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內蒙古文化有哪些

內蒙古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6 21:04:12

『壹』 除了藍天、草原、牛羊,還有哪些符號能代表蒙古文化

很多人都嚮往蒙古大草原,因為喜歡在平原上奔跑,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無聊的時候可以放羊放牛,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談起內蒙古,除了藍天、草原、牛羊,還有哪些符號能代表蒙古文化呢?我認為還有蒙古包、成吉思汗、蒙古文等可以代表蒙古文化,當然還有他們的服飾也是蒙古文化的體現,下面我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吧。

最後一般對於蒙古族來說,他們都有各自的語言,比如蒙古文就是他們文化的象徵。蒙古文是他們用蒙古語拼寫出來的文字,一般說出來的話外人都難以聽懂。談及到蒙古文,這是世界上目前最少的文字之一,蒙古文是他們交流的語言,也是它們生命力的重要象徵,更是蒙古文化的標志。

『貳』 內蒙古自治區有哪些非遺項目 請給我列舉一二 非常感謝!

  1.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2. 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系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復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2006年,蒙古族呼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蒙古族呼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它的造型、製作材料,還是它的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著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己存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又與蒙古族內部和外部的聚散離合以及歷史變遷密切相關。

    2006年,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盛會。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鐫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1225年,為慶祝蒙古軍西征勝利,曾舉行盛大的那達慕。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時也舉行過那達慕。到元、明朝時,射箭、賽馬、摔跤(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清代,那達慕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舉行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旗、盟為單位,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馬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現代那達慕除舉行傳統的「男兒三技」、蒙古象棋等賽事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和建設成就展示、商貿物資交流等內容。

    那達慕在蒙古草原上流傳和發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綜合素質。那達慕也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成為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具有廣泛、厚重的文化內涵,深刻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2006年,那達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是窩闊台汗為了讓氈帳百姓永世紀念成吉思汗的蓋世功勛而創建的祭奠活動,到忽必烈時正式頒發聖旨,規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經過近800年的延續,已經形成了包括四季大宴、八白宮祭奠、祭天、蘇力德祭祀等內容的頗具蒙古族傳統的固定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貴族最高規格的祭祀活動。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四季祭祀(春季白蘇魯克大宴、夏季淖爾大宴、秋季羯羊大宴、冬季特斯滿大宴)以及彌倆祭、公羊羔祭、諸台吉祭等等。成吉思汗祭典每季、每月都有一定的講究和不同規格的形式,在所有祭典中最隆重的一次是春季大典。成吉思汗祭典,完全保留了13世紀的蒙古族帝王祭祀儀式。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長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典形式上再現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禮俗; 由此產生的具有濃郁特色的諸多珍貴的祭器,表現了草原民族對大自然和動物的藝術審美特徵。

    成吉思汗祭典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完善,彰顯了蒙古民族傳統習俗、禮法、信仰、觀念以及語言、文字、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傳統文化,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之精華,也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陵,研究蒙古民族歷史文化,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乃至世界歷史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叄』 內蒙古草原文化風情介紹

網路里有很齊全哦,去看看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編輯本段]民間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於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等。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內容,優美的情節,至今還保留著,沿用著。
[編輯本段]傳統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主要部分。首飾是蒙古族婦女逢年過節、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平時牧區婦女不戴帽子,常用紅、綠綢緞纏頭。蒙古袍是牧民喜愛穿的衣服。袍子寬大,長袖高領,鈕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色因人而異。腰帶是穿蒙古袍時,扎腰用的長帶,多為綢、緞布料,顏色與袍色協調。男子扎腰帶,把袍子向上提,顯得精悍瀟灑。而女子則把袍子向下拉展,顯得苗條矯健。牧民穿的靴子有兩種,一種叫蒙古靴,靴頭尖向上翹,靴腰長有圖案,四季都穿。另一種叫馬靴,圓頭長腰,結實耐用

『肆』 內蒙古有哪些文化

內蒙古基本橫穿中國文化也很多,飲食文化東西部有明顯不同,西部區主要以麵食為主語言文化差異化很大,最主要是民族文化中的蒙古長調非常美,真正的悠揚。 再有在內蒙古的赤峰市有一個全世界有非常有名的紅山文化。

『伍』 內蒙古有哪些歷史文化

周朝時期,內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圍地區)由樓煩、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東部地區居住著東胡族。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為據點,對此地區奉行擴張政策。滅狄族中山國(如今河北省)之後,趙武靈王擊敗林胡以及樓煩二族,設雲中郡,與近代意義上的呼和浩特相臨。趙武靈王還修築長城,綿延至河套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驅出該地區,後並入趙國原有的長城,形成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始皇保留當地兩大郡:九原郡以及雲中郡,並遷入三萬戶人以鞏固該地區。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些舉措被廢。

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衛青大將軍再次北驅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區。之後,武帝繼續實行在河套地區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禦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由鮮卑控制,後期鮮卑在力量以及影響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東漢時期,曾降於漢朝的匈奴開始在河套地區定居,並在當地與漢族移民相互來往。西晉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在該地區建立漢趙帝國,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在漢族政權與其他政權的交替中逐漸衰落。

『陸』 內蒙古符號文化都有哪些

1、內蒙古大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河西走廊,地勢起伏綿延,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全區草原總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10.2億畝,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

蒙古族禮俗:

1、愛畜

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2、做客

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入座時不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3、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柒』 你覺得內蒙古有哪些特色文化

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是自古我國三大文化,內蒙古主要以草原文化為主黃河文化為輔,草原文化中有蒙元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

『捌』 內蒙古歷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人大約於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躍於蒙古草原。《敕勒歌》說:「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它質朴地描寫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游牧民族文化寫照的一個側影。從地理環境來看,南抵中國長城,東達大興安嶺,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向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在這地域極其遼闊的草原上,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諸族,其社會發展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還建立了顯赫一時的帝國。雖然作為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異,但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繼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在上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說游牧文化發展到蒙古民族也臻於成熟和完善。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進,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游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游牧文化根植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極其開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和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游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游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游牧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在蒙古人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亞、東歐;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國。這兩件事對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開闊了眼界,廣泛接觸和吸收了東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與突厥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如西征中,蒙古軍隊就俘獲了大批中亞工匠,並將他們帶回蒙古,隨著這些人的到來,一些中亞伊斯蘭文明也相繼傳入蒙古地區,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與當時高度發展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其版圖有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實為游牧民族文化與農業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結果。一時間出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五教並存的局面,頗有相互影響、兼收各家所長之處,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蒙古民族游牧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使蒙古民族傳統的文化產生了飛躍,顯示出新的更強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民族是難有出路的。每一種文明都包含它獨有的智慧和知識,多種文明對一個民族的啟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異質文化沖撞的結果,是成倍的增長。成吉思汗的偉大的一面,是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借鑒和包容並蓄。正因為如此,
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才在中世紀世界文化史上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並佔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對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反思中,我們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強調多樣性。

『玖』 請問內蒙古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