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山文化在何處,有什麼特殊之處
紅山文化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鄉,紅山文化令人矚目之處,一個是它獨具特色的「壇」、「廟」、「冢」;另一個則是在墓冢中大量出現的精美玉器。
2. 紅山文化是怎麼樣的
紅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關於紅山文化的認識歷經曲折,最初發現時只不過當做一種普通的地域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紋陶、細石器和石質掘土工具為基本特徵,沒有什麼太突出的看點。時間步入20世紀80年代,在北起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都發現了許多紅山文化的典型遺址,也涌現出了大量區別於以往普通遺存的重要發現——女神廟、積石冢、祭壇及大量隨葬的精美玉器,從而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紅山文化性質與地位的認識,大家開始把目光集中於紅山文化,關注它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構成和發達的史前文明。
紅山文化的重要發現都與原始宗教有關,最能反映當時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程度。在遼西凌源牛河梁和喀左東山嘴遺址,與原始宗教相關的設施層出不窮,非常有代表性。牛河梁遺址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黃土山樑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積石冢群和祭壇等大型遺跡,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群,其場面之大、設施之全、等級之高,在史前時期是不多見的。
玉龜女神廟位於牛河梁主梁的北山丘頂部南側的一處平緩坡地上,平面為「亞」字形,面積75平方米,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構成,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多室建築南北總長18.4米,東西寬在7米以上,結構比較復雜,包含一個主室和幾個相連的側室和前後室等。單室建築長6米,寬3米左右,結構比多室簡單。在女神廟內發現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等,並出土了具有絕高藝術性的泥塑人物群像,皆為女性。已發現的人像殘塊有頭部、肩部、胸部、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等,分屬6個不同的個體,與真人大小接近,位於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為真人的三倍大小。特別是這里出土了一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彩色頭像,高22.5厘米,出土時呈鮮紅色,眼眶、面頰尤其鮮艷,唇部塗朱。頭像雖然缺了半邊耳朵,但造型依舊十分傳神,嘴角微微上翹,臉頰隨著上下唇的翹張而微顯笑態,流露出一種神秘感。眼球的處理更為精妙,在凹陷的眼窩里嵌入兩個淡青色的圓玉片,使日艮睛顯得炯炯有神。頭像眉骨、顴骨很高,具有典型的東亞蒙古人種特徵,應是依據蒙古人種女性藝術誇張神化而產生的女神形象。
積石冢環繞女神廟而建,散布於各個山頭,分為多個把點,多選擇在高度適中的崗丘頂部,一般是一個山岡一處石冢,積石冢平而形狀分為圓形、方形兩種,以石板搭建成墳墓,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邊緣壘砌規整。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一個家內一般只有一個中心大墓,均居於冢的中心部位,與小墓之間形成明顯的主從關系。大墓上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在山崗之巔層層迭起,具有後世帝王陵般的氣勢。大墓墓主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除了玉器以外,一般不隨葬其他的物品。陶器多擺放在冢上,是一種紅色的筒形器,不是實用器,都沒有底部,被成排地豎立放置在冢周圍的一圈台階上,與喪葬儀式或墓上祭祀活動有關。
祭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在牛河梁遺址祭壇是積石冢內由石樁圍成疊起的圓壇,形成三圈三層的結構。在東山嘴遺址,祭壇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南端為空曠的場坪,中央為卵石鋪砌的圓台,北側為一方形的祭壇,分內外兩重,內置許多密排立置的長條列石相聚成組。祭壇遺址內出土有殘破陶祭器、女性裸體陶塑像、石器、玉器等,並發現大片紅燒土面,是一處由祭場、祭台、祭壇組成的大型露天式宗教禮儀活動場所。
紅山文化的另一獨特之處是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首先是墓中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迥然不同;其次是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比較固定,同種器物常成對出現,左右對稱,充分反映出濃厚的宗教祭祀色彩。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還有玉龜、玉蠶、玉鳳等動物造型,勾雲形玉佩是其代表性的玉器種類,而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龍。玉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半圓形,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另一類呈環形,環體肥厚,形象似豬,頭部肥大,雙耳飽滿,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稱「玉豬龍」。玉豬龍也是中國龍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在紅山文化中極其罕見,在一些大墓中也只有一兩件,且置於墓主的胸前,顯得非常珍視,不應是一般人所有,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而更像一種圖騰物,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紅山文化女神廟是中國最早的神殿,其規模和組合形式表明它不會是一個民族或部落所能擁有,而只能是為整個文化共同體所共有。牛河梁又正處於紅山文化分布區內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它應是該文化一處高層次的聚落中心。女神廟里的女神像,以真人為依據塑造而成,比例適中又極富表情,供奉的可能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更有人認為她就是紅山人的女祖。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歷程中精彩的前奏,其玉器不僅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以玉為佩、以玉為祭、以玉為葬等哲學觀念,因此,紅山文化又被稱為「遠古玉器中心」。
3. 什麼是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3)紅山是哪個地方特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4. 赤峰紅山文化的特點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赤峰紅山的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常見,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5.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哪裡
概述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6.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哪裡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7. 什麼是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郊的紅山而得名。它的分布面積之廣,是絕對能讓你震驚的,它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以及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歷史之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年到六千年,而它延續了足足有兩千多年。紅山文化,可以說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
紅山文化是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紅山文化的晚期逐漸父系氏族過渡。紅山文化時期的人們主要從事農業,還有飼養業,如豬、牛、羊等,狩獵、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而在同時期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