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封歷史文化大觀里的歌曲是不是交汴河游
是的,大概
厚重文化傳承千年
——開封歷史文化大觀系列報道之一
記者劉洋
開封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如同一首雋永的詩、一壇陳年的酒、一本經典的書,讓人永遠都讀不完、品不盡、看不夠!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條千年來從未變動的城市中軸線,這里有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琉璃磚塔鐵塔,這里有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繁塔,這里還有由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構成的世界性大都市北宋東京城的遺址。這是開封人的驕傲,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
文化為媒融入「一帶一路」
時期,創造了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里沉澱、彌漫、氤氳、發酵。
在這座古城裡,古樸厚重的歷史文化讓人品味不盡。走在古城開封,到處是歷史,到處是文化。開封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散發著古都的韻味、文化的氣息。一個地名、一條街道、一段殘垣甚至老街深巷都似乎在向人喁喁訴說著曾經的滄桑。有人說,在開封,隨便撿起一塊古磚,仔細看看,便能尋找到一段歷史;隨便捧起一片舊瓦,認真品讀,就是半部中原文明印記。
為便於人們對開封歷史文化知識進行了解和記憶,市委書記吉炳偉取其精華,將其概括為「一條中軸線、兩座古塔、三重城池、四水貫都、五大湖泊、六城疊加、七張名片、八朝古都、九個稱謂、十種文化」。「一條中軸線」即御街-中山路,「兩座古塔」即鐵塔、繁塔,「三重城池」即外城、內城、皇城,「四水貫都」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五大湖泊」即龍亭湖、包公湖、鐵塔湖、陽光湖、西北湖,「六城疊加」即魏國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清開封城,「七張名片」即八大古都、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中國收藏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八朝古都」即夏、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九個稱謂」即老丘、啟封、大梁、浚儀、開封、汴州、東京、汴京、汴梁,「十種文化」即宮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菊花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9月24日19時左右,一條標題為《看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如何推介開封》的微信,經開封日報微信公眾把東京城分為皇城、內城和外城。皇城周長約2.5公里,內城周長10公里155步,外城25公里165步。不管皇城、內城還是外城都由這御街串著。《東京夢華錄》上記載,「坊巷御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
兩座古塔講述開封故事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在古城開封,就有兩座古塔——鐵塔和繁塔,在風雨中屹立千年而不倒,名揚海內外。
位於開封城東北隅的開封鐵塔始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開寶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層,因其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從元代起,民間俗稱為「鐵塔」。據鐵塔景區主任劉榮介紹,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是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
史書記載,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於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於太平興國七年,也說是公元982年,建成於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5月,日本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巍然屹立。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來汴視察黃河時,游覽了鐵塔,並給予稱贊。
「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達繁塔腰。」這是至今仍在開封流傳的一句古老民謠。繁塔位於古城開封東南古繁台,建於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原名興慈塔,因其建於北宋四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天清寺內,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興建於繁台之上,故俗稱「繁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市延慶觀繁塔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李曼介紹,繁塔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北宋早期六邊形佛塔的典型代表,受它的影響,以繁塔為中心,北宋初期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大批風格相似的佛塔建築。
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積501.6平方米,塔身內外遍嵌造像磚,一磚一像,通身造像組成美麗的紋飾,大小如一,排列有致,與塔身構成統一的整體。繁塔造像藝術極為精美,包括菩薩羅漢、樂伎等近百種,7000餘尊,姿態各異,生動形象地顯示了宋代藝術家雕刻
三重城池展現古都魅力
北宋時期是開封歷史上最為輝煌耀眼的時期,經濟繁榮,富甲天下,人口過百萬,風光旖旎,城郭氣勢恢弘。當時的東京城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後人用「汴京富麗天下無」來形容東京城的繁華。北宋東京城不僅是開封城市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也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大量的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北宋東京城有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牆,形成了層層套疊、壁壘森嚴的宏大氣勢。其中,外城周長約50里;內城圍繞在皇城四周,周長約20里;皇城居於城市中心,周長約5里。
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東京軍事防禦的第一道屏障。由於歷代的兵災水患,昔日巍。
四水貫都與五大湖泊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之靈。有水的城市總有別樣的韻味,城市有水才會擁有萬種風情。「一城宋韻半城水」,我市素以水系發達聞名遐邇,城裡有湖有河,市區水域面積達170公頃,占老城區面積的1/4。行走在水天一色的包公湖畔,徜徉在能「辨識忠奸」的楊家湖、潘家湖如畫的風光之中,很多人的心靈都為「北方水城」的美麗景色所深深震撼。
北宋時期,開封的水系已經形成了網路,被稱為「四水貫都」,交通十分發達。這是因為宋政權建立後,盡管當時中原地區比較富庶,但供應京城百萬官民所需僅僅依靠一個地區的財力、物力是不行的。當時,汴河、惠民河、廣濟河、金水河等主要運河水道環繞京畿,輻射四方,以京畿為核心的運河網正是開封都城地位得以保持的最關鍵外部條件。
維護以京城為中心的運河網使其流貫暢通是北宋王朝的重要工作。汴河不僅是維護宋朝統治的漕運生命線,同時也是其政治生命線。在宋初整治的各條運河中,北通涿郡、南達江淮之轉輸的汴河擔負著大部分漕運任務。它是從開封通往江南地區的主要水上運道,是維系宋朝生存的交通大動脈,因而宋朝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汴河的治理。通過汴河漕運將南方的糧食、絲帛,南海的奇珍異寶,大半個中國的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東京城逐漸成為一個萬國咸通的豪華都會。當時,東京的河道日夜舟船如織、商旅不絕,有「八荒爭輳,萬國咸通」之說。開封當時的城市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數量都超過了隋唐時期的長安與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如今,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開封不但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園林景觀,同時還存在大面積的水域和完整的河道水系,這座「北方水城」的魅力讓人流連忘返。
據《開封市城市總體規劃基礎資料匯編》介紹,全市有主要河道122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渦河、惠濟河、賈魯河、紅衛河、小清河等32條。目前,城區主要有黃汴河、東護城河、廣濟河、 西支河、惠濟河、利汴河、東乾渠、南乾渠。
開封境內有龍亭湖、包公湖、鐵塔湖、陽光湖、西北湖五大湖泊,此外還有柳池、黑池、閻家水庫等。其中,柳池位於開封城北6公里的柳園口西北部。池南北長、東西窄,呈袋狀,面積3.6平方公里,水深2.5米,是開封居民區生活用水主要水源,兼有灌溉、養殖之利。黑池位於開封城偏西北9公里黃河大堤南側,為黃河決堤沖陷而成,面積2.4平方公里,為市區重要引黃蓄水池,平均年引黃量2.87億立方米,是供給市區用水的重要水源,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南有水,城北有水,城西有水,城東也有水,無論你是在這座城市的哪一個地方,只要你走幾步,一轉眼,就可以享受到瀲灧的波光。」10月7日,來開封旅遊的徐州市民劉靖悅對水城開封贊嘆不已。
做好水城大文章
2013年5月4日晚上,開封包公湖西司碼頭上,華燈齊放,鑼鼓喧天,滿載的遊船推開碧波,在歡呼聲中由南向北緩緩駛去,拉開了御河水上旅遊項目的序幕。
御河通航正是我市做好「水文章」、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一個縮影。
以前,我市城區各個湖泊互不相連,難以形成連續的城市景觀體系。為改變這一狀況,市政府確定了「四河」連通「五湖」的宋都水系工程,通過水系將市內的旅遊景點串聯起來,使遊客在槳聲畫舫中游覽古城。宋都水系規劃工程全長8400米,分三期工程進行建設,全線以反映宋代民俗文化為主題,以水景、綠化和仿宋的景觀建築構成景觀主題。
從2002年開始,我市投資興建宋都水系工程,開通了長1600米的廣濟河,將龍亭湖與鐵塔湖連接起來,稱為水系一期工程。另外,還配套整修了600米長的利汴河,使龍亭湖、鐵塔湖與城外水系連接起來。
2007年年初,水系二期工程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點公益性項目開始實施。水系二期工程投入3含蓄雋永的宋詞。人們在這5個景觀游園里玩味千年詞韻「楊柳岸曉風殘月」;在迴廊仙台、木棧曲橋等美輪美奐的景觀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宋詞樂舞、豫劇、民樂等汴音宋韻,只見宋風浩盪、宋韻滿眼。開封的水,充滿了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積淀。
同樣在夜晚,古城開封人流如潮,影影綽綽,三五成群的觀眾有說有笑,步履匆匆,穿過大門,直奔清明上河園內的景龍湖景區……
他們的目的就是一睹大型水上實景劇《大宋·東京夢華》的精彩。
《大宋·東京夢華》以經典宋詞和畫卷串聯,利用景區的亭台樓榭、水系橋廊,再加上遠處的宣德殿、宣和殿作為實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典實景劇場。水上景觀、人文演出和歷史背景,構成對開封古城輝煌歷史的追溯,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北宋東京的盛世繁榮。演出既有北宋的繁榮與市井風情,又有萬國來朝的盛景和皇家的奢華。一部現代劇,一部王朝興衰史。濃重的色彩,婉約的景緻,浪漫的音律,宏大的場面,極度華麗的視覺場景,讓人宛如置身於那個鼎盛王朝,看過演出的人們都會被其氣派的場景設置、優美的音樂旋律和歷史的質感所感動。
「這是我第三次來看,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今天特意帶著我的家人來感受一下古城開封的宋風宋韻。」10月6日晚,來自鄭州的遊客胡俊凱笑呵呵地說。
而在城區西部,開封西湖數千畝的遼闊水面,既有煙波縹緲的浩盪,又有端莊淑靜的婉約。鄭開大橋和東京大橋如長虹卧波,連東貫西,橫跨在湖面上,蔚為壯觀。親水平台親切溫潤,湖中央水草搖曳,水鳥翻飛,妙趣橫生。湖邊一樹樹金桂掛金流橙,滿樹都是金黃色的小花,清香撲鼻,馥郁醉人。
的互動舞台,文史陽光書吧——歷史與文化的互動」的項目功能和文化定位。 在開封西湖的附近,龍湖、中意湖、運糧湖、新規劃的公園及街頭綠地正在加快建設。
六城疊加的世界奇觀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龍亭宮,『宮摞宮』,潘楊湖底幾座宮……」一段流傳於
1981年,開封園林部門准備在龍亭大殿前的潘湖中間堆築一個湖心島。在龍亭湖底清淤過程中,推土機意外地推出了許多殘磚碎瓦,後經考古發掘證實,這些殘磚碎瓦是明代周王府遺物。據史書記載,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遺址上修建起來的。周王府的下面是什麼?真的埋藏著一座千年皇城嗎?大規模的宋城考古從此拉開帷幕。
歷經20年考古發掘,2002年,我國考古學家宣布,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兩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大梁城在地下10餘米處。
「除了『城摞城』『宮摞宮』『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等奇特現象。」劉春迎說,「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現在的中山路和宋都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至今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的南北中軸線沒有絲毫變動。」劉春迎說。
隨著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這一奇特景觀迅速引起轟動。專家、學者認為,「城摞城」奇跡堪比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為提升北宋東京城在全國地位和影響力,強化開封市作為宋城的特色,提高開封市在宋文化研化博物館·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大宋文化博物館·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建設項目是推動我市文化強市戰略的重點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公益性的文化建設項目。
如今,大宋文化博物館·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項目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它將成為真正展現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窗口。
七張名片展現開封軟實力
八朝古都、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中國收藏文化名優勢,更能出成效。
菊花,雋美多姿,傲霜怒放。它是開封的象徵,更是開封的驕傲;它播撒著古城的風流與氣韻,彰顯著古城的品格和文化;它是古城的希望之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時間來到1983年。當年5月27日,文化節。
2011年,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提出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市委、市政府創新思路、科學決策,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確立了文化旅遊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對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為更好地讓開封昔日的盛景重現,我市先後啟動城牆修復工程、宋都水系工程、書店街整修和文化提升工程、「城摞城」遺址博物館工程、鼓樓復建等一批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大宋·東京夢華》等大型演出驚艷了世界。2014年,我市更是舉辦了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世界各地客家友人與各路媒體齊聚開封。
在七盛角和小宋城,熙熙攘攘的遊客來自全國各地。夜色下的七盛角,小橋流水情趣盎然,商鋪酒肆林立,處處宋韻彰顯。來自河北保定的遊客李炎贊嘆:「我去過周庄、烏鎮,沒想到在中原大地竟有這樣一處可以讓人停下腳步、感受生活的滋味、秀麗優雅的地方,開封人真有福氣,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如夢似幻的水波燈影。」
今年3月23日至25日,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召開的全國愛國衛生工作會議暨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現場會上,已經擁有眾多榮譽稱號的開封,如今又增添了一頂沉甸甸、藍、地更綠、水更清、城更美,為建設實力開封、文化開封、美麗開封、幸福開封譜寫了新華章。
如今,手握七張城市名片的開封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全市上下正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砥礪前行。
八朝古都九個稱謂
——開封歷史文化大觀系列報道之三
記者王紅朝古都」。在歷史上,開封憑借河湖縱橫、灌溉發達、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成為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其城垣宏大,文化燦爛,古人曾有「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詩句。
都老丘所在地,在今開封東北40 余里。從古文獻的記載來看,老丘作為開封的第一次建都則是無可置疑的。開封最早建城距今也不是2700多年,應是4100多年,是我國華夏文明發祥、傳承的重要地區之一。
後梁
城池,拓寬道路,疏通排水,種樹掘井。956年,又調發開封府及曹、滑、鄭等州民工十餘萬人,取虎牢關質地堅硬的土石為料,築成周圍48里233步的新城——東京外城。其後的北宋王朝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建,從而使東京城的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後周歷三帝,前後10年,在開封建中國的對外交通已由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轉向東南沿海的海路,火葯、印刷術等中國的發明由此傳向世界各地,開封以其泱泱大國的氣象,躍居那個時期世界上最為繁華的著名都息、鄭、潁、宿等州。截至1234年金朝滅亡,共在開封建都21年。
九個稱謂演繹文脈傳承
要都城,是當時夏朝的民族、政治、經濟中心。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王朝共傳14代,先後有17位帝王,歷時471年。第7位帝王杼繼位5年後,將都城遷到老丘,直到第13位胤時,才遷到西河(今河南安陽)。
夏王朝在老丘定都的時間長達217年,歷經槐、芒等7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之一,前後共遷都9次。但是,老丘卻是夏朝眾多都城中,歷時最長、經歷帝王最多的國都。
遷都老丘之後,夏朝繼續向東發展,勢力更加強大。遷都老丘,使夏文化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從而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繼杼之後,夏朝又有7任帝王定都老丘,這里仍然是夏朝活動的中心區域。
夏朝
由於歷史年代久遠,文獻資料匱乏,加之史料記載中啟封與開封之名經常相混用,關於啟封一名的來歷,除了「啟拓封疆」一說,學界亦有不同見解。開封地方史志專家沙旭升指出,《匯考》中記載:「開封者,故宋微子啟封地因以為名,漢諱改開封。」微子啟始宋國開國遠祖,而在啟封城開始構築之時,宋、鄭兩國已存在姻婭關系,且為友好鄰邦,鄭庄公此時在故微子啟的封地築城取名「啟封」當在情理之中。
大梁
開封市區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文獻中叫做大梁。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遷都大梁。
浚儀
浚儀由大梁發展而來,因大梁城北的人工溝渠名為浚水或浚儀渠,故稱大梁為浚儀。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開封作為敗亡國都降為浚儀縣,屬三川郡。浚儀歷經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將浚儀改為祥符縣為止,共歷1234年,因歷史較長,故也有把「浚」作為開封代稱的。
開封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西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汴州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公元576年),改梁州為汴州,這是開封稱「汴」之始,由縣治改為州治。唐代宗時期,宣武軍節度使李勉擴建汴州城,是後來開封城之雛形。
東京
五代時期, 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 因為地理位置偏東,稱之為「東都」或「東京」。開封在歷史上首次被稱為「東京」,是在937年,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宋代。
北宋定都開封,是經過一番激烈爭論的。最終選擇了開封,其他因素暫且不論,其中是和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運以及黃河所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分不開的。北宋時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橫貫東京城,將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一帶的物質源源不斷的運抵京都,從而使開封處於「天下之樞」「萬國咸通」的有利地位。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汴河就沒有東京城的繁榮,而沒有黃河也就不會有汴河的暢通。
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都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東京城的繁華盛景和風土人情。
汴京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國滅北宋後,開封被稱為「汴京」。1126年秋天,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侵。西路軍攻破太原,乘勝渡河;東路軍攻陷真定。兩路軍圍攻開封,閏十一月二十五日,東京城破。金軍佔領東京達4個月,大肆擄掠後於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北宋至此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汴梁
元滅金後,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省下設路,在開封設汴梁路,稱為「汴梁」。當時,省會及路治都設在開封。
十種文化名揚天下
—心,曾在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的開封,一磚一瓦一木中,俯拾皆是文化的寶藏。在宋韻彰顯的千年古城裡,宮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菊花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遍地流淌、生生不息,已融入城市的靈魂,成為開封人民的生活態度,也讓人們充滿了無限嚮往。
府衙文化:開封有個包青天
「開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歷史悠久,名揚中外,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據史料記載,北宋年間,開封府共有183任府尹,許多歷史名人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都曾任開封府尹。
特別是包拯任開封府尹時,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的美名傳於古今。開封包公祠就是為紀念包拯而建的祠堂。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先賢。今天,坐落在包公湖岸邊的包公祠,是現代人為紀念包拯而恢復重建的,風存齋堂一座,也就是現存的玉皇閣。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更名為延慶觀,其後,該道觀又經歷多次損毀、
對於開封而言,夜市是其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符號之一。開封夜市歷史悠久,宋代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中,就對當時分布在東京城內的州橋夜市、東角樓街巷、馬行街店鋪、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市場等有詳細記載:「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宵不絕。」而在此之前的唐朝卻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將坊和市分開,實施封閉式管理。
如今在開封城內,大大小小的夜市有20多家,而規模最大的要數鼓樓夜市。鼓樓夜市小吃品種繁多,知名菜餚、面點、小吃品種800多種,中華名小吃98種,其中第一樓小籠包子、桶子雞、鯉魚焙面等10多種小吃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開封傳統風味小吃外,開封還有全國各地的名吃特產。鼓樓夜市因其濃郁的地方傳統特色,被國內外百餘家媒體廣為報道,名噪八方。
菊花文化:開封菊花甲天下
開封種植菊花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北宋時期,開封菊花的品種、數量、栽培技藝獨領風騷,誕生了我國第一部《菊譜》和世界第一部菊藝專著。明清以後,開封養菊賞菊之風綿延日盛。
今天,菊花文化在開封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光大,作為全國著名觀賞菊種植基地,目前培育有1200多種菊花,菊藝大師佔全國總數的25%、菊藝新星佔全國總數的36%。開封菊花屢化、旅遊、經貿深度融合的節會品牌,成為開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成為開封提升城市品位、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亮麗名片。
書法文化:名家薈萃 人才輩出
法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開封書法文化氛圍濃厚。1984年,開封成立了書法家協會,先後有120多人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同時,開封其他各類書法團體眾多,影響較大的就有20多家。此外,開封的中國翰園碑林,鐫刻3800塊歷代名家書碑,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一座書法碑林。2008年,開封被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名城」。
宮廷文化:六朝皇宮 無盡故事
在一座「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文武官員定期到此朝賀遙拜。封建朝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因此這個地方後改稱「龍亭」。
,是國家AAAA級景區,建於六朝(五代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及金朝)皇宮的遺址之上,以金碧輝煌、氣勢雄偉的龍亭大殿為主,由午門、玉帶橋、嵩呼、朝門、照壁、朝房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組成,充分顯示了北方皇家園林的雄奇。龍亭公園的《九帝迎賓》《王安石變法》《杯酒釋兵權》《百戲進皇宮》等具有濃郁宋代宮廷文化特色的節目,使人夢回千年、浮想聯翩。
忠烈文化:鐵血英雄千古留名
提到開封源遠流長的忠烈文化,楊業和岳飛是兩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
楊業是北宋抗遼名將,他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事跡被人們銘記,而以他為原型創作的燦若繁星的藝術作品,更是經久不衰。如今,「楊家將」已經成為忠烈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損毀、修復,至民國年間,最終廢於日軍戰火。現在的天波楊府,是人們為紀念楊業、弘揚楊家
折。
但是,艮岳園林是中國園林史上的一朵曇花。宋徽宗取天下瑰奇特異之靈石,移南方艷美
祥符調是開封戲曲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作為發源於開封的一個豫劇流派,得名於祥符縣,
⑵ 合肥旅遊資源的特色及在安徽旅遊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包公祠和李鴻章故居為代表的文化之旅,以合肥為中心幅射皖南風景區,起著承上啟下的主導地位。
⑶ 包公祠簡介
開封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傳說中的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庄嚴肅穆。東側為靈石苑,由石雕、水榭構成,典雅別致。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龍、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1997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點。
⑷ 經濟落後的開封,旅遊業發展得怎麼樣
乍一看,開封是個不錯的旅遊城市,但實際上問題很多。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
開封貴為七朝古都,歷史上曾經很輝煌。尤其是北宋時期,開封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城市。
即使剛建國的時候,開封還是河南省的省會。不過好景不長,省會的頭銜,被摘走送給了鄭縣。
在改革開放以後,開封在經濟發展的「長跑比賽」中,一敗塗地。「前省會」印記,只剩下一個發展艱難的河南大學。
如今,開封的經濟總量,在河南省的18個地市裡,只能排在第11名,人均GDP也只排在全省第10,都是中等偏下的水平。開封越來越像一個普通的地級市。
一家之言,純屬娛樂,哪句不好聽了,請爽快的開封人多多包涵。
你在開封有什麼有趣的經歷呢?歡迎交流。
⑸ 河南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對8000年前的裴里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炎黃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證明中原地區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的早期文明。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滅亡的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更有無數英雄豪傑金戈鐵馬,逐鹿中原,聖人賢達、名流雅士八方薈萃,在中原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活劇,並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銅器、春秋禮器、戰國車馬坑、漢代畫像磚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藝術等,無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龍門石窟的恢宏壯麗、河南博物院的大氣磅礴、少林功夫的高深叵測、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清明上河園的宋都風情以及蘊含於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深厚的歷史文化淀積,無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很大的發展。「九五」期間,全省各地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區、景點有300餘處,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龍亭、鐵塔、宋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景點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休閑度假旅遊景區景點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雲台山、石人山、白雲山、重渡溝、龍峪灣、查岈山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圍繞旅遊資源的開發,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新鄭、洛陽、南陽三個機場開辟的國內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與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焦柳鐵路、京九鐵路分別在鄭州、洛陽、商丘交匯,使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和全國最大的鐵路貨運站-鄭州東站,在全國鐵路運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現有國際國內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國際社32家),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00多家,旅遊車船公司55家,旅遊涉外定點單位150多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功能齊全、協調配套的旅遊服務體系。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和旅遊景區等級質量評定工作,使河南的旅遊環境和旅遊管理水平、接待服務質量有了很大地改善。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6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包公祠、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15個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嶽嵩山、焦作雲台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這些,都為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河南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前列,館藏文物達13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八分之一。安陽古都的殷商文化、洛陽古都的漢、魏、隋、唐文化、開封古都的宋文化,濃縮了中國從夏代到金代3000多年燦爛歷史文化的精華;黃河在河南境內有700多公里,橫貫三門峽、洛陽、濟源、鄭州、開封、濮陽,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也很有特色,三門峽「天鵝湖」的自然古樸,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開封柳園口的「懸河」奇觀,洛陽、濟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恢宏壯麗,展示了中原大黃河「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的無窮魅力;源於中嶽嵩山少林寺和溫縣陳家溝的少林武術、陳氏太極拳,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功夫之鄉-武術健身游,一直是我省對外進行市場宣傳促銷的主打品牌;河南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軒轅黃帝的故里在河南,黃河文化的主脈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發源地在河南,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許多古代聖賢出自河南,遍布海內外的客家人的祖地及中國《百家姓》中的四百多個姓氏中的73個姓氏,其中包括當今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這對於眾多的海外華人來說,河南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謁祖之地;此外,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千百年來在全國也獨占鰲頭,每年4月的洛陽牡丹花會和10月的開封古都菊花會,在海內外也很有影響。
此外,河南還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竣工,在中原地區造就了一處寬3公里,長132公里,水域面積近3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壯麗奇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的中嶽嵩山、洛陽的龍門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隨著近年來河南旅遊業的發展,豫北的太行山、豫西南的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大別山區,也都相繼開發出一大批自然風光旅遊資源。如焦作的雲台山、青天河、神農潭、安陽的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濟源的五龍口、鶴壁的雲夢山、平頂山的石人山、洛陽的白雲山、雞冠洞、重渡溝、龍峪灣、南陽的老界嶺、龍潭溝、寶天曼、駐馬店的查岈山、薄山湖等,這些對海內外旅遊者同樣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2002年,我省接待入境旅遊者達41萬人次,同比增長12.14%;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同比增長9.4%;接待國內旅遊者6271.53萬人次,同比增長11.7%,國內旅遊總收入409.13億元,同比增長9.25%。首次實現接待入境旅遊者突破4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6000萬人次大關。
近幾年來,河南省國內旅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持續、全面、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但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上,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在逐漸拉大。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入境旅遊市場,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遊人數排在全國第20位,旅遊創匯排在全國第21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河南旅遊產品缺乏知名品牌,很難成為海外旅遊者的首選目的地。
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推出過許多專項旅遊產品,如:大黃河之旅、佛教之旅、修學之旅、書法之旅,以及豫北、豫西民俗風情旅遊線等。但是河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一直很低,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主要依附於傳統的北(京)西(安)洛(陽)上(海)線,在境外銷售的河南產品其實只是北西洛上線的一個點,真正的純河南產品很難進入市場。
2、入境旅遊者在河南逗留城市偏少,區域發展相當不平衡。
河南有18個省轄市,但是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大部分只是到鄭、汴、洛三地,三門峽、南陽、安陽等主要旅遊城市年接待量很少。
3、與產品相匹配的諸要素欠缺,嚴重影響市場的可進入性。
河南境內目前只有3個機場,除了鄭州新鄭機場開通了至香港的航班外,尚未開通一條國際航線,造成了入境旅遊線路連接困難,境內外旅行社成本增加,銷售積極性受挫。各主要旅遊城市缺少晚間娛樂項目,也缺乏特色鮮明的旅遊商品。既影響了城市形象的推廣,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遊客,擴大旅遊消費,更影響了境外旅遊者來河南旅遊的興趣。部分城市賓館設施落後,不能符合境外旅遊者的接待要求。許多城市外語導游員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河南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推廣。
4、市場促銷力度不夠,河南產品知名度不高。
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遊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其次,各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難以產生轟動的宣傳促銷效果。
5、三大市場發展不平衡,入境旅遊增長緩慢。
國家旅遊局明確的方針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但是由於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經營操作主動性強、利潤較高等經營特點,客觀上現在形成的情況是:國家旅遊局倡導的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地方政府重視的是國內旅遊,旅行社抓得最狠的是出境旅遊。盡管追求的都是發展,但是忽視入境旅遊的開發,其結果不僅是接待人數和創匯指標的低水平徘徊,還將會影響我省旅遊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完全對接和產業整體水平的升級。
總之,今年我們仍將面臨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河南旅遊已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內練素質,抓住機遇,乘勢發展。我們認為,要爭取我省今年的旅遊市場有新突破,需要採取以下對策:一是完善產品要素配置,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調整產品結構,推出有河南特色的品牌產品和河南自己的主打產品,開發河南深度旅遊。三是定位重點市場,加大促銷力度,擴大市場份額。
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去年6月份,河南省政府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河旅遊城市發展旅遊業的決定,鄭州、洛陽、開封及三門峽沿黃旅遊線這「三點一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旅遊重點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為此,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十五」期間,每年拿出6000-8000萬元資金,加大對「三點一線」及全省旅遊開發建設的投入,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以嵩山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黃河小浪底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封宋都景區水系疏浚和環境整治工程,三門峽黃河金三角旅遊配套工程,商丘商祖文化區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開發工程,及國家旅遊局提出的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試驗區、國家旅遊度假區開發創新工程等為重點,用3—5年時間,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在旅遊市場有競爭力的旅遊景區景點,將「三點一線」建成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重點開發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為特色的文化觀光、尋根朝敬旅遊項目及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旅遊項目。
⑹ 開封包公祠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劉成義
成立日期:2004-08-30
注冊資本:395.79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河南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007218920453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開封包公西湖西岸
經營范圍:招徠、接待國內外旅遊者,停車,照相,旅遊紀念品開發、銷售。餐飲服務(限分公司憑證經營)。
⑺ 包公祠的歷史介紹怎麼寫
包公祠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重建的,其座落在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
史書記載,開封包公祠始建於金、元,經明、清等朝代,歷代修葺,已有近千年歷史。由於黃河水患,屢毀屢建。1984年,開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2003年,包公祠被國家旅遊局正式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建築布局
包公祠由主展區、園容景區和功能服務區三部分組成。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迴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題名記碑》、碑文等。
園容風景區內有假山、瀑布、石雕等。功能服務區內有停車場,商品部,餐廳,多媒體遊客中心以及高標準星級旅遊廁所等。包公祠主要建築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氣勢雄壯的大門樓等,布局規整,庄嚴肅穆。油漆彩繪,均系宋代風格,色調淡雅,倍增觀瞻。
⑻ 如何開發開封的文化資源
在第五屆豫商大會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勇和專門從事城市與區域旅遊規劃、目的地管理與營銷、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海內外嘉 賓就如何立足開封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圍繞依託文化搞旅遊、文化旅遊項目的高端謀劃、文化旅遊資源的深度挖掘等議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本版特將專家們的觀點予以摘要刊登,以饗讀者。
張勇:搭建產業平台 誠邀中外客商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勇在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我市旅遊資源豐富,宋文化風采獨特,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開封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由文化旅遊資源大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跨越」的戰略目標指導下,我市的文化旅遊產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了抓住機遇,實現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的跨越發展,期待與更多的客商攜手共創,合作共贏,將開封的文化旅遊產業做強做大。
張勇說,開封歷史悠久,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素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國優秀文化旅遊城市、全國書法名城、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河南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和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開封還是一個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城市,「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都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享 有「一城宋韻半城水」的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開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空間。開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著名的有北宋東京城遺址、開封城牆、龍亭、鐵塔、繁塔、延慶觀、山陝甘會館、大相國寺、包公祠、開封府等。開封有許多傳承千年的民間藝術,是著名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盤鼓藝術之鄉和菊花之鄉。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省級23項,著名的有朱仙鎮木版年畫、北宋官瓷、開封汴綉、汴梁花燈、皮影戲、蹴鞠、女子馬球、水上鞦韆、剪紙、風箏等。
最應強調的是開封的宋文化。北宋時期開封人口達150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都城,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宋代經濟發達,科技領先,政治清明,軍事強大。宋文化是我國歷史上發展最鼎盛時期燦爛文化的代表,在我國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佔六個大家,宋代書法創造了文化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巔峰時代,形成了「蘇、黃、米、蔡」四大名家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宋詞更是把中國文化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後人至今還在廣為傳頌。另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精忠報國的岳飛等歷史名人故事,也都彰顯了宋文化的獨特風采。
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由文化旅遊資源大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跨越」的戰略目標,積極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開封的文化旅遊產業有了飛速的發展。近年來,開封規劃建設了水系工程和城牆修復工程,復建和擴建了包公祠、開封府、清明上河園、中國翰園、天波楊府等景點景觀,形成了龍亭湖風景區、包公湖風景區、禹王台-繁塔風景區和朱仙鎮風景區等17處旅遊景區(點),其中國家級4A景區7處。以龍亭為代表的宋代宮廷文化,以包公祠和開封府為代表的宋代府衙文化,以清園為代表的宋代民俗文化以及以繁塔、鐵塔、大相國寺和延慶觀為代表的宋金宗教文化,將開封打造成了宋文化特色突出的文化旅遊勝地。在做好景區景點建設的基礎上,開封舉辦了一系列大型活動充實文化旅遊產業的內容。如中國開封菊花花會,作為河南省三個省級節會之一,已經舉辦了27屆;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是開封市人民政府、中國收藏家協會聯合創辦的旨在打造全國一流收藏文化品牌的重大會展活動,去年已舉辦了第二屆高峰論壇活動;中國木版年畫節已於去年在開封落戶。另外還有禹王大廟會、翰園祭祖廟會、萬歲山春節廟會等大型民俗文化旅遊活動,年年都紅火熱鬧。再加上大型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和原創歌舞劇《清明上河圖》盛大登場以及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綉(宋綉)、北宋官瓷、燈籠、風箏、烙畫、雕畫等規模生產成為全國著名的藝術品品牌,這一切都使開封充滿了宋文化的誘人魅力,凸現了開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巨大前景。
為了進一步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開封作為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制定了新的規劃:以「大宋文化體驗之都,北國水韻休閑之城」為總體定位,以建設「全國知名的休閑文化旅遊產業試驗區」為目標,以挖掘、整合、創新為路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把開封建設成為「古今文明交相輝映,新老城區各展風采」的現代文化旅遊名城,把開封大宋文化打造成與西安漢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知名文化品牌。開封文化旅遊產業方興未艾,正值發展的大好歷史機遇。
張勇指出,要抓住這一大好歷史機遇實現開封文化旅遊產業的跨越發展,需要更高層次的謀略和策劃,需要更大規模的投入,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聚集。開封文化旅遊產業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可以為客商提供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值得大家積極參與和投入,攜手共創,合作共贏,把開封的文化旅遊產業做強做大。
吳必虎:文化+旅遊+商業是河南文化旅遊發展模式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從中國的旅遊市場著手,結合我省的歷史文化特點,對我省旅遊業的發展進行了剖析。他在論壇上提出,河南省文化旅遊資源資源豐富、類型齊全、歷史悠久、文化品位高,具有極大的深度開發潛力。
吳必虎將我省的文化旅遊資源分為三個部分:文化景觀資源、文化風情資源和文化藝術資源。每一種資源的旅遊價值都具有全國甚至世界水平,應該好好利用。吳必虎指出,目前河南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數量均排在全國第二位,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在全國位列第三,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四位,這些數據都說明我省具有豐厚的文化旅遊資源。河南省目前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比較突出的是鄭汴洛都市圈文化旅遊,黃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佛教文化的開發也有比較好的成績,開封宋都古城、安陽殷墟、鄭州黃帝故里等古遺址和古文化的開發,紅色旅遊開發,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別山等山地文化旅遊等都是河南省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代表。然而,河南省目前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好說的多、好看的少」,開發項目遍地開花,缺少「眼球」項目的重點突破,而且低投入重復性建設多,國際旅遊目的地建設缺乏,整體旅遊品牌與綜合開發影響力未形成全國沖擊力,文化與旅遊、土地開發結合尚未形成綜合競爭力。
吳必虎說,和國外市場不同,目前中國的旅遊市場剛剛起步,大家對旅遊都是集開會、觀光、采購等為一體的混合需求,這就導致景區的開發必須是多種業態、多種組合並存。而在國外,觀光就是觀光,度假就是度假。如今世界性的休閑時代即將到來,旅遊市場也將由觀光向度假轉化,我們必須充分了解休閑度假市場基本特徵,才能將我們的旅遊產業做好。在將來的休閑度假市場里,旅遊不再是單一的觀光產業,每個人都是遊客,會展、運動、康體、娛樂等都將與旅遊產業存在交叉覆蓋,形成復合旅遊產業鏈。
在研究市場定位戰略選擇時,吳教授列舉了北京、杭州、西安、成都四地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北京,東方古都,長城故鄉,具有首都風貌的國內首位旅遊中心城市和具有東方特色的一流國際旅遊城市。西安,揚秦興唐,最具東方神韻的世界古都旅遊目的地城市。杭州,東方休閑之都,人間幸福天堂,最具幸福感和江南個性的國際風景旅遊城市與東方休閑之都。成都,中國人(式)的休閑之都,國際鄉村度假目的地,以世界遺產旅遊、中國式鄉村度假為主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吳必虎提出,中國旅遊開發要與地產開放雙向並軌。單純旅遊景區開發時代:從西遊記宮到錦綉中華。單純住宅產品開發時代:從香港模式到美國模式。地產+旅遊:造景售屋時代。旅遊+地產:居游共享時代。TOLD:旅遊導向型土地發展。旅遊導向型土地綜合發展是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轉變時代的「三結合」產物,它所具有的特點包括圍繞特定主題,提供多種產品;面向多元市場,允許腹外復制;娛樂功能成主導,房產收益作支撐;資金依賴性強,率先進入者贏。TOLD綜合體開發類型有生態導向型低度開發模式、文化導向型主題開發模式、娛樂導向型多元開發模式。吳教授指出,文化導向型主題開發模式最適合河南,我們應該高舉文化大旗,大做休閑文章,突出綜合產品目的地模式,與原有產品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將旅遊地產的地方性與國際性結合起來。
關於河南文化旅遊該如何發展,吳必虎說,文化+旅遊+商業是河南文化旅遊發展模式。欒川現象和焦作模式的成功在於其能夠在文化重負下突圍,以自然山水之道取勝。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文化活化的典型例子,它讓更多的人愛上古都開封城。吳必虎說,我們要在文化底蘊映照、旅遊品牌擴展、土地效益支撐的基礎上,將文化、旅遊與城市更新、社區發展、土地開發有機結合並綜合推進。
花建:創意為龍頭 文化為靈魂 實現文化旅遊投資效益最大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特約研究員花建通過專業的研究、權威的統計、生動的事例,指出了我省、我市的文化旅遊發展方向。
如何投資和開發文化旅遊領域來獲取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花建認為,我們應該抓住戰略機遇,發展後危機時代的新型戰略產業。如今我們正處在後危機時代、後工業化時代、後世博時代,各地都選擇了適合各地特色的新型戰略產業。在這個階段,開封要將眼光放遠,根據自身特色,把握住做好文化旅遊產業的良機。目前文化娛樂服務和旅遊服務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兩大服務門類,這對開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推動。
開封如何抓住機會,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花建說,開封的發展要形成以創意研發為龍頭的產業鏈,通過科技開發和市場運作,引領和推動開封文化旅遊發展。如今的文化創意的「文化」,不再是以前意義上說的文化,它具有擴散性、引領性,可以和其他產業結合成為文化地產、文化房產、創意製造、創意旅遊等新的文化形態。例如一個普通的盛早餐的盤子,市場價只能賣到20元,但是一家公司通過創意設計,將齊白石先生的畫印在上面並加上創意設計,結果一個盤子就能賣到200美元。其實,很多文化瑰寶沒有在旅遊工藝技術方面得到開發,我們要對市場進行分析,在現有條件下,提高我們文化旅遊產業的競爭力。
市場的競爭,其實就是資源的競爭。像開封的歷史文化資源,動輒便是數千年歷史,這是別的地方不能與之競爭的。但是光有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將這些資源放在實際操作上,把資源存量轉化為市場流量,把市場流量轉化為銷量,這就需要對資源進行組合。花建認為資源組合,點石成金需要五個步驟:1.把握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把資源里最核心的包含人類智慧密碼的精華部分進行提煉。3.對這些精華進行創意設計。4.進行資源組合。5.投入市場,最大規模銷售,將利益最大化。
由於開封文化資源眾多,隨便拿個幾乎就是國寶,所以一定要將資源選擇好。在其他地區,例如長三角地區,他們沒有這么寶貴的資源,所以只能做技術,發展工業旅遊、培訓旅遊、美食旅遊等。開封要將優勢資源進行創新,把旅遊做成既是商業又是文化,既是人文理想又是產業資源的文化旅遊。
花建總結說,開封要抓住機遇,努力形成以創意為龍頭的產業鏈條,綜合開發宋都特色的文化遺產,要發揮以文化為靈魂的拉動作用,體現文化旅遊投資的效益最大化。按照這樣的方向前進,相信開封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一定會盛開更加燦爛的文化旅遊之花。
⑼ 開封的現狀和未來的經濟的發展你有什麼認識400字
開封市地處豫東黃河沖積扇平原上,下轄蘭考、杞縣、開封、尉氏、通許五縣和市內龍亭區、古樓區、順河區、南關區、郊區共五區,總人口430萬。作為七朝古都,有全國聞名的名勝古跡:大相國寺、龍亭、包公祠、鐵塔、山陝甘會館、延慶觀、古吹台等等。過去在河南按經濟實力稱「鄭汴路」。然而改革開放以後,縱向比,發展很大,可橫向比,卻一步步倒退、落後。到2006年後開封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理念,通過發展工業做大做強開封經濟基礎,整合提升開封文化旅遊產業改變城市面貌和發展品質,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開封發展從谷底迅速上升,工業規模初步形成,經濟重量連續翻番,現在在全省來看在中游位置。隨著鄭汴一體化、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鄭州航空港試驗區穩步推進,開封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目前,開封市委市政府正在著力營造公平正義、廉潔高效、幹事創業、親商安商等六大環境,制定了現代城鎮體系、綜合交通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等六大戰略體系,開封全市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幹事創業的熱情日益高漲,爭先趕超的意識不全強化,相信天時地利人和的開封必將再創輝煌
⑽ 開封旅遊業發展的怎樣呢
介紹下開封,給想來開封的朋友提點建議吧。
第一,龍庭,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開封府,鐵塔,繁塔,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都可以去看看,有的朋友說的沒錯,這些景區很多是後來修建的,可是,縱觀我們國家那些名勝古跡,又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呢?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世界上最繁榮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開封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就沖這一點,不值得來看看嗎?推薦景區龍亭,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鐵塔,其中清明上河園最好是星期六來,晚上住開封吃小吃,星期天再去清明上河園,為啥星期天去呢,因為清明上河園有民俗表演,星期天表演最全最多,平時沒這么多。從早上開始到下午都有,晚上還有大型文藝演出《大宋東京夢華》。什麼王員外招親,梁山好漢劫法場等,如果你中午去,就看不全了,還是很有意思的。看了清明上河園就不用看開封府了,開封府也是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