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夏文化是怎麼來的

西夏文化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5-25 17:43:15

『壹』 西夏文化的簡介

西夏是中國中古時期的一個王朝,是黨項族拓跋氏李元昊於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國,統治著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了與宋 、遼鼎足而立,號稱宋代三國。但就在其鼎盛一時之時,卻在1227年 被興起於蒙古的成吉思汗及子孫所滅。然而,神奇的是西夏國以及他的文化卻在一夜之間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西夏王陵、承天寺塔等為數不多的遺址,等待著後人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以「頭枕青山,腳依黃河」之勢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佔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佔地教超過10萬平方米,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每當夕陽把最後一縷余輝灑在它上面時,更使其顯得雄壯和神秘。

『貳』 黨項人所建立的「西夏」之起源,究竟是怎樣的

黨項族是古西羌族的一支,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中,將黨項人稱作「黨項羌」。「Tangghut」(黨項)這個名字起初出現在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中,時間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黨項這一名字來源於某種阿爾泰語系的形式,可能通過於闐語或粟特語從吐蕃的自稱衍生而來。

『叄』 西夏的文化


西夏文化深受漢族河隴文化及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並且積極吸收漢族文化與典章制度。 發展儒學,宏揚佛學,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國。 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黨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 。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方面都獨特之處。
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佛教在1世紀東傳涼州刺史部以後,該區佛教逐漸興盛起來,在西夏建國後開始創造自己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內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西夏是時期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在額濟納旗黑水城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另外西夏也大力發展敦煌莫高窟。公元1036年西夏攻滅歸義軍後,佔領瓜州、沙州,領有莫高窟。從夏景宗到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中原文化與畏兀兒、吐魯番風格。 此外,表現西夏文化的還有西夏文,又稱蕃書。西夏設立蕃學和漢學,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
李元昊曾經頒布禿發令,命令全國男人三天內必須禿發,違者格殺勿論。西夏還設立蕃學和太學。史家戴錫章《西夏記》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西夏儒學的發展是一種處在儒家影響下的官僚體制與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從李繼遷伊始至西夏末年,歷代帝王莫不學習與模仿漢制。例如李繼遷時「潛設中官,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李德明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一如中國制。」。西夏黨項世代皇親宗室,崇拜孔子,欽慕漢族文化。 除了崇儒尚文,還編寫了一些融合和宣揚儒家學說的書籍,如《聖立義海》、《三才雜字》、《德行記》、《新集慈孝傳》、《新集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其儒學經過夏景宗、夏毅宗、夏惠宗與夏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時出現盛況。
夏景宗在建立官制的同時設立了蕃學和漢學,作為文化培養的搖籃。 以博學多才的野利仁榮主持蕃學以重視蕃學,並於各州蕃學里設置教授,進行教學。西夏大致設立了五種學校:蕃學、國學、小學、宮學、太學。西夏建立學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才的需要,尊孔子為文宣帝。西夏在中後期還發展科舉制度,夏崇宗後期開始設童子科實行科舉考試,公元1147年夏仁宗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童子科。西夏後期基本以科舉取士選拔官吏,不論蕃漢及宗室貴族由科舉而進入仕途成為必然的途徑。
西夏崇尚漢文化,但漢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傳世不多,大多以詩歌和諺語為主。詩歌有宮廷詩、宗教勸善詩、啟蒙詩、紀事詩與史詩等幾類。西夏詩歌有韻律,一般為對稱結構,通常是五言或七言體,也有多言體,每一詩句的音節數目不同。比較有名的有頌揚西夏文創制者野利仁榮的《大頌詩》。史詩性的作品《夏聖根贊歌》,內容多為民間傳說,遣詞造句帶有濃重的民謠色彩。 其中開首三句:「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彌葯國在彼方」,被西夏學學者用來研究黨項歷史源起。另外還有贊美重建太學的《新修太學歌》,具有宮廷詩的風格。夏崇宗重視文學,本人曾作《靈芝歌》與大臣王仁忠酬唱,傳為佳話。
西夏諺語對偶工整,結構嚴謹,字數多少不一,內容廣泛地反映了西夏社會的各種面向、並涉及百姓生產、風俗與宗教等內容。著名的西夏諺語集《新集錦合辭》,是由西夏人梁德養於1176年初邊、1187年由王仁持補編,共有364條, 其內容有「諺語不熟不要說話」的記載,「千千諸人」、「萬萬民庶」都離不開諺語,凸顯出諺語對西夏人民的重要性。
西夏皇帝十分重視西夏國史的編撰工作。斡道沖於李德明時期就掌管撰修西夏國史之職,其後代亦同。夏仁宗時設置翰林學士院,命王僉、焦景顏參照宋朝編修實錄的辦法纂修國史,負責修《李氏實錄》。1225年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罷官後,撰寫《夏國世次》,可惜已失。
西夏立國前夕,夏景宗為了建議屬於本國的語言,派野利仁榮仿照漢字結構創建西夏文,於公元1036年頒行,又稱「國書」或「蕃書」,與周圍王朝往來表奏、文書,都使用西夏文。文字構成多採用類似漢字六書構造,但筆畫比漢字繁多。 西夏文學家骨勒茂才認為西夏文和漢文的關系是「論末則殊,考本則同」。西夏文創制後,廣泛運用在歷史、法律、文學、醫學著作,鐫刻碑文,鑄造錢幣、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夏廷又設立蕃學,由野利仁榮主持,選派貴族官僚子弟翻譯漢文典籍與佛教經典等。為了翻譯漢夏文字,又有骨勒茂才於公元1190年所撰寫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序言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內容相同。謂「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表明本書目的在於便於西夏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是現今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要鑰匙。
【圖冊資料來源 】 西夏建國,正需要鞏固和發展奴隸制度,展開大規模的擄掠和鎮壓,保守的儒學當然完全不適合新興的西夏國的需要。元昊和野利仁榮極力消除儒學的影響,順應本民族的發展需要,也在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儀服——元昊建國稱帝,不再採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紅里的氈帽,腦頂後垂紅結綬。這是采擇了吐蕃贊普和回鶻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員的服式也有規定。文官戴戴襆頭(襆音符f*),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基本還是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照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平民穿青綠衣,以分別貴賤等級。
制禮樂——元昊又參用宋制,改定朝儀。每六日,官員朝見皇帝,稱「常參」。九日朝見,稱「起居」(問候皇帝起居)。凡吉凶、嘉賓、宗祀、燕享等,改宋九拜禮為三拜。
德明時,禮樂都照宋制。元昊對野利仁榮說:「本族風俗,以忠實為先,戰斗為事。唐宋的縟(音褥r))節繁音,我很不喜歡。」元昊下令廢除宋朝的五音,改為一音。
建蕃學——元昊創制西夏文字後,又命野利仁榮主持建立「蕃學」(黨項學)。用西夏文字翻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選拔黨項和漢族官僚子弟入學學習。學成之後,出題試問。學習精良,書寫端正者,酌量授給官職。 西夏人大致上以佛教為主要信仰,在建國之前則是以自然崇拜為主。黨項族在唐朝四川松潘地區時,就以「天」為崇拜。 當黨項族遷移到陝北之後,由自然崇拜發展到對鬼神的信仰。 在建國之後,仍然崇尚多神信仰,有山神、水神、龍神、樹神、土地諸神等自然神。 例如夏景宗曾「自詣西涼府祠神」。夏仁宗曾在甘州黑水河邊立黑水橋碑,祭告諸神,祈求保護橋梁,平息水患。除了崇拜鬼神,黨項族還崇尚巫術,並且備受重視。黨項族稱巫為「廝」,巫師被稱為「廝乩」,是溝通人和鬼神間的橋梁,主要負責驅鬼與占卜。在戰爭前實行占卜以問吉凶,於戰爭中經常施行「殺鬼招魂」的巫術。
除了佛教以外,西夏也包容其他宗教。西夏有流傳道教,例如夏景宗之子寧明就是學習道家的辟穀術而死。 《文海》解釋「仙」字為「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長壽者」。在西夏晚期,在在沙州和甘州一帶還有流傳景教和伊斯蘭教。例如《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敦煌(唐古忒省)與甘州有部分景教和伊斯蘭教徒。 西夏的藝術文化十分多元且豐富,在繪畫、書法、雕刻、舞蹈與音樂都有成就。 繪畫 繪畫方面,以佛教繪畫流傳至今,主要呈現在石窟與寺廟壁畫等,現今以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最為豐富。早期學習北宋風格,後來受回鶻佛教與吐蕃藏傳佛教的壁畫藝術的影響,最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線條採用鐵線與蘭葉描為主,輔以折蘆、蒓菜條;敷彩大量使用石綠打底,使畫面呈獨具風格的冷色調的「綠壁畫」。繪畫內容分別有佛教故事與說法、供養菩薩與人像以及洞窟裝飾圖案等,以《文殊變圖》、《普賢變圖》、《水月觀音圖》與《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最為有名。此外,也可在《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內的《農耕圖》、《踏碓圖》、《釀酒圖》與《鍛鐵圖》中觀察到西夏社會生產和生活內容。木刻版畫方面,大多來自西夏文和漢文佛經中。在黑水城出土的大量佛畫中,有《文殊圖》、《普賢圖》、《勝三世明王曼荼羅圖》等等。內容濃抹重彩,色調深沉。而版畫《賣肉圖》和《魔鬼現世圖》,描繪生動,反映出西夏繪畫的深度。 書法 書法在楷書多見於寫經與碑文,篆書見於碑額與官印。夏仁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劉志直,工於書法,他用黃羊尾毫製作之筆,為時人所效法。雕塑方面十分發達,有鑄銅、石雕、磚雕、木雕、竹雕、泥塑與陶瓷等。其特點比例均衡,刀法細膩,十分寫實。泥塑以佛寺塑像為代表,多運用寫實與藝術誇張手法,刻劃現實生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夏崇宗時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釋迦牟尼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供養天女彩塑等等。其他陶瓷藝術品也是刻工精細而生動。 音樂舞蹈 西夏在黨項時期的樂器以琵琶、橫吹,擊缶為主,其中橫吹即竹笛。後來接受中原音樂的文化,李德明時採用宋制制樂而逐漸繁多。夏景宗建國後,革除唐宋縟節之音,「革樂之五音為一音」。 公元1148年,夏仁宗令樂官李元儒更定音律,賜名《鼎新律》。西夏音樂十分豐富, 且設有蕃漢樂人院,夏惠宗時曾招誘漢界娼婦、樂人加入樂院,戲曲如《劉知遠諸宮調》等也已經傳入西夏。 西夏時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畫中留有生動的形象,富含唐宋舞蹈與蒙古舞蹈的風格。如《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碑額兩側的線刻舞伎,舞姿對稱,裸身赤足,執巾佩瓔,於豪放中又顯出嫵媚。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畫中的《樂舞圖》,左右相對吸腿舞狀,姿態雄健。 建築雕塑 黨項人多住氈帳。定居的屋室,只有有官爵者才得覆瓦。建國前後,大批漢人工匠來到夏國與黨項工匠一起,修建了宮殿寺廟。皇帝陵墓也具有很大的規模。1972年清理的夏王陵八號陵(它被推斷是夏神宗遵頊的陵墓)由闕、碑亭、月城、內城、獻殿、靈台、內神牆、外神牆、角台等建築組成。它們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展開,嚴格地遵從了唐、宋建築的格式,但也顯示了黨項的某些民族特點及其他民族葬俗的影響。現存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建造的承天寺塔(在寧夏銀川)和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的涼州護國寺感應塔(在甘肅武威),雖經後世重修,仍現當時建築的宏偉。
甘州卧佛寺的大卧佛,體形魁梧,儀態庄嚴,是雕塑像中的傑作。夏王陵區出土的石馬,通體圓雕,神態生動。王陵碑亭遺址發現的石雕人像的造形奇特,線條粗壯,面部和肢體都突出地表現出強力感。在同一地區發現的已殘損的竹雕上,有庭院、松樹、假山、花卉和人物,布置適宜,形態優美。
黨項人從隋唐以來,盛行收繼婚制,允許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婦,只是不娶同姓。富有家庭的男姓家長可以收養眾多的婦女,實行多妻制。黨項人舊俗,死則焚屍,名為火葬。西夏建國以後,皇室、貴族多改行土葬,並仿漢人制度修建豪侈的陵墓。

『肆』 歷史上的西夏王朝是怎樣開始的

近千年前,西夏文明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今天,當人們再次注目矗立於中國西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無異於端詳一塊難得的西夏文明的古老化石。

西夏,在中國的歷史上曾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個以黨項民族為主體,包括漢、吐蕃、回鶻等多民族的國家政權。隋代之前,善於游牧的黨項人開始崛起。不久,他們征戰南北,占據了今四川、甘肅、青海及內蒙的部分地區。到了宋代,黨項人與宋、遼展開了或叛或附的反復較量。1032年,黨項首領李元昊立足懷遠(今銀川),取消宋賜趙姓(其實他們一直沿用唐賜李姓)。不久,李元昊登基稱帝。

從此,西夏開始了它近200年燦爛的歷史。受漢文化的影響,西夏有了自己的方塊文字和歷法,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和宗教體系。可以說,這個善於征戰的民族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造就了自己輝煌的文明。至今,被稱為東方文化寶庫的敦煌莫高窟還有專門反映西夏佛教和游牧生活的壁畫。

『伍』 西夏是怎麼建立的又是因為誰而滅亡的

西夏是唐朝分崩離析後,原來在青海放牧的人,在鎮壓黃巢起義立功,首領拓跋恩恭被授官為夏州節度使,賜李姓,封夏國公,統轄夏,綏,銀,宥四州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地方政權

同年夏又取與宋遼平等的地位。在成吉思汗死那年滅國。即1227年亡國。從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頊,一個當狀元書生,博覽群書,統領軍事廢襄宗自立皇。與蒙古宋戰爭卻屢戰屢敗,斗爭十三年死於1226年。早四年給次子獻宗李德旺,又抗拒蒙古四年,被成吉思汗攻西夏連失數城給嚇死。獻宗侄李睍即位,又抗擊一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未帝李睍投降被殺。西夏滅亡。

西夏是一個神秘國家政權了也用中原文化與技術也用漢式禮儀。在王安石變法後,宋國力增強,宋神宗為北宋積貧積弱開始了開邊活動,由王韶主持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六州的戰役,到熙寧六年(1073年)佔領了熙河地區

斬獲不順蕃部人二十萬人,招撫大小蕃族三十萬帳也耗費了北宋朝廷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才隔絕西夏與吐薔的聯系,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初步解決西夏對宋威脅,消除西部之患。讓西夏崇宗向宋臣服。使西夏國勢日益引弱微 在金朝興起,西夏國附金金朝掌控命脈。又受蒙古崛起入侵。加上多次發產弒君內亂,經濟崩潰,政治腐敗敵入侵就滅亡了

『陸』 西夏文化的介紹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則是西夏文化中最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柒』 誰知道關於西夏的歷史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封建政權。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族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准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稱帝,國號大夏。

西夏的疆域
西夏與宋遼對峙時期疆域圖(點擊放大圖片)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統治范圍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西夏的經濟
西夏瓷器欣賞西夏處西涼地區,是游牧民族,經濟並不發達.西夏經濟的來源是靠侵佔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繼遷)時期佔領了宋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和興州(今寧夏銀川)等地,又向西佔領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和瓜州(今甘肅安西)等地.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黨項人在這個廣闊的農田裡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並且,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宋夏慶歷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制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制瓷業。西夏的制瓷中心位於"塞上江南"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區的優點,也有本民族的特點如淳厚朴實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還遠銷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大大的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發達起來,四方的物品會集到興慶,進入了西夏經濟最鼎盛的時期。

西夏的文化
西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東傳甘肅以後,西夏內部開始創造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內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

另外,我們還不得不提起敦煌莫高窟。大慶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滅瓜莎歸義軍,開始統轄敦煌地區。此時西夏將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了幾分中原文化,還有一些畏兀兒、吐魯番風格。西夏將自己強悍的民族精神和別具一格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此外,表現西夏文化的還有西夏文,又稱蕃書。西夏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

西夏還設立蕃學和太學。

西夏的統治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國後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地位,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干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干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干順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對遼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干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干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里的土地。

李干順死後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飢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從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表兄弟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於李遵頊聲稱自己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西夏滅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葯,盡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西夏軍隊編制
最小單位是 抄 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

『捌』 西夏是什麼民族呢

主要民族有黨項族、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

西夏人大都身材修長高大,充分表現出黨項羌人粗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社會等級分明,以日常服飾禮儀區分。

西夏文化深受漢族河隴文化及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並且積極吸收漢族文化與典章制度。發展儒學,宏揚佛學,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國。

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黨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

西夏對於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採取懷柔與招撫的方式,似乎比宋朝還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肅定西西南)吐蕃首領禹藏花麻不願降宋朝,又受到宋軍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將宗女嫁給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蘭州獻給西夏。

人口數量

關於西夏人口的變化,各家說法不同。根據《中國人口史》趙文林與謝淑君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峰值在1038年,243萬人,後因西夏和遼朝、北宋陸續發生戰爭而不斷減少,戰爭停止後又緩慢回升。

1069年,西夏建國後的人口峰值,230萬人,後又因為戰爭不斷減少。最後在1131年至1210年年間,人口一直維持在120萬左右。

而《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夏景宗超過300萬。1127年後,西夏人口一直未超過300萬。根據《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吳松弟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1100年夏崇宗時期,大約300萬人。

西夏人口密度低於北宋各路與唐朝各道的人口密度,然而比唐朝的隴右道高。這是因為西夏領土大多是由沙漠組成,適居范圍不大,在加上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因連年戰事不斷,人口消耗不少。

『玖』 西夏文字已成死亡文字,西夏文字有著怎樣的歷史

隨著我們對西夏王朝的深入了解,以黨項族為主體的西夏政權創造的璀璨的西夏文明也開始不斷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的西夏文字便如同茫茫蒼穹中劃過的流星,在釋放出一束耀眼的光芒之後消失在歷史的夜空中,成為一種死亡文字,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應該說對於西夏文的構造、文字和字意的研究,是從西夏碑面世到額濟納旗發現西夏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後才真正開始的, 在研究西夏文化的過程中,由於西夏文物資料遺失無幾,只有少量的石刻瓦礫保存下來,較為完整的實物很少,因此作為西夏文與漢字合璧的西夏《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後世的研究者們正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著這個被歷史遺忘的神秘王朝的蹤跡。

『拾』 西夏的歷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黨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黨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發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准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斗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斗。
黨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采鹽制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閱讀全文

與西夏文化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