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貳』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叄』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對於這道題不同學者似乎有不同說法。
歸納一下大概為2種。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繫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幹」的和諧統一關系。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當然,由於貴「和」持「中」的觀念說到底是一種否認斗爭、排斥競爭和簡單協同的道德;貴和持中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它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處事中庸,求同存異,維護集體統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肆』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哪些主要特徵
主要特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服務人民、科學與學習、誠信、法治、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麼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4、為什麼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1)必要性:
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2)重要性:
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推進當代文化建設、創新時代精神的客觀要求。
⑥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1、中華民族精神概念: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2、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內容:
中華民族精神猶如民族思想脈動的主旋律,這個主旋律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情況下會形成或悲壯慷慨或昂揚激越的不同樂章。
例如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這些不同樂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體表現,又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伍』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而其中「孝親尊師」則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根本救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本書強調「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提出弘揚中華美德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確實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5)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陸』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6)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柒』 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什麼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謝謝,請採納哈!
『捌』 關於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 (1)什麼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 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志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在種種考驗面前沉淪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撓的奮斗中奮起。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等,都體現了共產黨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後所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集中體現。
③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新時期(改革開發以來):「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搶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求知精神、科學精神、服務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大大增強。
『玖』 中國的民族精神是什麼
中國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和諧守禮、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上講,和諧統一、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從中國新文化的意義上講,民主科學、實事求是是先進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
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
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勤勞勇敢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雖然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和政治宣傳,並非人類學社會學里的民族。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背景、大前題下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歷史卻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民族是一個歷史性的民眾概念。因此民族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自然性的,如同人們所說的被「大地」和「鮮血」所規定。民族必須寬廣地理解為文化性的,這就是說一個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鑄造的。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個民族就表現為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斗精神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拾』 中華民族5000年來傳承不變的精神是什麼
中華民族5000年來傳承不變的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於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