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

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28 03:20:26

⑴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有何關系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入。

1、原因:

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2、興起: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他創辦的雜志,標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從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1916年遷到北京出版。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先後參加了雜志的編輯或撰稿。

這個雜志聯系了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成為開展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在全國各地大量涌現。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

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階級方面:

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擴展閱讀:

馬列主義來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使一些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蘇俄,從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轉向馬列主義。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才是能夠令中國獨立富強的方式,極力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形成為一股有相當影響力的思想潮流。

他們相信列寧鼓吹的「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蘇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

1924年2月,張太雷在莫斯科《工人日報》上發表了用中文書寫的悼念列寧的文章《列寧與中國青年》: 「就是中國的青年學生,當他們拋棄了他們的先師孔子的時刻,他們正找著了列寧做他們思想上的指導者。

無怪乎在北京大學——學生革命運動的中心——投票誰是世界上的最大人物,結果是列寧當選。」

李大釗則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並於1918年7月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認定資本主義文明「當入盛極而衰之運」,「二十世紀初葉以後之文明,必將起絕大之變動」。

在同年11月、12月發表的《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兩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確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9月、11月,他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明確地把馬克思主義稱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並且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所以1949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吳玉章的《紀念「五四」 30周年應有的認識》和何干之的《五四的兩個基本口號》,指出中國共產黨與胡適之間革命與改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馬列主義與實驗主義的分野,認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不是胡適,而是李大釗。於是,中國共產黨標榜自己才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化部還舉行各省市區文化局長會議,確定1955年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是:積極地開展文化戰線上的反對資產階級錯誤思想的斗爭,有步驟地整頓文化工作者隊伍。

要求各地和各個文化部門必須大力繼續開展對胡適派、胡風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批判,逐步深入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過怎樣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件事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宣揚。
第二件事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確立了政黨。
第三件大事是發動南昌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第四件大事是反圍剿失敗,長征開始。其中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五件大事是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召開中共七大,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中國化,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
最後一件大事是解放戰爭勝利,召開了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馬克思主義真正中國化了。

⑶ 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切實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

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正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新任務、新要求,新方位意味著新起點、新作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堅持正確前進方向,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路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並自覺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實現文化新跨越、創造文化新輝煌。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覺,認真抓好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緊緊抓住重點任務,全力以赴抓好落實,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著力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五、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著力推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進入新時代,文藝更應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在為新時代鼓與呼中展現新面貌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重要講話精神的正確指引下,文藝工作打開新局,文藝事業欣欣向榮,文藝氣象煥然一新,我國文藝站在了時代的高起點上。

⑷ 現實中怎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談,必須堅持實踐觀點,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立足於解決中國的具體實際問題,著眼於中國正在做的事情。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所處的時代特徵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從世界發展潮流中看待中國,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把握發展大勢。沒有這一條,我們在實踐上就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理論上也不能實現與時俱進,從而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時代大潮和歷史潮流所拋棄。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也屬於文化范疇,要使這樣一種理論形態為中國廣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須使之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國真正落地生根,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辯證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能力,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性與世界性,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面向未來、價值融通的基本遵循,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內在需要。

(4)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黨在幼年時期,由於理論准備和實踐經驗都不足,對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甚了解,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使中國革命走了一些彎路,出現了嚴重的曲折。遵義會議以後,黨的理論和實踐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

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繫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開拓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⑸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第一,全國各地出現了一大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十月革命後最早刊登宣傳馬克思主義文章的刊物是《新青年》,僅在1921年之前就發表了一百多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先後出版了「馬克思研究」「勞動節紀念」「俄羅斯研究」等專號,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第二,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在北京,李大釗1918年就在北大組織過一個馬爾格斯學說研究會。

第三,翻譯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楊匏安1919年底發表的《馬克斯主義》一文,與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下半篇差不多同時問世,這是華南地區最早完整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1、正確引領當代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指南。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其建設性。130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改變了歷史進程和億萬民眾的命運。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無比深刻的影響,使中國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縛,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和發展,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得以大大發展,中國面貌得以徹底更新。

2、有效推進社會科學創新的科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還在於其創新性。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邏輯嚴整、博大精深,卻又反對死守教條、思想僵化。馬克思的思想100多年來始終與時代同行,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

⑹ 新文化的精神領袖怎麼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

⑺ 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闡明我國文化自信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發展經濟、優化制度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

馬克思主義用唯物史觀看待文化,把文化看成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觀念形態的東西。一個社會的文化,是與特定社會的經濟、政治相關聯的。佔主導地位的文化性質,是由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和政治狀況決定的。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產。

從事精神生產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之中,他們不可能越出自己社會許可的范圍之外創造自己的文化。盡管影響文化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聯系會由於許多中間環節而變得模糊,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在精神生產中的最終決定作用,政治制度對文化發展有或推進或阻礙的作用是確定無疑的。

文化自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固有品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實踐性和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是在批判舊哲學基礎上形成的,針對舊哲學忽視實踐的重要作用這一嚴重缺陷,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舊哲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不是封閉的、僵化的、凝固不變的理論,而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這也正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所在。

⑻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什麼關系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推進作用。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8)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進步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⑼ 新文化運動是怎樣興起的

興起:

康有為還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他還說「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面對這股反動逆流,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的和封建勢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許多人則感到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

但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卻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復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個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開始的。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

內容: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

局限:

把改造國民性置於優先的地位。但是,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要根本改造由這種社會環境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們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工農運動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

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9)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擴展閱讀:

背景

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

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⑽ 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和中心陣地,以民主和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2、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等。

3、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提倡科學,反對尊孔復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對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開展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4、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新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