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文化交流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三大方式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每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同,並且政策也會不同,存在差異當然是很正常的,要尊重其它國家的文化。
②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能夠以正面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化的長處,取其長處而學之。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我們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讓中外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對於中外民族的共同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可以按照以上的方式來進行,相信可以為文化交流起到正面的影響作用,將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都發揮出來。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更好的貢獻自己
首先,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崇尚金錢的思想日益加重,誠信危機,是非難辯,傳統道德底線被無情的突破,貪污腐化案件時有發生。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好,群眾評價高;但是個別地區基層組織渙散,公信度低,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當然,黨員隊伍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主流還是好的,我們必須予以肯定。
其次,作為一名黨員,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更是黨組織中的普通一員,要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要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提倡「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正確的政績觀,真心真意為人民服務。
第三,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拼搏不息的奮斗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未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黨和國家的政策,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實際行動去改造世界。
第四,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盲目崇尚拜金主義,要明確自己人生的意義在於為國家、為人民更多的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過分追求榮華富貴,迷失自己的本心。
第五,要有責任意識。不管是在家庭、在單位、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家庭中,孝敬父母,贍養妻兒;工作中,安分守己,盡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貳』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溝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溝通,要記住如下這個法則: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與情感,尋找文化上的共性,激發人性中的共鳴。
其實在教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這些課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說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維度上比較的文化結構,如文化起源、文化選擇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社會制度和社會風俗等等,屬於一種靜態的比較,那跨文化交際則更側重於不同文化間各種行為體(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態交流,就會發現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分歧大於認同,而這種分歧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結構,即價值觀系統。
『叄』 如何推進對外文化交流
1. 以文化鋪路,密切相互關系,增進雙方感情;
2.搭文化台,唱外交戲,從而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3. 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有益的文化,促進現代化強國建設;
4. 在交流中傳播中國文化,顯示軟實力,樹立中國形象。
『肆』 簡述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1.培養跨文化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導入要進行跨文化溝通對象的文化要素,樹立文化差異的意識。在有了這個意識的基礎上,要主動地學習對方的語言、句式、文化,聯系聽說能力,以便更好地與對方進行溝通。有了語言的基礎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比較溝通對象的文化與自己母文化的差異,提高對異文化差異的察覺。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擬真實情景(通常可以與熟悉目標文化的人員進行拍檔),加強語言實踐,強化文化差異性的適應能力。
3.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認知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正確地意識承認有文化差異的存在。第二個層次是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差異,積極的學習、適應、包容它。這一個過程要注意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不能有霸權文化意識,也不可以有自卑意識。文化與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弱並沒有必要的聯系。
4.熟悉掌握溝通的技巧。在語言溝通中,要注意口語交流和書面溝通的不同層面的不同作用。在與對方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要給足夠停頓的時間給對方和自己進行語言交換。此外還有注意在溝通時,不能先假設對方已經理解,反而應該先假設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意思,通過不斷的檢查來估計對方對你的話語的理解能力。
5.培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在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時候應該要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我們可以藉助觀察對方的手勢,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來了解他的意圖;另外我們也要熟悉地使用身體語言,一方面可以運用身體語言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彌補語言溝通的障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歧義的身體語言的出現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手勢。
『伍』 如何開展跨文化溝通
隨著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趨勢。跨地域、跨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有助於開放自我、開放社會,更好地實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間人們的共同進步。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學習整理了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跨文化溝通的方法(一)把愛作為核心教育理念
在美國,這種「愛」,來自於從小到大、刻入骨髓的宗教文化的熏陶,即博愛;來自於美利堅民族形成過程中,吸納的法國啟蒙思想:博愛、民主、平等。這種愛,是深刻、廣泛、細膩、自然而然的;這種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令人難以忘懷的;這種愛,成為師生關系中最溫暖人心的部分,是對學生人格、個性、發展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尊重,使美國的基礎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愛的教育」。而中國的「愛」的教育則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對於基礎教育學段的孩子來說這些內容都是晦澀難懂、難以理解的,因而如何把「愛」教給孩子,的確是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跨文化溝通的方法(二)學校和班級文化落在實處
美國學校的硬體建設充分體現杜威的實用主義,一些加州的中小學都是「五無」學校:無校門、無保安、無圍牆、無標志性建築、無題字。但當我們一走進校園,走進班級,馬上就被現代的、濃郁的文化氛圍所感染。教師的辦公室就在教室的角落。辦公桌雖有些零亂,但非常具有個性與特色,上面擺放著家人的照片或喜愛的東西。教室內牆上掛的是學生的各種作品、班規班訓、名言警句。教室里一般會有三五台電腦以供師生隨時上網查找資料。在這里幾乎沒有什麼形式主義的東西,最主要的特色是「實」。因此,在我們忙於制定各種各樣的班級規章制度的同時是否也可以注重一下班級文化建設,使之更加溫馨、充滿家的味道。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懼怕、厭煩來到班級,而是變被動為主動,使他們由主觀意願投入到一天的學習生活當中去。
跨文化溝通的方法(三)鼓勵學生自信、自主、個性、創新
在課堂上,聽到美國教師用得最多的詞語是:「Very good」「Good job」「Excellent」「Wonderful」等等。教師經常在每個細節和環節上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課程設置上,學校設立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體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與愛好選擇必修課以外的課程。學校針對學有餘力或是有學習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學生,開設了相應的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歡迎學生有不同的判斷與見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提問,明確提出培養「善於提問題」的學生,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支持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等,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時間和空間,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受益匪淺,他們的思維往往會顯得更加開闊。尤其是在注重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今天,這種教育模式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與發展。這也就是美國誕生了許多世界聞名的企業、學者、科學家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吧。
從新中國建立到1972年為止,大約只有1500名美國人曾到中國旅行,而今每年來華旅行的美國遊客超過80萬,兩國間已有140多個省州、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30年前,中美兩國沒有來自對方的留學生,現在則已有18萬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在美學習或工作過,在讀留學生達6萬餘人;每年約有3000名美國學生在中國求學。
因而,更多優秀的教學思想也流入了我國,「建構主義」等教學思想也成為了我國新課程標准改革後較為主流的思想。我國也在美國建立了多所孔子學院,向那些對我們這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充滿憧憬的學生介紹我們的知識,美國的留學生們也在一次次留學生表演賽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們有些的學習成果,可以說這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都是有所裨益的。我國應該乘著中美文化交流的東風,將東方的教育思想(新儒學思想)的精髓與西方教學思想中的精華相結合,改革課堂及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創新性人才。
『陸』 如何加強文化交流
1、發展傳播本民族文化
2、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
4、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5、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6、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
7、我們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只列出提綱,具體還要注意結合材料
『柒』 如何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國際文化的合作
第一,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的需要,適時推出一批有影響的重點文化項目。比如,配合重大外交舉措,安排高水平的文化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選擇一些有影響的國家,組織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綜合性活動。
第二,我們將繼續與世界各國保持穩定的文化交流關系,政府方面可以繼續通過簽訂文化交流計劃來推動項目的執行,政府對民間文化交流將繼續給予支持,同時鼓勵通過商業渠道將我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第三,做好我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工作。隨著馬爾他瓦萊塔、法國巴黎、埃及開羅、韓國漢城等地中國文化中心的陸續揭牌運行,文化中心已成為國外民眾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計劃在今後5至10年在20至25個國家開設中國文化中心。
第四,繼續做好一些重點文化品牌的建設和推廣。這幾年,春節品牌、國慶品牌等做得比較有聲勢,在海外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後將繼續做好。在國內舉行的一系列國際文化藝術節,如相約北京、亞洲藝術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吳橋雜技節、廣西國際民歌節、武漢國際雜技節等已經成為知名文化品牌,要繼續做好這些國際文化活動,力爭把我國建設成亞洲的文化活動中心和世界主要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第五,積極參加和舉辦多邊國際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亞歐基金等重要國際組織的聯系與合作,利用多邊活動的國際舞台,宣傳我國和平、發展、合作的對外方針,拓展對外文化工作的領域和空間。積極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辦的多邊活動,特別是高層會議,以影響國際文化領域文化方針政策的制定,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捌』 文化傳統與創新分析我們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我們每個人都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1、以平等、客觀的態度對待各國文化,尊重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不通風俗習慣.
2、吸收各國優秀文化同時積極宣傳我國優秀文化.
3、在對外交流中應做到不卑不亢.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玖』 我們應該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向國外介紹真實的中國,文化、人文等等,
2,組織一些中外文化的交流會,比如邀請文化屆名人參與。
3,翻譯國外和中國作品,
4,組建旅遊團互訪
5,進行合作製作中外專題片
作為個體從自身向國外展現中國文化。
『拾』 文化交流時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本土文化程度的權衡
吸取精華,棄之糟粕,不斷融合。
文化交流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也是在不斷的交流,這樣就產生了文化的碰撞,也是進行了文化的交流。
比如一些先進的科學文化,這些都是先進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應該學習,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健康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危害,我們應該抵制這些,當然,我們也會產生一些民族文化的碰撞,這個時候自己應該信仰哪種文化的方式,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從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因為由於生活區域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文化的不同,但是這些文化更多的是適合當地人的,當傳播的時候,自己發現自己不了解這些文化的時候還是遵循自己的文化。
當然,自己發現其它文化一些比較有用的東西也是可以進行適當的學習,但是這些都是基於國家法律的要求之下,這樣的學習才是合理的。文化交流中也不要忘記宣傳我們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做的,宣傳我們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打造我們的文化強國,推動國家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