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明,哪些不是漢族創造的
中華文明起源(一)關於中國人及其文化的來源,長期存在外來說和本土說、一元論與多元論的爭辯。以往由於受到當時政治背景和流行學說的局限,科學發現也不充分,因而很難得有說服力的認識。如關於中華文明的種種西方起源說,就帶有明顯的虛構、編撰和假想成分。而且,從18世紀法國人約瑟夫�6�1德�6�1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紀)開始,止於20世紀初葉的安特生之前,所有西來說的立論都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立場之上(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說和西亞古文明中心說等)。考古學發展起來以後,有的研究也不免有種種偏見和淺見。
當前,中國境內古人類學的材料已相當豐富和系統,舊、新石器時代(特別是萬年以來)的考古發現在中華大地上已是「遍地開花」。這些系統而又豐富的發現,文化性質明確,內涵清楚,相互關系也易於得到證明,用來與中國文獻記述的遠古神話傳說互相印證,已經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和多元特點,以及新石器時代以來由多元向一體發展的特點。
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民族是從黃河中下游最先發端,而後擴散到邊疆各地,於是有了邊裔民族。司馬遷綜合春秋、戰國諸說,在《史記�6�1五帝本紀》中這樣表述:由於共工、歡兜、三苗、鯀有罪,「於是舜歸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這種史觀影響甚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系,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說。 一元說的論點已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所推倒,中華文明不是從黃河中下游單源擴散至四方,而是呈現多元區域性不平衡發展,又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二)
1.黃河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黃河中游區,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為中心,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甘 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青接壤地帶。南頭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灣(下層)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前5000─前3000年),中原諸龍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繼之。
與這一區域相對應的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集團,從中可以追溯氐羌與華夏起源,並且大致可以肯定繼中原龍山文化發展的是夏文化(晉南、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和先周文化(關中)。炎黃集團起源之地比較接近,無論從文化還是從地理的因素分析,這兩大集團都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點的親緣集團。炎、黃同出少典──有嶠氏部落,後世成為異姓的相互通婚的不同氏族與部落。在黃帝集團的發展中,陝北是極為重要的地區。相傳,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並非具體歷史人物的私名,其陵園所在就表明了陝北在黃帝集團發展中的重要性。黃帝集團另一個最重要的活動地區是燕山地區。該集團從陝北向燕山地區遷徙的證據已得到了考古學的印證。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自渭水下游越過黃河後,沿汾河和桑乾河北上,與燕山以北紅山文化在桑乾河及汾河發源的河北張家口地區交匯在一起。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明曙光的出現。
《國語�6�1晉語》說,黃帝有25子,因母不同而別為12姓(實則是11姓)。這11姓顯然不一定出於同一來源,而是不斷融合的結果。故傳說中的黃帝譜系有不同的稱號,如「軒轅氏」、「有熊氏」等,說明這些後加入的群體還有自己的圖騰,但均奉黃帝為共同祖神和天神。「黃帝」既是該集團共同奉祀的天帝,也是該集團大酋長所共享的名號。
炎帝又稱赤帝,是炎帝部落集團共同奉祀的天帝,也是該集團大酋長襲用的稱號。相傳,前後承襲炎帝名號者凡8氏,共530年,最後一位為榆罔氏。炎帝集團起源之區當為陝西境內渭水上游和秦嶺以南漢水上源一帶。其後不斷遷移。炎帝的後裔有姜姓諸夏及姜姓之戎,還包括氐羌。後發展為共工、四岳和氐羌三大支系。共工一分為二,即共工和鯀(緩讀),說明炎帝集團又有進一步的分化。共工發展於今豫東及冀南地區,徐旭生具體指出其為輝縣境內,范圍顯然過於偏小。鯀興於崇山(今嵩山),發達於豫晉接壤地區。故此,鯀被認為是黃帝集團的一支系。四岳,或寫作西嶽,又作太岳。其後裔有申、呂、齊、許等國。申在今河南南陽;呂原在陝西,後遷南陽;齊在山東;許即今河南許昌;炎帝都陳(今河南淮陽)。大約四岳一支是炎帝的主流。氐羌則比較復雜,一直處於西北農牧交錯地帶。傳說中,共工與鯀治水失敗後,被天帝殛死,鯀化為黃熊或黃龍;共工化為赤熊。這與黃帝集團以猛獸為圖騰有相通之處。可見,炎黃兩大集團分布的地區內,不僅新石器時代文化系列相同,文化特點亦有相當的相似處,差別只是地方類型和文化中心的差異。神話傳說上的共同性更加說明兩大部落集團的文化淵源相通。
今黃河下游,以泰山為中心,南至淮,東至海,北至無棣,實際是先秦時期濟水及海岱地區。其文化淵源和承襲關系比較清楚,發展序列完整。後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蓮崗�6�1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龍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諸文化前後互繼。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與神話傳說的太昊、少昊部落集團相對應,其中一部分與炎黃集團融合,成為夏人、商人的來源之一,大部分則為夏商周時期的東夷先民。整體上,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應是三代時的東夷文化。
太昊,分布偏北,時代稍早於少昊,它是東方的帝,又是風姓的祖神。少昊分布與太昊交錯重合而稍偏南,以鳥為圖騰,《左傳》昭公十五年列舉有15個以鳥為氏的部落或氏族。傳說中,少昊的後裔有後益、陶、蚩尤和羿等,今莒縣是其核心區。
2.長江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河姆渡遺址發掘的文物
隨著長江中下游考古發現的增多,我們對於這一地區的考古文化面貌和結構關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括洞庭湖,西盡三峽、川東(今渝東),北達豫南與黃河中游的考古學文化相同分布,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考古學文化區。關於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譜系關系,由於兩湖和四川、重慶等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也由於三峽庫區1995年以來的搶救性發掘,有了更新的認識。如青年學者孟華平寫的《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結構》一書,對中游地區的考古學文化作了很好的歸納,也落實了我原來的一些設想:時代越晚,考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越廣,其文化內涵的包容性也因之越豐富。他說:「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表現為以二元為主體的譜系結構……,即以兩湖平原西南側為中心的南方系統和以漢水東側為中心的北方系統的譜系結構。南方系統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由彭頭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和湯家崗文化構成,北支由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8500─5100年之間。北方系統的考古學文化由邊畈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6900─4200年之間。在發展的構成中,南北兩系統的考古學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和影響。約在距今5100年前後,這種以二元為主體的譜系結構被打破,即北方系統的油子嶺文化逐步向西南擴展,到屈家嶺文化時期基本取代了南方系統,實現了空前的統一和繁榮。盡管如此,南方系統的文化出土仍有部分保留,成為北方系統的不同地方類型。石家河文化之後,來自中原的考古學文化逐漸向長江中游地區滲透,形成了後石家河文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江中游地區的傳統文化譜系結構,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傳說中,這個區域有三苗集團。按照《國語�6�1楚語》下及高誘注,三苗是九黎的後裔。九黎的分布,文獻記載不明。三苗則戰國初吳起指出其地望:「昔者三苗所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戰國策�6�1魏策》)。《史記�6�1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徐旭生和錢穆均作過考證,所說即鄱陽湖、洞庭湖一帶。俞偉超首先從考古學的角度把三苗與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聯系起來,認為長江中游「以屈家嶺文化為中心的原始文化」屬於三苗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最盛時「向北影響丹江和漢水中游,直抵伏牛山麓,使得那裡的原始文化從以原始因素為主,轉化為以屈家嶺因素為主。在洞庭、鄱陽兩湖間江西修水一帶的南部類型,因自身序列不清,不知始於何時,但至遲到屈家嶺階段,長江中游的原始文化因素已達到那裡,並同嶺南的石峽文化結合在一起。在前3000紀中葉以後,這個文化系統發達到新階段,文化面貌發生急速變化,可能進入銅石並用時期,並同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階段諸文化發生更多的接觸。」考古學文化的這種發展與三苗集團的范圍與勢力消長大致吻合。從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譜系分析來看,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有明確的北方因素,故有學者把它們當作「北方系統的考古學文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它們的起源與面向海洋的「鼎文化」傳統有內在的聯系。如,石家河文化中的陶規受泰沂地區的文化傳統的影響。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也有明顯的大汶口──龍山文化風格(如玉鳳等)。
綜上,長江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大致出現了「一統」的局面,相對穩定一段時間後進入石家河文化時期,此時整個長江中游的文化面貌有較大的變化。「後石家河文化」與石家河文化之間已經發生文化的斷裂現象,似乎說明了堯舜禹時期中原對「三苗」的征伐。
另外,有學者指出,黃帝集團在較早的時期有一支發展到長江中游的宜昌地區,與西陵峽一帶的土著通婚,衍生出「昌意族」,並從考古學上予以證明,即「仰韶文化南下對大溪文化中心區的影響,也許就有著黃帝與嫘祖傳說的歷史背景」。長江以北地區,無論大溪文化,還是油子嶺文化都明顯可見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的影響因素,而且呈由北向南逐漸減弱之勢,至江南則基本不見其蹤跡了。
長江下游,以太湖平原為中心,南到杭州灣地區,北以寧鎮地區為中心(包括蘇皖接壤地區),是自有淵源、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區系。自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400年)──馬家文化(前5000─前4000年)以下,有松澤文化(前4000─前3200年)、良渚文化(前3200─前2200年)。
這個地區分為三個明顯的中心,即杭州灣寧紹地區,太湖周圍和蘇杭地區,以及以南京為中心的蘇皖接壤地區。其文化面貌有自己特點,如稻作農業、干闌式建築等。特別是,良渚文化出現的成套的禮玉、高壇建築土築(「金字塔」)和規劃嚴整的聚落等等,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說明其開始進入等級禮制社會。令人驚訝的是,良渚文化的發展突然中斷。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與後來的青銅文化看不出直接的聯系。
良渚文化明顯地影響到南北各地。魯南──蘇北一帶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就包含有頗多的良渚文化因素,反過來,良渚文化也受到了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影響,兩種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現象。近年來,關於良渚玉器符號和大汶口文化符號的探討,已表明了兩種文化區系間的密切往來。發掘不久的江蘇新沂花廳遺址,就是兩大集團文化相碰撞的最好證明。在這處屬於大汶口文化的遺址中,所出土的玉器基本是良渚文化的風格。嚴文明認這是兩種文化「沖擊」與「碰撞」的結果。
良渚文化的重要性,考古學和歷史學家都已作了充分的估計,或稱其達到「酋幫制」階段,或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古國」時期。我們清楚地知道,良渚文化的諸多因素為夏商周所吸納,如禮玉制度,鼎的使用,甚至商周時期的「饕餮紋」也是直接來自良渚玉器上的紋飾。但是,整個三代,長江下游的文化和文明發展都表現出中斷和回歸的特點,直到春秋中晚葉才重新起步,興起了吳越文明。也許,正因此之故,在先秦文獻及漢晉以來流傳的神話傳說中,不見遠古時期客觀存在於這一帶的部落與部落集團。相當時期內,對其認識一直是一片空白。如,前舉蒙文通的「三系說」和徐旭生的「三集團說」都將長江下游視作洪荒無人的空白之區。
3.燕遼文化區及黃河上游文化區
燕遼文化區,相當於蘇秉琦所說「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文化區。包括遼東、遼西和燕山南北地帶的新石器文化。遼西,進入1980年代以來有一系列的重大考古發現,凸顯了遼西作為文明起源中心的地位。特別是圍繞「壇──廟──冢」及「古文化──古城──古國」的討論,將牛河梁、紅山咀等的重要發現提高到文明起源的認識水平,進而中華文明的北方源頭已見端倪。不久,又發現更早的查海文化和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位於遼寧阜新,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敖漢旗。兩種文化的最早年代均超過前6000年〈40〉。查海出土十數件真玉製品,包括工具和裝飾品,還發現了最早的龍紋圖像,被譽為「中華第一村」。興隆窪遺址是目前中國北方已知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已發掘的房屋有120多座,排列有序,居於中心的房子面積達140平方米,可知當時的社會結構組織已相當系統和發達。興隆窪文化的發現,揭開了北方新石器考古研究的新篇章。查海文化和興隆窪文化的玉器是已知最早的中國玉器作品。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還有趙家溝文化(距今7200─6800年) 。繼之為紅山文化(距今6000─5500年)和富河文化(距今約5200年)。前述之牛河梁和紅山咀均為紅山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遼東及旅大地區,為新樂文化(距今7300─6800年)和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6500─4500年)。小珠山為代表的遼東半島的新石器文化,明顯受到了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影響。山東長島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系統發掘,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文化聯系的密切性。新樂文化基本是一支獨立的文化系統,與紅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有一定的關系,如彩陶和「之」字紋的普遍使用等。
由上可知,該區的考古學文化系統比較完整,且自成體系。文化面貌也有自己的特點,如常見細石器,石砌建築和陶塑像發達,玉器自成系統,等等。這些內涵,都昭示了這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區。
⑵ 中國歷史上最早馴獸的是哪個部落
早就不可考了,可以肯定遠遠超過了文字甚至傳說的歷史范圍。這么說的原因在於「龍」。
在原始社會里每一個原始部落都會把一種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作為部落的圖騰,而這種崇拜本身也就意味著這種動物與他們的部落息息相關,很可能其本身就是他們部落馴服的動物中最主要的中的一種。如果一個部落馴養了鹿並把鹿做為神的恩賜,他們就會崇拜鹿,並以此做為部落的圖騰,另一個部落崇拜蛇。那麼兩個部落合並後產生的新的圖騰就會變成蛇身鹿角。依次類推,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龍就是這么得來的。所以中國的龍其實代表了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原始的祖先。他們是我們所能知道的最早的中華始祖,的他們到底是誰?叫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唯一流傳下來的符號就是「龍」。所以中國人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正確。
龍在中國是一種圖騰,其起源極其古老。很可能要追溯到8000年以前。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還有其他一些史前遺存下來的龍形圖案也都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有河南仰韶文化的龍形圖案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的紅山文化的紅山玉龍。而相距如此之遠的文明同樣崇拜龍形說明什麼?這只能說明「龍」作為一個圖騰應該是在此前很久就已經成為了那些遙不可知的史前中華始祖們部落融合的聖物。
所以依次判斷很可能8000年前甚至10000年前中華始祖們就開始了馴獸
⑶ 興隆窪遺址的興隆窪文化
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20世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正式發掘出土玉器的總數已達100餘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興隆窪文化的年代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中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興隆窪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種類包括有肩鋤、斧、錛、磨盤、磨棒等。陶器較厚重,燒制火候較低,陶質疏鬆,以裝飾壓印的網格紋和「之」字形紋為特徵,多罐、缽類陶器。住房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長方形建築,排列有序。在興隆窪發現聚落遺跡,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內有圓形灶坑,環繞聚落有一條防禦用的溝壕。從該文化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還有的墓用一公一母兩頭整豬隨葬在建築內。
興隆窪遺址位於牤牛河上游的緩坡台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除興隆窪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興隆窪文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考古所的三次發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間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房址中間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還有保存食物、火種的小龕、袋狀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餘平方米。均無門道,據專家們考證,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以梯出入」。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出土的遺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為打制的鋤形器,磨製的石斧、磨盤等。發現的鑲嵌細石器的骨刀、漁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內,還發現了多具鹿頭、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這一時期的先民,其生產方式除了農業外,並存著漁、獵業和採集野生果實等生產方式。這些發現,對於考察內蒙古東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於1982年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興隆窪文化類型。
這一考古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學術界專家學者的關注,日本考古專家也加入到這一遺址的發掘行列,該遺址自2001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已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時期的房屋遺址1000餘座,灰坑30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考古界贊譽為「中華遠古第一村」。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透閃石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主要器類有、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玉的出土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對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一類呈圓環狀,另一類呈矮柱狀,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窪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窪文化的興隆窪、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
⑷ 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是哪裡的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的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傳統認知是龍起源於中原地區,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了龍的起源問題。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逐擒殺蚩尤.....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於是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黃帝“合符釜山”造龍,就是抽取各個部落圖騰的一部分,然後“合符”組合成一個嶄新的生物——龍!顯然,這一歷史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在中原地區,所以中國龍自然起源於中原。
然而,考古不斷挖出的上古“真龍”,不僅顛覆了黃帝合符造龍的歷史(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帝距今5000餘年),也顛覆了龍起源於中原的說法。
正因如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當然,這一觀點只是就目前考古實物而言,未來一旦有了考古新發現,說不定就能推翻這一觀點。而且,除非有真實的龍這一種生物,否則先民崇拜的龍,就存在逐漸演化的問題,到查海遺址時,說不定已經演化了很久時間,只是如今沒有找到考古物證。
其實,這一觀點也存在未解之謎: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為何各地先民都接受了龍?畢竟,長江流域三峽秭歸東門頭遺址出現的真龍,至少有7000多年歷史,與查海遺址時間相差不太大,但這兩地相隔數千里,以古人的交通和通訊條件,究竟是如何傳播的,長江流域的古人又為何接受這一圖騰,而非堅定的使用自己的圖騰?
⑸ 關於龍的最早傳說
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6�1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⑹ 興隆窪文化與玉器的起源有什麼關系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是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
興隆窪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統之一,它的發現表明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自有淵源。不但解決了紅山文化的源頭問題,而且進一步揭示出長城地帶東段新石器時代文化極富特色的土著性和連續性,為確立西遼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平行發展,對人類起源多元一體論提供了史證。
同時,興隆窪文化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既填補了我國北方文化空白,也將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向前推進了3000餘年。興隆窪文化遺址地處努魯兒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崗的緩坡台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
興隆窪遺址除興隆窪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
興隆窪文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是這個氏族營地的界限,也是一種防禦設施。這是我國大陸遠古居民最早的防禦設施。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井然有序,每排10座左右,都是西北至東南走向。
興隆窪文化的住房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長方形建築,都沒有門道,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用梯子出入房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房屋每間約50至80平方米,屋內有圓形灶坑,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顯得比黃河流域的同時期氏族居址高大寬敞。
就在這層堆積中,發現了一座墓葬,墓主人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一件呈圓環狀,另一件呈矮柱狀,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100餘件,年代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我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我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的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
興隆窪文化廣泛分布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玉玦的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
興隆窪遺址發現有世界上最早的兩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質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在4號居室墓出土兩件玦,在7號居室墓出土一對玦,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
興隆窪文化遺址的匕形器的數量僅次於玉玦,也是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
在敖漢旗大甸子鄉旺興溝發現一件匕形玉佩飾,玉質為閃石玉的黃白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
在敖漢旗王家營子鄉水泉出土一件玦,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
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但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採集一件錛,玉質為閃石玉的暗綠色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
阜新查海文化遺址,距今8200年,總計發現了50多件玉器,玉質主要是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
此外,在遼寧省東溝後窪遺址下層發現9件和大量滑石飾品,在長海小珠山下層發現斧一件,在庄河北吳屯遺址發現鑿3件等,其玉質主要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岫岩縣,滑石也應來自產滑石的岫岩縣。
吉林省的幾個遺址也是興隆窪文化中發現玉器比較多的地方,如鎮賚縣聚寶山遺址距今7500年左右,發現珠8件,斧5件,環2件,璧、錛和匕形器各一件。通榆縣敖寶山遺址,發現珠一件。通榆縣張儉坨子遺址,發現飾一件。通榆縣北崗子遺址,發現珠兩件。
黑龍江的饒河縣小南山遺址屬興隆窪文化中晚期,早於新開流文化,發現長條狀玉匕形器、環狀玦、斧、紡輪、環、珠、管、彎條形飾、雙聯璧等81件。
興隆窪居室墓葬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窪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
還有的墓用兩頭整豬隨葬。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說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窪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
在興隆窪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鹿、豬等動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確定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興隆窪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主要是用於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鋤。很多房址中都放置著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還有石鏟、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棒和圓餅形石器等。
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細石器工藝傳統的產品。其他加工獸皮用的石刀和漁獵工具也比較多。
骨器有錐、鏢、針等,磨製都比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發現琢制的石磨盤和磨棒,有的房間里還出土了石杵。這些穀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農作物去殼脫粒,也可以用於加工採集的植物籽實。
房址中發現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實硬殼,說明氏族營地附近廣布森林,狩獵和採集經濟仍佔一定的比重。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與黃河流域的諸新石器時代文化大體相當。另外,興隆窪遺址中還發現了我國最完整的蚌裙服飾,這在世界范圍內同期也是罕見的。
在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是我國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
興隆窪玉器是我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標志著社會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國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為紅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頭。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興隆窪文化遺址。從而認定這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1996年,興隆窪文化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我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匕形玉器飾物
⑺ 中國有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在哪個朝代
中國最早的龍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塊堆塑龍,距今將近9000年。被譽為華夏第一龍。
⑻ 東北挖出中國最早的真龍,龍的起源究竟是在哪
對於中國人而言,龍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所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便遠在異國他鄉,也始終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然而,“龍”卻又充滿了神秘,身上有無數秘密沒有解開,比如龍究竟存不存在,龍是怎麼出現的,為何將龍作為圖騰,還有本文討論的話題:中國龍起源於何地?
正因如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當然,這一觀點只是就目前考古實物而言,未來一旦有了考古新發現,說不定就能推翻這一觀點。而且,除非有真實的龍這一種生物,否則先民崇拜的龍,就存在逐漸演化的問題,到查海遺址時,說不定已經演化了很久時間,只是如今沒有找到考古物證。
⑼ 中國有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在哪個朝代外國人對龍的印象是怎樣的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這個時期應該還是氏族社會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在英文中就是「long」,代表吉祥;而西方人心中的「龍」英文中為「dragon」,多指帶翅膀的惡龍。所以西方人對龍沒什麼好感,也衍生了很多屠龍故事如聖喬治屠龍。
⑽ 西方的龍起源早還是中國龍的起源早
中國的龍早!~
資料如下:
中國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西方世界的龍(DRAGON)】
參見詞條西方龍
西方的龍一種傳說生物,擁有強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種類很多,其家族的龐大比起東方的龍來毫不遜色。中國的龍是「龍生九子,每子不同」,而西方的龍則是「龍生百子,每子不同」。有居住於深海的海龍,有沉睡於火山的火龍,有蟄伏於沼澤的毒龍以及無數的奇形怪狀的龍,以及九頭龍、龍獸、亞龍、雙足飛龍等等。
西方的龍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一條長長的尾。它用四隻強而有力的腳步行,用一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它的身體全身覆蓋著鱗片,保護著身體。它的眼睛有四層眼瞼,其中內三層是透明的,可保護眼睛免受傷害,耳朵可以開合,但不是所有龍都有外耳。牙齒尖而利,通常會向內彎,以便撕開獵物。
西方龍的皮膚下面有強大的魔法保護,幾乎可以抵抗所有的魔法攻擊,因此西方龍不懼怕魔法,但它們的眼睛暴露時,沒有皮膚保護,它們的眼睛仍然無法對魔法免疫。
它可以作出噴吐攻擊,視乎該種龍的類別而有所不同,如紅龍會噴火,藍龍會噴電等。而它亦會對同類的能量攻擊免疫。龍是一種可怕的生物,會發出一種令人驚慌的氣勢,它亦可以使用一些魔法的效果,視乎種類。
西方的龍多居於山洞,喜好財寶,通常洞中都會收藏大量的財寶。
在西方人的文化里,龍是一種邪惡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