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維吾爾族服裝、飲食、文化50字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維吾爾族服飾: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❷ 維吾爾族的相關知識
維吾爾族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❸ 維吾爾族的人文文化並與蒙古族作比較。快一點求求你們了。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業;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居民;以綠洲灌溉農業.
蒙古族:阿爾泰語系;信奉藏傳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愛賽馬;
維吾爾族:阿爾泰語系;信奉伊斯蘭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維吾爾族人民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長期在民間流傳;
蒙古族:牧區住圓形穹廬頂的蒙古包,穹廬頂已成蒙古族建築標志;其特殊服飾主要有:首飾、長袍、腰帶、靴子.長袍稱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翹起;以羊、牛肉奶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蝦、蟹、魚、海味等食物;
維吾爾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築,屋頂平坦,開天窗.室內砌實心土炕,大門忌朝西開;男子穿長袍,婦女多穿西式短上裝和裙子,或穿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愛戴四楞綉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饢.「抓飯」是民族風味甜飯.夏季多吃瓜果,節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是維吾族的自稱,是「團結」或「聯合」的意思.歷代史書上的「袁紇」、「韋紇」、「回紇」「回鶻」都是維吾爾族的不同音譯.
❹ 維吾爾族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傳統
男女都愛戴花帽,婦女用各種天頭巾包頭。人人都愛跳舞,都愛聽維吾爾音樂。男人見面會右手撫胸說一句「阿薩拉姆艾利空」(願真主賜給您幸福平安),問候對方。被問候的人也會回一句「我艾利空姆艾薩拉」(願真主也賜予您吉祥平安)。然後兩人會伸出雙手握手並且用維吾爾語互相問好「亞合西木塞Z」(您好嗎),請注意一定是雙手才是最禮貌地。維吾爾族人對婦女有特別的保護,所以漢族男士一定不要去和婦女握手。也盡量不要和婦女說話。說了她們基本也聽不懂,所以盡量和她家裡的男士交流。音樂方面,有熱瓦普,彈撥兒,手鼓。。。還有維吾爾族留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十二木卡姆」,可以去了解一下。
❺ 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手鼓舞
補充:
維吾爾族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
維吾爾族服飾: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維吾爾族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
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人死後凈身並用白布裹身,用移屍木匣抬到墓地入葬。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煙;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喂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維吾爾族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青壯年婦女一人在家時忌外人進去;新婚夫婦的洞房忌隨便闖入;見到門上掛有紅布條,表示婦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內;不要和婦女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忌光著上身,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到別人家裡去;忌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邊、墓地、清真寺周圍和果樹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臟水;禁止攜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豬圈、廁所,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許從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澇壩內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後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內;北疆地區,禁止在長輩面前講詼諧或揶揄的語言。
❻ 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飲食文化——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喜歡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飯(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蘿卜等做成)、饢(特製火坑中烤出的面餅)、拉麵等。飲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磚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飯:
原料為大米、羊肉、蔥頭、胡蘿卜和植物油。先將羊肉放入鍋用清油炒,稍後放入蔥頭、胡蘿卜絲,加鹽、孜然等佐料後一起炒,加適量水,再將洗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用文火燜熟。
烤羊肉串:
最常見的一種製作方法是,將上好鮮羊肉切成大 小均勻的薄片,拌以蔥頭未、黑胡椒,腌制約半小時,穿於鐵扦 (或木簽)上,在特製的烤爐上烤,並上下翻動。快熟時,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適量的孜然粉、精鹽和辣椒粉。其味咸辣、孜然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時忌用明火。一般以優質無煙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時,點燃炭火,稍後待煙盡火旺時,再將 羊肉串架在烤爐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製作方法是,選用肥羊,宰殺後剝皮,去其內臟及蹄,用一根釘有大鐵釘的特製木棍貫穿羊身,並將羊脖子卡在鐵釘上,然後用麵粉、雞蛋、精鹽、姜黃、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調製成的汁均勻塗遍羊身,放入專用的饢坑中,蓋口燜烤約1小時左右即熟,全羊呈黃色。
薄皮包子:
將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蔥頭未、孜然粉、精鹽、胡椒粉等佐料調製成餡,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麵皮,上籠蒸熟, 晶瑩透亮,常與抓飯一起食用。
饢:
饢是維吾爾族餐桌上的必備食品,其種類達50多種。呈圓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同時根據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蔥頭、雞蛋、植物油、黃油、牛奶、鹽、冰糖等原料,有發面和死面兩類。烤饢的爐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號水缸打掉底部,倒過來, 四周用磚壘齊。烤饢時,先點燃木柴或煤,待煙出盡,坑內到達一定溫度時,往坑壁灑少量鹽水,將生饢貼於坑壁加蓋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饢:
中間薄邊厚,中間有許多花紋,直徑30厘米 左右,大的可達50厘米,為饢中之最。
「托喀其」饢:
直徑約5厘米,厚約1厘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來脆酥可口,為饢中最小者。
「格爾黛」饢:
亦稱「窩窩饢」,厚約5厘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內酥。
「西克曼」饢:
將冰糖水均勻地塗在饢的表面,烤熟後結有透亮的冰糖晶體,甘甜酥脆。
「果西」饢和「果西格爾黛」饢:
意為肉饢和「肉窩窩饢」。其製作方法是, 將鮮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蔥頭未、精鹽等,摻進發面和勻,烤 制而成。
「喀克瑪」饢:
死面,和油。一層面塗一層油擰在一起, 擀薄後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點,久放不變質。
拉麵:
亦稱拉條子。用麵粉和面,拉製成圓條狀,並由此而得名。做拉麵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兩個環節。和面時要放適量的鹽水,對用鹽量的把握直接影響到拉麵的質量,所以要恰到好處。技術成熟的廚師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幾公斤面。拉麵常用的配菜是過油肉、青椒炒羊肉、圓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麵:
炒麵的製作方法是將和好的面揪成約兩厘米見方的面片下鍋過水,或把過水的拉麵切成3—4厘米的小段,和羊肉、蔥頭、西紅柿、青椒等爆炒,其風味與拉麵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將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狀,配以蔥頭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調製成餡,用擀成很薄的死麵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後其色澤黃亮,肉嫩味鮮。
36》彝家傳統名吃精粹
彝家餌塊:
「雲南十八怪,粑粑當餌 ,雞蛋拴著賣,背著娃娃談戀愛……」每當擔及餌塊,不由自主地便會在耳邊回響起彝家小孩常掛在嘴邊的這個順口溜。餌塊是雲南彝族普遍喜愛的食品。每當農歷歲末,家家戶戶都要挑選最好的大米或糯米,淘洗浸泡後,用甑子蒸熟,然後放到碓中舂細如泥團狀,再用手揉捏為長方、橢圓、扁圓等形狀,食時切成長條薄片,即為餌塊。曾有「門換新聯戶換米,還舂餌塊備香廚」的詩描繪彝家人在歲末備米舂制餌塊的生活畫面。
彝家餌塊汔法很多,為適應不同口味的需要,可將餌塊切片或切絲,採用燒、煮、炒、鹵、氽等烹制方法,製成花色品種繁多、口味各別的餌塊。將鉺塊切為4毫米厚的小方塊,配上安寧蔥白、宣威火腿等配料,調以醬油、精鹽、味精,再用熟豬油炒熟,即成炒餌塊。味美雋永,食後認人久久不能忘懷。春節期間或清明時節,別具風味的炒餌塊是雲南彝族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煮餌是雲南彝族所普遍喜好的又一種吃法。餌塊切成細絲後,用沸水稍燙後便盛入碗中,然後澆入雞鴨湯或骨頭湯,或澆上以豬、牛、魚等肉加工成的各種臊子,即成花樣繁多、風味各異的「粑肉餌塊」、「炸醬餌塊」、「鱔魚餌塊」。還可做成以清淡、素凈、味鮮見長的雞 、豌豆尖、烤鴨等餌塊,葉綠湯清,湯味純正,食之備感清馨適口。在彝族民間,還有用食糖配上炸麻花和自釀甜白酒,製成如「麻花餌塊」、「甜白酒餌塊」等獨具彝族飲食風格和習慣的特色餌塊。若把壓製成片的餌塊放到栗炭火上烤成焦黃色,然後塗上芝麻醬,再夾上幾片鹵牛肉或油條,吃起來更是酥脆香甜。
路南乳餅:
具有獨特風味的雲南路南乳餅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制的風味食品。它以便於貯存、細嫩潔白、營養豐富、鮮香酥美的特點,成為彝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名吃。路南乳餅是把山羊奶擠出來煮熟,加酸槳水點制,排出酸水之後整形而成的。外形極似白色豆腐塊。乳餅的吃法,隨著烹調技術的不斷發展日益增多。用蒸、燴、煎、炸等多種烹調方法,可烹制出口味有別、形美色鮮、琳琅滿目的各種佳品。蒸乳餅,把乳餅切成薄片,中間夾上火腿肉,放在碗里加適量清水,配上調料,放在甑子里蒸熟後即可取出食用。燴乳餅,把乳餅切成方塊,配上作料後備用。然後在炒鍋里放油置於火上加熱,放入薑片、蔥花煸炒,待薑片、蔥花炒得發出清香味後,再把乳餅放進鍋里炒幾下,加適量的水煮熟後盛碗食用。煎乳餅,將乳餅切成片,放到油鍋里煎,油不宜過多,也不宜煎得過火,取出來放上精鹽或用辣椒、蔥、醬油配製成的蘸水蘸吃。炸乳餅,將乳餅切成方形,放在油鍋中炸,待乳餅炸黃、炸脆後取出盛在盤中,放上調料,即可食用。
威寧蕎酥:
自古以來,蕎麥是彝家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和慣於食用的主食,在彝族包含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時至今日,各類營養豐富的蕎麥製品仍同彝族人民相伴。在彝家山寨,無論婚喪喜事,逢年過節,還是宗教活動,飲食祭祀都離不開蕎麥食品。彝族人民熟制的蕎麥食品有「千層蕎餅」、「蕎年糕」、「蕎涼粉」、「蟲薺餅」、「蛇蕎餅」、「蕎麥飯」等多種。而以清香甜酥著稱的貴州威寧蕎酥為最上乘。
威寧蕎酥是貴州彝族的傳統名囑點心。約5千克一個,是用蕎面、紅糖、菜油、小豆、芝麻、玫瑰、瓜條等原料精製而成的帶餡糕點。有扁圓和扁方形兩種,正面刻有花紋,色澤金黃,具有清香甜脆,美味獨具的特點。據說這種點心早在明朝初年就已負盛名,傳說是由明代貴州彝族女士司奢香的廚師丁成久創制的。始為專供土司奢香夫人食用,上刻有九龍捧壽的圖案,曾在朱元璋生日時進獻,被列為貢品之一。後來才慢慢變為民間大眾的食品。
墨江麻粹:
彝家人都喜食用糯米為原料烹制而成的各類食品。墨江麻粹是雲南墨江彝族春節來臨吃年飯必不可少的傳統儀器。墨江麻粹,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是按一定的比例配上甘蔗、紅芋、紅薯、紅糖和一種叫山豆根的原料加工製成的。其製作方法是,把以上原料搗爛,然後取其汁拌入蒸熟的糯米飯里,將糯米舂成糍粑,趁它還未乾硬前,按人們的喜愛,做成綉球、燈籠、金魚、小狗,小貓、小兔等等各種形狀,用線穿成串兒,然後晾乾儲備。食用時,取下放入滾油里炸至金黃色時撈起,根據喜好可放鹽或糖,拌均勻後例可食用。入口香酥甜脆。
石烤粑粑:
彝族石烤粑粑是獨具風味的,它的烹制方法特殊。在烹制時,將石頭燒燙,再將用水調好的糊狀蕎面或麥面均勻地倒在石板上,片刻便成石烤粑粑。若喜食香脆一點的蕎餅,可將餅的兩面多烘烤一會兒,呈徽黃狀即可。若有蜂蜜,塗些許在餅的兩面,吃起來更是香脆甜味。
所莫(炒麵):
彝家人喜食的一種食品。凡外出勞耕打獵,或遠出訪親會友,炒麵必是彝家人常攜帶於身的干糧。燕麥炒麵、大麥炒麵和玉米炒麵是涼山彝族慣於烹制的3種炒麵。炒麵以其味道香美,攜帶方便,食法簡易,易於消化而受到彝家人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年邁而無法食用硬食的老或尚未長齊牙齒的小孩,炒麵便成了他們的飲食佳品。
在涼山彝家人的飲食意識中,炒麵佔有重要的地位。大凡嫁出去的女兒回家探望父母,若給雙親帶點炒麵和雞蛋,會被認為是最孝敬的女兒。因此,在涼山彝語里,炒麵和雞蛋成了子女帶送食用禮品孝敬父母的象徵和代名詞。
炒麵的製作方法是,將燕麥(或大麥、玉米)炒熟炒香,冷卻即磨碾成粉即成。食用時,取些許炒麵裝入碗中,加涼水 勻即成。多加水可調製成粥解渴,少加水則可調成炒麵饃狀充飢。
❼ 維吾爾族的文化節有那些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准備節日食品。[3] 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❽ 維吾爾族的文化瑰寶是什麼
十二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
木卡姆歷史淵源流長,背景廣闊而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無論「木卡姆」在名稱學上有何含義,它只表示經過規整的某個音樂套曲的專用名稱。從16世紀開始,在音樂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絲)等人的引導下,經過眾多民間樂師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終於形成現在的規模和樣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第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等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 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每個木卡姆配上那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色彩斑斕、朗朗上口、輕松活潑、便於演唱的古典詩詞以及格則勒(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生機勃勃。尤其是維吾爾詩詞中那最富韻味的格則勒的十八種格律更使木卡姆樂曲顯得新穎而別致。從而使文化寶庫中的這顆無價之寶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❾ 維吾爾族的文化是什麼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維吾爾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 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維吾爾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路多樣、色彩鮮明。
維吾爾族人十分講究衣著打扮,男子傳統服裝為條絨無領黑色或花條布袷袢,黑長褲。腳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區則穿氈筒。腰系質地不同的方形腰帶,維吾爾語稱「法嗒」,頭戴小花帽。女子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穿色彩絢麗、圖案別致的艾德麗斯綢寬袖連衣裙,外罩黑色金絲絨對襟綉花小坎肩;
維吾爾族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魯番人叫「伯克」,維吾爾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貴客佳賓的珍貴禮品。吐魯番花帽與新疆其他地區的花帽形制、花紋、色彩有明顯不同,其主要特點是紅花綠底,大花底空小,顏色紅火鮮艷,鑲黑色絨布邊,這種花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用珍珠串成圖案的「瑪勒江伯克」,高雅華貴,受到文化藝術界女士們的青睞,而宗教人士則喜歡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賽勒布西吐瑪克」。在城市,吐魯番男子常戴短沿硬殼圓形鴨舌帽,知識分子則喜歡戴做工考究的禮帽。
在吐魯番農村,許多維吾爾族群眾喜歡穿套鞋,維吾爾語叫「喀拉西」。這是一種用橡膠製成,穿著衛生,既保暖,又能保護皮鞋壽命的短腰膠鞋,無論是做禮拜還是做客,只要脫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實用、衛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為圓頭,為一般人所喜愛;「買塞喀拉西」為尖頭,則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歡迎。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❿ 維吾爾族文化
長發的問題,我覺得依各人所好而定,沒有什麼普遍性的,就像其他民族中也有人喜歡留長發,有人就喜歡短發,多以這種問題無法蓋棺而論,至於漢語的問題,生活在北疆的維吾爾族同胞基本都會普通話,南疆特別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同胞相對來說漢語水平較低,因為南疆百分之90都是維吾爾族人,所以環境導致漢語使用率不是很頻繁,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南疆的越來越多年輕維吾爾族同胞也掌握了漢語,打個比方,就像你去廣東,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而上了年紀的人基本上不會說也聽不懂普通話,但是隨之時間的流逝教育的普及,全國普及普通話只是時間問題,打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