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大成國學院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所有中國公民的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有民俗,文學藝術,醫學、養生、武學、方術、玄學、預測、哲學,個人品德修養,生命、宇宙科學等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大成國學院簡述如下系列:
·儒家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㈡ 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
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含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民族文化
㈢ 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有什麼區別
傳統文化包括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它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民族文化。然而民族文化是一個區域民族歷史發展的積累。
族,他們的穿著讓人感覺非常舒心。其次各民族還有各自的美食。以及各民族的待客之道。比如彝族的進門酒。當你去彝族地區玩耍時。彝族人民是非常好客的。當你踏進他們的村子,會有人專門迎接你。並且為你倒滿彝族人自釀的米酒。
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優點。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各民族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為的就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被時代所淘汰。
㈣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4)什麼是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1、學科
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建築、繪畫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戲曲、影視、服飾、書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粵菜、蘇菜、魯菜、浙菜、閩菜、徽菜
3、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
4、文學
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
5、體育
圍棋、武術、氣功、點穴
㈤ 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名詞,它既可以指大到一種虛無的思想,也可以指很小的一個文化實體。如果在一個國家,主要是有兩種文化的稱呼,一種是民族文化,一種是傳統文化。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交集的,但是如果具體上來講的話,民族文化還是包括傳統文化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三、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傳播度廣相對於民族文化的范圍多,種類齊全之外,傳統文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於它的傳播范圍非常的廣。因為傳統文化多半能夠在實體中得到見證,所以在傳播上來講,它更加的便捷實在。而這點民族文化就很難做到了,因為民族文化一旦離開民族的土壤,就很難有生存的空間了。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的孔子學院,但外國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愚公移山精神。最後,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傳統文化,我們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㈥ 什麼叫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㈦ 民族文化的地位是什麼突出體現是什麼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他民族的標識。民族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突出表現為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㈧ 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些個人認識與感悟。民族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蘊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現。所以我講的題目就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現」。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
第一點是整體觀。中華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看問題。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體的,或者講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也是一體的。
中華文化很懂得客觀世界是整體的,都江堰是個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為富饒的成都平原,這不但沒有破壞與危害自然環境,而且使自然環境更好。因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協調地按照所有有關的客觀規律辦事,不是顧此失彼,顧近失遠。當然中華文化也懂得主觀世界是整體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禮,德育;樂,美育;射箭、駕車,體育;書、數,智育;這是對一個人德美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且德育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師襄子告訴孔子說:行了,彈得不錯,可以畢業了。孔子說,不行呀,我雖彈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沒弄清楚。又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跟他講,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畢業了。他說:不行,我還沒了解作這個曲子的人,我要通過這個曲子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就告訴師襄子,作曲的這個人身材碩大,面略帶黑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這個人偉大呀!師襄子一聽,肅然向孔子致敬,他講:你真了不起!這個作曲者是文王,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無從考證,但他講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音樂、藝術、文學、美育對一個人的啟迪非常大。美就是講和諧,所以禮樂射御書數、德美體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職,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東西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有用。我曾看過一篇清華大學老校友的文章,說清華大學的精神是「無用」,而「無用」最為有用。他講的「無用」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有用,是基礎!
還有,中華文化還把主客觀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中醫的辨證施治最為典型:不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而且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主客觀條件不同而不同施治,這是真科學!所以,從總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這是關鍵。
第二點是發展觀,變化地看問題。中華文化看一個問題,不僅僅重視其全局、聯系,而且認為這個聯系是運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僵死的。其實,這是從時間發展上這個全局來看問題,即變化地看問題。毛主席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是客觀世界,「正道」是規律,「滄桑」是變化;客觀規律就是變化,客觀世界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現在談「與時俱進」就是談變化,所以中華文化極其注重變化。莊子講:「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很對!
舉個例子,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在醫學的解剖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經絡。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沒有生命這個運動,從而死人沒有經絡,只有活人才有經絡。針灸就是基於經絡理論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針灸。針灸
什麼?灸經絡點,灸穴位。在客觀世界裡經絡的確存在。經絡可能是活人體內某類信息的傳遞、聯系與互動、交換的某種體現。
有的國外專家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華文化尊敬祖先。這對!尊敬祖先,就是尊敬歷史,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不能超越歷史去要求前人。這就是時間上的整體觀。
第三點是本質觀,不僅從空間上整體地、從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而且不停留於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本質上去。我們講聯系,聯系是變化的;我們講變化,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本質。中華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更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講,冰,固體;水,液體;水蒸氣,氣體,從物質層面上是不同的;從分子層面看都是氧氣。從分子層面看,氧氣跟臭氧不同;從原子層面看,都是氧原子;從原子層面看,氫、氧、氮、碳都不同,但從粒子層面看又是一樣,中子、電子、質子;從粒子層面看,中子、電子、質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還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還有更深的層次。所以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本質。
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有位老先生,叫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的高徒。曾經有外國人問他,中國哲學最精華的是什麼地方?他說,如果只講一個字,就是「和」,和諧的和;講兩個字,就是「中和」;講三個字,就是「致中和」。講得真好!這話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關系和諧,關系協調;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關系和諧,關系協調,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義》里就講了,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不易,我認為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則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則跟本質觀相關聯。仔細想想,這同「對立統一」密切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講得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自然性,研究協調和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此類國外權威記述,並非少數!
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都是世界觀的表現。當然,世界觀包含了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觀,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中華文化說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規律的。有什麼規律?整體的、變化的、本質的。所以中華文化主張「格物致知」,研究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統,系統有大小、有層次,系統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第一,系統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發生關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講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乾。人就應向天學習,像天的樣子,自強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講了元素關系、人際關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對人、對物、對事厚德,容忍別人,民胞物與,搞好關系。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講透了。
為什麼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和諧就是指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前提就是穩定,沒穩定就不能和諧,和諧必須穩定,穩定不一定和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差異,一方面要承認和諧,這才實事求是。沒有差異,這個世界不存在,要強調多元性、多樣化,這個世界才有生氣,才能發展。但只有多樣化而沒和諧的話,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穩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講,要「和而不同」,這是真理。交響樂不僅有七個音符,而且音域很廣,交響樂里個個聲部的樂器也不相同,音調音色差異很大;這個差異很大,處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級的和諧。所以差異越多,關系處理得越好,可以形成偉大的樂章,形成更好更和諧的了不起的東西。
第二,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中華文化既然認為天人合一,顯然,中華文化對人生的看法是和對自然的看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多好!一心為別人!又講:「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但攻堅強的東西時,誰也沒它厲害,誰也搞它不贏。《莊子》講:「莫壽於殤子,彭祖為夭。」莊子的話是有道理的。從某種觀點看,生下來的小孩壽命長,從另一種觀點看,彭祖活八百歲壽命也短。莊子所說的壽命長,可以認為是講人的精神、人的事業可以不死。這也是《老子》講的,「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人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很有體會。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來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是1952年開始建的。建校的時候我參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樹都沒有,山下只有幾棵樹;如今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當初親自教我課的原機械繫的老師如今幾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觸,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為什麼種樹啊?是為了後人乘涼,所以永垂不朽。他們肉體不可能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事業卻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詩人寫道:「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常伴屈原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偉人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鄭板橋非常愛民,寫了一首詩:「縣衙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肖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還有雷鋒,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非常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態度。
第三,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對生死的看法。這里講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是對各種關系處理的價值或意義的看法。《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終有始的,要搞清哪個先做,哪個後做。《大學》講的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到後邊一條,必須先做到前邊一條,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國自古以來講忠、孝、節、義,就是講價值觀,講責任。忠是講要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多年,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戰勝了前進道路上重重困難,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千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去做「若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會第一位犧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陸皓東。他從香港潛回廣州,准備組織起義時,被清政府抓了,殺頭。臨刑時,他講:陸皓東可殺,但是,繼陸皓東而起者,不可殺絕。蔣介石叛變大革命後,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臨刑前講:「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什麼也不怕,敢於犧牲個人。所以我們的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我想關鍵就在於千萬志士仁人他們人生價值的取向,在於他們的精神追求。是的,我們應該「宏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應該有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
我認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最重要的凝現。中國優秀傳統就是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羨林先生的話講,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愛國,二是有骨氣。愛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氣,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氣,寫了一首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我們中國人最講究愛國,有骨氣。講愛國,首先要愛民。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人物,誰不愛民?誰不與民心心相系?他們懂得,無民哪有國?民為邦本。孟子講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我推薦學生應該好好看看《鄧小平》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最可貴就是一開始鄧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講他屬於人民。現在有的幹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於人民的。屬於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別來談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
第一點是團結統一,這是愛國主義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二點是愛好和平。《尚書》一開始就講,要「協和萬邦」。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富鄰。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第三、四點就是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認為,前面兩點講的主要是集體,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兩點講的主要是針對個人。如果勤勞勇敢是外在表現,那麼自強不息就是內在動力。
我認為毛澤東同志講的「兩個務必」十分重要,是我國歷史上巨大成功與慘痛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唐朝名臣魏徵所講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現代發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戒奢以儉,在今天,要艱苦奮斗,廉潔勤政,心繫人民。
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
什麼叫中國特色?我講:背靠五千多年,堅持「三個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說五千多年,甚至把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歷史以及由此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都丟了,數典忘祖,這種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自我埋葬。
中國特色還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一定要面對現實;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間;面向未來,要延拓時間。你不面對現實,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開放,你就不能與時俱進,不向先進文化學習就要落後。如果不堅持「三個面向」,就沒有前進動力,一定會為時代所淘汰,再演閉關鎖國的悲劇。
我們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起到本身應該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序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的引路燈、方向舵、動力源、活水源。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我非常贊成這樣一句話: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中精闢地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
我這個人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一位詩人我特別喜歡,他就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改革派,不怕打擊,不怕失敗,直面人生,勇於斗爭。他對老年人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新人寄予無限的希望,「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對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請君莫奏前朝曲,且聽翻新楊柳枝」;對秋天,他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春天,他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漢去都要登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我認為上黃鶴樓主要是可以看見大江奔騰而去的雄偉之勢,但長江在武漢不是東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東去是總趨勢。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大江東去,但有曲折,有迴流,有旋渦,有艱險,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而大江畢竟是東去,勢不可擋,我相信,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充滿必勝信心,深懷憂患意識,萬眾一心,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必定無限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