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
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
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
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新了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
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貳』 我國哪個朝代的茶葉發展最鼎盛
茶樹出現在大約6000~7000萬年前,被我國古老先民發現、利用和馴化種植,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目前我國有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包括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雲南、廣東等20多個省市,1000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在中國與世界交流發展的過程中,茶葉也被廣泛推廣到全世界其他國家種植。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種植茶樹,其中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孟加拉等國,茶葉種植規模龐大,居世界前列。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我國茶葉種植發展變遷的歷史和現狀,探討未來現代化茶葉發展的道路到底在何方?
明清時期,茶葉種植在宋朝和元朝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擴大。公元1405~1433年,鄭和把茶子帶到台灣,開辟了台灣茶區。從此形成了從雲南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天山東萊陽的廣大茶葉種植區域。清朝時期茶園的面積已經達到了40~46.7萬公頃,茶葉年產量最高達到22.5萬噸,其中有13.41萬噸出口。這是新中國建立以前,茶葉發展的歷史之最高峰。至此,我國主要產茶區基本形成,現代種植茶葉的地區都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大和深耕的結果。
『叄』 宋代時期的宮廷茶文化,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所有最好的東西都是屬於皇帝的。茶是一種純潔而節儉的東西,當老百姓開始喝它的時候,皇宮里雖然偶爾會有,但還沒有把它當回事。唐代有貢茶,陸羽也講過這樣的情況:在國王和貴族的家裡,喝茶都要用24種茶具,還有金玉器皿。唐代出土的茶具相當豪華,皇室自然高人一等。總的來說,唐代宮廷雖然有飲茶的習慣,但在文化意義上並沒有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宋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市民生活富足,文化藝術也達到了頂峰。自宋代以來,茶葉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從上層貴族到平民百姓,無論是皇帝、學者,還是平民百姓。在茶葉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精神在宋朝的發展。宋徽宗所謂的 "盛世清香 "是茶的文人屬性的頂點。茶如何能成為盛世的 "清商"?氣 "是如何體現 "道 "的?
歷史長河中的宋朝並沒有因為國土遼闊而被稱為 "中國",而是以其發達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和哲學成為時代的領袖。宋代的茶既享有高雅的品味,也享有大眾的品味。它不僅是與讀書、繪畫、插圖、焚香並行的雅事,也是每個家庭接待客人和事物不可缺少的俗物。
『肆』 唐、宋時期,茶文化有著怎樣的發展
茶在華夏文明中有著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且經久不息、風靡全球。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茶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陽西下,一把搖椅、一杯清茶,如此靜謐、如此優雅。
茶的清新與獨特,可以使人們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適當慰藉,修其身而撫其心,當茶與人們的心靈產生碰撞與共鳴時,茶道也便應運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們單純所喜愛的一種飲品,它亦被視為一種烹飲之藝,一種修身之方,一種品茶之禮。隨著歷史的長久發展,人們對茶的種植、採取、翻炒、烹煮也逐漸習得良方,因而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徵。當茶的文化特徵被文人所賦予精神與內涵後,華夏也便運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於一體,包羅萬千,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氣息與魅力。
【宋代興盛的茶文化景象】
評價:茶源為茶樹上尤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這其中自然離不開茶的特點以及悠久渾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時茶還能折射著人性中的質朴、平淡、寧靜、脫俗、典雅等特點,這種情懷與華夏人的品格追求與精神內容所交相呼應,進而運生出華夏獨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經過時代的不斷發展,茶不再是一種單純的飲品,它被人們不斷注入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因而,茶不僅承載著古人近五千年來繁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它也映照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禮儀之風。
『伍』 最好的茶出自哪個年代
中國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復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而黃山茶葉在300年前就相當著名了。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中國十大名茶——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熏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嘗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中國十大名茶——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問(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
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占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中國十大名茶——雲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採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採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運銷港、澳地區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中國十大名茶——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辟園圃種茶種葯。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采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准。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
凍頂茶,被譽為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采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但按其發酵程度,屬於輕度半發酵茶,製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台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艷,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中國十大名茶——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博得國際市場的經久稱機,奉為茶之佼佼者。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制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
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後祝壽,贊美茶為〔群芳最〕。
中國十大名茶——蘇州茉莉花茶:
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蘇州茉莉花茶,約於清代雍正年問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據史料記載,蘇州在宋代時已栽種茉莉花,並以它作為制茶的原料。1860年時,蘇州茉莉花茶已盛銷於東北、華北一帶。
蘇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窨者香氣較淡,「優花」窨者香氣最濃。蘇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為烘青,也有殺茶、尖茶、大方,特高者還有以龍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級花茶。與同類花茶相比屬清香類型,香氣清芬鮮靈,茶味醇和含香,湯色黃綠澄明。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1310869.html
『陸』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其實應該是在清末之前。因為那個時候的話,中國的茶文化其實是受到了世界的歡迎的,當時來講的話,中國的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茶葉貿易是中國重要的出口貿易。只是到了清末之後,中國的茶葉出口貿易才被日本印度等國取代。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比較處於興盛時期的,宋代的時候茶文化應該是發展比較完善了,那時候已經有了專門供人喝茶的經營場所了。
『柒』 中國茶文化的巔峰時期是什麼時候
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一窺北宋時期繁華的城市風貌:熱鬧的市井風情,連片的茶樓、酒肆、飯館,拱橋上熙熙攘攘,汴河下貨船穿梭……便知張擇端描繪的這座城市就是今天的開封。開封古稱東京、汴京,簡稱汴,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不變的特徵。開封最為輝煌的時代是在北宋,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產生於那個時代。按照現在GDP去計算,當時北宋雖然人口僅佔世界的15%,但GDP佔到世界的75%。北宋的城市化率已經在30%以上。北宋的儒學、史學、文學事業發達,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優秀文人輩出。當時的開封作為北宋都城,人逾百萬,商賈雲集,富麗天下無,鼎盛舉世驚,是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國際大都會。
當時的開封社會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升華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質條件。此時,品飲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眾,舉國皆崇,茶到此時,方成國飲。「茶興於唐,而盛於宋」,中國茶文化發展歷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稱精絕,上升到無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為當時乃至今日的優雅生活注入了情趣。
一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徵、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據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運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之一。在「兩宋」時期,先後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造茶史的輝煌。建茶入詩,比比皆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鍾,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於他的《建安雪》。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餘,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
宋茶成為國飲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與宋徽宗趙佶密不可分。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於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精製了幾十種貢茶,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不一而足。趙佶喜茶,不僅在於他精於茶事、擅長茶藝,還寫了一本《茶論》,後世稱之為《大觀茶論》,
談制茶之法與點茶真韻。書中說,飲茶有道,首先講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點茶泡茶,還清楚了解制茶的過程與飲茶的香氣效果。在皇帝帶頭下,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所處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超過30種,其中不少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成為中國茶文化著述中的寶貴遺產。
二
宋代的飲茶之風繼唐之後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宋代開封城內遍布茶莊、茶肆、茶館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都描述了東京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宋代茶館十分重視擺設,有的懸掛名人字畫,有的則放置鮮花、盆景,很注意環境的優美。《夢粱錄》在記載當時的茶館時說:「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從皇宮、官府的歡宴到親朋之間的聚會,從各種場合的迎來送往、交際應酬到人生喜慶的禮俗,無處沒有茶之清風洋溢、香氣飄拂,鬥茶、茗戰更是情趣盎然、格韻高雅。茶道興,茶宴盛。鬥茶之風濃烈,講究茶優、水質、器美,茶以新貴,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選團茶碾細末入盞,注沸水攪動,茶湯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盞無水痕為絕佳,水痕先出者為負。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間有茶農、百姓的世俗鬥茶;高僧愛鬥茶,寺院有佛教僧侶的禪門鬥茶;名士好評水,官宦有詩人墨客的文士鬥茶。隨著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僅把分茶做到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宋代的茶館,經營靈活,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和夜茶。據《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時開封有「每五更點燈」的早茶館。服務項目除供應茶水外,同時也供應湯水茶點。除了茶肆、茶坊、茶樓在固定的地方專門賣茶水等諸種飲料外,北宋開封至夜半三更還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南宋時杭州則在「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為深夜仍在活動、遊玩的吏人、商賈或市民提供飲茶服務。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
宋代的茶風、茶道盛行天下,開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葉經濟約占當時財政收入的5%。宋代的飲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響到日本、韓國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約是在平安時代之前。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茶是由當時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帶回日本,並首先在寺院推廣開來的。與中國茶異曲同工,日本茶也經歷了由葯用至飲用的過程。被尊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由宋朝攜回茶籽,並分送築前背振山等,分植於宇治等地,並將宋朝禪院吃茶儀規完整地帶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圓爾辯圓入宋求法,並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襲自中國宋代茶道。
宋代的鬥茶和「茶百戲」就是中國茶文化的傳奇。鑒於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民族馬匹的工作。馬匹是重要的戰備物資,北宋朝廷設置了茶馬司便於朝廷控制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茶文化的推廣,並由此逐步產生了專供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黑茶(邊茶)。
中國茶從葯用、食用演變到後來的飲用,不僅使用價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圍繞茶的飲用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沖泡」,則分段成為古典之飲、浪漫之飲、自然之飲、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稱為中國茶文化的巔峰。
今日之開封,宋風浩盪,古韻猶存。文化產業繁榮興盛,文化項目精彩紛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節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節兩大全國性節會,成為傳承和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品牌和載體。當你來到開封,走一步都是文化,聽一聲都是傳奇,看一眼都是美景,傳承歷史和文明的宮廷文化、府衙文化、書畫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從繚繞迴旋的茶煙芬芳中,再度物化為皇廷的盛宴、飲食的精絕、官瓷的細膩、汴綉的柔潤、木版年畫的鮮活和書畫的禪境,能讓你身臨其境感受厚重的歷史,體驗唯美的文化。
『捌』 南朝北朝茶文化各有什麼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特點
我國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但是每一個朝代的飲茶文化都有所不同,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與飲茶習慣,下面就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特點做一介紹。
一是出現以茶養廉示儉
兩晉時代,「侈汰之害,甚於天災」,奢侈荒淫的縱欲主義使世風日下,深為一些有識之士痛心疾首,於是出現了陸納以茶為素業、桓溫以茶替代酒宴、南齊世祖武皇帝以茶示簡等事例。陸納、桓溫等一批政治家提倡以茶養廉、示簡的本意在於糾正社會不良風氣,這休現了當權者和有識之士的思想導向:以茶倡廉抗奢。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陸納以茶待客的故事。東晉陸納有廉名,任吳興太守時,卓有聲譽的衛將軍謝安有一次去看他。對於這位貴客,陸納不事鋪張,只是清茶一碗,輔以鮮果招待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為叔父小氣,有失面子,便擅自辦了一大桌菜餚。客人走後,陸納讓人揍了侄子40 棍,邊揍邊說,你不能給叔父增半點光,還要來玷污我儉朴的家風。陸納認為,客來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禮節,同時又能顯示自己的清廉之風。
另一則故事說的是劉琨用茶解除孤悶的事。其時晉室內訌,天下大亂,北方匈奴乘虛而入。劉琨眼見喪師失地,國無寧日,心中十分苦悶,惟常以喝茶解悶消愁。當時在北方邊地堅守的劉琨曾在一封給他侄子南兗州刺史劉演的信中說,以前收到你寄來的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當我感到煩亂氣悶之時,卻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來消解,因此你可以給我買一些好茶寄來。
到了公元5 世紀末期的南朝,齊國的齊武帝蕭賾在他的遺詔中說,我死了以後,千萬不要用牲畜來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餅、水果、茶、飯、酒和果脯就可以了。後人對此評價說是齊武帝慧眼識茶。從周武王到齊武帝,茶先後登上大雅之堂,被奉為祭品,可見人們對茶的精神與品格,早就有了認識。
二是茶開始進人宗教領域。
道家修煉氣功要打坐、內省,茶對清醒頭腦、舒通經絡有一定作用,於是出現一些飲茶可羽化成仙的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在《續搜神記》、《雜錄》等書中均有記載。當時人們認為飲茶可養生、長壽,還能修仙。南北朝時佛教開始興起。當時戰亂不已,僧人倡導飲茶,也使飲茶有了佛教色彩,促進了「茶禪一味」思想的產生。
三是茶開始成為文化人贊頌、吟詠的對象。
魏晉時已有文人直接或間接地以詩文贊吟茗飲,如杜育的《荈賦》、孫楚的《出歌》、左思的《嬌女詩》等。另外,文人名士既飲酒又喝茶,以茶助談,開了清談飲茶之風,出現一些文化名士飲茶的逸聞趣事。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茶飲已被一些皇宮顯貴和文人雅士看作是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志向的手段。雖說這一階段還是茶文化的萌芽期,但已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玖』 古代哪個朝代茶最興盛,唐還是宋
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制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另一原因是當時的氣候是最溫暖的一個時期,有利於茶葉的生長和發展,唐代中期後,隨著茶業的發展,使茶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和一門獨立的學問。
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於唐朝後,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鬥茶的興起。鬥茶又稱為「茗戰」,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量的優劣。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鑒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鬥茶的藝術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三、涌現出一大批文士茶人和茶書。宋代著名的文士很多,如:丁謂創制龍鳳團茶並撰寫《北苑茶錄》三卷、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翁,江西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福建省武夷山度過,後人將他視為儒學宗師。他把建茶的本質升華到了「中庸之為德」的哲學高度去認識,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中庸為德,其至矣乎」。朱子將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賦予了建茶,這是他對陸羽《茶經》中提出以「和」為哲學基礎,以精行儉德為道德觀核心的中國茶道的深刻理解和生動闡述。
『拾』 茶文化在哪個歷史時期發展至高潮為什麼
唐朝發展最好
1、大唐時期國力最強,地位高
2、大量唐朝物品,文化出口,促成文化交流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