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文化知識都包括什麼
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包括音樂、歷史、文學、繪畫、舞蹈、政治、雕塑、科技等等。每個社會都有其文化知識,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呈現很大差異。
『貳』 社會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文化是與基層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由基層群眾創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體特徵,並對社會群體施加廣泛影響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的總稱。
『叄』 社會文化包括哪些內涵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文化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cultural sociology)
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來源及演變
文化社會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P.巴爾特在《社會學的歷史哲學》(1897)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H.斯賓塞只說到了「自然時代的社會學」,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時代的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有兩個來源: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學;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由於來源不同,涵義也不一樣。主要有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兩種涵義。
①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主要形成於德國和法國,特別是德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出現了動盪和危機,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危機造成的,他們轉向了文化研究,並重新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神聖的日爾曼文化中心論破產了,德國社會學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國文化並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德國G.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和法國□.迪爾凱姆的「集團表象」社會學隨之出現。
齊美爾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認為形式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重點,它研究社會現象的純粹形式。由於「純粹」的形式比較抽象,不易把握,L.von維澤和A.菲爾坎特以「關系」取代形式,稱社會學為關系學。M.韋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會學、關系學,提出了以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社會學,這就是新的綜合社會學。德國文化社會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上不同精神狀態的發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1922)一書中,將人類歷史上的高等文化劃分為8種不同的類型,研究它們不同的情慾、觀念及其生長、發展、死亡的原因;M.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猶太教)的不同倫理精神及其與經濟制度的關系等。因此,德國的文化社會學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學或歷史哲學。它雖然主要以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但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在舍勒的《知識社會學研究》(1924)一書中,文化社會學就包括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技術社會學等。
迪爾凱姆以「集團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社會學。他的「集團表象」與廣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團意識、行為方式、制度等等。這些都是超越個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應該以「集團表象」作為研究對象。
②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主要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轉向研究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步演變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在美國,隨著都市化、移民等現象的出現,要求社會學「美國化」,也要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現代社會生活,從而促使美國的文化社會學的產生。F.博厄斯在《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一書中認為,只有深入研究每個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並把不同的文化價值列入客觀的研究,才能建立嚴格的科學。A.L.克羅伯、R.H.洛維等也主張,社會學應該研究超有機體的文化現象,以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W.F.奧格本的《社會變遷》(1922)是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研究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及其變遷的代表性著作,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是起源於文化,唯有重視社會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決。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另一個來源是民族社會學。G.列朋在《文化社會學與民族社會學的領域和問題》(1934)一文中認為,文化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會學是研究民族社會中特殊的文化,後者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對後者進行綜合研究。
英國的文化社會學起源於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說:「科學的人類學應當知道它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審慎嚴謹的文化論。這個文化論應當包括比較社會學,統一所有的社會科學」。他還認為,科學的人類學是對各種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據經驗的定律」或遵守「功能關系的定律」進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現代社會的人類學研究》(1935)一文中認為,任何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主張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文化現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類學稱作「比較社會學」,認為比較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是功能的理論化。他著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較社會學也是「功能的文化社會學」。
研究內容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歸納起來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積累、突變過程;②文化的產生、發展、分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③文化在時間、空間發展上的不同層面;④文化發展的社會系統的不同屬性,如民族性、階級性等;⑤文化的生產、分配、儲存、傳遞及其應用;⑥文化傳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沖突、分化、調適、整合過程;⑧文化變遷的動因、規律、周期;⑨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系;⑩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的趨向等問題,其應用研究涉及經濟發展、都市化、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學技術發展諸多問題。
主要理論
19世紀以來,文化社會學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其對文化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理論觀點。
①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從19世紀斯賓塞、E.B.泰勒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到20世紀40~50年代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都屬於這種觀點。斯賓塞認為,文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單質到異質逐漸進化的。泰勒認為,文化的分布就象動植物的清單一樣,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英國的A.C.哈登認為,人類的文化是平行發展的;德國的J.利佩特認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類由低級野蠻狀態向高級文明狀態發展的歷史。19世紀的文化社會學思想存在著簡單的生物類比的傾向,到20世紀40~50年代,產生了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圈派、英國傳播學派和美國歷史學派的一些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從社會因素研究文化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的產生歸諸單一的、一次性現象,從歷史人物、航海、戰爭等方面研究文化傳播過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現象歸諸於傳播的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號互動論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義的象徵符號,把文化傳播看作是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符號互動理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觀主義基礎上,但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愈來愈走向社會文化結構過程的研究。它較之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文化傳播理論,在對於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③功能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主要有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年鑒派、英國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以及40~5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范,是一種價值工具。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不同的文化功能構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義依它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關聯的思想,以及所有的價值而定」。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制約,文化體系不僅決定人的價值觀念,也構成人的行為准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J.杜威在《文化與自由》一書中說:「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樣式,其組織的力量有它自己獨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構成因素是些什麼,一個時代、一個集團的文化在它們的安排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決定著任何團體、家庭、氏族、民族、教派、黨派、階級活動的樣式」。由於結構功能主義者過分強調文化模式、體系的作用,忽視文化動態、變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現了法國L.哥爾德曼等人的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化社會學理論,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現實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發生的歷史過程及其深層結構。
④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用人類心理說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的A.巴斯蒂安、英國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類學家,以及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會學家的著作;20世紀初期,法國的迪爾凱姆、L.列維—布留爾及美國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這種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觀念」解釋人類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說明人類原始社會低級階段文化的形成。19世紀與20世紀初,用心理的觀點解釋人類文化現象的有民族心理學派、弗洛伊德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羅海姆·蓋佐認為,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慾」基礎上的,甚至連農夫耕種土地也象徵著母性受精的行動。民族心理學派M.米德從個人心理出發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從不同民族個體經驗推導出民族文化模式。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文化社會學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化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屬於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會文化,更側重於現代各民族社會文化的研究;文化人類學也研究現代社會文化,但著重研究文化對人類自身發展的影響,不像文化社會學著重研究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文化人類學側重於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為,文化社會學側重從不同社會文化結構中對人的行為給予說明。兩者在涉及文化發展及功能的社會系統時是一致的。民族學主要研究民族的來源、發展過程、地理分布、文化發展及生活習俗等,還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徵、民族關系或聯系;當民族學家把民族看作是一個社會文化群體時,才可以算是文化社會學家或民族社會學家。民俗學只研究民間的風俗、禁忌,不像文化社會學研究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及社會功能,可以說是文化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意義
文化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是:①有利於對文化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特別是當代文化社會學的發展吸收許多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多視角對文化進行研究,把握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及趨勢,以便為社會生活提供各種參考;②人們的心理、習慣、性格、行為無一不和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加強文化社會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文明的發展;③文化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視野。
『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伍』 社會文化有哪些特徵
特徵有: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學技術革命的結果,科學技術也促進社會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變革和人的全面發展,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②經濟持續而迅速的發展。經濟增長的首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轉變到以工業為主,即工業化。它是現代化社會的基本標志,也是同傳統社會的主要區別。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在已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中,現代經濟發展結構的趨勢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超過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③政治民主化和普遍參與。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最廣泛的社會基礎上,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管理,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④社會結構日趨分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工業的發展,使得各種社會活動日益復雜,相互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專門化的功能互補的社會組織迅速發展,更有效地滿足人們經濟、政治、文化、情感的需要。社會的每一個結構要素,承擔著越來越專門化的功能。⑤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在現代化過程中,與經濟、政治等變革相適應,整個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由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轉變到文明的、科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於現狀、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價值觀念,轉變到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狀態。⑥城市化。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中城市特質的增長。城市化是人類居住方式的變化,也是社會經濟、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邁向現代化的綜合反映。一般來講,一個國家城市化的水平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是成正比的。
這個是在網上搜索匯集的!(不建議論文照抄)
『陸』 物質文化包括哪些精神文化包括哪些社會文化包括哪些
摘要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柒』 社會文化因素主要有哪些
文化環境所蘊含的因素主要有社會階層、家庭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消費習俗、審美觀念等。
在企業面臨的諸方面環境中,社會文化環境是較為特殊的:它不像其它環境因素那樣顯而易見與易於理解,卻又無時不在地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百場營銷活動。
無數事例說明,無視社會文化環境的企業營銷活動必然會名於被動或歸於失敗。
『捌』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哪些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結構、社會風俗和習慣、信仰和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人口規模與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變動。
任何企業都處於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企業營銷活動必然受到所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為此,企業應了解和分析社會文化環境,針對不同的文化環境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組織不同的營銷活動。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響到消費者對商品功能、款式、包裝和服務要求的差異性。通常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者要求商品包裝典雅華貴、對附加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業營銷開展的市場開發、產品定價和促銷等活動都要考慮到消費者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採取不同的策略。
(8)社會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文化環境因素:
1、文化環境所蘊含的因素主要有社會階層、家庭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消費習俗、審美觀念等。
2、在企業面臨的諸方面環境中,社會文化環境是較為特殊的:它不像其它環境因素那樣顯而易見與易於理解,卻又無時不在地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百場營銷活動。無數事例說明,無視社會文化環境的企業營銷活動必然會名於被動或歸於失敗。
3、文化,作為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涵蓋面很廣,一般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創造社會歷史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質量的狀態。
但在這里,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在一定文明的基礎上,在一個社會、一個群體的不同成員中一再重復鄉情感模式、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信仰、態度、道德規范和民風習俗等等。
『玖』 社會文化包含哪三大要素
社會文化分成三大要素:物質文化、關系文化和觀念文化。
『拾』 什麼是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是由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的基本結構。社會意識形態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
那些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在階級社會中不具有階級性的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這些非意識形態也是社會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由下而上共分四個階層,有各自的流行文化:
一、三角形的底部:草根階層,包括失業者、退休者、藍領。
二、第二層:主力勞動者,包括中下白領、基層公務員。
三、第三層:中產階級,包括高級白領、專業人士、經理人、中下企業主、中級公務員。
四、決策者階層:高級企業主、高級專家、高級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