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萬火急!!!仰韶文化彩陶與馬家窋文化彩陶特點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學界根據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將陶器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
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其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還有折腹盆、細頸壺、直口尖頂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風格厚重朴實。
彩繪紋樣中除幾何紋樣外,還有人面、魚、鹿等形象,這些紋樣一般都畫於陶器最顯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盆》、《魚紋盆》和《鹿紋盆》等,紋樣形象生動自然,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特徵鮮明。幾何紋樣中主要有並列折線,並列斜線、三角形面構圖的二方連續裝飾帶,單純而富有裝飾效果。二方連續紋飾在我國早期的裝飾圖樣的發展中,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的造型特點是將虛實、疏密、正反、陰陽等關系較好地協調組織在一個空間平面之中。圖樣的多次重復,使看上去簡單的圖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魅力。
廟地溝類型:以河南陝縣廟地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較小,並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飽滿,輕盈但很穩重。紋飾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飾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裝飾風格由半坡的寫實轉向變形,而且是幾何花紋居多,通常用圓點、弧型線構成的新月型、葉形、花瓣形等紋飾,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成三角形紋飾圖樣。
馬家窯文化的分類和特點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來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馬家窯類型:馬家窯類型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陶器的製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缽,罐、瓮、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於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傑作。
半山類型: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為考究,是工藝製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馬廠類型: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類型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捲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後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② 舞蹈紋彩陶盆是什麼東西
舞蹈文采陶盆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產物,屬於彩陶器,有大通、藏海、宗日三種類型,底色為褐黃色,圖案顏色為黑色,我們最常看到的那個盆是屬於宗日類型的它屬於馬家窯文化,都表達著古人對生殖的崇拜,因為在幾千年前受生存環境的影響人丁不怎麼興旺,盆外繪制的線條與魚形圖騰表達的內容為水崇拜,表達當時人們想像自己像魚一樣,溺水而不亡的嚮往,單據有些學者認為,盆內的繪畫內容為人們當時狩獵歸來燃起篝火手拉手跳舞的景象,制陶的人見此景象畫上去的,至於為什麼畫上去這些圖案,那是因為當時部落酋長祭祀的需要很多遺址很少發現舞蹈盆,之就能充分說明他是一件神器。
③ 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舞蹈紋盆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舞蹈紋彩陶盆,磨嘴子出土。口徑29.5厘米,高14厘米,斂口鼓腹,下腹內收,小平底, 內外飾彩。外壁口沿邊有一圈黑色寬頻紋,紋飾下兩側有一對稱的圓圈圖案;內主體紋飾為兩 組對稱的舞蹈紋圖案,每組雙連9人,以圓點為頭,頭下一些線代表軀體部分,兩側各畫一 條斜線互相交叉,表示手拉手之意。軀體下另有一圓點,組成和上面相同的舞蹈者,以示內外兩圈共同跳著集體舞。畫面筆調簡單明快,藝術表現生動活潑,人物造型概括力極強,簡單幾筆構畫出了翩翩舞姿。特別是利用盆的內壁弧形繪出的跳舞者僅9組,但給人的感覺是無數組舞蹈者手拉手盡情歡跳,真實地再現了5000年前的先民們載歌載舞的場面,給人以歡快逼真之感。
④ 誰有彩陶舞蹈紋盆的資料
圖片
Image
名稱: 彩陶舞蹈紋盆
製造年代: 新石器時代
材料: 細泥紅陶
規格: 口徑29厘米,高14厘米,底徑10厘米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紹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孫家馬家窯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內壁用黑彩繪有舞蹈人紋,共為三組,每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為舞,頭帶頭飾,每組成為一個獨立的舞蹈場面。畫面中,人物突出,神態逼真,飽含著歡樂的氣氛和純真的情趣。
這幅原始的舞蹈圖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研究,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狩獵舞;有人說是在跳圖騰舞;有人說是禮儀舞;也有人說是在跳祈求豐產的儀式。
它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於,當盆中注入清水,隨著水的盪漾,人就像在這種佳境中起舞,視覺上充滿動感。
⑤ 舞蹈紋彩陶盆是怎樣的
舞蹈紋彩陶盆是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甲區發掘第20號漢墓時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屬於彩陶器,其盆底底色為褐黃色,圖案顏色為黑色,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傑出作品。盆內圖案生動可愛,構思十分巧妙,是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的精彩之作。此盆具有舞蹈畫面簡潔明快、筆法酣暢的藝術風格。透過靜止的畫面,仍能讓今人感受到遠古的舞蹈藝術家擊節踏歌和舞蹈扭動時的那種強烈的節奏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舞蹈紋彩陶盆高度為14厘米,口徑為29厘米、底部直徑為10厘米,用細泥紅陶製成。大口微斂,卷唇鼓腹,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採用了一些簡單的線條裝飾,作為主要裝飾的舞蹈紋卻在內壁上部。舞蹈紋共分三組,每組有舞者五人,她們手拉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人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更奇妙的是,每組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空著的兩臂舞蹈動作較大和擺動頻繁。
在西方現代繪畫中,將靜止畫面上表現為連續運動的景象視為一種藝術創新,而在中國的原始藝術中就已出現了類似的表現手法,這種大膽的創造不能不使人擊節贊嘆。彩陶盆的設計製作,還體現了當時制陶工藝的熟練和審美思想的進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單色平塗的手法繪成,造型簡練明快,三列舞人繞著盆沿形成圓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紋則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時,舞人可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變成了平靜的池塘,池邊歡樂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韻味讓人心醉。
關於舞蹈的內容,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認同的是它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先民們群舞的熱烈場面,更形象地傳達出他們生機勃勃的活力。在這里,彩陶工藝家表現的意境,富有詩情畫意。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線裝飾,它模擬著三道繩圈將陶盆緊緊地捆紮著。這是一件傑出的優秀彩陶工藝品。
舞蹈紋彩陶盆
⑥ 舞蹈紋彩陶盆是屬於新石器時代 什麼的文化彩陶
舞蹈紋彩陶盆是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的孫家寨,直接描繪了原始先民生活場景的圖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於是彩陶盆便作為舉世無雙的國寶而被國家博物館珍藏。
⑦ 人類最早表現舞蹈形式的彩陶是
人類最早表現舞蹈形式的彩陶是彩陶舞蹈盆(仰韶文化)
⑧ 中國古代馬家窖文化出土的舞蹈紋盆淘氣用距今大約多少年
舞蹈紋盆,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1973年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盆高12.7厘米,口徑28.5厘米。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約有五千多年了。它的彩陶是我國原始社會中彩陶發展的高峰。
在盆口內沿壁上,用流暢的筆法勾出三塊空白,在每一空白處以平塗的剪影似的手法,畫了五個手拉著手的舞蹈人。因為要以單色平塗來表現舞蹈的動態,所以作者選擇了特有的角度。人頭側向一邊,兩腿卻正面稍稍分開。頭飾與尾飾分別擺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牽引的雙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們身軀是扭轉著的,彷彿正在踏著有節奏的舞步跳舞。每個人的形象都與整體有機結合,形成整齊的圖案。整個隊形有強烈的運動感。那周圍輕松而流暢的筆法,也似乎透露出韻律歡樂的氣氛來。
原始藝術家們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給我們繪出了這種舞蹈的場面和氣氛,他們還善於用彩陶特有的工藝裝飾程序來表現生活中最實際的題材。一般來講,這類容器更多是在外壁上繪畫,可這件作品卻在外壁上只用幾條簡單而有特色的線條作裝飾,而將這些圖案與形象的巧妙組合安排在盆的內壁上。也許這些作法有其它功用與觀念上的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只有畫在內壁的圖案,人們才能同時看到全部圖案。要體現原始舞蹈中那種環繞火堆或獵物的歡騰場面,只有在同時看到這些環形圖樣時才能稍有領略。如果不是經過對題材與手法的仔細琢磨,是不會作出這樣處理的。
這個圖案,還可能與某些巫術禮儀活動有關。但在原始社會中,這些活動是很難從人類整個生產、生活中完全獨立分化開來的,它們終究是原始人類活動的直觀反映。在這個反映過程中的許多觀察方法與描繪手法,例如對動態的捕捉、從整體來考慮對象、追求氣氛而忽略細節等等,正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中特有的審美情趣的雛形。後來的不少藝術理論,也與這些原始的追求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