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石窟文化博大精深,除去四大石窟,甘肅省內還有石窟畫像嗎
我們的國家不僅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更是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明遺產,在這些被遺留下的珍貴遺跡中,人們能了解到古人的文化與藝術。如今大部分的古跡都被人們轉變成了旅遊景點,遊人們在旅遊的時候也會為這些古跡而贊嘆,稱贊古人精湛的技藝與智慧。
大家若是去甘肅旅遊的話,千萬不要忘記此處還有一個炳靈寺石窟,它也是具有超高觀賞價值的。大家有沒有去過炳靈寺石窟呢?你們對於這個石窟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
『貳』 四月份去甘肅寫生需要帶什麼東西
甘肅有悠久的歷史,遺留下許許多多先民的活動遺跡,人們可以憑此來了解祖先們的生活。甘肅古文化遺址主要有:環縣劉家岔遺址、環縣樓房子遺址、巨家源遺址、秦安大地灣遺址、馬家窯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玉門火燒溝遺址、辛店文化遺址、寺窪文化遺址、沙井文化遺址、靈台西周墓葬、平涼四十里鋪戰國墓、崇信於家灣西周墓地、甘谷毛家坪、隴西西河灘西周遺址、武威磨咀子漢墓群、武威旱灘坡漢墓、武威雷台漢墓、河西魏晉壁畫和磚畫墓、敦煌佛爺廟——新店台晉墓群、敦煌齊家灣墓群、秦安縣唐墓、武威西郊林場西夏墓、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蘭州西郊明代墓葬。這些年代不一的古遺址是甘肅獨有的財富,人們在游歷的同時能增加許多歷史知識。
甘肅出土了許多的文物,由此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甘肅漢簡數量眾多,內容豐富,自成特色,尤以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甘谷漢簡著稱。甘肅還有為數眾多的古代岩刻畫。這些岩畫是西北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寫照,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集學術和旅遊價值於一體。
甘肅有引為自豪的石窟藝術。石窟數目眾多,類型多樣,是甘肅旅遊不可或缺的觀賞內容。甘肅有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的莫高窟,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的麥積山石窟,還有炳靈寺石窟、榆林石窟、文殊山石窟、昌馬石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馬蹄寺石窟群、北石窟寺、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水簾洞石窟群和天梯寺石窟。石窟中有壁畫、泥塑、石雕,石雕中不僅有人物、動物、植物形象,還有眾多的圓雕、浮雕佛塔,令人嘆為觀止
甘肅境內幾乎有中國各個時代的長城遺址,存有的秦長城遺跡,歷時2200多年,全部由黃土夯築。漢長城遺跡大部分在河西走廊,還保留有烽火台。甘肅境內最長、最完整、最宏偉的長城遺跡是明長城,全長約有1000公里。這些至今猶存的偉大工程,是甘肅大地上的一道特別的風景。
甘肅著名的邊關古城有:玉門關和陽關,它們是漢代建築,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重要關隘;「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沙洲古城,大方盤城,壽昌古城,鎖陽城,石堡城和橋灣城等。
歷史上流傳於甘肅的宗教眾多,盛行佛教和伊斯蘭教,相應的名剎古寺很多。甘肅有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有名揚中外的佛寺,為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天水伏羲廟。甘肅的名塔有武威羅什寺塔、張掖木塔、華池雙石塔、寧縣政平磚塔;古鍾有武威大雲寺銅鍾、寧縣銅鍾、慈雲寺女真文鐵塔;古建築有酒泉鼓樓、隴西威遠樓、渭源灞陵橋。
甘肅的自然景觀自成特色,有許多奇山異水。主要的風景區有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崆峒山、興隆山、蓮花山、吐魯溝、貴清山、五泉山、白塔山、鳴沙山與月牙泉、渥窪池、天池、酒泉、雁灘等。
甘肅的革命紀念地有: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俄界會議遺址、臘子口戰役遺址、哈達鋪紅軍幹部會議遺址、榜羅鎮紅軍幹部會議遺址、會寧會師遺址、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舊址、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部舊址、高台烈士陵園、華林坪烈士陵園等。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黃河風情線是甘肅旅遊的一個亮點,有蘭州黃河風情線和永靖黃河三峽風景名勝、景泰黃河石林等。蘭州黃河水車和羊皮筏子,展現了古老的文明。
絲綢之路長達7000餘公里。自漢代以來,以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中心,東西相承形成的河西走廊通道,長期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絲綢之路古道上的遺跡,既是世界交通史、貿易史、經濟史及民族、語言、考古、文化、民俗和藝術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成為甘肅旅遊的主題節目
『叄』 去甘肅旅遊,最不可錯過的三個景點,你都去過哪些
去甘肅旅遊,最不可錯過的三個景點,你都去過哪些?小編今天就為你們介紹一下。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麥積煙雨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乙弗皇後)死後,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窟龕中有許多製作精巧的彌勒、沙彌、供養人的雕塑。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同時也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宋代在麥積山的開窟甚少,但對許多早期造像進行了重修。第165窟的宋代重塑觀音菩薩像及供養人像具有較高的水平,反映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點。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肆』 甘肅哪裡最好玩!
胡楊林哈薩克民族風情園
距敦煌火車站東邊約3-4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神氣的胡楊林---胡楊又叫梧桐樹,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當你親身到此的時候就會對這片林子幻想連篇,它的原始性讓你感覺真正的回到了大自然,和大自然溶為一體了.都說胡揚能活一千年,死了一千年不到,倒了一千年不腐.其實據有關資料顯示胡楊的真正壽命遠不至一千年,它的生存環境是在乾旱的隔壁灘上,它的形體千姿百態,給人一種老態龍鍾的感覺,看在眼裡美在心裡,古香古色的樹干看上去猶如陶醉在一曲優美的古箏曲中,讓人是那樣的回味悠長!
懸泉置遺址見證千年驛站文明
懸泉遺址位於甘肅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這里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北臨西沙窩,為漢唐間安西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中轉驛站。
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牆,邊長50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牆系用長、寬、厚約40、20、11厘米的土坯壘砌而成。塢內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牆體平房3組12間(內含一個套間),為住宿區;東、北側為辦公區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馬廄3間;塢外西南部建有一組長約50米,呈南北向的馬廄3間。懸泉置遺址現已發掘出土各類遺物達17,650 多件,其中內涵豐富的簡牘即達1.5萬余枚,其他遺物如以質地計,有銅、鐵、漆、木、陶、麻、皮毛、絲綢、紙張、糧食、獸骨等11大類;像銅箭鏃、五銖錢、鐵木工具、農具、帶鉤、陶罐、陶碗、漆木耳杯、石硯、畫板、草、葦、竹席、梳篦、皮鞋、玩具以及大麥、小麥、青稞、穀子、糜子、豌豆、扁豆、大蒜、杏核、苜蓿、桃核、馬骨和大量毛色鮮艷、保存完整的馬頭、馬腿等。從現已揭露出來的遺址看,遺跡結構之完整,出土遺物之豐富,遺存保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廣泛,實屬近年來我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收獲之一。
三危山景區——敦煌第一聖境
「危峰東屹」,敦煌第一聖境,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登佛教藝術名山,一窺莫高窟之根源。進入聖境,首先是坐東向西的四柱七樓牌坊式山門,上刻「三危聖境」。前方不遠處兩山環抱間坐落著王母宮大殿,為二層歇山頂仿唐宋式宮殿建築,相傳這里曾是西王母所住之處。再前行過「觀音井」牌坊,但見北山上有一古老的阿彌陀佛殿和觀音殿寺院,東側新修的觀音寺重檐歇山頂仿宋建築與古老的觀音井亭連為一體。從觀音寺東行,前方山丘間一龍王廟東北一西南向座立,廟內祭把有民間信仰的雷神及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諸神。從龍王廟前行有平安廟,系懸山描嶺畫嵌殿堂,為祭把門神、財神,灶神、城隍土地諸神之所。再前行遠山上一高66米的釋迦牟尼大佛像憑立山頭,坐東向西,與其它各殿呈一線分布,在大佛腳下觀景,三危聖境盡收眼底,老君堂是最東邊的一座古老廟宇,供奉太上老君,以求保佑一方平安。
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 甘肅敦煌莫高窟(22張)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伍』 甘肅天水有那些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景區 、秦安縣鳳山景區。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陸』 甘肅傳統文化有哪些,豐富多採的中華傳統文化
甘肅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這里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交相輝映,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2、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
這里是山川錦綉、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3、甘南、臨夏
甘南、臨夏兩個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4、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
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還有道家聖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敦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公元前111年設郡,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敦煌市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地,是佛教東漸進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匯之地。敦煌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城市,不僅擁有豐厚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擁有以「大漠奇觀」著稱於世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級自然奇觀。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為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代表了公元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是兩項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項標準的文化遺存之一。20世紀初以來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以及懸泉置漢代簡牘的考古發掘,由此發展出國際東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敦煌學,是世界公認的國際顯學。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旅遊勝地,是中國旅遊的一張標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保存著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700多個洞窟,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5座,珍貴文物5.6萬件。在我國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泥塑和壁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獲得「世界文化遺產」認定。在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981項遺產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6條標準的遺存僅有2個,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現為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位於敦煌西南70公里處,始建於漢武帝時期,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正是今天的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也正是因為《陽關三疊》和《涼州詞》的絕世詠唱使陽關玉門關名垂千古。陽關玉門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現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您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長城文化——邊關防衛的古戰場
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在幾百年前,萬里長城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信、團結統一精神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萬里長城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
秦、漢、明三代修築的長城都以甘肅為起點,象一條巨龍,穿越戈壁,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甘肅境內保存的長城總計超過3600公里,佔全國現存總量的60%以上,除陽關玉門關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距嘉峪關關城2.5公里的官園、距嘉峪關關城20公里的橫溝屯庄、金塔縣漢長城、山丹縣漢明長城、民勤縣漢長城、永昌縣漢明長城、景泰縣明長城、臨洮縣秦長城、渭源縣秦長城、通渭縣秦長城、隴西縣秦長城、岷縣秦長城等遺址。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北方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逐鹿戰場方面的軍事斗爭,都會反映在這些作為邊關防衛要地的甘肅長城遺址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甘肅省長城內外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唐代詩人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碩的「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今天,雖然烽火狼煙不再,但歷史邊關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維《隴西行》詩中描繪:「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關城景區,包括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峽等。嘉峪關關城兩翼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整個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的「第一雄關」城樓,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良,氣勢雄渾,建築精良,顯示了古代邊關將士的傑出軍事才能和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是長城沿線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關隘之一,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名「天下雄關」。「天下第一雄關」、「天下雄關」分別系陝甘總督左宗棠和肅州總兵李廷臣所書。如今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瀚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沿戈壁灘南行,至討賴河北岸陡壁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萬里長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軍事報警中起過重要作用。今天,遊客參觀茫茫戈壁上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仍可憑吊蒼涼冷穆的邊關歷史,遙想當年狼煙四起,鳴炮報警的肅殺之氣,還可以欣賞討賴河絕壁天險,尋撿大漠風雨奇石,領略戈壁的浩瀚風姿。懸壁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左翼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北側的黑山坡上,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有詩贊雲:「萬里長城萬里長,疊嶂黑山暗壁懸」。黑山峽位於懸壁長城南側150米,是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的真正交匯處。置身黑山峽中,可以領略原始荒蠻的自然風貌,感受黑山岩畫的古老、多樣和神秘。
7.佛教文化——攝人心魄的佛國世界,絢麗多彩的石窟長廊
宗派也開始出現,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廟也在甘肅大量建造,佛教藝術初顯其獨特的光輝。唐朝時期,甘肅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在甘肅大發展,不少佛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肅境內的大量佛教窟龕,自河西向隴東, 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把當時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輝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石窟有70多處,除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陳列館」,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創建於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現存窟龕196個,造佛像近800身,壁畫約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國內最早墨書紀年題記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譽為「莫高窟姊妹窟」,開創於隋唐之前,現存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4、肅南馬蹄寺石窟。建於北涼,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70餘個,各類塑(雕)像300餘尊,壁畫約450平方米,寺中有國內僅有的、古樸稚雅的大型浮雕飛天。5、祁豐文殊寺石窟。建於北涼時期(公元401—433年),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100多個,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鼻祖」,創建於十六國北涼王沮渠蒙遜時(公元401—432年),現存3層,大小洞窟17處,雕像100多尊,壁畫數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初唐畫像等珍貴文物。7、武山水簾洞石窟。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釋迦牟尼像結痂趺坐於蓮花台上,高達40餘米,是中國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鑿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甘谷大佛釋迦牟尼佛造於盛唐,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寬10.4米。9、庄浪雲崖寺石窟。始建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山崖懸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還有:瓜州縣東千佛洞、武山縣木梯寺石窟、涇川回山王母宮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8.黃河文化——九曲黃河繞隴原,甘肅黃河風情之旅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流河。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東流經四川入甘肅,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河口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 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主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將黃河文明的大氣磅礴,質朴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黃河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在長達913公里的黃河幹流甘肅段上,形成了黃河瑪曲第一彎壯美奇觀和劉家峽、八盤峽等高峽平湖。 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 遊客沿著黃河甘肅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賞河水清澈、溪流縱橫、草場豐茂的黃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情景再現;飽覽高峽平湖、絕壁萬仞的壯觀景色,並體驗獨特的鄉風民俗,探究中華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華夏文明之源,炎黃子孫之根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在天水,在此演繹八卦、教化眾生,開創中華文明的肇啟時代;黃帝誕生在天水軒轅谷;西王母降凡於涇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創業興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追本溯源,華夏民族血脈相連。如今,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觀光游覽的尋根朝覲聖地。
10.民俗文化——走進隴原大地,體驗特色風情
甘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目前,甘肅省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蘭州市的太平鼓、蘭州鼓子、苦水高高蹺、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松鳴岩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道情皮影戲、香包刺綉,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縣的河西寶卷、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隴南市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當地人叫「巧娘娘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平涼市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庄浪縣抬閣等。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濃郁見長,或以古老風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顯其價值。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勞動人民表達對理想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熱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傳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也有合唱,特別是集體對唱頗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間展開風趣、生動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集體對唱逐漸演變成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各民族自發舉行的對歌、賽歌集會的「花兒會」,如臨夏州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會」、永靖縣「炳靈寺花兒會」、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定西市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等。在這些「花兒會」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是「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穿著艷麗服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登山會歌,常聚有數萬人,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美的歌聲中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河邊到樹林,整座蓮花山都回盪著悠揚高亢的花兒,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民歌的海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臨夏「中國花兒之鄉」的稱號。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的演唱,系說唱形式,具有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形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等特點,兼具京戲和藏戲之優。將歌舞表演和劇情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順步」,即同一側的臂和足同時朝著一個方向的動作身段,大量運用到各劇中大臣、儀仗隊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緩慢,動作優雅。劇目主要以民間、佛經、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為原本改編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節曲折、脈絡清晰、聯想豐富、比喻生動、語言朴實等特點,以及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發展到《達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諾桑王子》、《羅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贊》、《降魔》、《松贊干布》等9個劇目,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藝術表演手法。
『柒』 蘭州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蘭州戰役紀念館、張一悟烈士紀念館、皋榆工委紀念館、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甘工委紀念館等。
1、蘭州戰役紀念館
蘭州戰役紀念館坐落於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華林坪以南、沈家嶺北麓,是為紀念1949年8月在蘭州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蘭州戰役紀念館展館面積1000平方米,由序廳、奏響西進序曲、實施千里追擊、浴血南山之巔、聚殲青馬主力、歡慶西北解放、結束語等七個部分構成。
序廳主題為「突破」的浮雕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形象的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在各地黨組織的全力配合下,在解放區的大力支援下,揭開了西北歷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宏偉篇章。
以詳實的文獻、檔案、圖片、實物史料為載體,並藉助繪畫、雕塑、沙盤、電子觸摸屏、聲光電模擬、多媒體影像資料等手段,再現黨在甘肅國統區的光輝戰斗歷程。
『捌』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它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周圍山奇林郁,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並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庄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卧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盪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台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 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
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玖』 敦煌莫高窟內的佛像和壁畫各有哪些特色
敦煌壁畫藝術
莫高窟 根據其洞窟內壁畫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壁畫 1、早期是敦煌石窟藝術的成長時期,壁畫內容有佛像畫、佛教故事畫,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畫為主。2、中期壁畫是石窟藝術的極盛時代,包括隨唐兩上朝代。壁畫內容,故事畫減少,一開始就是按照當時的風土人情來描繪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廣泛,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更加深刻,對主題的表現也更加明顯3、。晚期壁畫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供養人的畫像,各族首領及其屬集於一窟。為莫高窟壁畫藝術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畫題材簡單,只有樓台亭閣、佛說法,天人圍繞,蓮花、水池、化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竟不知所畫何以為名。比較普遍採用的題材。總結以上三個時期來看:奠高窟壁畫從各個方面都表現了古代藝術家的創造才能和成就,而這些成就總是在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觀察研究了生活,以及進行辛勤的勞動才有可能獲得的。
敦煌彩塑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統一體,主題是彩塑。彩塑藝術的發展大體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發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禪窟,方形或長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廟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體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圓雕。浮雕題材主要有千佛、飛天等,高浮雕題材主要有楣樑上的龍頭、羽人等,都是緊靠壁面捏塑的,形體比較扁平,圓雕題材主要是較大型的佛、菩薩、天王等,頭部及身體體積比較飽滿。中期 極盛期 洞窟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龕中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頭大,體壯,腿短,這是隨代塑像在外型上的顯特徵。由於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變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藝術也一既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