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我們要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融相通。要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深入挖掘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貳』 如何傳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叄』 怎樣制定調查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計劃
1、最好先翻閱家鄉的地方史志,節選出重要部分;
2、結合史書,按時間列出發展軌跡;
3、然後對一些遺址或名勝進行現場考察;
4,、結合上述材料按時間編制家鄉歷史沿革;
『肆』 怎樣弘揚家鄉文化
這個是個比較寬泛的問題,這得根據您家鄉的具體情況而定哦~
1.您可以全面了解您家鄉的文化特點,制定一個您最想推廣的點,或設計一套方案。
2.具體推廣的形式可藉助互聯網,同時配合線下活動。線上活動可通過公眾號、微博、朋友圈等發布,線下可根據您選定的文化內容組織相應活動。
3.若預算充足,可與當地傳媒相關公司合作,加強推廣力度。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伍』 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
首先,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要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什麼樣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我們知道,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認識,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優秀的部分甄別出來進行傳承。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樣,它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是傳統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如文化典籍,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後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魂」。這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時,要對傳統文化的這兩個層面進行區分,搞清楚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載體,不至於一提起傳承傳統文化,就僅僅想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戲曲,恢復傳統節日等等,而忽視了我們傳統的自然觀、天人觀、倫理價值觀等等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要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之「體」,更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魂」。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首先明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指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礎上,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發掘、闡發,使它們進入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化為我們精神的血脈,指導我們的實踐生活;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進行整理、保護,使它們得以延續和傳承,使當下的人們擁有進入傳統的現實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還應考慮為什麼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者說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我們僅僅是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還是為了解決當今中國甚至人類世界中存在的問題而傳承傳統文化?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固然必要,但傳承優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參與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為解決現實中的中國乃至人類世界的問題提供啟示,而不是讓它進入歷史博物館供人瞻仰,告訴後人我們曾經擁有這些東西。傳統要成為活的傳統,它必須與當下生活中的問題發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中國的現實,分析當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確立文化建設的方向,根據文化建設的方向,來反觀中國的傳統文化,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為解決當下問題提供啟發和思路。我們知道,在當今世界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生態環境危機,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貧富加劇等等。面對現實世界中的這些問題,我們的黨先後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該考慮能否為解決或改善現實中的這些問題,能否促進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啟發和思路。當然,研究中國當下的「現實」,不僅指研究當下的生活世界的現實,還指研究當今中國的文化現狀的現實,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當今的文化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更好地判斷我們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另外,關注文化現狀的現實,也包括關注當下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在文化開發、文化保護、文化園區建設和文學經典改編中出現的一些失誤等。對於這些文化現實的關注,可以避免在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繼續走一些彎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傳承什麼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後,面臨的一個最現實、最艱巨的任務也就是怎樣傳承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我們前面提到,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但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並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文化遺存、傳統藝術、傳統技能、傳統節日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載體之中。我們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憑空進行傳承,而是要藉助各種文化形式。雖然各種傳統的文化形式都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但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顯現程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在文化典籍中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無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顯的,因此在中小學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中,可根據中小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運用適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學、文學、文化的經典名篇的學習內容,而不是像現在一些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本那樣主要以介紹傳統節日、風俗習慣之類的傳統文化形式為主。學生對於形式載體層面上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對各種文化遺存、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傳統節日的了解,則可以通過課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實踐來進行。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接近傳統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須有可被接近的「實在」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對優秀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對文化遺存,對傳統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知識技能、節日慶典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現保護。這就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我們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規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夠有保障地進行。
最後,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應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陳出新,把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時代的以生態和諧和審美生存為指向的生態審美文化。而要進行文化創新,則不能僅僅依賴中國傳統的文化。它需要我們站在中國當下現實的基點上,從中國問題出發,既要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相信,在以「自然」為根本,以混沌「中和」為境界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潛藏著代表了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能對人類的未來發展產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們並不能由此滑入對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拋棄他者視角、無視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危險。
『陸』 如何傳承本地的民俗文化
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效地傳承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因為它需要植根於骨骼,而不僅僅是表面; 作為一種文化,它需要在一個社會中使用。自西學東漸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侵蝕。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仍然掌握著西方的知識。他們不再用傳統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多少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五行的概念。多少年,什麼時間,蛋白質,維生素,病毒,多少溫度..。和「沒用」(那是現代人自以為是、黃白相間的想法) ,不再使用的東西都死了,遲早會腐爛掉。總之,在全球西化的環境下,整個社會發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把舊東西當成笑話,拿來吧!
『柒』 家鄉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的訪談提綱怎麼寫
方法如下:
1、明確訪談目的,如了解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家鄉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2、訪談的方式,線上訪問還是面對面交流。
3、訪談的對象,如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在校學生,公園大爺大媽。
4、問題
您是什麼行業,專業,現在幹啥的家裡幾口人?
您在這個城市縣鄉生活了多久?
是什麼原因使你來到這里?
剛來的時候怎麼安身下來?
那時候這里是什麼樣的?
5、過去現在對比。步驟,安排地點人物,如何記錄總結。
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報告
一、調查者(即小編):只小編一人。
二、摘要:利用寒假在周邊進行一次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的調查,從中看出現代人們在對待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問題。
三、目錄:
1、調查對象
2、調查背景
3、調查步驟
4、調查辦法
5、調查內容(提煉)
6、調查分析
7、調查結論
8、建議
9、結語
四、內容
1、調查對象:調查的對象大部分是女性,年齡大部分是在二十歲以下的中學生,少部分是36-50歲的中年婦女。
2、調查背景:由於現實條件限制,本次調查本人並沒有採用訪談,而是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此次調查。
3、調查步驟:編寫調查問卷通過互聯網發放調查問卷最後收集調查問卷提煉主要信息並進行反思。
4、調查辦法:調查問卷。
5、調查內容(提煉):通過六道多選題了解到,大部分調查對象是十分了解潮汕文化習俗,比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藝術、潮汕方言、潮汕音樂與潮劇和潮汕飲食文化,少部分了解了潮汕民居和潮汕工藝美術,只有一人知道並了解潮汕僑批文化。
關於潮汕文化風俗傳承方面大概有80%的調查對象覺得現在的人們在此方面的表現還行,大概有20%的調查對象覺得良好。有人認為,潮汕文化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文化旅遊信息傳播缺乏有效整合;太過於古板,不懂得靈活變通。
在對待自己的文化方面,有人留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應該繼續發揚傳承。
『捌』 傳統民俗文化該如何傳承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玖』 家鄉生活文化調查以及建議書應該怎麼寫
方法如下:
1、明確訪談目的,如了解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家鄉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2、訪談的方式,線上訪問還是面對面交流。
3、訪談的對象,如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在校學生,公園大爺大媽。
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舍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理由何止一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
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激情的青春,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以外,家鄉已經被注入了情感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
古往今來,家鄉一直是文人騷客們談論的亘古不變的話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故鄉之思,永遠都是遊子的至誠抒懷。
在他們看來,家鄉是他們心靈的依靠、感情的寄託。家鄉是縷陽光,冷寂時可以尋得溫暖;家鄉是個港灣,孤單時可以停泊靠岸。他們借詩言志,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戀。由此便衍生出了無數千古動人的詩章,在汩汩流淌的華夏文化長河中,捲起層層浪波。
『拾』 對家鄉民俗文明的傳承,我們能做些什麼
1、從全局來說,頂層設計是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前進方向。
在頂層設計上,應當給予地方政府充分的執行空間,鼓勵地方依據當地文化特色有針對性地開發,讓文化在運用中得到保護和傳承。
2、提升農村居民文化自覺與主體意識,增強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主體應當是農民,鄉風文明是當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民不斷增收,一些傳統的優秀農耕文化也在不斷流失,新一代青年難以真正紮根農村,在精神文化方面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農村不文明現象逐漸增多。
(10)如何傳承家鄉文化調查步驟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是讓鄉村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內在保障。一方面,農民群體文化水平較低,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在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時,很容易形成「重利輕義」的價值導向。
鄉村文化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幫助農民穩住心神,不至於盲目追求利益。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能夠為鄉村留住人才,不至於讓農村人才大量流失,造成鄉村人口的「空心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