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文化廣場交通方便嗎應該怎麼過去
城市:上海
樓盤名稱:上海新文化廣場
公交線路:25路,52路,70路,74路,86路,99路
其他交通方式:梁三路(海寧K181路),21世紀外國語學校(K181路空調),二環西路(15路,25路,25路空調,15路空調),公安局車管所(15路,15路空調),21世紀外國語學校(K191路空調,K181路空調)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㈡ 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發現於哪年最早發掘於哪年
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早發掘也是1958年。
秦安大地灣遺址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縣城45公里。
秦安大地灣遺址,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大地灣遺址,總分布范圍達110萬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僅發掘了其總面積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其實際內容之豐富可想而知。
難怪,一位20多年來一直參與大地灣發掘和研究的專家郎樹德感嘆:「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才只是打開了它的大門。」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㈢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人保財險公司的具體地址。
具體在解放路,交警隊隔壁,也就是縣移動公司對面。
㈣ 秦安管轄的地方有多大
秦安縣轄5個鎮、12個鄉:興國鎮、蓮花鎮、西川鎮、隴城鎮、郭嘉鎮、劉坪鄉、五營鄉、中山鄉、葉堡鄉、安伏鄉、魏店鄉、王甫鄉、千戶鄉、王窯鄉、雲山鄉、王尹鄉、興豐鄉。共有6個社區、428個行政村。總戶數13.2萬戶,總人口60.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5萬人。總面積1601平方公里
㈤ 秦安縣一座怎麼樣的城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么
秦安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秦安縣屬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梁峁溝壑區,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是甘肅省十八個乾旱縣之一。秦安縣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秦安:
秦安縣大地灣遺址
秦安的一道獨特小吃。肚絲湯之所以能成為秦安的一道獨特小吃,其關鍵原因是秦安水質的特殊性,用其他地方的水燒制的肚絲湯遠沒有秦安肚絲湯好吃。據說,遠在蘭州、天水等地的美食家不遠百里來秦安汲水,目的就是為了能吃上酸辣可口、風味獨特的秦安肚絲湯。
這就是秦安,有什麼沒有提到的請大家補充!㈥ 甘肅秦安縣人口一共有多少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秦安縣常住人口為416337人。
秦安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4°51′,東經105°40′;總面積160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秦安縣轄12個鎮、5個鄉。
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秦安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水文
秦安縣的水文,主要是河流和地下水。河流、溝谷分布均勻,降水和蒸發量差別較小。在40毫米一70毫米之間,年均徑流深度為52毫米。徑流的年內分配,4月一6月佔全年的17%,7月一9月佔55%,其餘6個月僅佔28%。
以清水河流域最高,徑流深度為76毫米,年均每平方千米徑流量為7.6萬立方米,南小河流域徑流深度為55毫米,顯親河流域49毫米,葫蘆河流域46.9毫米,最低的西小河流域徑流深度為43.3毫米。
㈦ 天水有沒有名勝古跡
天水的名勝古跡1:興國寺
興國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新華街文化廣場北側,原名「興谷寺」,俗稱「官寺」,建於元代至順年間(1330年-1332年),明代列為秦安八景之一。該寺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金剛殿、天王殿、接引佛(韋駝)殿、鍾鼓樓和主體大殿般若殿組成。其主體建築般若殿保留了明顯的元代建築風格,是甘肅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為研究元代建築特徵和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81年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水的名勝古跡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鍾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庄嚴雄偉。
文祖殿,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於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里是伏裁廟建築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台,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現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創建的太吳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殿宇雄踞寬闊的露台之上,庄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迴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糜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因閱歷久遠,色彩斑駁,時顯滄桑氣息。殿內伏羲聖像高3米有餘,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30年(1941年)被十三臨時教養院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①,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從古柏枝椏縫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鍾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猶如超人化境。
天水的名勝古跡3:後街清真寺
後街清真寺是甘肅省天水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元至正(1341—1368年)年間,佔地面積1730.93平方米,寺廟整體建築為,殿內古樸典雅,肅穆庄嚴。
後街清真寺是中國伊斯蘭教西北地區著名清真寺之一,該寺歷史上地理位置因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城西關東北角,故又稱西關清真寺。寺北原毗鄰天水舊城牆北垣,城牆拆毀後,始臨今人民路。1970年代因清真寺正門改在後街澄源巷,後通稱後街清真寺。
㈧ 文化廣場在哪
華商文化廣場是為2006國際華商文化節的舉辦新建立的一個廣場。在火神台前面。
㈨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離甘谷縣很近,60公里。
㈩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輝煌歷史
秦安縣在歷史朝代中是位處要塞。截至2015年,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縣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10)秦安縣新文化廣場是哪裡擴展閱讀:
秦安的歷史名人: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內鏈變更戰略家;
李世民 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廣 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