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常德的文化有哪些

常德的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5 17:34:03

Ⅰ 常德市有地方特色,和象徵意義

常德市在沅江邊上. 最好看的景點是桃花源,因晉代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而得名.然後就是創世界吉列斯紀錄的中國常德詩牆.全長五華里. 還有中國第一城市湖泊,柳葉湖.曾在這里舉辦過第八界亞洲皮劃艇. 常德市的市花是桃花. 動物比較出名的是王八,又名水魚,學名甲魚. 然後就是重陽菌,這是常德特有的. 還有呢就是醬板鴨了,童胖子的,曾在98年的食品博覽會上得過金獎. 常德是個美麗的城市,很適合人居住. 被評為全國衛生文明城市,交通模範管理城市等. 常德市火車站是全國最大,最漂亮的火車站,且人最少的.呵呵.

Ⅱ 常德有什麼歷史悠久的文化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Ⅲ 常德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藝術:常德絲弦
食品:擂茶
傳說:劉海砍樵

Ⅳ 常德的文化

常德城鄉概以大米飯為主食,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魚臘肉的習慣。
常德盛產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大眾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後,米粉逐漸成為常德城鎮居民早餐的主食。發糕,油粑粑,煎米茶,作為早餐,一般是邊吃油粑粑,邊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講究,除一般泡茶外,還盛行擂茶待客。相傳喝擂茶起源於東漢初年。當時馬援征「五溪蠻」,兵困壺頭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薑、鹽、茶葉、煎米製作此茶,飲後瘟疫即除,遂沿襲至今。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佔90%以上。武陵戲起源於明代,演唱弋陽腔和崑腔。弋陽腔曾受青陽腔影響,並長期和本地儺願腔、民歌號子相結合,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即後來的高腔。

Ⅳ 常德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中一個進行詳細介紹

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容太多,具體的介紹請分別網路搜索)
(共23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1- 國1 常德絲弦
2- 國2 常德高腔
3- 國3 澧水船工號子
4- 國4 澧州荊河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
5- 省1 劉海砍樵的傳說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7- 省3 桃花源傳說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鄉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11- 省7 石門土家族跳喪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戲
13- 省9 臨澧九澧漁鼓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
14- 市1 臨澧宋玉的傳說
15- 市2 石門樁巴龍的傳說
16- 市3 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
17- 市4 安鄉蚌舞
18- 市5 桃源蝦燈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戲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臨澧民間紙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龍燈
常德絲弦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目錄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 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種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 常德絲弦演唱
,演唱時用揚琴、琵琶、三弦、胡琴等絲弦樂器伴奏而稱之為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藝巨匠們的影響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陸游、袁宏道等人曾在這里留下不少傳世之作,為常德文化添加了絢麗的色彩,使本地歌舞習俗升到更高的檔次。據《常德府志》記載,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傳世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如唐劉禹錫、宋蘇軾等也多次薈萃桃花源,他們的詩文很近似於常德絲弦的唱詞。此後,《桃花源記》被常德絲弦的藝術家們認為是常德絲弦早期的唱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市的經濟進一步繁榮,各地商賈雲集,隨同而來的江浙樂師、歌女等往返於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在濱湖地區逐漸傳播。元末戰亂,大量外地人湧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間藝術廣為交流。王府的娛樂活動,對民間歌舞曲藝的發展無疑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她上承唐代詩文,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鑒諸宮調、元雜劇、崑曲的音樂格局,從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調、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葉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由文人雅士的自娛自樂走向市場,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習慣,於是,常德絲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盤。商賈老闆為了招攬生意,熱鬧門面,紛紛邀請絲弦藝人演唱,以示祝賀。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已有以演唱小曲為業的歌妓。絲弦班社在各地紛紛出現,並涌現出一批有建樹的絲弦藝人,他們與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編寫絲弦唱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賀小昆,經他整改並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雙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個。

Ⅵ 常德文化

歷史沿革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桃源采菱城、臨澧申鳴城、澧縣雞叫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Ⅶ 常德有哪些名勝古跡

常德
常德市為湖南省一個地級城市。常德屬於洞庭湖流域,市區分為武陵區和鼎城區,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位於洞庭湖畔,沅,資,澧,三水流經之地,千年古城,湘北重鎮,古名「武陵」或「朗州」。北接荊州,西有張家界,東南為益陽及長沙。素有「洞庭明珠」之稱。

常德市東據西洞庭湖,與益陽市的南縣、沅江市湖汊交錯;西倚湘西山地,與蜿蜒在張家界市桑植縣、永定區及懷化市沅陵縣的武陵山脈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與湖北鄂西土家族自治州鶴峰縣、宜昌市五峰縣的山地以及荊州市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的平原相連;南抵資水流域,烏雲山脈是常德市與益陽市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之間的分水嶺。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門縣壺瓶山鎮桐木山村(北緯30o07′53″),最南端在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北緯28o24′31″),最西端在國營東山峰,最東端在漢壽縣百祿橋鄉煙包山園藝場(東經112o17′52″)。市境東西極寬179.35公里,南北極長190.80公里。

常德古稱武陵,位於位於湖南西北部,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地理位置顯要,史稱「西楚唇齒」、「黔川咽喉,雲貴門戶」。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公頃。全市轄有5個區(武陵、鼎城、西湖、西洞庭和德山);6個縣(漢壽、桃源、臨澧、澧縣、石門、安鄉);1個縣級市(津市市);209個鄉鎮。總人口600萬,其中農業人口480萬,是湘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常德是湖南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了。常德文化源遠流長,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昔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所以在常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王墓妃冢,書院禪壇,道觀寶剎,名樓古塔,星羅棋布,美不勝舉,構築出了常德古老文化的輝煌。近現代仁人志士,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 「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復,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從此揭開常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常德市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現正在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等項創建活動。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常德市2001年至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常德市將建成人口80萬至100萬、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

1 國家衛生城市

2 國家文明城市

3 國家優秀旅遊城市

4 國家園林城市

5 國家詩詞城市

6 國家交通模範城市

7 中國魅力城市

8 中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

9 國際花園城市

10 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

11 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

12 「西楚唇齒」、「黔川咽喉」

13 長沙「長沙沙水水無沙」常德「常德德山山有德」

14 城市中的花園、國際皮劃艇錦標賽賽場、全國汽車短道拉力賽終點站——柳葉湖

15 沅水有芷兮澧水蘭

16 常德卷煙廠-芙蓉王 (中國名牌)

17 德山大麴&武陵大麴

18 湖南三金葯業

19 五凌電力公司基地

20 恆安集團-心相印紙巾(中國名牌)

21 金健米業(中國名牌、上市公司)、洞庭水殖(上市公司)

22 陽光乳業

23 湖南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華南光電

24 豐富的礦藏—金剛石砂礦、雄磺礦、石煤礦蘊藏量居全國第一位;磷礦、石膏礦、石英砂岩礦、膨潤土礦蘊藏量居全省第一位。

25 湖南屋脊(2100米)——壺瓶山

26 人間仙境——桃花源

27 闖王李自成歸隱處、日本茶道起源——唐代古剎夾山寺

28 白鷺王國——花岩溪

29 林伯渠、宋教仁、蔣羽武、丁玲等 瞿穎,陳思思,香香等

30 桃花源飛機場(通航北京、海口、深圳、廣州、武漢、昆明、上海)

31 飛速的城市化建設,全國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現擁有水路,公路,即將或已經開通的6條高速公路,鐵路以及航空運輸等)

32 全省第一豪華的常德汽車總站,頗具規模與特色的常德火車站

33 全省第一條步行街、中南地區最大的步行城

34 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

35 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

36 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

37 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

38 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

39 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

40 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

41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常德曾留下了眾多的名人足跡。如有馬援、沈括、孟浩然、李白、寇準、王安石、林則徐等;近代著名革命家秋瑾、向警予、愛國將領馮玉祥;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林伯渠、劉復基、滕代遠、粟裕、廖漢生等;著名作家郭沫若、聞一多、丁玲、沈從文等;著名學者華羅庚、翦伯贊等。或在常德居住過、或在常德任職、或游歷過,他們的活動給常德的歷史增添了光彩,豐富了常德文化的底蘊。

42 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遺址——城頭山 (常德 澧縣)

43 中華一絕、世界基尼斯世界記錄、詩國長城——常德詩牆

44 劉海砍樵的花山,鍾相起義的天子崗

45 中南五省之首的物資集貿中心—規模宏大的「大橋南」市場

46 中國柑橘之鄉(常德 石門)

47 中華甲魚之鄉(常德 漢壽)

48 中華黑楊之鄉(常德 漢壽)

49 能賣到2萬元一兩的夾山禪茶

50 牛肉米粉,醬板鴨,擂茶,北堤麻辣肉,鴨霸王,火鍋……

51 魚米之鄉、糧倉、紡城、煙都、酒鄉

常德是一個散雜多民族的地區。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市有3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3萬多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8%,在全省14個州市中居第四位。除漢族以外,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族、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佤、黎、畲、高山、水、景頗、土、仫佬、錫伯、普米、俄羅斯、鄂倫春、毛難、仡佬等32個民族。居住比較集中而又保持本民族習俗、民族心理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有土家族、回族和維吾爾族。土家族是常德地區的土著民族,集居在澧水中上游的石門縣,大約兩千年前,其先民就在原始叢林中從事山伐種植,繁衍生息,迄今其族在區境內總人口為35萬餘人,回族和維吾爾族主要集居在沅水下游的桃源、武陵、鼎城、漢壽四區、縣和澧水下游的澧縣、津市、安鄉,其祖先主要由軍旅奉調而進入常德。明洪武五年(1372),維吾爾族將領哈八士、回族將領馬德成奉令各率其本民族籍官兵進入常德戍守,嗣後乃落籍常德及其附近各縣。此後,歷代又復有人遷來,通過長期繁衍,迄今回族有4萬多人,維吾爾族有6,000多人。維吾爾族集中聚居區,在全國除了新疆,就是桃源縣楓樹維回鄉,素有「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景頗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普米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毛難族、仡佬族等,多系新中國建立後遷入的少數民族,分布在各區、縣(市)。他們都是朴實、勤勞、勇敢的民族,既繼承本民族古老的傳統習慣,也創造出現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常德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常德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

Ⅷ 常德有什麼文化

常德古稱武陵,位於位於湖南西北部,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地理位置顯要,史稱「西楚唇齒」、「黔川咽喉,雲貴門戶」。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公頃。全市轄有5個區(武陵、鼎城、西湖、西洞庭和德山);6個縣(漢壽、桃源、臨澧、澧縣、石門、安鄉);1個縣級市(津市市);209個鄉鎮。總人口600萬,其中農業人口480萬,是湘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常德是湖南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了。常德文化源遠流長,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昔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所以在常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王墓妃冢,書院禪壇,道觀寶剎,名樓古塔,星羅棋布,美不勝舉,構築出了常德古老文化的輝煌。近現代仁人志士,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常德市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交通管理優秀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現正在深入開展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國家環保模範城、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國際花園城市等項創建活動。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常德市2001年至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常德市將建成人口80萬至100萬、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

1 國家衛生城市

2 國家文明城市

3 國家優秀旅遊城市

4 國家園林城市

5 國家詩詞城市

6 國家交通模範城市

7 中國魅力城市

8 中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

9 國際花園城市

10 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

11 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

12 「西楚唇齒」、「黔川咽喉」

13 長沙「長沙沙水水無沙」常德「常德德山山有德」

14 城市中的花園、國際皮劃艇錦標賽賽場、全國汽車短道拉力賽終點站——柳葉湖

15 沅水有芷兮澧水蘭

16 常德卷煙廠——芙蓉王

17 德山大麴&武陵酒

18 雲霧綠茶

19 斑馬蚊香

20 恆安集團——心相印紙巾

21 金健米業

22 陽光乳業

23 湖南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華南光電

24 豐富的礦藏—金剛石砂礦、雄磺礦、石煤礦蘊藏量居全國第一位;磷礦、石膏礦、石英砂岩礦、膨潤土礦蘊藏量居全省第一位。

25 湖南屋脊(2100米)——壺瓶山

26 人間仙境——桃花源

27 闖王李自成歸隱處、日本茶道起源——唐代古剎夾山寺

28 白鷺王國——花岩溪

29 林伯渠、宋教仁、蔣羽武、丁玲等 瞿穎,陳思思,香香等

30 桃花源飛機場(通航北京、海口、深圳、廣州)

31 飛速的城市化建設 (期待您的到來與更多投資建設),全國重要交通 樞紐城市(現擁有水路,公路,即將或已經開通的6條高速公路,鐵路以及航空運輸等)

32 全省第一豪華的長途汽車總站,頗具規模與特色 的常德火車站

33 肯得基和麥當勞

34 全省第一條步行街、中南地區最大的步行城

35 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

36 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

37 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

38 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

39 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

40 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

41 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

42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常德曾留下了眾多的名人足跡。如有馬援、沈括、孟浩然、李白、寇準、王安石、林則徐等;近代著名革命家秋瑾、向警予、愛國將領馮玉祥;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林伯渠、劉復基、滕代遠、粟裕、廖漢生等;著名作家郭沫若、聞一多、丁玲、沈從文等;著名學者華羅庚、翦伯贊等。或在常德居住過、或在常德任職、或游歷過,他們的活動給常德的歷史增添了光彩,豐富了常德文化的底蘊。

43 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遺址——城頭山 (常德 澧縣)

44 中華一絕、世界基尼斯世界記錄、詩國長城——常德詩牆

45 劉海砍樵的花山,鍾相起義的天子崗

46 中南五省之首的物資集貿中心—規模宏大的「大橋南」市場 (升級中)

47 中國柑橘之鄉(常德 石門)

48 中華甲魚之鄉(常德 漢壽)

49 中華黑楊之鄉(常德 漢壽)

50 能賣到2萬元一兩的夾山禪茶

51 牛肉米粉,醬板鴨,擂茶,北堤麻辣肉,鴨霸王,火鍋……

52 魚米之鄉、糧倉、紡城、煙都、酒鄉

53 滿街都是美M和帥G

54 經濟正在蓬勃發展,是一塊發家致富發展事業的鉑金寶地

Ⅸ 常德有哪些文化

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峽——洞庭湖、南嶽衡山——張家界黃金旅遊走廊的紐帶與中樞。 常德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常德是中國有名的「非金屬礦產之鄉」。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桃源縣人,著名的革命家。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3月20日出生於湖南安福(今常德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一個普通的鄉村家庭,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蔣翊武 (1885年-1913年09月09日),原名保襄,,湖南常德澧州(今澧縣)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1921年孫中山下令在麗澤門外為他立紀念碑,並親題「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常德臨澧人。
戴修瓚(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漢族,中國法學家。中央大學法科畢業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廳長,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翦伯贊(1898-1968)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湖南常德桃源人,維吾爾族。
髡殘(公元1612~1692年)中國明末清初畫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劉,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喪母,遂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一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
常德高校
常德擁有一所本科院校 湖南文理學院
教育概況
常德,西接武陵、雪峰山,東瀕洞庭湖,史稱「西楚唇齒」、「吳蜀咽喉」、「滇黔戶牖」,「左抱洞庭之險,右扼五溪之要」。轄武陵、鼎城2區和漢壽、桃源、臨澧、澧縣、石門、安鄉6縣及德山開發區與西湖、西洞庭管理區和賀家山、東山峰2個農場,代管津市市。面積18190平方公里,人口602萬,是1988年6月撤銷常德地區後新建的省轄市。素有糧倉、紡城、煙都、酒市、茶鄉之稱。是一個歷史悠久、地靈人傑的魚米之鄉!更是一座崇尚道德、重視教育的文化名城!
深厚的文化底蘊,輝煌的南楚文明,昔日的武陵人在這里開辟出一片教育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千古風流人物。僅在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者便不可勝數:叱吒風雲的宋教仁、蔣翊武、林修梅、秋瑾等辛亥元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捐軀的黃愛、向警予、王爾琢等革命英烈;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林伯渠、粟裕、滕代遠、帥孟奇、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蜚聲中外的文學大師丁玲、史學泰斗翦伯贊、生物學家辛樹幟等文化名人,都是這塊土地上哺育出來的天之驕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文件和政策,使常德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實現跨越,成人教育成果喜人,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社會力量辦學異軍突起,初步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規模基本滿足需要的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發展格局。
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944所,在校學生達80.9431萬人。其中,有幼兒園504所,在園幼兒6.8273萬人,園均規模135人;有普通小學1051所,在校學生30.7894萬人,校均規模293人;有初級中學252所,在校學生20.3119萬人,校均規模806人;有普通高中59所,在校12.0941萬人,校均規模2049人;有職業中學69所,在校7.7267萬人,校均規模1120人;有普通高等學校2所,開設有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0個師範本科專業,有電子信息技術與技術、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農學4個非師範本科專業,初等教育、音樂、美術、體育4個師范專科專業,法律、計算機信息管理、城鎮規劃與房地產經營管理、公共關系與酒店管理、經濟與貿易、電子技術、建築工程、機電一體化、精細化工9個非師范專科專業,畜牧水立、電子技術、公共關系與酒店管理、藝術設計4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班(專業),另外,還與上海水產大學聯辦有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4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14181人;職業高校2所,在校學生7691人;有成人高校1所,在校學生2000人。
常德風土人情 常德方言屬於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話。這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貴族)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沖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系的歷史淵源。另外,從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歸人以荊州(江陵府)為中心的政區,客觀上促使了常德話與北方話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後終於與之融為一體。盡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於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並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沖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常德方言同屬西南官話,方言內部有很大的一致性。如常德方言里古今濁塞音一律清化;古來母、泥母混讀,n與l不區別意義;fu與hu音節混讀為f,「府」與「虎」同音;合口呼韻母字少,合口多變為開口,「端」an念dan,與「單」同音;古平聲一律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古全濁上聲均歸人去聲,古人聲大多未產生分化,調類一般有5個;古蟹攝見母、匣母開口二等字均存在文白異讀。另外,常德方言兒化一般需要重疊;有相同的助詞「噠」「倒」「起」等等。當然,常德方言內部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橫貫境內的沅、澧兩水把常德方言劃分為兩大方言片,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漢壽)和澧水流域(石門、臨澧、澧縣、安鄉、津市)的方言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僅從語音上看,沅水流域方言(主要指城區)均無tStS『S,tsts『s,與開口呼相拼聲母為tStS『2,與合口呼相拼聲母為t?t??,且韻母為撮口呼;澧水流域方言tsts『s與tsts『S區分清楚,與普通話同(津市、安鄉除外);沅水流域x與合口呼相拼,聲母均為f,「喚」念f加,與「飯」同音,澧水流域f與x除在u前混讀外,其餘與普通話同(石門方言例外),沅水流域去聲分化情況復雜,桃源話分化為陰去與陽去,但分ZIj獨立,不與其他調類合流,漢壽方言陰去與陽平合流,鼎城、武陵方言去聲沒有分化。澧水流域方言去聲均產生分化,且陰去均歸人陽平,如「明」與「蓋」聲調同。安鄉、津市方言屬於澧水流域,但也呈現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點,如無翹舌音tSt2『S;石門與湘西接壤,其方言也呈現出湘西方言的特點,如上聲調值為41。安鄉方言有西邊話與南邊話之分,西邊話屬於官話,佔主導地位,南邊話屬於湘方言。這是因為湘語區近百年來有移民遷至安鄉,他們的後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語的特徵,同時也能說官話,形成官話與湘語並存的局面。
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交通的發達,文化的繁榮,社會生活的不斷開放,特別是廣播電視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普通話的逐步普及,也促使常德方言不斷地向普通話靠攏。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鎮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明顯縮小;二是城鄉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通話水平明顯提高,如許多字的舊讀音與普通話讀音並存,出現了大量的文白異讀、新舊異讀現象,有些舊讀音在青少年的口語中已經消失。許多方言詞也正在被普通話的詞所代替,如自行車正逐步取代「單車」「線車」。隨著社會的發展,常德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小,這是不容置疑的總的發展趨勢。

Ⅹ 湖南常德民俗文化有哪些

常德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常德的民俗很多,總體看來有節慶民俗、生產民俗、婚喪民俗、飲食民俗、游藝民俗、服飾民俗、居所民俗、民間禁忌、民間信仰、少數民族民俗等等,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參考資料里那個網址,你可以參看其中內容。

閱讀全文

與常德的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