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閩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閩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27 16:18:20

A. 閩南人的發源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有兩個版本的說法:

一: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 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 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五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江蘇,浙江的溫州,台州等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

B. 閩南語的起源地

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由於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的漢人分別在西晉時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規模南遷至福建閩南,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後來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I];3、無輕唇音[v]、[f];4、有韻尾[-m]、[-p]、[-t]、[-k];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秦漢及其以前中原

漢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彙、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使用閩南語的區域,主要以福建閩南地區的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區域以及閩西龍岩地區為主。另外,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通行著近乎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其中,通行有於台中、台北的閩南語,稍偏於泉州腔;流行於台南、高雄的閩南語,則稍偏於漳州腔。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新加坡、菲律賓、馬來、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區也使用的語言也屬於閩南方言。
知道閩南語是唐朝和北宋官方語言的人很多,但知道閩南語還是商朝官話的人就不多了.
漢民族的文化是三千年前,即商代(B.C.1765~B.C.1122)時發展出來的,商朝是甲骨文的開始,也是漢字的開始,更是漢文化的開始,換句話說是中國歷史的開始.
今日的閩南語,即是河洛話所延伸發展出來的,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周武王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

C. 福建簡稱「閩」字的由來

“閩”這個字的起源就是遠古時期生活在福建一帶的閩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習慣於將蛇稱之為大蟲,於是便有了門中有蟲的“閩”字。在還未實現統一的先秦時期,南方沿海一帶生活著諸多部落,這些部落被統稱為百越。這百越之中有一個閩越族,這個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現在的福建。福建一帶多山地,所以蛇蟲比較多,故而閩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圖騰便是蛇。

關於福建省的簡稱“閩”這一字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後這一字便與福建結下了不解的淵源。福建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不少與蛇有關的風俗習慣,比如說供奉著蛇神的蛇王宮廟。除此之外,福建人還將對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閩劇之中,名為《花鳥記》的閩劇就是根據蛇郎君這一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的。

D. 閩南話的源頭是哪裡

閩南話的源頭是早期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混合侗泰語族的吳語) 搜索「上古漢語配音封神榜
網路搜索「中古漢語」視頻,中古漢語和閩南語文讀大多一致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范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系;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台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台片的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一提到閩南話的代表語,大家都會說是廈門話,從今天來講,確實如此,但從閩南方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閩南方言的標准音卻有一個演變過程。
閩方言,又稱閩語,俗稱「福佬話」。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可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其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閩方言當屬閩南方言,其被稱為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八大方言指北方語、吳語、粵話、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贛語、湘語)。不僅包括福建省內以泉州、漳州、廈門三市為中心的各個縣市,而且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E. 請問閩南話起源於哪裡屬於哪種文化

閩南話的起源: 起源於中原,屬於傳統文化
閩南話是什麼語言呢?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跨越海峽,到了台灣。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話」,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准音,如今讓我們受用不盡的閩南話經典不是別的,下是《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以及唐詩等民族智能的結晶,其中的《論語》,蘊含著極豐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話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由曰本留學生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曰本而沒用至今,今天曰本人誦讀佛經,呤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話漢音誦讀佛經,呤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話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話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了。
把閩南話作為漢語的參照系。
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介紹,閩南話里包含著許多古漢語的成分,不管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這方面,有關專家作了比較充分的比較。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古漢語中通常是指鐵鍋,閩南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的發音、詞義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沒有閩南人這么方便。
李教授說,從古漢語演變、進化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話也有深刻的關系,如果能抓住閩南話的特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從正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聯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義、詞義。現在這種方法被淡忘甚至拋棄了。很多人以為方言會干擾漢語的學習,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比如你不懂或不講閩南話,但你的普通話也未必就很標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老師善於進行方言與漢語之間的對比教學,拒絕了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漢語為表達主體的,但同時也包含著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優秀文化特徵。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

F. 閩南地區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1、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

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在舊社會的時候,一般是年底地主犒賞長工。

2、中秋博餅(農歷八月十五)

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

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要關燈,搶月餅。該習俗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

3、柴頭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

柴頭會是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和日用品的銷售會,是福建省民間較大的盛會之一,源於太平天國運動時。

縣衙不準農民進城時攜帶凶器和鐵器之類的東西,只能攜帶竹竿柴棍等,當地農民為了反對奴役壓迫和抗捐抗稅。

而在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歷二月初六組織的一次起義,人們手持木棍、扁擔、竹叉等沖進縣衙,最後以起義勝利而告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次勝利,便定於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舉辦柴頭會。

4、冬節搓丸(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

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5、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G. 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文化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7)閩文化發源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1、閩南地區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民營工業發展尤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現出恆安、達利、安踏、金龍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2、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方言,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習俗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

3、閩南文化源遠流長、開闊包容,其隨閩南鄉親在世界各地傳承流布,不僅成為閩南子弟的精神家園,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H. 福建為什麼簡稱閩

福建閩字來源。"史記″和"吳越春秋″里"閩″因東南門周易八卦方位為蛇,蛇在門中為閩,這就是閩之來源。春秋時,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導的。"閩″字包含至高的道家文化,內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諱的龍自居。古文龍蛇同歸蟲類,東南門是龍蛇之地,龍在門中也是閩。吳越同處閩地,吳閩是以龍自居,最後滅亡,此閩歸越。公元前537年—前496年,春秋戰國時,吳王闔閭曰"欲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無獨有偶,越國君臣也有類似想法。越大夫范全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立蛇門,蛇在門中為閩,立閩以制敵國,這就是閩越的開始。春秋時越國,就是福州的閩。春秋時會稽〔今紹興〕和福州本為一地。非越之旁支。福州就是大越之國,閩也。古稱閩越國。蛇在門中,就是"閩″。閩,東南越,蛇門」。從戰國開始越國首都已遷住福建福州古稱閩中。古越地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之越地,戰國前福州古七閩之首都,福州因位處東南之中,也是七閩之中,故自古稱閩中,閩中是福州專用詞。 七閩周朝服國之數,戰國前,古七閩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地,連綿數千里之河山,原七閩之故土。

閱讀全文

與閩文化發源地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