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當代的文化風格有哪些

當代的文化風格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6 20:09:17

㈠ 當前中國的文化特點

1、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

中國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

2、當前的中國文化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1)當代的文化風格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

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㈡ 新時代的文化有哪些

新時代文化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秉承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堅持中國的文化立場,立足於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人關心的文化問題,提出中國的文化方案。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三個堅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放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文化的特徵: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先進,就在於它體現了生產力發展新要求,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

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㈢ 流行文化非常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流行文化並不容易被定義。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

流行文化對社會成員的影響視不容忽視的,由於它是無處不在並受到多數社會成員追捧的文化現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潮流能形成對社會生活強烈的震撼效果,從而引起社會變遷。

㈣ 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什麼

主流文化(又稱官方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每個時期都有當時的主流文化,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直到清末,歷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學。在西方,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國家提倡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概念太大,馬克思主義文化才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大眾文化強大的、快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廣大消費者感到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過程中實現了。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是沒有意識形態性的,而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卻擔負著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文明的重載。我們不能因為其傳播與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觀念而阻斷其傳播通道,更不能因對主流文化形成沖擊遏制其發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大眾文化鮮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營養,才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組成:
1、黨的十八大的三個倡導,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是「改革開放,誠信友善、品牌創新、公正和諧」。
3、當代中國的公民信仰:「為天地立雄心,為民生立使命,為發展求創新,為世界促和平」。
三個倡導、中國的文化形象與中國的公民信仰就是我們當代文化建設發展的旗幟與方向,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流文化。公民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公民的素質代表著社會的素質,公民樹立崇高理想與信仰,為當代社會公民個人主流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一個生態文明、自由民主、公正廉明、富民和諧的美好社會。

㈤ 現代主義文化有哪些表現形式急急急急急!!

有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意識流,黑色幽默,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體小說,魔幻現實主義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象徵主義19世紀末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意象派現代文藝思潮之一。1909年義大利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的所謂"心境的並發性"。
義大利詩人、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馬里內蒂於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志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

像本世紀初許多喧囂一時的西方文藝界流派一樣,意象派沒有盛行多久就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渦派(Vorticism),但漩渦派作為一種主張,和者甚寡,其影響很微弱。漩渦派的創作重點在於表現力量而不再是展現圖象。龐德和漩渦主義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間辦了一份雜志《風暴》(Elast)。在創作中也遵循了漩渦派的一些主張。 意象派的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准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 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龐德在倫敦期間與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龍,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勞倫斯(D.H.Law-renoe),威廉·卡羅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確定了意象派(imagism)這一名稱,1913年3月歸納了意象派的幾點禁例。龐德曾主編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於1913年編選了第一本意象派詩選。 意象派沒有具體的理論,但有自己的美學主張,大致可以概括為:使用普通語言,但是用准確的字眼;避免有音無意、用作裝飾的詩歌慣用詞彙;自由選材;創造新的節奏表達新的情緒;使用意象呈現出具體、堅定和肯定的畫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現代英美詩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是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存在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並作為其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存在主義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存在主義超出了單純的哲學范圍,波及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義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讓·保羅·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讓·保羅·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荒誕派戲劇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荒誕派劇作家拒絕象存在主義的劇作家那樣,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②通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③用輕松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這出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僕》、《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它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在艾思林《荒誕派戲劇》一書出版時已經過去。多數荒誕派劇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協以贏得觀眾。尤內斯庫的劇作越來越寓言化,貝克特的劇作越來越短,阿達莫夫索性放棄了荒誕劇轉向B.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品特的新劇作喜劇成分也比荒誕成分更多。荒誕派戲劇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已成為陳跡,但這一戲劇流派對西方劇壇的影響是深遠的。

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發表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書名即為:《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1938年,義大利文藝評論家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術評論著作中使用這個名詞(他稱為「奇妙的現實主義」),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之後當代美術界出現的一種新流派。 此後,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又從小說創作的角度,進一步對魔幻現實主義作了理論闡述,他在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現實突變的必然產物(奇跡),是對現實的特殊表現,是對豐富的現實進行非凡的、別具匠心的揭示,是對現實狀態和規模的誇大。這種現實(神奇現實)的發現都是在一種精神狀態達到極點和激奮的情況下才被強烈地感覺到的!」他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用豐富的想像和藝術誇張的手法,對現實生活進行「特殊表現」,把現實變成一種「神奇現實」。被應用於拉丁美洲文學評論,則始於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以虛構的小鎮馬孔多以及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一家100年間的變遷,反映哥倫比亞的歷史。其中充滿離奇怪誕的情節和人物,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和象徵意味。這種獨特的風格,引起讀書界和評論界強烈的興趣,認為是現代小說創作中一種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術上與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詞,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學評論家安徒生•因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現實主義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藉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

㈥ 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特點與基本趨勢是什麼

自有了人類文明,文化應運而生.從古至今,文化一直綿延.現如今,文化更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合為綜合國力衡量的標准.可以說,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朝著多元化、開放化、融合化方面發展.
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異質化必然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帶來影響,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
開放化:與當代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開放化交相呼應,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日益走向開放,國際間文化交流不斷.
融合化: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求同存異,有融合的趨勢,當然完全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就是多樣化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㈦ 分析當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大致特點: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實際上,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㈧ 現代中國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現代文化呈多元化.但主要還是以記實為主的現實主義文學佔主導.中國在任何時代,現實主義都是主流,這是由於我們的社會文化決定的.
主題是功利和商業炒做.體現現代人對金錢權勢的貪婪.中國的文化正處於半沙漠狀態,缺少沙漠甘泉一樣的慰藉人們心靈的東西.人們對精神的需求還不是很強烈.在世俗和實用主義的影響下一切向經濟看齊.
文化很難有獨立的時候,一般是工具。

㈨ 現代主義文化有哪些表現形式

有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意識流,黑色幽默,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體小說,魔幻現實主義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象徵主義19世紀末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意象派現代文藝思潮之一.1909年義大利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的所謂"心境的並發性".
義大利詩人、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馬里內蒂於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志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
像本世紀初許多喧囂一時的西方文藝界流派一樣,意象派沒有盛行多久就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渦派(Vorticism),但漩渦派作為一種主張,和者甚寡,其影響很微弱.漩渦派的創作重點在於表現力量而不再是展現圖象.龐德和漩渦主義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間辦了一份雜志《風暴》(Elast).在創作中也遵循了漩渦派的一些主張. 意象派的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准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 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龐德在倫敦期間與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龍,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勞倫斯(D.H.Law-renoe),威廉·卡羅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確定了意象派(imagism)這一名稱,1913年3月歸納了意象派的幾點禁例.龐德曾主編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於1913年編選了第一本意象派詩選. 意象派沒有具體的理論,但有自己的美學主張,大致可以概括為:使用普通語言,但是用准確的字眼;避免有音無意、用作裝飾的詩歌慣用詞彙;自由選材;創造新的節奏表達新的情緒;使用意象呈現出具體、堅定和肯定的畫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現代英美詩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是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存在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並作為其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存在主義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存在主義超出了單純的哲學范圍,波及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義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讓·保羅·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讓·保羅·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荒誕派戲劇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荒誕派劇作家拒絕象存在主義的劇作家那樣,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②通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③用輕松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這出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僕》、《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它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在艾思林《荒誕派戲劇》一書出版時已經過去.多數荒誕派劇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協以贏得觀眾.尤內斯庫的劇作越來越寓言化,貝克特的劇作越來越短,阿達莫夫索性放棄了荒誕劇轉向B.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品特的新劇作喜劇成分也比荒誕成分更多.荒誕派戲劇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已成為陳跡,但這一戲劇流派對西方劇壇的影響是深遠的.
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發表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書名即為:《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1938年,義大利文藝評論家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術評論著作中使用這個名詞(他稱為「奇妙的現實主義」),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之後當代美術界出現的一種新流派. 此後,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又從小說創作的角度,進一步對魔幻現實主義作了理論闡述,他在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現實突變的必然產物(奇跡),是對現實的特殊表現,是對豐富的現實進行非凡的、別具匠心的揭示,是對現實狀態和規模的誇大.這種現實(神奇現實)的發現都是在一種精神狀態達到極點和激奮的情況下才被強烈地感覺到的!」他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用豐富的想像和藝術誇張的手法,對現實生活進行「特殊表現」,把現實變成一種「神奇現實」.被應用於拉丁美洲文學評論,則始於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以虛構的小鎮馬孔多以及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一家100年間的變遷,反映哥倫比亞的歷史.其中充滿離奇怪誕的情節和人物,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和象徵意味.這種獨特的風格,引起讀書界和評論界強烈的興趣,認為是現代小說創作中一種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術上與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詞,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學評論家安徒生•因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現實主義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藉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

㈩ 當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飲食特點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當代的文化風格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