風來早晚,只從前日到今朝。」又如杜荀鶴《送人游吳》詩雲:「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類似的詞句很多,基本都是在描寫蘇州水城的景觀特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以及熱鬧非凡的經濟繁榮景象。
(四)濟南——民間實用型城市[1]
濟南水文化的布局以大明湖為主體。南面是山,北面是低窪地,山與窪地之間的平原上有很多泉水。泉水向北流,需匯集,更重要的是南部山區的洪水要通過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排水,因而在城北把一部分水攔住,既可觀風景,又可蓄水、防洪;在北部築閘門,把低窪部分築成湖;水系位在北部之後,南部的交通也可解決,從而構成「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城市景觀。濟南人民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產生了眾多的歷史典故,最著名的就是號稱濟南七十二泉,幾乎每個泉水都有一段歷史典故、一段傳說、一個故事(圖2)。
圖2 濟南山泉與城的關系圖[1]
七、城市水文化建設對於城市的益處
(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先進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文字記載,是先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與自然相協調的反映。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城市水文化建設,對於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市民愛水、護水、節水意識的培養,工作熱情的激發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在交通、通訊日益發達,精神文明不斷提高的今天,商人在選擇投資地時,越來越看重人居環境。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水域景觀及水景園林的城市,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商人前來投資;市民購買住宅、辦公樓選址時也更加註重周圍環境的優美,從而可帶動房地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強城市水文化建設可以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濱水景觀和文化再建設融集資金提供保障,由此形成城市景觀、文化建設和城市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3)可以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良好的文化可以鼓舞人、督促人、教育人,我國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歷史上人類對水的謳歌和贊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系的記載和見證。優秀的水文化應用於當今時代,對加強城市居民的節水、愛水意識同樣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內涵。城市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的好壞對改善城市形象固然必不可少,但從某種意義上講,水文化可以起到其他城市硬體設施無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文化底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進社會風氣的改善等。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曾評價蘇州說「蘇州美就美在水,建築倒還是其次的。」古人也曾有過詩句說明了文化建設對於城市的重要性,「江山雖好,亦賴文章相助」。城市的硬體設施建設隨著時空的變化,或破舊,或損壞,只有城市的內涵可以穿越時空,具有永恆的魅力。
綜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設對於市民形成良好的人水關系,對於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城市經濟的推動、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設是關乎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發展的一項重要事業。
八、城市水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有助於引導我國人水關系向和諧方向發展。水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是對一個國家、民族與水之間關系的升華與概括。因此,當前條件下加強水文化建設有助於我國人民加強對人水關系歷史的認識,增加水的危機意識,培養愛水、護水、節水的良好習慣,延續我國悠久而優秀的水文化,積極探索當前歷史條件下人水關系和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為新時期建立人水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有助於城市水域景觀的娛樂和休閑效果的加強。當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從單純工程建設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由此,水利景觀和水文化建設正成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發展趨勢。城市水景觀建設就是在改變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設為主,忽視其對周圍環境和人的精神影響的做法,在進行水利建設的同時,兼顧實用與美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齊頭並進,使水域景觀建設既有表象的景觀美,又不失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既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閑放鬆,同時起到宣傳城市水歷史、加強人水關系和諧的作用。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與水打交道的歷史,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的特點決定了我國河流、湖泊等水域文化底蘊的厚重,每一段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個傳說。因此,城市河流景觀中有機地融入文化底蘊,有助於景觀內涵的挖掘,有助於景觀生命力的長久。另外,無形的水文化資產用有形的景觀形式加以體現,有助於水文化的推廣。
(3)有助於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作為我國燦爛文明的濃縮,而水又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水文化建設必將對城市居民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城市水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必然會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並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兩者相互作用,必將會推動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會為城市建立良好、和諧的人水關系奠定基礎。
(4)有助於我國水利事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水問題正成為當前和今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水利工作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工作重點不同。只有及時轉變工作思路,才能使工作常做常新,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面臨著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景觀水利轉變,在原來工作基礎上注重各項功能的均衡發展,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和人類社會人水關系的和諧性。水文化作為指導水利職工工作的思想指導,是實現上述轉變的重要因素。水文化來源於人類生產實踐而高於生產實踐,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生產實踐,必將促進水利事業邁向新的台階。
(5)有助於提高我國水利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在當前生態環境日益在水利建設中唱主角的大背景下,對水利行業職工加強水文化素質培養,有助於水利職工及時轉變工作思路,有助於水利工作從過去以「主抓建設」為主向「建設和維護兩手抓」的良性方向發展轉變。良好的水文化建設對於激發水利職工愛崗敬業的熱情,調動水利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對於水利行業人才隊伍的素質建設和工作思路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引導水利行業職工在注重本專業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適應新時期水利工作的工作要求,多方面學習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為水利事業的長久發展和「與時俱進」做好技術儲備。
(6)有助於水利經濟的提升。水利工程注重水文化內涵的挖掘,把每一項工程都當做精品工程來做,不僅可以提高工程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地區環境,還可以把水利工程管理區建設成優秀的旅遊景點、休閑娛樂的良好場所和進行水利歷史宣傳的教育陣地,使水利工程發揮工程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旅遊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水利工程結合景觀建設,使得水利建設在建設景觀的同時,還可以帶動房地產、建築材料、水利機械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經濟的發展反過來還可以促進城市水域景觀的建設,為其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兩者之間的和諧關系一旦建立,就會促進直接效益如上述城市房地產、建材、水利機械等相關經濟的發展,還有間接效益,如城市人文精神的再現,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塑,城市歷史的再現,城市生態的恢復,城市環境的改善,城市居民素質的提升等。總之,城市水文化的建設將會為建設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適宜的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
(7)有助於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文化的差別。一個城市可以在硬體建設上模仿其他城市,但城市內在的底蘊是無法模擬和效仿的。因此,只有積極把握住城市的文化內涵,才掌握了城市立足的根本,才能使城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廢。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註定了人類基本生存和休閑娛樂等活動都離不開水。一個擁有水的城市是幸運的,但關鍵還是要看城市如何規劃好、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設作為城市水域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城市景觀的內涵,還傳播了一個城市的悠久、燦爛的水文化。它的成功建設使得城市經濟得到增長、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加強,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一個新台階。
城市水文化猶如無形的資產,它與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勢必提高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九、小結
城市自古以來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水文化是人類不斷與水打交道的歷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問題和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開展城市水文化的探究,對於城市水問題的解決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本文粗淺地對城市水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意義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今後的城市水文化建設的逐步深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樹坤.水利建設中的景觀和水文化.水利水電技術,2003,34(1):30~32
[3]李宗新,林躍朝.城市功能與城市水文化.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19(1):63~66
[4]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對中華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5]徐靜.論水的多重文化蘊含.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1):65~67
[6]汪德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7]靳懷春.中華文化與水(上、下).武漢:長江出版社,2005
Ⅹ 水文化指的是什麼
水文化,即與水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
水,覆蓋了地球70%的表面,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託,水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種種不解之緣。
水文化,表現在人類對有限的水資源的精心愛護、合理開發與利用。
水文化,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其精髓內涵已滲入人類文化思想的意識深層,成為一種精神的境界,涌現了大量與水有關的文學、藝術、學術、宗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