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

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28 14:00:57

⑴ 古代水車隨處可見,可水車用來做什麼呢

灌溉農田。

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達15-18米。輪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六、七百畝,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水車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1)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擴展閱讀

其他灌溉工程:

1、鄭國渠:

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

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

2、白渠:

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白渠開鑿於西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於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故而得名白渠,也常與原有的鄭國渠合稱鄭白渠。

⑵ 我國被稱為「水車之都」的是那裡

被譽為「水車之都」的蘭州

水車博覽園
蘭州水車博覽園

2005年8月26日,被譽為「水車之都」的蘭州建起了一處水車博覽園,再現了50多年前黃河兩岸水車林立的壯觀景象。蘭州水車博覽園位於百里黃河風情線濱河東路黃河南岸。東連中立橋碼頭、體育公園;西接親水平台、蘭州港、中山橋、白塔山公園等景點。蘭州水車博覽園由水車園、水車廣場、文化廣場三部分組成,是一個展現水車文化的主題公園。
蘭州水車博覽園的南大門(正門)是一個造形獨特的木架結構的大門,它寓意著兩個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蘭州水車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此來表達蘭州水車這個主題;
二、它寓意著蘭州是一個兩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門是由木架組成的,形似兩座「山「。它分別代表蘭州的蘭山和白塔山;左邊的水池代表黃河。寓意著蘭州是山水相連的美麗城市。
進人大門,是水車博覽廣場的第一部分——水車廣場。水車廣場以知名於國內外的蘭州水車為主體,並薈萃中外不同形式、風格迥異的水車數十輪。因此,蘭州水車博覽園是世界上水車品種、數量最多的主題公園。其中,蘭州水車以其獨到的構造、精湛的工藝、雄渾粗獷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水車的代表。
在水車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雕像,他就是蘭州水車的創始人——段續。
段續,字紹先,號東川,蘭州人。明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任雲南道御使、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多有惠政「。在任曾宦遊南方數省,對南方木製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祥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幾遭失敗。於是二下雲南考察,獲得水道翻水之巧思,結合黃河水急等特點,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製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輪式的黃河水車。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一時間黃河水車四起,使乾旱少雨的蘭州黃河兩岸農田得惠於段續所創制的黃河水車。
這尊雕像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段續創制水車的情景。雕像位於水車廣場東端,在南大門的中軸線上,雕像前面是直徑26米的水車圖案。他左手執圖,右手置於胸前,左腳向前跨出,清風將衣擺吹起,面部表情慈祥、生動,似在思索,似在比畫,似在指揮,宛若在現場指導建造水車。
段續雕像左側的是南方竹製筒車,右側的是段續創制的蘭州木製水車。公元1556年,段續就是根據南方的竹筒水車創制了雄渾粗獷的蘭州水車。歷經四百餘年,蘭州水車日臻完善。她構造獨到、工藝精湛、雄渾粗獷、風格獨特。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輪水車林立於黃河兩岸,蔚為壯觀,成為金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由此,蘭州被譽為「水車之都「而知名於國內外。
蘭州水車直徑16米左右,16對輻條由車軸向車緣輻射構成巨輪,輻條頂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間置40個長方體水筒,其下為凌空架設的木槽,可引水流。車軸固定在水巷石壩之上,河水湧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驅動水車轉動,水筒「倒挽河水「,傾入水槽以灌田。一輪水車可灌溉田地三百餘畝。
在水車廣場展現著各具特色的水車:在我們左側的是一架推水車(又稱水掛子),它依靠人力推動水車,將水提起,傾人水渠,灌溉農田;在我們右側的是一架腳踏水車,其原理是用力踩動木輪,由傳動鏈條帶動水車,達到提水灌溉的目的;
在水車廣場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手推水車和腳踏水車,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刮水板通過水槽的方法,將水提升上來。適用於提升低水位的水(如水塘里的水)用來灌溉。
在眾多的水車旁有一座水磨房。
水磨是電力磨面機出現以前廣泛使用的磨面工具。由引水道、葉輪、磨軸、磨盤、磨具等部分組成。它以水為動力,帶動葉輪旋轉,葉輪之上安裝石磨,用來磨製麵粉。
在水磨房出水處我們有一條蜿蜒小渠名為「曲水流觴「。再現九曲黃河內水車林立、悠悠旋轉的景象。
在水車廣場西端有一組水池,它由三級七階大小不等的水池組成,形成一組美麗、壯觀的瀑布群,與蘭州水車遙相呼應,展現出一個美麗如畫的景觀。
與水車廣場相連的是水車博覽園的第二部分——「水車園「。水車園以12輪蘭州水車為主景,是歷史上的「水車園「舊址。園內黃河奔騰,水車旋轉,渠水蜿蜒,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再現了黃河、水車與農業生產的和諧景象。
水車廣場東側的是水車博覽園的第三部分——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位於蘭州握橋之東。由旅遊紀念品商店、黃河奇石館、蘭州近代歷史博覽館、演出廣場等場館組成,以圖片、文字資料、實物、文藝演出等形式多角度反映水車文化,反映勞動人民巧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的實踐活動。
在文化園首先看到是蘭州握橋
蘭州握橋又名卧橋。握橋採用巨木由兩岸向河心錯落前伸,層層遞出,節節相銜,呈穹隆之弓形。橋面上有拱廊,可避風雨;兩側楹欄整齊。橋兩端各有翼亭,恰似兩拳緊握,故名握橋。握橋在蘭州曾享有盛名,為昔日「蘭州八景「之一,舊址在今西津東路雷灘河上。
過了蘭州握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下沉式廣場——露天水幕演出廣場。
演出廣場以兩輪蘭州水車為背景,設有一個圓形舞台和能容納400人的四級半圓形看台。看台與舞台之間是一個扇形噴水池,觀眾可在觀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時欣賞變幻莫測的音樂噴泉。音樂噴泉既可以為我們提供聽覺和視覺享受,又可以起到舞台幕布的作用。
當欣賞了精彩的文藝演出之後可到文化廣場的幾個場館去參觀。在演出廣場南面有一組具有漢唐風格的古建築群,它古樸典雅,錯落有致,與蘭州握橋連為一體,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
在這個建築群里,有一座七級塔樓,名為「覽車塔「。登上覽車塔黃河美景盡收眼底,水車雄姿一覽無余。在覽車塔下依次分布著旅遊紀念品商店、黃河奇石館、蘭州近代歷史博覽館等場館。

交通:乘140、26路公交汽車可達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8:00-18:00,夏天持續到20:00左右

⑶ 水車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不詳,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

水車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水車也叫天車,車高10米多,由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沖來,借著水勢的運動慣性緩緩轉動著輻條,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臨頂,水斗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裡。

(3)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擴展閱讀:

蘭州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1、由於蘭州黃河水車當時的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2、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扎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3、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製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模擬性特徵。

4、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朴性特徵。

5、自從水車創制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⑷ 中國古代的「水車」、「筒車」的圖案是從中亞傳入的

不是的,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

水車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筒車亦稱「水轉筒車」,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和筒車。

戽斗是用粗繩縛於木桶或笆斗的兩邊,兩人對立各執一繩,將河水汲入田間。汲筒是用打通竹節之粗大竹桿,相互連接,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澗谷,引水入田。

龍骨車是用連串的活節木板裝入水槽中,上面輔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溝溪河水隨板導入田中。筒車是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讓竹筒取水,流水自轉導灌入田,不用人力。

(4)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擴展閱讀:

在中國語境中,「中亞」指的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這個地理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1843年提出來的,指的是六個國家所處的亞洲中部,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阿富汗。

前蘇聯官方不把阿富汗算在內,稱為「中亞五國」,中國官方也採納了前蘇聯的官方定義,故而在中國,「中亞」就等於「中亞五國」。

「中亞五國」是蘇聯解體遺留下來的產物,如今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俄羅斯。在當年的蘇聯解體風潮中,波羅的海三國率先宣布獨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進一步積極促成各國獨立。

當時中亞五國是反對蘇聯解體的。但是俄羅斯自身經濟衰退,想要甩掉包袱,把中亞五國變成附屬國,既緩解壓力,也便於掌控,最終形成了中亞五大斯坦國。

⑸ 蘭州水車的傳承意義

蘭州黃河兩岸,曾普遍使用水車,夏秋水漲時,水車日夜不停地轉動,頗為壯觀。因灌溉數量不同,水車的大小不等,大水車可灌溉六、七百畝,小的可灌溉二、三百畝。水車的轉動,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漲時開始,冬季水落時為止。
那個時候,上自青海貴德,經蘭州,下至寧夏中衛都使用水車,據統計共有水車三百五、六十輛。現在水車已被提灌機械所代替,只保留了為數不多的水車,既點綴著黃河兩岸的風光,又給我們留下了時代前進中的腳印,使人們追昔而撫今。
黃河大水車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為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
1952年,蘭州黃河岸邊仍有水車252輛。自電力灌溉技術普遍應用後,水車逐年減少,製作者後繼乏人,面臨瀕危狀況,對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進行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⑹ 竹製水車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答:一、竹製水車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

二、竹製水車的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

水車,出現正式文字記載中的,大約在東漢時。

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

2、第二階段

水車的發展到了唐宋時代,在輪軸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作出了"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

3、第三階段

到了元明時代,輪軸的發展更進步。

一架水車不僅有一組齒輪,有多至三組,而有"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可以依風土地勢交互為用。

三、水車的作用

1、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2、水車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⑺ 水車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主要分布在一些水資源豐富 ,而且有一定落差的地區
如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
水車又稱孔明車,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業灌溉工具,是先人們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高超勞動技藝,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相傳為漢靈帝時畢嵐造出雛形,經三國時孔明改造完善後在蜀國推廣使用,隋唐時廣泛用於農業灌溉,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

⑻ 蘭州水車的水車文化

據《重修皋蘭縣志》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字紹先,明嘉靖二年進士。博學多才,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後來因為他在朝廷疏奏論事獲罪,被貶為河南郾城縣縣丞,又遷為杞縣知縣。在此期間,由於他革除積弊卓有政聲,又被擢升為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復,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鑒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制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不過也有人認為,蘭州水車既非從西南引進,也非始於明代。理由是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作為伊本·墨哈墨爾的《游記》中,載有「中國王城」(指今甘肅山丹古城,也有人認為是指張掖古城)用水車灌溉農田的情況。並由此推斷,至遲在五代以前,蘭州就已經有了水車,而且有可能是蘭州人民的創造發明。這個推斷究竟能否成立,還有待於史料的證明。
黃河水車利用水流沖力工作,成為一種廉價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車小者直徑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單輛車、雙輛車和多輛車等類型,一輛水車可灌溉農田七八百畝。明末以後,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陝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蘭州水車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幅半徑,大的將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輪軸周邊裝有兩排並行的輻條,每排輻條的盡頭裝有一塊刮板,刮板之間掛有可以活動的長方形水斗。輪子兩側築有石壩,其主要用途,一是為了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二是為了向水車下面聚引河水。水車上面橫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動刮板,驅使水車徐徐轉動,水斗則依次舀滿河水,緩緩上升,當升到輪子上方正中時,鬥口翻轉向下,將水傾入木槽,由木槽導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間。
雖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晝夜旋轉不停,從每年三四月間河水上漲時開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時為止,一架水車,大的可澆六七百畝農田,小的也能澆地二三百畝,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農民歡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期內,成為蘭州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車的構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車軸的中心向周圍輻射出並行的一根根的輻條,輻條的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裝有一個長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築有V形的石壩,使河水向水車下聚涌,急流推動刮板,水車便轉動,同時舀滿河水的水斗,便陸續升上來,將水倒入水槽,然後引進農田。蘭州市廣武門外水車園的水車,便是段續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車園命名該地,並沿襲至今。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蘭州黃河水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由於蘭州黃河水車當時的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第二,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扎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第三,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製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模擬性特徵。
第四,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朴性特徵。
第五,自從水車創制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水車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