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

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2022-05-26 00:01:46

Ⅰ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區別

一、年代不同:

1、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布范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

三、類型不同:

1、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

2、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布地域遼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

依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參照學術界傳統看法,將仰韶文化劃分為六區、五段、19個類型(或遺存):零口二期遺存、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石固五期遺存、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等。

Ⅱ 仰韶文化起源於哪呢

圖一、彩陶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圖二、彩陶瓮(半山類型)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一系列5000—6000年前的城址和文字、銅器等「文明」史跡不斷被揭示,給傳統「中原三代中心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最近10多年,中國考古學再度成為世界人文學科關注的一個焦點.一系列5000—6000年前的城址和文字、銅器、禮制建築等「文明」史跡不斷被揭示於中華大地上,給傳統文明觀中的「中原三代中心論」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使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成為世紀末中國考古學上爭論最多的一個課題。

(一)仰韶時代中晚期是「城」的初現與中國文明的萌芽期

在距今6000—4800年間,相當於中原編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是「城」產生的初期階段。城首先出現於長江中游的澧縣城頭山,之後擴展到黃河中下游,但也僅見城頭山、西山和西康留三座。初城時代已經與簡單社會所沒有的許多復雜因素共存,但離文明社會還有一定的距離。

1、仰韶時代中晚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和特權等級的形成,是原始社會組織結構「危機」的體現,表現出社會進步、文明萌芽的根本特點。

初現的城是原始社會的發展、進化在聚落形態上的表現。從外部形態和功能上說,夯土城圈是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以環壕為特點的大型聚落構築技術的提高和形態的完善,但這些多為圓形的初城顯然又保留了濃重的環壕聚落的形態殘余。在應付越發頻繁的外部戰爭、內部沖突中,壕防向城防的轉變,聚落的防禦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Ⅲ 簡單介紹一下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 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瓮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則表明當時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在我國中原地區,河南省泥池縣境內仰韶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片和人群居住的遺址,它昭示了華夏大地的歷史悠久及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燦爛文明。
古代中國是原始文明、藝術的開創地區,但經過數千年漫長的歲月,當時畫在人體、獸皮、織物、木器上的圖紋、文字都已盪然無存了。由於陶器的耐腐蝕性較強,雖然埋藏於地下數千年之久,而上面的彩繪圖案和文字的雛形仍然清晰可辨。陶器是應農業定居生活需要而產生的。中國是古代農業發源地,在黃河、長江流域蘊藏著許多彩陶,在早晚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如同爛漫的山花,繽紛多彩。

Ⅳ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成就

1、仰韶文化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

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

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

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河姆渡文化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

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厘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

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5、良渚文化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Ⅳ 什麼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現。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仰韶鄉境內,距縣城1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遺址東西兩側各有深溝,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

遺址坐落在縣城北7.5公里飲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溝村北的台地上,南北960米、東西48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遺址向北可達晴山的山峰之一——韶山。仰韶村村名即取諸仰望、崇敬韶山之義。

(5)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Ⅵ 仰韶文化與河姆渡文化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仰韶文化是一種母系氏族社會文化,所謂母系氏族社會是指女性在社會中亨有統治地位,並且掌握氏族領導權的社會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第一次發現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因而命名.距今約7000至6000年的歷史。

2、農業不同

仰韶文化是以原始農業為基礎、以食物生產為主、以食物採集為付的氏族社會文化,其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其主要農作物為栗和黍,其主要飼養家畜是豬、狗和羊。

河姆渡文化在農業方面:以人工栽培的水稻為主,在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3、經濟狀況不同

仰韶文化處於原始的鋤耕農業階段,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和土地輪休的耕作方式,生產水平仍比較低下。早期階段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質工具及石鏟、石鋤等挖掘土地。這時的石斧大多形體厚重,橫斷面呈橢圓形,適於砍伐林木以開墾荒地。收割農作物則用兩側有缺口的長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糧食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期的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出現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鏟,磨製得比較平整光滑。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中期寧紹平原的農業經濟和家畜飼養都比較發達。在河姆渡遺址的大面積范圍內,普遍發現了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葉、稻殼等交互混雜,形成 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 1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遠古各氏族文化遺存中所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對於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6)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仰韶文化遺址的影響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Ⅶ 仰韶文化是哪個時期

仰韶文化屬於新石器晚期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仰韶文化是華夏族先民所創造。

考古認為「華夏」一詞中「華」的概念應該出自仰韶文化。2020年9月,研究人員對河南澠池丁村等6處仰韶文化遺址採集的小口尖底瓶陶片樣本進行分析檢測,在陶片內側發現了平紋織物印痕,以及手紋,為仰韶時代紡織技術及制陶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

Ⅷ 仰韶文化 是不是就是半坡文化

不是,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8)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仰韶文化的文化影響: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

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半坡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仰韶文化

Ⅸ 仰韶文化。三秦文明。

公元前206年,項羽統率各路諸侯西入關中滅秦。隨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地置西楚國自屬,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降將十八人為諸侯王。其中,他將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的原秦國疆土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這段歷史記載在司馬遷《史記》中。三位諸侯王都是秦降將,故人們稱他們為三秦王。與之相應地,這三諸侯國之地稱為三秦,沿襲下來,「三秦」也就成為了陝西的代稱。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圍
但是從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慮,以三秦來代表陝西,或以陝西的地域來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適的。明顯地,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響較深;相反,隴中和寧南黃土丘陵地區倒是與關中、陝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現出了較大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三秦文化區的范圍仍應以楚漢之際的雍、塞、翟三國疆域為基本的地域范圍,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包括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的南部。
這一地區,從自然條件、生產方式、文化傳統上都比較相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藍天黃土的自然環境是怎樣孕育了三秦文化呢?三秦文化產生的自然、經濟條件一地的自然經濟環境決定其地域文化的發展。在三秦大地上,具有代表意義的當然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地貌,在地理特點上分為兩類,一種是溝谷地貌,另一種是溝間地地貌。溝谷地貌即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溝間地地貌有三種主要類型:塬、梁、峁。塬是平坦的黃土高地,四周為溝谷環繞,是高原面上受流水侵蝕最小的一種地貌。面積較大的塬有隴東的董志塬、陝北的洛川塬等。董志塬介於涇河支流蒲河與馬蓮河之間,長80公里,寬40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黃土沉積達200米,是黃土高原的厚度中心。塬是黃土高原上較適宜於人類生活的地域。梁是長條形的黃土高地,「兩溝夾一梁」是當地人對這種地形的形象說法;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峁和梁通常是互相聯結在一起,間雜溝谷,也被稱為黃土丘陵。梁峁的地形支離破碎,自然環境不利,往往是相當貧困的地區。在黃土高原的南部邊緣,是一個斷陷盆地——渭河谷地,也即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平原西起寶雞峽——渭河出山口,東到潼關,長360公里,平原主體是寬平的河谷階地,有利於農耕,是三秦大地上最豐饒的地區,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農業發展
關中的農業是在周人遷岐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周人最早居住在涇河中游,由於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輾轉遷移到岐山下的周原(當時的周原覆蓋今日的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大部與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現在早已為流水侵蝕成破碎的、小面積的若干個塬)。周人部落善於經營農業,會使用各種農具,這些從《詩經》等文史考證以及出土文物中可以證明。西周時期,每年早春,在鎬京都舉行一個春耕儀式,由周天子親自用青銅鏟鋤土,表示對農耕的尊崇。這一儀式後來被封建社會時期的若干代王朝所沿襲。關中平原雖然土地肥沃,但降水不足。秦漢時期,先後修建了鄭國渠、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形成了一個水利灌溉網,逐步穩定了關中的農業發展基礎。
與關中平原不同,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不太適合農業發展,早先分布著大片的天然草場,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一向為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的地區,即使是在長期納入中原王朝控制的區域,也不過是發展成半農半牧的地區。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戰亂和屯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漸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地方百姓的生活比中原地區要艱苦許多。在北宋以前,三秦地區一直是中原政權與游牧民族反復爭奪的地區之一,民風以耿直、尚武著稱。北宋以後,關隴地區不再是封建王朝經營的重點,同時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環境上就比較封閉的關隴地區更加封閉,逐漸造就了關隴子民朴實、本分的民風。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民,他們恪守祖規,安於貧窮與落後,生活十分簡朴。保守、落後成為明、清以來三秦文化的主流,但與封閉、保守相對的是,這一地區保存了許多久遠歷史上的和根植於黃土高原上的獨特風俗,反而在現今愈加顯得難能可貴。粗獷、古樸的生活方式
黃土高原地區,長期處於半農半牧,經濟發展緩慢,手工業比較落後。所以,陝北、隴中地區人民的生活一向艱苦,反映在衣物、被褥上以粗布、毛氈為主,非常簡朴。除了簡朴的著裝習慣外,還有衣飾尚白的特點。譬如說,鄉村婚俗里,新娘的頭上要加一塊白手帕作裝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陝北,男人們用白色的毛巾在頭上紮成英雄結的式樣,也反映了衣飾尚白的特點。一般來講,尚白是游牧民族的習俗。游牧民族以牧羊為業,習慣於羊群的顏色,因而很自然地偏愛白色或淡色。這一點在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比較突出,而關隴地區雖然是農業或半農半牧地區,卻深受游牧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他們的血脈里占據更多是游牧民族的成分,一些習俗深深地紮根於日常生活之中。尚白習俗的保留,即是一種表現。如陝北農民稱他們扎的頭巾是「白羊肚毛巾」,也透露出些許微妙的淵源關系。關隴地區人民不僅衣著簡朴,食物相對也比較簡單。日常飯菜多以雜糧為主,蔬菜種類少,而以鹹菜辣椒來佐食。但是關中和陝北、隴東的飲食相互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關中是小麥產區,食物中小麥的比重較大,陝北、隴東則以玉米、穀子、黍類等為主食。關隴人民喜麵食,常見的有油潑辣子面和漿水面,流行的風味小吃是釀皮子,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西安的「羊肉泡饃」。但從總體上看,關隴地區的飲食無論是製作還是原料都偏單調,這與當地物產的不豐富有很大關系。一進入三秦地區的陝北和隴東,黃土高坡上標志性的民居即出現了——窯洞。一方面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另一方面黃土高原地區缺乏高大的喬木,蓋瓦屋也存在實際的困難,因而窯居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窯洞有三間為一個院落的,也有五間和七間的,冬暖夏涼,農民樂於修鑿。但關隴地區也不是到處都有窯洞,向南海拔降低的地區就不再有窯洞出現了,因為在降水量偏多的南部,窯洞不夠堅固,而且黃土層的厚度也不足。在塬上無黃土坡面可依時,人們居住的是地坑庄式窯洞。在平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後在坑壁上修窯,將坑底平整後,就成了院落,院中砌一個水池,以儲雨水。這樣的庄戶,遠望不見人煙,走近時,雞鳴犬吠,白叟黃童,別有天地。在高差較大的溝崖上,窯洞依山勢修三、四層,晚上燈火齊明,像城鎮里的樓房一樣。
在高原南緣到渭河谷地的過渡地帶,由於地勢偏低,雨水稍多,窯洞就不太適合了,主要蓋瓦屋。瓦屋有普通的式樣,也有在房子的一邊起屋脊,另一邊順勢延展,成為廈。這種廈就是關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邊蓋」。其來歷多半是從黃土高原遷移下來的人們不再能修窯,於是,利用坡面的作為房屋的一堵牆,另一邊建成斜坡式的房屋,沿襲下來,一邊蓋的「廈」演變成當地的一種民居。三秦民風淳樸、高亢,地方的戲劇和民歌也表現出這種民風特點
流行於關隴地區的戲劇,最有地方特色的有秦腔、郿鄠、皮影戲(皮影戲的發源地在陝西)等;民歌以陝北的信天游和隴東的花兒最有代表性。陝北黃土高原上,山連著山,溝接著溝,農夫們趕著牲口走在溝壑里、山樑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見景生情,信口編唱信天游,高亢而悠長的曲調與黃土高坡上勞作的背景顯得非常自然和諧。說起關隴地區的戲曲歌舞,自然少不了各種鼓的舞蹈,尤其是豪邁粗獷的安塞腰鼓。腰鼓的起源,一說是最早駐守長城的戍邊將士,身配腰鼓以激勵鬥志,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為慶豐收、兆吉祥的腰鼓舞;另有人認為,古時的牧羊人將樹根挖成筒狀,綳上羊羔皮製成鼓以自娛自樂。總之,腰鼓一經出現,即受歡迎,逐漸發展成一種地方的民間藝術。隴東黃土高原,每年春節,人們將舊的窗花撕去,將新的窗花貼在窗上、門上、窯洞的各個角落,給陋室平添喜慶的氣氛。從事剪紙的一般是婦女,她們自小跟老輩人學剪窗花,代代相傳。隴東偏僻多山,因而保存了一些古樸的民間手藝,剪紙最有代表性,隴東草貼也是一種。草貼是用曠野里信手拈來的草桿、花葉及花籽粘在彩紙上而做出的,既可在平日里供孩子們玩耍,又可在逢年過節時裝飾窯洞。
關隴地區以小麥為主食,常以蒸饃作為節慶食品自用或饋贈親友,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面花製作手藝。面花在關隴地區普遍流行,關中以合陽面花為代表,隴東則以慶陽面花最為有名。三秦地區,或稱關隴地區,其區域內的民間文化生態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與外部周邊地區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地域文化的形成與這一地區的自然經濟環境、人文背景及歷史上的行政區劃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在這樣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產生出具有一致性的三秦文化,並不是偶然的。

Ⅹ 仰韶文化是我國歷史上哪個時代中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持續時間為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文化地位
第一,仰韶村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影響和意義深遠。第一次宣告了中國蘊藏著豐富的新時代文化遺存。證實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破除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謬論,仰韶文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標志著中國史前考古學及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揭開了中國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頁,從而使新石器時代的研究擴展到舊石器時代及銅器時代,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新紀元,為後來發現並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奠定了規范化基礎,起到了先河作用;為中國歷史研究帶來了最新的信息。仰韶文化的發現對當時國古史的研究影響極大,中國史前史的研究有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學術界從疑古走向信古,重新建立了古史研究系統;為考古學工作創立了許多優良傳統。開創了在考古中運用地質學的傳統,注重了對地質、地形、地貌及環境研究,引用了地質學的測繪手段。注重了地層學和類型學的運用,用了類型學來確定遺存的時間和空間的理論方法。提倡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方法,在仰韶村考古中首次引人了地質學、生物學等學科的成果,成為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傳統。
第二,仰韶文化在中國考古史及至世界考古史上有顯著的地位。仰韶文化揭開了中國新石器考古事業第一頁,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一頁,揭開了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第一頁,書寫了中國田野考古史新篇章,是劃時代的里程碑。
第三,仰韶文化研究對於研究中華文明史有重大意義。中國的傳說時代,史書記載有炎帝、黃帝、顓頊、帝嚳等部族,但由於疑古,中華文明史源頭仍不清晰。隨著仰韶文化遺址的多處發現,地下遺存驗證了史書記載的正確性。因此,仰韶文化研究對於重建古史、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意義重大。夏商周斷代工程理清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使中國歷史再向前推1000年,這1000年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仰韶文化時期。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最早起源的就在黃河流域,研究仰韶文化對於研究中華民族起源或者說研究中華民族少年時代概況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對世界的貢獻。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前,世界學術界都持「中國文化西來說」,通過仰韶文化的發掘研究,改變了學術界這一錯誤認識,中國這一土著文化得到了舉世公認,改寫了世界歷史。
文化影響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閱讀全文

與仰韶文化是哪個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