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是什麼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觀點,打出了復興傳統文化的旗幟,喊出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大平」等系列口號。對於復興傳統文化的觀點,筆者是非常贊同的,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發現很多人因為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往往陷入誤區。筆者在這里結合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大家談談傳統文化方面的問題。要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正本清源,為今後了解主流各家各派文化打下基礎。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
❷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民族所處的地理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化;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的組織制度狀況制約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直接造成一個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差異。
就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看,地理環境是一個極有迴旋餘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組織是血緣宗法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一、中國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自發性和獨立性。半封閉的狀態,使中國文化不會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從而使整個民族在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堅決得多;也正是因為活動范圍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鑄造了中國人獨具風格的世界觀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相比較而言,正由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中國人更加註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後,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和內陸性的特點,使得中國人對外部的世界知之較少,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可以從中國所繪的地圖中得到很好的驗證。不可否認,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政治、經濟、文化都比周圍的地區先進,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華夏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誤認為天下只有華夏民族及其周圍的蠻夷部落,把「天下」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正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富於尊嚴感的「自我意識」。
二、中國文化形成的經濟基礎
文化總是與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原因也正在於中國幾千年來始終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看,「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①早期農業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這是因為,只有當社會生產出多餘的食物,才有可能從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從事非生產性活動的文化人,去進行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創造。因此,「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②|.
中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農業文明的痕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華東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漢流域的新時期文化等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於黃河流域比較高水平的農業,從而使黃河流域形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文明逐漸向長江流域擴展。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是農業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換。實際上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農業、家庭手工業、官府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獨立自由」的手工業者與商人。秦代大一統帝國形成後,由於度量衡、貨幣、文字等的統一,更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比較繁華的都市。唐宋兩代的商業城市更加繁華,並在北宋時期首次出現了工商業的行會組織。明清兩代,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加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商品經濟始終沒有能夠占據統治地位,一直作為自然經濟的附屬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中國文化是從農業經濟的土壤中生長並發育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主於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農業經濟培養了中國人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農業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哲學觀念,就是中國人依賴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的一種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發生災情則生活無著。所以,對自然條件的依賴養成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的特性。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中,在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下,農民生活在一種區域性的小社會,與外部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因此,農民從生到死都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復循環。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既』培養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又養成了農民因循守舊、不圖進取、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心理和性格。
❸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根源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源於儒釋道三教九流中的優秀精華。
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其實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找出來,我們看看主流文化分別出現於什麼時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 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顯、達摩、慧能。出現的時間是漢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其實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黃帝,有一個學派「黃老學派」,可以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間的2500年時間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
❺ 中國文明的根源,在什麼地方
是昆侖山!
很多文章說是兩河流域(長江、黃河),其實都說的不到位。從根源上簡單的來講(如果仔細的話肯定要追溯民族起源、遷徙、早期文化符號等學問):
1,昆侖山是「三皇五帝之治天下」的發祥地,。《神異經》中黃帝、顓項、帝嚳、堯、舜五帝所理,與天感應,巡幸昆侖,昆侖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奧林匹斯」,是「百神之所在」和「帝之下都」、「萬山之祖」。
2, 昆侖神話是世界兩大神話的主體神話。昆侖神話中的核心人物女媧、盤古、西王母等均與青海的昆侖山、扎麻隆鳳凰山、青海湖、長江、黃河、湟水河、祁連山密切聯系。
3,昆侖山文化發展為兩河文化。這個可以從《山海經》、《神異經》、《淮南子》、託名班固的《漢武故事》,《後漢書西域傳》、《漢武內傳》、《穆天子傳》、《莊子》、《楚辭》、《詩經》、《列子》、《史記》、《拾遺記》、《博物志》、《獨異志》等,探求其脈絡。這些書里無一不留下昆侖文化的烙印。
❻ 中華文化的形成原因
中國文化是指由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遼的土地上創造的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形成又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存在緊密的聯系。中國不但疆域遼闊,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優越,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而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並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而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造就了不同區域文化。農業民族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土地的依賴,發展成重農抑商和安土重遷的觀念;生活在海濱的人民則致力於海上交通與海外的聯系;北方游牧則以遷徙和戰斗對付自然環境和異族的壓力。這些強烈的地域特點使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非常明顯。但是正因為中國地理條件過於優越,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當時中國是東亞及至全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完全做到自給自足,但人們長期處於這種優越感和自我陶醉中,僅滿足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閉關鎖國,繼續著原有的發展模式,抗拒和排斥著新的、先進事物和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這正是重農抑商,重土安遷等傳統保守的農業思想在後期給人們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弊端。但中國農業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學為著稱於世。並且中國傳統節日,均來自於農事,是由農業節氣演化而形成的,並不像許多其他民族那樣,多源於宗教。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教集體主義和尊軍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君主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但很大程度也制約了人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而中國文化的特點則有一下幾點:
1.同化力。即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
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中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它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經過幾百年,佛教高僧東渡等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結果,佛教一部分變成中國式佛教,一部分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人民受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之久,難以接受新的思想並為之改變。原因之二可能是佛教來源於外國,其弘揚的思想和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一部分思想可能還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反,不利於中國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在一方面,中國傳統者可能對這些思想進行打壓或者將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思想替代它或融合於佛教中。
2.融合力。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則黃河
域文化,而是在漢民族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稀缺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區域文化——如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為什麼中國文化具有如此之大的融合力呢?首先中國歷史經歷了戰亂與穩定的周期性運動,國家的分裂時有發生,特別是游牧民族的侵擾與入住中原,使得中原人民與游牧民族接觸機會大大增加,他們之間需要溝通和互相融入對方的生活,其間正是不同的文化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極具魅力,先進性,以及其精湛的農業技術文對部分游牧民族生存的幫助,使得中國文化占據主要地位,並且不斷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精華。其次是當時統治者的政策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當時忽必烈深刻意識到「國家單行漢法無疑也」,為游牧民族「漢化」以及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清朝時,滿漢貴族入住中原不久,便已「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制」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極大的融合力,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不斷「侵襲」,我們在眾多文化中似乎有點迷失自我了,美國大片,韓潮等新鮮文化的沖擊著我們,有的年輕一代在這些文化中分不清孰對孰錯,只是一味跟風,丟失了傳統美德而崇尚外國那些時尚但是卻被視為糟粕的文化。在這個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擦亮眼睛,分辨清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之處……
3.延續力,即中國文化長期以來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宋元時期契丹,蒙古人南下,多次建立起強大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其總是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其原因同上,中國的先進性及其悠久性。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源遠流傳,影響了眾多中國人民,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奉獻著。但傳統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其的重視似乎還不夠,像之前韓國竟然將我國的端午節說成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而中國的茶道由中國傳播到日本的,但是現在日本卻將茶道發揚得比中國本土還好……在外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並發揚光大時,我們卻只顧著看外國的文化,而忽略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傳播,保護和弘揚……經過這些刺激後,我們新的一代是否該反省一下加大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其延續性……
4.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超越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如數千萬計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在他們意識中,從未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其原因有一、地理位置:自上古時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自認為居天下之中央,故稱中國,而將周邊地區稱為四方。由一開始的自我優越意識上升到後來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對自我對本民族的自我認識感和自信。二、由於中國曾經的落後和遭受了眾多入侵的戰爭,使得眾多中華人民擁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一心為中國的繁榮昌盛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不屈不饒地位中國的勝利而奮斗著的民族精神。三、中國傳統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
「根」的思想深深埋在每一個人心中,不管是華僑還是台灣人民,他們總是心繫中國(大陸),認為自己永遠是個中國人!
中國文化人在淵源流傳著。而將其發揚光大的重任則落在我們年輕的這一代上……
❼ 為什麼說河南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首先是因為河南的疆域遼闊。在古代的時候,河南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大中原,所以它的疆域非常遼闊,疆域遼闊的地方是可以說文明發展是非常快的,因此在河南這個地方它的文明發展比其他地方快的多,正是因為河南有這么廣闊的發展天地,它的文明才會發展,並且比其它地方快的很多。擁有如此疆域遼闊的河南才會帶動其他地方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河南是其它地方文明的源頭。
其實,河南能成為中原文化的發源之地,是因為它自己的疆域遼闊、它以前是許多朝代的古都和河南人民的辛勤付出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顆參天大樹一樣,它的根在哪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覺得我們的文化的根源和道教文化之間關系很密切,如果沒有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可能底蘊就沒有那麼深厚了。和佛家文化不同,道教是由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和其他的思想不同。
道教並不是在我們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突然出現的,而是在我們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中早有端倪,並在漢代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道教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對它傳承發展下去。有了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加熠熠生輝。
❾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