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弁略制是什麼
桑弘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不依靠農業富國的思想家。他指出:「富國非一道」,「富國何必用本農」,「無末業則本業何出」?主張由政府經營工商業以增加經濟性收入。他認為鹽鐵專賣作為國家統一的財政收入,可「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而不必增加農民的賦稅負擔;可防止豪商壟斷生產經營,操縱物價,阻塞他們的「利途」;可縮小貧富差別,「以齊黎民」,緩和階級矛盾。在實踐中,他對鹽、鐵、酒實行專賣,利用壟斷價格,收取高額利潤;實行平準法。創設均輸法,調節商品流通,平抑市場價格。這些措施有力地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勢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漢武帝去世後,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l年),漢王朝召開了著名的鹽鐵會議。會上,桑弘羊批駁了「賢良」、「文學」對政府財政政策的攻擊,為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政策作了全面的辯解。他指出:「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需,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無害於人」;平準,均輸則做到了「平萬物而便百姓」。為了保護小農經濟和國家稅源,桑弘羊主張抑制豪強兼並。強調「制其不足,調其不足」,「散聚均利」,「禁溢羨,厄利途」,防止「民有相妨之富」。他認為,實行鹽鐵專賣、平準均輸正是為「絕並兼之路」,使「百姓可家給人足」;「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並行」,「臣富相侈,下專利則相傾」。桑弘羊的理財思想和政策是從維護最高統治集團自身的利益出發的,但在當時封建國家財政因連年戰爭出現危機的情況下,能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制豪強之有餘,因貧民之不足,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民的負擔,這畢竟是一件好事,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從里邊兒或可找到答案
② 華夏衣冠的華夏衣冠與華夏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 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中國北魏】
由鮮卑族成立的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日本】
身著和服的中國革命烈士秋瑾玉照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朝鮮王朝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此外,源於中國漢民族民族服的和服,明治時期的1900年左右,從中國逃亡到日本,進行革命運動的中國運動人士中,有不少人將和服作為漢服的替代品而穿著,作為漢民族抵抗滿洲所統治的清朝的一種象徵。
【朝鮮】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朝鮮王朝中期之後韓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
十八世紀初日本畫家筆下的越南(東京)婦女及小孩。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袞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琉球】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明朝朝貢,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系密切,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仿製福建當時的服飾
③ 關於日本「弁當」文化的資料
日語的「お弁當」,就是外出時攜帶的盒裝飯菜,中文就是盒飯的意思,盒飯也有文化?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國內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終年粗茶淡飯,普通家庭通常要憑糧票和各種副食品票購買食品生計。那時如果學校開體育會或搞海上活動什麼的,中午需要帶飯的時候,那可是小學生們最高興的事情,因為這一天可以改善生活,大家帶的午餐都是從商店買來的麵包,香腸,汽水,糖果等甭提有多高興了。這就是國內給我留下的帶午飯的印象。後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內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帶飯上學上班的人很少,開始盛行吃盒飯了,無論是學校還是政府機構一到中午就有專人送貨上門,有的單位還提供免費午餐盒飯。那時候吃起盒飯來也沒覺得一盒飯菜會有什麼。不就是一盒飯嗎。
後來來了日本,幾年下來發現日本人把做お弁當做一種文化是很執著的追求著。第一次在日本帶お弁當是剛來不久參加一次日語沙龍組織的觀賞紅葉的遠足活動。在日本原則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必須自己解決。我還是按照在中國的習慣,到超市買些麵包等熟食品帶去了。到了中午,我們選擇了一片紅彤彤的楓樹林區停下休息,在紅葉的映襯下,鋪上一大塊塑料布開始午餐。我們和日本人圍做在一起,當我看到這些日本人帶的お弁當時,簡直驚呆了,首先那個盛飯的飯盒個個小巧玲瓏,里邊的內容更讓你賞心悅目看著就有食慾,有壽司,飯團,沙拉還有的將胡蘿卜切成梅花形,還有的根據飯和菜的不同顏色在飯盒內就擺成動物的圖案,簡直就是工藝作品。他們說這些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一想到自己從超市買來的東西,也只能叫做 「干糧」 了 。
(圖片來自網路)
現在國內帶午飯上學上班早就成為歷史了,相比之下現在的日本從幼兒園到學校乃至公司帶お弁當是相當普遍的。在幼兒園里雖然每天都提供午餐,但是幼兒園的老師還是要求每個月有一天必須是由媽媽親手做的お弁當帶來給自己的孩子作為午飯,因為這頓飯從准備材料到製作凝聚了媽媽的全部關愛,目的就是教育孩子懂得母愛,其實帶お弁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媽媽們各顯手藝的大拼比。日本的中學午餐是由指定配餐服務中心提供,所以家長不用准備お弁當。到了高中則要自己解決午餐,兒子上高中3年對我來說可是考驗。因為我只是看過日本人帶過的お弁當,不知那樣的花樣怎樣做出來。第一次給兒子帶お弁當,我就想咱是中國人,就帶咱中國特色的餃子,所以特意包了餃子讓兒子帶去,可是晚上放學回來時,餃子原封不動地帶回來了,兒子說:餃子沒有同學帶的飯好看沒好意思拿出來吃,結果去買了一些東西吃。我這個氣啊,難道我們的餃子就比不過他們的お弁當?兒子一句話提醒了我:要隨鄉入俗。看來我得好好研究研究お弁當了,先是買些書看看,也別說書店裡介紹做お弁當的書就一大排子書架,針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菜單,每一款做法有照片,各種材料,重量,以至營養成分,多少卡路里應有盡有。後來在超市上看到在冷凍專櫃出里有半成品的お弁當出售,將這些材料買回去再加工一下,自己再考慮營養方面的平衡問題就可以作出一盒漂亮的お弁當了。
現在自己每天上班都是帶お弁當去,好處就是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當然我沒有像兒子那樣挑剔,但也是很認真地每天變化著花樣,做到色香味具全。經過一上午的緊張工作,一想到還有一份美味的午餐在等待就感到很愉快。特別是帶お弁當時大家都在一起吃,不管是老闆也好,員工也好,年長也好,年幼也好飯桌上互相交流,的確是一個良好氛圍。我們辦公室有一位年有70的長者,多年來一直是他夫人給他裝お弁當,他根本不知道帶的是什麼,只有吃得時候才知道。有一天他提著お弁當來到桌前,打開抱著飯盒的方花巾,露出那木製的飯匣子,打開蓋子一看,很吃驚地說:哎,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都把目光投向他的お弁當,只見和往日有所不同的是在米飯的上面有五張一寸見方大小的紫菜片整齊排列著,我們看了半天都不解其意,最後還是本人恍然大悟解釋到:「あ、い、し、て、る」 。我們這才明白這五張紫菜的含義就是:愛してる_____愛著你。看來還是人家這老兩口心心相印。難怪日本的家庭主婦們在為自己的孩子,為丈夫准備お弁當時是那樣的考究,這不僅僅是一盒飯,還裝著愛和情呢,這お弁當當之無愧是愛情いっぱい____日語的愛情不是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充滿一片關愛之情的意思。
做お弁當是要動腦子想,還要親自動手做,然後才是一道一道德品嘗,其中包括了食品學,食品加工工藝學,營養學,還有母親對孩子,妻子對丈夫的一片愛心,這就是日本的お弁當文化的內涵所在。
下面轉載一篇文章<<沒想到 日本主婦還有這個絕活>>,看了以後你會不會覺得中午帶飯跟我們以往的印象相去甚遠。
便當名:熊貓愛心小便當
適用對象:家裡有難伺候的大朋友以及小朋友
營養指數:滿
難易程度:應該不是很難吧……
◆ポイント◆
『お弁當は家族の愛情のテイクアウト』ってわかっていても、お弁當作りが初めてのママさんにとっては、「どういうお弁當がいいの?」という不安や、毎日作っているママにとっても苦手な食べ物も全部食べて欲しいという聲をよく聞きます。そんな子供たちはお弁當箱の蓋を開けて、見た目インパクトのあるかわいいお弁當をよく食べてくれるみたいです。
(——小編語:這么可愛的小便當,不吃就是不給面子丫~)
◆コツ◆
その1.お絵かきには、海苔や佃煮を利用!ハサミとカッターでサクサクっと細工を。(利用剪刀作出可愛造型)
その2.いろどりあるお弁當グッズを利用しましょ!カップやバランやタレ瓶など、かわいいものでカラフルなお弁當づくりを。(使用可愛多彩的便當盒及瓶子等小東東)
その3.型抜きを使って、野菜やハムなどをかわいい形に!(利用模具將蔬菜及火腿壓出可愛造型)
その4.そ缶詰や冷凍ものなど市販のものを利用して手軽に!キャラクターのポテトや絵のついたソーセージなども積極的に使うといいですよ。(使用罐頭,冷凍食品以及現成的可愛食品能省時省力哦)
◆お弁當レシピ◆
今回のお弁當の中で一番大きいパンダごはんをまず詰め、カップに入れたポテトサラダ、ベーコン巻、みかんの順で詰めていきます。空いたところにゆでたブロッコリーを入れると中身が崩れず安心です。
日本的稻米文化作者:Miya | 日本文化物語 時間:1年前 | 閱讀:4954次 | [劃詞 ]
日本是稻米文化,二千年前便以稻米為主食。不但用稻米釀酒、製作「煎餅」(米果),也用糯米製作「餅」(年糕)、「團子」(湯圓)。遇到喜事時吃食「赤飯」,供奉神佛時也用「赤飯」。郊遊時帶「お結び」、「お握り」(二者皆為飯團),加上醋就變成「壽司」(壽司)。收獲後的稻草用來做「草鞋」(草鞋)、「蓑」(蓑衣)、屋頂等等。
米果是日本最普遍的糕點,原料是糯米或麵粉,大小約七八公分,有方形也有圓形。再塗上醬油或混入芝麻、鹽,最後用火烤。米果在江戶時代便已普及,種類多得無以數計。
「餅」是年糕的一種,原料是糯米,將糯米蒸熟後,放在臼內,用杵搗成年糕,切成方形再曬干。日本人在元旦當天通常吃烤餅,用火烤軟干餅,直接沾醬油或裹上「海苔」(紫菜)吃,要不然便放在「雑煮」內。
「雑煮」是日本元旦料理不可欠缺的一項湯汁,裡面放魚、肉、根菜類,關東人習慣煮成醬油味,關西人則慣常用味噌(黃醬)調味。這是一道鄉土味很濃的元旦料理,各個家庭的味道都不一樣。
「赤飯」是喜事時吃的,本來是用紅米煮成,後來白米普及,變成在糯米內加入「小豆」(紅豆)煮成。現代日本家庭每逢家人有喜事時,例如女兒第一次來潮、孩子的結婚典禮、親人生產時,都會煮「赤飯」以表慶賀。
「お結び」、「お握り」是飯團、握飯,一般都握成三角形或圓形,裡面放梅子或烤魚肉,外層用海苔包裹。這是日本人郊遊或賞花時最普遍的攜帶食品之一,相當於西方人的三明治。
壽司是日本料理代表之一,也是握飯的一種,於江戶時代完成。壽司的種類也很多,有卷壽司(巻き壽司)、押壽司(押しずし)等等,最普遍的是在握成長方形的醋飯加上新鮮魚肉、貝類。
現代日本人的早餐通常是麵包、荷包蛋、咖啡、牛奶、紅茶,中午吃麵食,晚餐才是米飯。薪水階級人員的午餐在公司食堂、餐廳內吃,小學、中學生則在學校吃「給食」(營養午餐),高中生是帶便當(弁當,盒飯)到學校或在學校食堂內吃。晚餐回家吃西洋料理、中華料理、日式料理。
一般家庭餐桌上的菜餚變化多端,並非每天只吃日本料理,大概是中國菜、西洋菜、日本菜三分鼎足吧。某些西洋菜更被同化為日本味,另有許多隻能在日本吃得到的「洋風料理」。至於壽司、天麩羅那類在外國人看來是日本料理代表的飯菜,通常都在外面餐館吃。
日本古來の食品で、煮た大豆に納豆菌を加え発酵させて作ります。獨特の臭いと、ネバネバした糸を引くのが特徴です。 納豆には「塩納豆」「糸引き納豆」がありますが、私達が一般に納豆と呼んでいるものは「糸引き納豆」の事です。その栄養価は非常に高く、大豆発酵健康食品として世界的に認められています。
納豆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食品,把納豆菌加到煮好的大豆中使之發酵製作而成。納豆具有獨特的風味,能夠扯出黏黏的絲也是其特點。納豆分為「咸納豆」和「拉絲納豆」,但我們平常說的納豆指「拉絲納豆」。納豆的營養價值很高,作為大豆發酵健康食品為世界所認可。
神秘の食べ物
獨特の臭い、ネバネバした糸が特徴の納豆は、日本食の中でも好き嫌いが最も激しく分かれる食べ物と言えるでしょう。 しかしその栄養価は非常に優れていおり、「納豆どきの醫者知らず」という格言があるほどです。 昔は秋から冬にかけて納豆を食べる習慣があり、その時期になると毎日のように納豆が食卓に並ぶため、體力が充実し、病気に対する抵抗力も強くなるので醫者にかかる人も少なくなってしまう、という意味です。 納豆に含まれる成分は、胃ガンの予防・抑制、O-157などの雑菌に対する抗菌作用など様々な働きをします。 また、納豆にしか含まれていない「ナットーキナーゼ」という酵素は、血栓を溶かす働きがあり、脳卒中や動脈硬化にも良いとされています。 この他にもまだまだ全てが解明されていない食品なので、神秘の食べ物とも言われています。
神秘的食物
可以說以獨特的風味、黏黏的絲為特徵的納豆是日本食品中喜歡厭惡最為分明的食品。但是,其營養價值很高,甚至有「納豆季節一臉怒氣的醫生」的格言。這是因為,以前從秋入冬時有吃納豆的習慣。那段時期每天飯桌上都會擺上納豆,所以人體力充實,抵抗力也變強,找醫生看病的人也變少了。納豆中所含成分可以預防・抑制胃癌、O-157等雜菌,起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另外,納豆所獨含的「納豆激酶」能夠溶解血栓,對腦中風、動脈硬化有著很好的作用。此外納豆是種還有很多沒被弄清楚的食品,因此,也被稱為神秘的食物。
偶然の產物だった!?
大豆栽培が中國から伝わった縄文時代終わり頃~彌生時代にかけて、納豆は生まれ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その當時、食物を保存する容器として、ワラを束ねた物を使用していました。 ワラには多くの納豆菌が付著しており、その中で大豆が自然発酵して納豆が生まれ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この他にも「聖徳太子が馬に煮豆を食べさせようとし、それワラで包んだら納豆になった」など起源說は色々ありますが、どれも史実として殘っ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く、推測に過ぎません。 庶民の食べ物として親しま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は江戸時代に入ってからで、「ご飯、味噌汁、お新香、納豆」という、日本人の朝食定番パターンができあがりました。 その後も、専門家によって発酵技術などの研究が進められ現在のように全國的に浸透し、かつ世界からも注目される健康食品として認知される存在になりました。
是偶然的產物!?
大豆栽培於繩文時代末到彌生時代被傳入日本,據說納豆在那時產生。當時,把稻草紮成捆作為保存食物的容器。稻草上附有很多納豆菌,大豆在裡面自然發酵,納豆就產生了。另外像「聖德太子喂馬吃煮過的大豆,用稻草把煮過的豆子包起來就成了納豆」等,納豆的起源說各種各樣,但哪個都不是流傳下來的史實,都只不過是推測。進入江湖時代之後納豆作為食物為平民所喜愛,日本早飯套餐「米飯、味增、醬菜、納豆」產生。之後,專家推進了發酵技術研究的現在,納豆在全國流行開來,並且作為為世界注目的健康食品而存在。
④ 周代文化具體有哪些
西周 西周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西周享國近三百年,這一時期創造的文化亦是燦爛多姿。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第一、「五行」與《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指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金曰從革」,是指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西周時期的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此外,儒家經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其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武術、煉丹、養生、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心理、倫理、軍事、宗教、卜筮、堪輿等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十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據《史記·周本紀》說:西伯被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原來西伯侯在獄中彈琴之餘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內含天地造化之妙、陰陽不測之機。因六十四卦為周文王(西伯)所推演,故名《周易》。周易就是後天易學。《史記正義》解釋說:《乾鑿度》雲:「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因此,文王益卦是一種較早的記載。
司馬遷曾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說文解字》易部解說道:「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八卦由陰爻和陽爻組成,「易」字由上日下月組成象,其象也是陰陽。日為陽,月為陰,是以陰陽的消長、盛衰、變化來闡明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之理。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都是如此。
《周易》內容豐富切如此,是人們了解宇宙、世界的一個通道。是故深得孔子喜愛,孔子為讀它竟然三次磨斷了扎書簡的繩子。「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中國儒家的經典是四書五經,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可見儒家對它的看重。
此外,《周易》還是中國傳統醫學之源,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岳在其著作《醫易義》中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賜,《易》不可無醫」。
《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第二、文字與文學
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金文的文字內容比甲骨文更豐富。從殷商器上的一兩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數百字,記錄了祭典訓誥、征伐功勛、賞賜策命、盟契誓約、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其形式要求庄嚴,穩重,端肅,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禮於器」的禮儀文化的特點。
較長篇幅的西周金文的代表是陝西岐山出土的有近五百字的毛公鼎,記述了關於西周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史實,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陝西臨潼出土的記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衛諸器等器,都載有銘文。通過這些文字,更加豐富了後人關於西周社會歷史研究的內容。
今人容庚《金文編》 收錄了二十世紀五十代以前出土的銅器銘文近三千單字。此後數十年間中國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銅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這就說明西周時期是中國古文字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西周金文形體演變的主要趨勢是線條化。
現存《尚書》中的「周書」和「逸周書」等,就是經過後人選編而保存下來的西周文獻典籍的一部分。這些篇章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復雜,文辭簡練,表現了當時嚴謹的文風。
第三、禮樂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詳細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周代禮樂制,等級森嚴,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所用樂器也不同。如祭祀天神,「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 ;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 ;祭山川,「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 兩君相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來訪使臣用小雅《鹿鳴》、《四度》、《皇皇者華》。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鍾、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單用鼓。鍾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織成肅穆庄麗的音響,加上鼓的配合,確實能造成天子、諸侯「至尊至高」、「威嚴」無比的功效。當時可以看到「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
周代還有采風制度。即通過收集民歌,來觀察風俗和民情,因此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時經孔子刪定,匯成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入樂詩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詩經》中最優秀的部分是「風」。它們是流傳於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附近數省的十五國民歌。此外還有文人創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詩性的祭祀歌曲「頌」這幾種體裁。就其流傳下來的的文字分析,《詩經〉中的歌曲可以概括為十種曲式結構。
西周所用雅樂的歌唱部分均屬於《詩經》中的《周頌》、《大雅》和《小雅》。而《國風》中只有《周南》、《召南》在西周後期用於等級較低的「禮」。清代學者方玉潤在分析《周南·芣苡》一詩時對詩所表現的情形進行了想像性的描述:「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今天,我們只能從文字中去品察其中的節奏和韻律。
周代還興辦了音樂機構「大司樂」,在音樂方面系統的訓練貴族子弟。《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了大司樂教授樂舞的具體內容: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樂》防民之情,而教以和。」 說明《周禮·地宮·大司徒》已注意到音樂對人情志的影響。
《周禮·春官·大司樂》中提到的《大武》,是西周很著名的樂舞,它表現的是周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據《禮記·樂記》記載,《大武》具有很大的規模,它在春秋時期的演出有六段,有歌唱,有樂隊伴奏。它有著結構完整的曲式,在藝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
西周時的樂器有數十種之多,僅一部《詩經》中,就出現了二十九種樂器。不僅有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還有彈弦樂器。根據材料的不同,當時的樂器可分為八類,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史書稱為「八音」 。另外,被史書稱為「鍾鼓之樂」的大型管弦樂隊也在西周時興起,這種樂隊的主要樂器是編鍾和建鼓。這時的編鍾以由先前的三隻發展而為五隻、八隻。陝西扶風齊家村出土的柞鍾,總音域已有三個八度,並基本按羽、宮、角、征、羽、宮的次序排列。
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論已經確立。五聲階名(宮、商、角、征、羽)也已經確立。這時,人們已經知道五聲或七聲音階中以宮音為主,宮音位置改變就叫旋宮,這樣就可以達到轉調的效果。律學上突出的成就見於《管子·地員篇》所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宮音的弦長為基礎,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就得到宮音下方的純四度征音;征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損一),就得到征音上方的純五度商音;以次繼續推算就得到五聲音階各音的弦長。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內十二個半音(十二律)的弦長,就構成了「三分損益律制」。這種律制由於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這樣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發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謂「黃鍾不能還原」,給旋宮轉調造成不便。但這種充分體現單音音樂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續至今。
第四、服飾
中國服飾制度,在周代逐步完善,帝王、諸侯、貴族都依照場合與身份穿著服飾。
周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冕服是男服服飾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主要在祭典中穿著,比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祭祀山川、社稷等,是主要的祭服。但是天子受諸侯朝覲、大婚親迎時也要穿冕服,其服飾主要由冠、衣、裳、蔽膝、革帶、大帶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飾,周代共有九章花紋,即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隆重性僅次於冕服的是弁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的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古代凡是禮服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但有一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被稱為「深衣」。
女服也是與「禮」相合。《周禮·天官》中記載道:「內司服掌王後之六服,禕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祿衣、素紗。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祿衣、素紗。」王後跟從天子祭先王的祭服是「禕衣」。王後跟從天子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的祭服是「揄狄」,是青色衣,畫揄狄紋十二章紋,揄狄羽色亦為五采。王後跟從天子祭群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的祭服是「闕狄」,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狄紋。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是「鞠衣」,也是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王後禮見王及宴請賓客的禮服是「展衣」,也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王後燕居時的常服是「祿衣」,也是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素紗」主要是襯在六服的面,這樣可以顯示出六服的色彩。
可以說,古代的服飾制度與人們的社會禮教是息息相關的。它不僅具有裝飾的意義,而且還是當時人們身分和言行舉止的標志。
科技方面的成就
第一、天文學
西周時,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恆星,在黃道帶和赤道帶的兩側,確定了二十八個星座作為標志,稱為二十八宿。依據這些星座,天文學家來確定天體的位置和許多天象,如日、月食等發生的位置。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節,這比觀測早晚星象以觀察太陽所在位置而定季節的方法要精確。
關於日食的觀測,《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確的記載。所記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這是中國最早的以日月合朔為一月開端的記錄。
中國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是用以觀測日影的土圭,而最早裝置圭表的觀測台是周初在陽城建立的周公測景(影)台(遺跡在今河南登封告成鎮)。表高八尺,圭是與表相連的座子。太陽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冬至的日影則最長。利用土圭觀測日影,就能比較正確地測定出太陽年的長度。
第二、地理學
由於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需要,地圖在西周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如周公在選定洛邑城址時,就事先繪制地圖。《周禮》大司馬的屬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大司徒的屬官有土訓「掌道(解釋)地圖以詔地事」,等等。這些專職官吏各有專用的地圖,說明地圖的繪制已經相當發達。
第三、醫學
西周時,專門的醫學書籍還沒有出現,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多散見於《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山海經》等當時的文獻之中。同商朝相比,此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已有了明顯的進步,對於熱病、昏迷、浮腫、逆產和不孕等疾病已經可以認識,並有了固定的病名。比如《詩經》中就記載了古代一些疾病的病名和癥候,如:瘨(癲狂)、閔(傷癰)、狂(疑)、首疾(頭痛)、噎(氣息不利)、疚(心憂憊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懷孕)、瞽(盲人)等。《山海經》、《周禮》等也分別記載了多種疾病的名稱和內容,如腫瘍、潰瘍、金瘍、瘧疾、疥、癉疽、足腫病、佝僂病、禿頭、胼脅等。
對疾病的診斷,《周禮·天官》是這樣記載的:「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
在治療方面,有人提出了「先味而後葯」的治療主張,即先用食療,再用葯治。同時還提出飲食要與四時季節的變化相適應。周代甚至出現了專管王室膳食的官職「棗食醫」,這說明當時關於飲食療法的經驗已有相當的積累。
此外,針灸、按摩、導引等各種治療方法在這個時期也已有所應用。
雖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迄今並未發現關於葯物的明確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魚來散瘀血和用棗治瘧疾的記載。到了西周、春秋時期,葯物品種增加,人們的用葯經驗也日益豐富。很多文獻中都有關於葯物的記載。如《周禮·天官》中記述了初步對葯物分類的「五葯」;記述了對外用腐蝕葯膽礬、丹砂、雄黃、礐石、磁石這「五毒」的煉制過程。再比如《詩經》中也記載了大量的動植物,雖然沒有明確指明這些動植物的葯用作用,但是許多都是後世所使用的葯物,如芣苢(車前)、藚(澤瀉)、葛(葛根)、薇(白薇)、芩(黃芩)、虻(貝母)、荑(白茅)、壺(葫蘆)、木瓜、棗等。《詩經》中對一些植物的採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記載。
西周時期的人們還認識到,季節氣候的變化與人體健康有一定的關系。當時傳染病被稱為癘疾。《周禮·天官·疾醫》中記載了四時的常見病、多發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周代起專職醫生開始出現,並且有了最初的醫學分科。當時的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各有其編制和職責范圍。食醫負責王室的飲食與配膳;疾醫職責是負責百姓疾病的治療;瘍醫相當於今天的外、傷科醫生;獸醫主要負責動物疾病的治療。
周朝還設立了較為完備的醫療制度,其系統是:醫師一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醫師是「眾醫之長」,掌管國家的醫葯政令,負責王室和邦內疾病和瘟疫的預防和治療;士是治病的醫生;府掌管葯物、醫療器具和會計事務等;史負責文書和醫案,徒專供驅使並看護病人。周朝還設有完整的醫療考核制度和考核標准。據《周禮》記載:「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也就是說,每到年終,醫師們的級別和俸祿要根據他們的醫療成績的優劣來決定。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病歷記錄和死亡報告制度。也就是可以根據病人不同的患病情況進行分別處理,並對其治病過程全程記錄。對於死亡者,還要作出死亡原因的報告,呈送醫師,作為評定級別的依據。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夏商時期,人們已有洗臉、洗手、洗腳的習慣。到了西周,人們對飲食衛生更加重視。人們「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牛脂);夏行腒(乾雉)鱐(乾魚),膳膏臊(豕膏);秋行犢麛,膳膏腥(雞膏);冬行鱻羽,膳膏膻(羊脂)。」 人們還意識到人的飲食口味必須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變換,《食醫》中記載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另外,從已經挖掘出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關於牛欄、豬圈和室內除蟲的記載,這說明殷商時期的人們已開始注意環境衛生,並實行了人畜分離。到了周代,人們使用了如抹牆、堵洞、葯熏、灑灰、掃房屋及用「焚石」投水中消滅水中病蟲害的方法,對此,《周禮》、《易禮》、《詩經》中都有相關記載。
第四、數學
周代很重視貴族子弟的教育,從幼童開始,就要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號稱為「六藝」。數學是其中的一門,可見有關數學的知識已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並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周髀算經》 開頭所舉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傳說是周公提出來的。
第五、生活設施
相傳黃帝時代已有水井,夏代則有「伯益作井」的傳說。早期的水井都是土井,即穿地而鑿。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逐漸發明了井裙、井蓋、井亭等設施。根據出土的殷墟遺址,發現當時已經有了地下排水管道;在周代城廓的遺址中也發現了比商代更為先進的地下水道。
此外,對於如何防暑降溫,周代較之商朝有了新的發展。夏商時代,人們一般冬季貯藏天然冰以供夏日使用。到了周代,人們普遍在夏季用冰來調節溫度,達到「癘疾不降」的目的,而且還設有專門分管用冰的官職「凌人」。《詩經》、《周禮》中都有藏冰的記載,考古挖掘中也曾發現這一時期修建的冰窖和貯存食物的冷藏井。
⑤ 漢字文化中與服飾有什麼關系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商西周
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春秋戰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魏晉南北朝
魏、 西晉時的服裝, 大體沿襲漢制。唯流行褶裝,且多戴當時稱之為小冠的平巾幘。南北朝時,由於北朝處在鮮卑或已鮮卑化的當政者統治之下,故流行鮮卑裝,少數鮮卑族男子多穿圓領或交領的褊衣,著長褲、長靴,腰系裝帶扣的革帶,頭戴後垂披幅的鮮卑帽。各民族長期雜處之後,這種裝束也在漢族平民中普及開來。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化,於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現了峨冠博帶的漢魏「威儀」。這在響堂山石窟的《帝後禮佛圖》浮雕或《歷代帝王圖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唐代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圓形的名鈸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稱均為韃帽。前者在甘肅漳縣元汪世顯家族墓中有實物出土,後者則見於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間施辮線,下身有褶,名辮線襖子,高官貴胄多以納石失(織金錦)製作。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貴婦戴顧姑冠,以木為骨,高三尺許,外包紅絹,上綴珠玉,頂插木枝、翎毛,式樣極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漢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即所謂「南人」的服飾大體與宋代無別。
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飛魚、鬥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清代改著滿裝。官員在袍外所著之朝褂多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區別等級時,除繼續用補子外,還特別重視纓帽的頂子。一品官裝紅寶石帽頂,二品裝珊瑚頂,三品藍寶石頂,四品青金石頂,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親貴及有軍功者,還賞戴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頂戴花翎」為最顯赫的標志。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⑥ 日本的東京有哪些食物
日本人常吃的食物:飯團,手卷(算壽司的一種把,海苔包在外面),天ぶら,肉餅,拉麵,蕎麥面,壽司,沙拉。。。
雖然覺得日本不好吃的東西有很多,但是好吃的也不少喔。
日本的冰淇淋,即使是最便宜的味道也很「正點」,我個人偏好「抹茶味」和「香草味」的,一般的便利店都有售,價格150日元以下。
我不是很喜歡吃「哈根達司」,覺得味道太濃了,雖然有人說哈家的冰淇淋有「質感」,可惜不對我的味。
還有一些專門賣冰淇淋的店,味道也不錯,不過一般一大杯冰淇淋400日元左右。
日本的章魚燒,這個國內也有賣,不過我覺得因為使用的調味醬不一樣,這邊偏甜,所以味道也很不一樣,我覺得還是日本的好吃一些。
日本的天ぶら,雖然是油炸的,但是味道都進裡面去了,加上專用的醬油,還滿好吃的。
日本的巧克力,以及巧克力相關的點心,和冰淇淋一樣味道很「正」。
日本的果汁。日本什麼東西都講究原味,所以果汁一般都是不加糖的,一般味道都很酸很酸酸的發苦,但是因為是原味的,很有營養。
(這里順帶說一下其他很純的食物:
日本的大罐酸奶,糖是另外附加的,雖然味道很純正,但是不加糖很難吃下去!!!
日本的米餅(類似旺旺雪餅),不加糖,只有加了一點點鹽,幾乎沒什麼味道。
日本的酸梅,超極無敵的酸!!!切記,即使說明裡面加了糖,也是吃不出甜味的,可以用來提神醒腦外加捉弄人,哈哈。)
日式蛋包飯味道還不錯,推薦。
飯團我很喜歡吃,壽司也還不錯。
日本的糖果都還滿好吃的,因為味道純,呵呵。我喜歡果汁軟糖,推薦。
最後推薦日本麥當勞的 「エビ(蝦)漢堡包」。蝦餅炸的很嫩很嫩,裡面有很多大蝦仁,強烈推薦。還有薯條也感覺比我在國內吃的好吃,其他的跟國內就沒什麼不同了。麥當勞在日本屬於便宜的食物,日本的普通套餐500日元左右,日本的弁當一般都是600日元左右,拉麵700日元以上,壽司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