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佛教文化不高怎麼辦

佛教文化不高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2-05-28 22:05:12

『壹』 我信仰佛教文化如何修煉

禪定,布施,持戒,智慧,觀想

『貳』 我想學習佛教知識,但不知道從何開始學習,而且對佛教文化一點都不了解!求高人指點該從何開始。謝謝!!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叄』 高分!!本來很尊重佛教文化,但有人天天和我宣揚佛教反而產生了厭惡!請問為什麼應該怎麼辦

阿彌陀佛!

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先要自己站起來,自己有成就,自己能解脫自己,才有資格宣傳佛教的偉大,才能讓別人相信。贊嘆佛教,的確有功德利益,但如果一味的贊嘆,而自己沒有成就,那和誹謗佛教沒有區別,因為這會給人一種迷信的感覺,反而產生厭惡。一個修行人,老實把自己做好,努力在學業上有所突破,努力為社會眾生有所實際的貢獻,不讓別人信,他們也會信的。

牛不願低頭喝水,不可以強按著它,讓它喝。一切眾生雖有佛性,但因緣不同,熏染不同,佛性種子顯露的時間就不盡相同,不可以急於使他們接受佛教,接受佛法,若不然,恐欲速不達,求近反退。所以,首先自己要做出一個好樣子來,讓他們看到佛法的利益,自然就會動搖。如果你自己都無法解脫自己,天天還煩惱不斷,即使說的天花亂墜,誰見了會信呢?關鍵還是自己。

佛教始終強調眾生平等,信佛與不信佛是平等的,信佛沒什麼了不起,而能信佛,也確是一種緣分,佛,代表了一種人生態度,而不是宗教的迷信。不信佛,不一定就沒有這種人生態度,比如西點軍校的學員禱詞,就是對佛法人生態度的最佳詮釋。

「我們寧可選擇困難而正確的東西,而不選擇容易而錯誤的東西;只要能獲得全部真理,就絕不滿足於一知半解。賦予我們勇氣吧,這種勇氣產生於對所有高尚可敬之人的忠誠;對邪惡和不公平毫不妥協;在真理和正義處於危急時刻無所畏懼!」

『肆』 論佛教文化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是印度 釋迦牟尼雕像
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釋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五年。 公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 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 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 婆羅門
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
《阿彌陀佛》 竇中亮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佛教正式傳來中國是漢朝,非正式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這是正式的,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是中國皇帝迎請他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的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國。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竺法蘭和摩騰,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相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所以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里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寺。 佛教能夠在東方地區好多國家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東方文化的吻合。我們特別要說的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發生的變化。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版本來傳達的。古代佛經的翻譯本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的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的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的翻譯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鳩摩羅什。具傳當時為了把印度名僧鳩摩羅什請來宣揚佛教,還發生過幾次戰爭,征滅了幾個國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皇帝聽說有位鳩摩羅什在西域龜茲國宣揚佛教。鳩摩羅什是 鳩摩羅
一個年輕的天才,他不僅具有超人的記憶力,而且對佛學也有深刻的理解。前秦皇帝苻堅聽說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鳩摩羅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師,於是就派遣將軍呂光率領大軍,西征龜茲去搶鳩摩羅什。等到呂光征服了龜茲,請到鳩摩羅什准備返回中土,不料這時朝廷內部發生內亂姚萇殺了苻堅自己當了皇帝。於是呂光就乘機據姑臧自稱涼國,鳩摩羅什也就留在了涼國。後來姚萇的兒子姚興當皇帝,打敗了涼國,呂光的兒子呂隆投降,這才把鳩摩羅什請進入中原。皇帝姚興親自迎接他到長安,並封他為國師,為了盡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國施展,還專門派了幾千人協助他翻譯佛經。最後,皇帝沒有來得及得到長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了。 在鳩摩羅什主持下翻譯的佛經在中國佛教的傳播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於,佛經的翻譯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參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學者,所以在佛經的語言和解釋中就融入了中國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加上佛教本身的培養和教育人的社會性的一些思想,也與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很吻合,所以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兩種思想也不斷交映,相互融通。有一個傳說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庄的思想。當時艱巨的佛經的翻譯工作還在進行中,佛經《涅盤經》還只翻譯了一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進行研讀。在經文的前部分對「一闡提」(指有破戒、作五逆罪,不信佛法、因果、誹謗佛法,斷滅善根、不作善法,破壞僧團綱紀等極端罪惡的眾生)的問題,佛祖嚴厲地說他們會在輪回中永遠不得超脫

『伍』 佛教文化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以理解是你有這樣的善根,與觀音相應,感應道交,也就是一般說的佛力加持。

關於第二個問題,其實不單您有這樣的情況,有經文專門說這樣情況的:

請留意最後一段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最後: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給新進的同修 - 初學導引》 http://hi..com/veeko/blog/item/4925df1662e49e5bf3de3203.html

初接觸佛教可能會用到的一些資料 http://hi..com/veeko/blog/item/8b0dc544333fae44500ffe6b.html

南無阿彌陀佛

『陸』 為什麼信仰佛教的人很多都是文化水平很低或者品性不好的人

由於六、七十年代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沒有正確地認識佛教,被認為是迷信,在打壓之下出現斷層,很多出家人都還俗了。而正面宣傳跟不上,加之一些年紀大的人喜歡以鬼神之類的來誤導人,致使社會上對佛教更認識不清,不知道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認清宇宙自然真相,並且如何解脫的過程。
現在這種情況正在逐步好轉,比如北京龍泉寺出家人層次就很高,博士生、研究生等比比皆是。還有一些教授等也為了追求解脫出家了。
再說佛性人人皆有,與品性等無關,只要按佛陀指的路一直走,持戒修善,總有一天也能成佛的!

『柒』 現在佛教文化還能用嗎外道如沙的

佛教文化任何時候都有用,外道任何時候也動搖不了佛教,佛教只有內部人可以瓦解。就如佛經上說的: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意思就是說:就算是獅子死了,百獸也沒有敢侵犯它的屍體的。只有獅子體內自己生的蟲子,會把這具獅子的屍體吃掉。
所以一個正信的佛弟子,任何時候都要對佛法充滿信心,就算失去性命,也絕不說三寶的任何過失。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但同時還有正法的法師啊,還有佛教的經典啊。不是說所有一切與佛有關的都是邪師了啊。所以啊,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不僅不要動搖信心,更要積極的去聽經聞法,去維護佛教,去恭敬三寶。這才能讓佛法更長遠,才能度更多的人。

『捌』 我想信奉佛教,我該怎麼做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

『玖』 佛教文化是不是太消極了

不能僅用消極或者積極就可以評論一個教派,大家明知積極比消極好,如若佛教消極,為何佛教還有眾多信徒?「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這句話沒有顯得很消極吧。「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類似於這樣的佛經語錄,顯現的是一種遁入空門後的睿智與平靜。「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類似於這樣的佛語,或許覺得消極一些,讓人認為世間萬物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但就是因為經過長久地悟,才領會出生命本性。佛教給人的不是一種強勢、進取的教義,而是一種豁達灑脫、慈悲為懷的人文精神。這是我的拙見。

『拾』 想學習佛教文化不高怎樣學起

凈空法師專輯網站http://www.amtb.org.tw/

這位法師見解簡單通俗 而且主講凈宗經典 按照順序學習即可。

般若文海http://boruo.goodweb.cn/ 凈土五經

中國佛教導航網 http://www.fjdh.net/

http://www.heshang.net/ 聖域佛教。

愛道堂」聊天室,每天早上五點准時開始上早課,有音頻和視頻,還有同步的經文和咒,很適合我們初學佛法的人。

http://www.ptsfjw.com/pts/nft/ 在線念佛堂 很好。很方便。

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佛教文化不高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