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陝西哪個省文化人最強

陝西哪個省文化人最強

發布時間:2022-05-28 07:48:28

Ⅰ 哪個省的文化底蘊最為豐富,文化名人最多

應該是四川省,自古川蜀大地人才輩出,有很深的文化底蘊。
其次文化底蘊比較深的是陝西,西安咸陽曾經是很多朝代的古都,出土的文物也是最多的。
然後就是河南,奴隸社會的商朝夏朝周朝都在這里,甲骨文誕生於河南安陽。

中國文化十大名省

呵呵,基本認同啊,尤其你把陝西放在第一位,非常認同。你給湖北的地位也是非常難得的。
但我覺得山東是第二。
0. 甘肅
1. 陝西
2. 山東
3. 山西,山西是周朝嫡系文化,為此把他排第三。
4. 河南
5. 江浙
6. 河北
7. 四川
8. 江西
9. 湖北
10.安徽,是個委屈的名次,有始以來,他受到楚文化與吳文化夾擊,所以沒有核心文化啊。
最後有個起點要說一下,那就甘肅,那是中國文化之源,為此應該是零,排在第一名之前。

Ⅲ 中國文化大省當中,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是哪個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歷史文化遺存,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來看下中國的這幾個歷史文化大省。

Ⅳ 西安有哪些文化名人要詳細資料,謝謝!

柴璐,陝西西安人,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主持人。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專業文學學士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公共管理學碩士 。曾擔任《中國新聞》記者。現擔任CCTV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CCTV新聞頻道改版後的《新聞30分》、《法治在線》、《國際時訊》欄目主播。

房峰輝 籍貫:陝西省咸陽市彬縣 畢業院校: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系
現任職務:全國人大代表★ 北京軍區司令員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副參謀長,廣州軍區黨委常委、廣州軍區參謀長。2009國慶大閱兵總指揮.

路遙,原名王衛國,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孫思邈;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賈平凹(jiǎpíng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浮躁》於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
《廢都》1997年獲法國女評委外國文學獎;
《秦腔》於2008年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jiǎpíng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浮躁》於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
《廢都》1997年獲法國女評委外國文學獎;
《秦腔》於2008年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胡蝶。
祖籍:漢中市。2007年12月30日晚,歷時十個多月的「白象」杯第五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總決賽落下帷幕。年僅二十四歲的年輕主持人胡蝶摘得本屆桂冠,成為7年來唯一一位獲得冠軍的女選手。

於右任。首創「於右任標准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詩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的創辦人。尊稱「元老記者」。

1964年10月31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祖籍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陝西西安人。
198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同年以全國第39名成績,考取CUSPEA項目獎學金赴美留學。
1993年底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
1994年任MIT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
1995年底回國任美國ISI公司駐中國首席

郭伯雄,男,漢族,1942年7月生,陝西禮泉人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上將軍銜。

鄭欣淼,男,漢族,陝西省澄城縣人,1947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北大學黨政專修。 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2003年9月兼任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
2008年11月不再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
陳忠實,男,1942年6月生,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Ⅳ 中國歷史文化大省全排名

第一名:山東

山東又稱齊魯(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其地),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現了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孫子、墨子等等,他們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脈貢獻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鄉,其地儒家學說思想淵源流長,亦素有「禮儀之邦 」 的美譽 。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即使是元代以來,長期作為都畿之地、挾政治優勢的河北亦不能駕其而上),像「智神」諸葛亮、賈思勰、「書聖」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祖籍山東)、王禹、張擇端、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馮惟敏、李攀龍、宋琬、王士禎、蒲松齡、孔尚任、趙執信、劉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東。所以,五個文化大省山東理應佔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其在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表現也很突出,比如老子、莊子、范蠡、商鞅、李斯、蘇秦、呂不韋、石申等也堪稱那一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河南的人才從總體質量及對後世影響上雖然稍遜於山東,但在人才數量上卻佔有一定優勢。尤有甚者,自秦漢以後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穩居中國文化中心的位置,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並且在盛唐時期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證之一。雖然北宋以後中州人才下降的趨勢明顯,但相對北方諸省,仍在高位上運行。先秦以後其地出產的代表人物有晁錯、張仲景、張衡、向秀,阮籍、謝靈運、謝眺、庾信、鍾嶸、玄奘、一行,「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一代文宗」韓愈、劉禹錫、岑參、白居易與元稹、李賀、元結、李商隱、程顥與程頤、岳飛、許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馮友蘭等等難以勝數。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時期河南人才數量曾長期穩居前三(絕大多數時期列第一,總人數列第一)。亦可參觀丁文江對《二十四史》辟有列傳的歷史人物進行籍貫考證提供的人物分布資料。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省份入選五個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虞集、羅貫中、羅欽順、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並稱,也為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將其視為一整體加以論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長時期興盛之後,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間跌落較大,而宋元以來人文表現也一直很優秀的浙江,就在這時,終於大大地凌駕於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後的江蘇人文狀況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邁越閩贛;從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長,開創了中國文化史江浙時代,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並一直保持至今!分論之:
用人才輩出、經久不息來形容浙江決不為過,其文化起步遠早於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踐、褚遂良、虞世南、駱賓王、賀知章等。宋元時期表現也相當優異,甚至人才總數上還超過江西,但其學術不佔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頂級人物也遠不如江西多。這一時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彥、陸游、呂祖謙、陳亮、葉適、吳文英、張炎、趙孟l、王冕、陶宗儀等。明前期即可與江西並駕齊驅,中期以後則大大超越,直至江蘇崛起前,還獨領風騷了一段時期。明清以後人物有劉基、方孝孺、於謙、徐文長、施耐庵、黃宗羲、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吳昌碩、沈曾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魯迅、豐子愷、潘天壽等數不勝數。是故,浙江堪稱名副其實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蘇

江蘇與浙江相較,宋之前,江蘇略勝(尤以兩晉及南北朝時期表現更為明顯)。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顧愷之、陸機、陸雲、蕭衍、劉義慶、鮑照、張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諸省中表現最優異。但宋元時期有一段低谷(與自身比較),遠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陳後山、范成大等少數幾人可躋身於名家之列。不過,明中晚期以後其文化又重新崛起,並最終駕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後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明清時期江蘇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貞、顧憲成、徐霞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吳承恩、歸有光、馮夢龍、陳子龍、鄭板橋、金聖嘆、顧炎武、錢謙益、趙翼、劉鄂、徐悲鴻、梅蘭芳,真可謂群星璀燦、不勝枚舉。所以,五個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沒有江蘇。

第六名:湖南

古稱「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遠遜於中原及東南地區,乃不爭之事實。所謂「湖南人物,罕見史傳」,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實寫照。150前漫長歲月里,湖南只有唐時歐陽詢、懷素,宋時周敦頤,元時歐陽玄,明時李東陽,清初王夫之等少數人可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19世紀後半葉,湖南人物憑籍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程潛、毛澤東(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強勢之關鍵人物)、何紹基、王]運、楊度、譚嗣同、沈從文、瓊瑤、龍應台、曾熙、譚延]、齊白石、賀綠汀、黎錦暉、譚盾、田漢、歐陽予倩、向達、蔣廷黻、蔡儀、李澤厚、方克立、黎錦熙、陳子展、劉大傑、楊樹達、余嘉錫、周b生、曾昭掄、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決不為過。但隨著時代性質的改變,湖南人文能否將強勢繼續下去確實是一未知數!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晉亦稱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現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況,著名文藝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渙、王維、盧綸、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溫庭筠、司空圖、張彥遠、司馬光、米芾、元遺山、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謂群星燦爛、光芒耀眼,由此,也永遠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後,受日益熾熱商業風潮影響,致全民皆商,斯文掃地,晉地文化事業從此一落千丈而幾成文化沙漠。拿句時髦話來概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能協調發展(人家徽州地區就處理得相當完美)。

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時間與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時期也在兩宋。理W四大學派中閩有其一,即閩派。宋時,閩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柳永、r、朱熹(徽州人,生長於閩地)、元幀⒖飼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盡管其時福建傑出人物總數上不及浙江,影響上遠不如江西,但與贛浙並列一甲還是可以的。元代時,與贛浙相較即黯然失色。明時雖有起復,但給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無足道。元至清中前期,這600年中閩地能稱得上傑出人物者只有楊榮、李贄、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貳臣洪承疇等少數幾人。晚清後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則徐、沈葆禎、嚴復、陳衍、陳寶琛、鄭孝胥、林語堂、冰心等等皆一時之俊才,共同譜寫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趙之人俗重氣狹,好結朋黨。故前有荊軻、高漸離、樊於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後有劉關張趙(除關外均為河北人)結義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時期人才數列位均在前五名(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綜合排名列於豫魯陝之後,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數量雖多,真正影響大的極少,甚至遠不如其隔壁鄰居——綜合排名列於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鵲、董仲舒、劉琨、祖沖之、酈道元、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等。兩宋時,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於十名開外。後由於長期建都北京,作為畿輔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數在北方諸省中,始終保持前兩名之位置(元代時,甚至居於各行省第一)。元之後,河北所產傑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馬致遠、顏元、紀昀、翁方綱、張之洞、李大釗等等。

第十名:湖北

作為古荊楚文化區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幾乎與中原同時,先秦時,楚地即出現過屈原(中國最早的偉大詩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諸省中,絕無與之比肩者。只可惜後勁不足,在以後各時期的表現都難以稱為上乘。秦漢至清末,其貢獻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陸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參(生於)、皮日休、宋祁、張居正、李時珍、袁宏道、楊守敬等少數幾人。也難怪,近代大學者梁任公會給湖北貼上:「學者無聞」、「學者希焉」的標簽。只不過,清末以後,得能吏張之洞苦心經營之利並沾民國首義區之光,使得其經濟與政治地位明顯提升,人文環境亦隨之改觀。黃侃、熊十力、王世傑、李四光、湯用彤、李濟、聞一多、徐復觀、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現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狀況在全國的位置前移,但願不會是如往常一樣的曇花一現(有人總結:湖北文化發展的速率恰與我國統一發展的速率成反比,即當國家統一並快速發展時,湖北便無生機,但當國家分裂或變革之時,湖北便興旺發展。對此,我深有同感)!

Ⅵ 全國各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哪個含金量最高

北京市(數量較少,這里只列舉5個)
1、老舍,著名作家。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2、曹雪芹,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關外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3、梅蘭芳,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4、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
5、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Ⅶ 陝西十大文化名人

魯迅、金庸、錢鍾書、巴金、老舍、錢學森、張國榮、雷鋒、梅蘭芳、王菲

Ⅷ 中國這么多省,哪個省對文化人最受追捧

中國這么多個省市中,肯定是陝西人對文化人最為尊敬。


陝西人崇尚那些文化人,因為自己骨子裡的文化自信。
就像我說的,由於幾千年之前冠中是富庶之地,所以這幾千年的財富和文化累積,讓陝西人有了非常良好的自我感覺,而在古代,富饒之地往往出大官出讀書人,所以這種算是千百年來的傳承吧,並且陝西人自信,所以也就不會屈服,要知道在曾經的抗戰時期,陝西人對日本那事絕不後退一步,就算他們自己裝備落後,但仍然堅守著陣地,甚至在被日本攻城之後,八百陝西人不願意投降,紛紛跳入黃河自殺。

Ⅸ 山東和陝西。整體而言。哪個省文化程度較高

就青島和西安來說,這兩個城市各具特色,都是我喜歡的。

西安是歷史外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它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青島遠不能比的。

青島依託靠海優勢,發展迅速,工業發展龐大

但論陝西文化和青島文化相對比較來說,個人覺得陝西更突出一些

Ⅹ 西北五省誰最強

西北五省間橫向比較來看,陝西和新疆兩省較之甘肅、青海、寧夏三省,經濟總量大,經濟實力強,其中陝西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GDP總量居首,當屬經濟總量的老大;但是還需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統計數據顯示西北五省中新疆的一產勞動效率最高,農業的產業偏離度也最小,以52%的勞動人口創造了17.8%的產值,而陝西的一產勞動效率最低。 從政治和歷史文化角度,陝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歷朝古都西安、革命聖地延安等等。

閱讀全文

與陝西哪個省文化人最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