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尊禮尚施是哪個朝代的文化

尊禮尚施是哪個朝代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28 16:49:54

Ⅰ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類型:

1、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小說,如《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2、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4、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5、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1)尊禮尚施是哪個朝代的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Ⅱ 為什麼推崇周朝,而不是更早的夏朝和商朝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加劇。大權在握的王莽,通過篡權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稱帝後,為了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實行新政,進行改革。雖然是改革,但王莽卻是按照《周禮》上面的制度來進行改革:官制、官名皆按照周朝時設置;把漢朝的王田制改為周朝時的井田制;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各種儀式皆按照周禮;把當時很多地名也改回了周朝時使用的名字……

雖然,從周朝到西漢末年,已經過去幾百年,但是王莽卻堅信周朝時的一切制度都是好的,而且永遠都不會過時。王莽之所以會進行托古改制,和他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有很大的關系,而且後來他又是當時的儒學領袖。而儒家,是很推崇周朝的。


後來事實也證明,如果全部生搬硬套周朝的各種制度,下場會非常的悲慘。新朝的王莽托古改制,照搬周制,結果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新朝也很快被推翻。明初的建文帝,也是聽從大臣意見,托古改制,最後也是行不通,建文帝也被竄了位,而他本人也是不知所蹤。

所以,歷朝歷代的改革,還是要結合當時的情況而制定,如果一味復古,就會行不通。

Ⅲ 中國古代的宗教傳統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材料表明,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制時期,原始人類在從事採集和漁獵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自然與自身的歪曲的、虛幻的概念,從而形成了原始宗教觀念。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從這種原始宗教觀念中衍生出宗教傳統,之後又從這種宗教傳統產生了具有系統的宗教世界觀、復雜的宗教儀軌和具有嚴密的宗教組織的成熟的宗教。

中國的宗教傳統確立於夏朝。夏朝的建立,加速了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的過渡,使宗教完全成為維護君權的有力工具,並為商周二代奠定了「以神道設教」的宗教傳統。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傳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天帝崇拜。這是夏商周三代宗教傳統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夏朝的統治者認為,天帝為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可以發揮強大的主宰作用,而地上的君主,其所作所為完全是在遵從天命,履行天神的意志。夏禹還大興禮制,建立起一套祭天的儀制。這表明,既有明確觀念又有庄嚴儀制的具有濃厚人為宗教色彩的社會意識,隨著夏朝國家的形成正式確立了。

商人不僅完全繼承了夏人的天帝觀念,而且迷信程度更加嚴重。不管是自然界的風霜雨雪、旱澇晦冥,還是人世間的成敗盛衰、吉凶禍福,大事小事都要佔卜,一卜總要連問數次。天帝,幾乎成為商人惟一的精神依賴。這種迷信,當然具有統治者自愚的一面,但更深刻的一面則恰恰反映了世俗的君王要求鞏固自己的權力並使其神聖化的願望。

周人在充分肯定天帝的至上神地位的同時,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德」,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方面的內容。它需要主觀努力(道德修養)和客觀制約(禮儀規范)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在加強主觀努力方面,特別強調「敬」的功夫,被視為實現「德」的憑借。「德」與「天命」發生了緊密的聯系,「敬德」成為「祈天永命」的根本條件,社稷能否求得「永命」,關鍵在於君王的「德」是不是可以「配天」。

「以德配天」的思想,豐富了傳統的天命觀的內容,克服了由「天命靡常」所引起的疑天情緒,有效維護了天帝的神聖地位。同時,通過對「敬德」的強調,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修養,以及由此種修養所指導的禮樂政刑的運用而引起的積極影響。這種既敬天帝,又重人事,把天帝打扮成一個倫理角色的宗教學說,為後來幾千年的傳統宗教理論奠定了基礎。

2.祖先崇拜。這是三代宗教傳統的另一項核心內容。它是父權制條件下,在靈魂不死觀念的作用下逐漸演成的風習。關於三代的祖先崇拜,以商周二代的形態最為典型。商人基本的祭祀方式是,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廟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廟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稱廟祭祀。不同的祭祀范圍,體現出血緣的親疏關系。商人虔誠地膜拜祖先,一方面是要取悅神靈,祈求其降臨福祉,保佑社稷,另一方面則要向臣民顯示君王力可通神的偉力,使老百姓能以同樣虔敬畏懼的態度接受君王的統治。

周代的祖先崇拜開始強化宗法關系。周武王克商以後,實行祀祖配天,建立起森嚴的宗廟制度。諸廟皆南向,按昭穆的順序排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太祖之廟百世不遷,居中。祭祖的名目極其復雜,祭祀的儀式也非常隆重。

3.鬼神崇拜。對眾多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中國傳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鬼神崇拜的理論基礎是靈魂觀念。活人的靈魂在人死後變成了鬼魂,而日月星辰、山林川澤,能夠晝夜變化、翻雲覆雨,也皆有神靈存在。三代對鬼神的祭祀,種類甚多。鬼神不同的職能和管轄范圍,形成不同的祭祀場所和祭祀方式。不過多數祭祀都與禳除災害、祈盼豐收有關。對日月、土地、山川的祭祀,典型地反映了這種觀念。

4.聖賢崇拜。在和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勇敢、力量和智慧成為美德,逐漸受到人們的崇拜,於是產生了聖賢崇拜。受到崇拜的聖賢,或者是具有神性或半神性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發明家,或者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對於他們的崇拜,主要不是出於血緣的感情,而是敬慕他們造福人類的功業。得到崇拜的種種聖賢,由於後人不斷附會其功德,所以他們的神性也就越來越大。甚至像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真實的人物,在傳統的宗教情緒的作用下,也大受神化。聖賢崇拜是中國古代宗教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逐步與尊聖、尚賢等觀念結合,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得到延續和發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自然宗教向早期「人為宗教」過渡並最後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專職的賦有祭司職能的巫、史、祝、卜的出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人神兩個世界的使者。人間祈禱平安的願望靠他們傳遞,諸神賞善罰惡的意志靠他們表達。為了加強宗教神秘肅穆的氣氛,主要由他們之手,創造了一系列復雜的宗教儀式。他們是人為宗教誕生的助產婆。

在三代的宗教傳統中,宗教觀念、宗教儀式雖一脈相承,但由於各朝的社會條件、文明水準備有差異,因而因革損益之跡也非常明顯。由於周人從精神上傾向於「尊禮尚施」,這就極大地排除了宗教對社會的影響作用,使中國人養成了「天道遠,人道邇」的價值取向。

二、道教是如何產生的?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來源於歷史久遠的民間巫術和神仙方術。戰國時期,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巫師、方士所吸取,形成所謂神仙家。秦漢諸帝,企求長生不老,神仙家便與儒術合為一流。東漢崇尚讖緯之學,經學逐漸讖緯化,神仙家與儒生二位一體,界限泯滅。日益墮落的今文經學和虛誕的讖緯迷信,激起古文學家強烈的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難以保持,所以積極謀求獨立發展的道路。此時,佛教已開始在中國內地流行。佛教的教主、教義和宗教組織,對神仙家的創教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模彷彿教創立一種獨立發展的宗教,成為神仙家努力的目標。於是老子就被推為教主。漢順帝時,琅牙人於吉自稱得神書170卷,號稱《太平清領書》。於吉的門徒宮崇將其獻給漢順帝,由官府收藏。桓帝時,襄楷又向桓帝獻出一部。這是神仙家思想的經典,它標志著道教理論已經形成。漢桓帝時,皇帝親自派宦官到苦縣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表示朝廷對道教的承認。至此,以老子為教主,以《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為經典的道教終於成為公開的宗教。

《太平清領書》產生以後,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的道教活動。大約在東漢順帝、桓帝時期,形成了早期道教的兩大派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又叫張道陵)創建。張陵,沛國豐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據傳於桓帝永壽二年(156)升仙。漢順帝時他在雞鳴山中學道,編寫經書與符錄。他自神其說,稱這些經文符錄得自太上老君。他創建了五斗米道的儀式和組織:凡要求人教者,都須出五斗米;組織系統稱為「治」,在整個巴蜀漢中地區設治助24所,是處理道教事務和舉行祭儀的專門場所,官職有祭酒與鬼吏等。五斗米道依傍《道德經》闡發其宗教主張,把道視為具有人格特徵的至上神,極力推崇「生」的意義,認為它是「四大」(道、天、地、生)之一,突出體現了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的主旨。

太平道,又稱黃老道,由張角創建。張角鉅鹿人,大約於漢靈帝熹平年間創立此教派。它奉《太平請領書》為主要經典,利用到各地為病人治病的機會進行傳教活動。太平道的宗教組織是「方」,當時將所控制的范圍分成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方的負責人稱為「渠帥」,張角自稱大仙良師。太平道的目的是要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統治。他們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正式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大起義。起義遭到東漢政權的殘酷鎮壓。之後,太平道遭禁。

道教的產生方式是特殊的,不同於佛教與伊斯蘭教。由於道教在醞釀過程中,始終於處於依附地位,這為它廣泛攝取陰陽、讖緯、儒、道、佛等各種理論學說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造成道教理論成分龐雜、思想不夠純一的形態。道教是適應中國現實社會需要產生的宗教,所以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些特點。它一方面告訴人們通過道德的修養和身心的修煉,可以成神成仙,從而永遠脫離現實社會的苦難,另一方面它又有強烈干預現實政治的願望,期望實現「太平世道」的理想,最終將虛幻的神仙世界與現實的太平世界合二為一。

Ⅳ 周朝的禮樂制度在當時還有什麼規定

周朝時有記載的就有80多種,僅《詩經》中提到的樂器就有29種之多,周朝以製作樂器的材料的不同而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方法樂器被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亦稱八音。
金樂居八音之首
單純從樂器發展史來說,最早出現的樂器應該是石樂,可為什麼金樂在周朝卻高居八音之首呢?
我們所講的金樂,最有名的代表樂器就是鍾。鍾能代表金樂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這還得從商周兩朝音樂的區別及周朝的禮樂制度說起。
周人玩音樂與商人玩音樂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周禮》對此曾有詳細比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商朝時,人們對自然認識不足而敬畏鬼神,有全職的巫師負責人與神之間的溝通,商朝的巫師的工作職能就是「娛神」與「媚神」,換句話說就是讓鬼神們高興快樂心情愉悅以便讓它們施福人間。所以商朝巫師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演唱會的總導演,人們在巫師的帶領下一起「娛神」和「媚神」,每個人都手拿兩根牛鞭跟著音樂的節拍起舞。所以在甲骨文中,「巫」與「舞」其實就是同一個字,其字形就是一個人手拿兩根牛鞭跳舞的樣子。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商朝的音樂是一種歌舞結合的藝術,一種真正的萬民同樂,算是一項公益活動。而到周朝,音樂的功能與目的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周朝由於農業的發達,人們對自然的敬畏感消失了許多,而富起來的少數統治者已經不滿足於與民同樂,於是他們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禮樂」制度。而在當時所有樂器當中,鍾由於是用金屬冶煉而成的,屬於當時的高科技產品,鍾的生產從來都是「限量版」的,因此鍾逐漸成為統治階層所獨享的樂器。
為此周朝的禮樂制度當中,就特意為鍾量身定做了一套制度——懸。在周朝什麼人聽什麼級別的音樂,那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宮懸,即四面都掛上編鍾,此為王之特權;次之,為軒懸,即三面掛上編鍾,這是賜給諸侯們的;再次為判懸,即二面掛上編鍾,這是賜給大夫們享用的;特懸即一面掛上編鍾,這則是給士所享用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資格享受高級音樂。
所以現在我們形容人們過著富貴的生活時,往往都喜歡用「鍾鳴鼎食」這個成語。
最重要的禮器:鼎
周朝建立了龐大的音樂教育機構。據《周禮》記載,當時在國家音樂學校學習的可以考證的人數達到1463人,在「大司樂」的領導下,向貴族子弟們傳授樂德、樂語與樂舞。所以在周朝的音樂都是雅樂,只有有身份的人會有學習的資格。
周朝的音樂已經成為一種等級森嚴的音樂,統治者將統治和約束人行為規范的「禮」與娛人耳目而又能移風易俗的「樂」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樂統同,禮辯異」的周朝禮樂制度。周朝的統治者還規定了老百姓能聽什麼音樂而不能聽什麼音樂。
周朝的文字被後人稱之為鍾鼎文。這是因為周朝最重要的禮器是鼎,周朝的重要的樂器是鍾,統治者喜歡把一些國家大事與重大事件或鑄或刻在鍾與鼎上面,他們相信當有人敲起鍾聲時,那些歌功頌德的文字也會隨著音樂而飄向四方。

Ⅳ 關於儒家的問題

孔子一生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學生眾多,有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之譽。而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所涉及的范圍又相當廣泛,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別廠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限於歷史文獻資料,對戰國儒家這八派簡述如下: 「子張之儒」: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養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從學後學業出眾,與子夏、子游齊名。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淪各種問題,《淪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淪浯·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淪語·子張》)的人和事。子張的秉性有點偏激,孔子曾批評他「師也過」,「師也辟」(《論語·先進》)。但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浯·子張》)。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傳下來的弟子以後就形成了「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子張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伺,現在已難知其詳。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嚴厲地批評「干張之儒」.把他們稱之為「賤懦」,況:「弟佗其冠,神譚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電。」這個批評似乎沒有列出什麼學術或思想上的根據,僅講一些言行舉止而已。一般以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戰國末期依附於「子張之儒」—派門牆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為,是指那些徒似子張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參見正先謙《荀子集解》引)。現代學者郭沫若根據「子張之儒」具有博愛容眾,嚴已寬人等特點,認為「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並推測「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參見本書「於思」條)。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現在已難知其洋。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淪及,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范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宋儒之說,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表示懷疑。
「顏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足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孟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參見本書「孟子」條) ,孟子曾自雲:「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則謂其「受業於子思門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說「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則「孟氏之儒」又當與「子思之儒」為一系。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弟子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開為代表的。漆雕開,《漢書·藝文志》作漆雕啟,據宋儒王應麟考證,「啟」為原名,漢人避漢景帝名諱改為「開」,春秋末期魯國(—說蔡國)人,生於公元前540年,卒年不詳。漆雕開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說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廠表示很贊賞(參見《論語·公冶長》)。漆雕開具有不屈的勇氣,《韓非子·顯學》中說:「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在對人性的看法上,主張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中記:「宓(不齊)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功;論情性,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根據這些資料,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說明他們當時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孫丑上》稱善於「養勇」的北宮黝,亦當屬於「漆雕氏之儒」(參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學甄微·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派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說的陳良一派。據《孟子「記載:「陳良,楚產也,悅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陳良的弟子有陳相、陳辛等,後來欣賞農家許行的學說,曾遭到孟子的嚴厲批評。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梁子—派仲梁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是魯人。據《禮記·檀弓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梁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梁子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 「孫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樂正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 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儒家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的—派和荀子的一,派影響頗大。

Ⅵ 「禮」字的演變史

漢字:「禮」 字形演變 字源演變

閱讀全文

與尊禮尚施是哪個朝代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