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有哪些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理論
B. 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1961年,布達拉宮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
C. 祖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如廟宇、宮殿等古建築、醫葯、書法、繪畫、民間手藝等有形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節日、各民族傳統習俗、各地的表演藝術等等。
補充如下:
西安、北京、南京的古城古建築,敦煌的藏經洞;山西河南的石窟造像;端午節湖南洞庭、汨羅的賽龍舟;陝西的皮影戲、秦腔;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川劇變臉。
D. 我國歷史文化有哪些
我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就在中華大地上休養生息。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的史前文化就已形成了華北和華南兩大文化譜系,其中包括著名的元謀文化、藍田文化、許家窯文化、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形成了旱地農業、稻作農業和狩獵採集三個史前文化區。其中距今7000~4600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長江流域的馬家窯文化等,已經顯示出此時期農業已有了相當的進步和發展,定居村落已四處可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遺址中,發現了300多個長方形儲糧窟穴,估計儲糧能達10萬千克以上。距今4600年的黃河下游文化,不僅出現了銅器和發達的制陶業,而且出現了卜骨和巫師,即出現了宗教和國事活動,說明當時中華民族即將跨入文明時代。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出現了甲骨文。周代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政教系統,並達到鼎盛時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嶄新局面,把我國文化推到了高峰,並使其一直延續發展經秦、漢至明、清。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背景下,形成了風格各異、內容豐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跡,具有很高的史學和美學價值,成為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
E. 祖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經歷。抗日戰爭、虎門銷煙、九.一八、七.七事變多歷歷在目。但我國的歷史也有光輝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發明了漢字。很久以前,古人並不會寫字、記事,有人想出了繩結記事法,但是太麻煩了。就有一位叫倉頡的人發明了甲骨文。
在我國的文化史上那些詩人、文學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千古絕句;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親;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孔子寫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我國還有美麗的大好河山。長城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個驕傲,長城全長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瞭然。珠穆朗瑪峰高達8444.43千米;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高達4718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深6009米......
F.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歷史文化都有哪些特點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6)歷史文化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G. 中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詩、書、畫,房、園、林,服飾、傢具中,小到「核舟記」之精微,細到紙張般景德鎮薄胎瓷碗,久遠到敦煌經卷上的唐墨的光澤,幽靜到杭州揚公堤畔劉庄竹林中的讀書樓,一切都充滿著神秘與含蓄之美。幾千年來古人留下來的文化,使中國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獨特的表達,看問題有特別的視角,思考問題時,有不同於西方人的簡約。中國人有東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藝術抽象,有自己文明源流,也有和諧的生活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著作在綜合廳的中間堆成一座小丘,提醒著人們,或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在這些卷冊里尋找文化之根,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不讓遺產變成遺恨.
H. 祖國歷史文化有哪些
中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並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文明進步,以中國共產黨為先進代表的中國人民正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長征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爭取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老子(河南鹿邑)、墨子(滕州)、孔子(曲阜)等偉大的思想家,《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等古典名著。
舊中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明朝時依據程朱為代表的理學思想編成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成為在科舉考試中的基本教材,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中國古代詩詞非常發達,有較早記錄周朝詩歌的《詩經》,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一度繁榮,在唐朝和宋朝,中國詩歌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和蘇軾等。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元朝,詩詞又發生新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之中,風行元曲。明清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則有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人,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多部中國古典名著。故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
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的藝術,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中國畫也十分著名,中國古代傑出畫家有顧愷之、閻立本、吳道玄、李思訓、王詵、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瓚、王紱、徐渭、朱耷。當代的中國畫著名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
著名的白話文小說家有魯迅、老舍、茅盾、巴金、錢鍾書、張愛玲、丁玲、沈從文等。用白話文創作的詩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品包括魯迅《阿Q正傳》、巴金《家》、茅盾《子夜》、老舍《駱駝祥子》、錢鍾書《圍城》、沈從文《邊城》等。
中國共擁有三十七項世界遺產,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武陵源、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三清山 、喀斯特 、大熊貓棲息地。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莫高窟、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遞村、宏村)、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雲岡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宮殿、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兵馬俑、青城山與都江堰、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龍門石窟、河南安陽殷墟、明清皇家陵寢、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廬山(文化景觀)、開平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武夷山。
中國的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崑曲、古琴藝術、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國共同申報的蒙古長調藝術。
中國文字的演變:甲骨文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隸書 → 行書 → 楷書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這是古代中國為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的傑出代表。
中國的十二生肖:中國的生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至今生肖圖騰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龍:「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來歷尚未確證。由於中國龍的一些特徵,在某些地方也有中國龍猙獰殘暴乃至雄猛姦淫的形象,有可能嚇到兒童或被用來威懾人民群眾。封建專制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其的東西:龍顏、龍體、龍廷、龍袍。
祥瑞「動物」:龍、鳳凰、麒麟、龜並稱為「四瑞獸」。
中國聖賢名號(僅供參考;括弧內應注出生地):酒聖——杜康(河南汝陽);道聖——老子(河南鹿邑);儒聖——孔子(山東曲阜);兵聖——孫武(山東廣饒);商聖——范蠡(河南南陽);國神——比干(河南衛輝);商神——白圭(河南洛陽);儒商鼻祖——子貢(河南浚縣);謀聖——張良(河南新鄭);史聖——司馬遷(陝西韓城);字聖——許慎(河南漯河);科聖——墨子(河南魯山,一說山東滕州)、張衡(河南南陽);木聖——魯班(山東滕州)、張衡(河南南陽)、馬鈞(陝西興平);醫聖——張仲景(河南南陽);神醫——華佗(安徽亳州);武聖——關羽(山西運城);智聖——諸葛亮(山東沂南);書聖——王羲之(山東臨沂);葯王——孫思邈(陝西耀縣) ;畫聖——吳道子(河南禹州);草聖——張旭(江蘇蘇州)懷素(湖南零陵郡);茶聖——陸羽(湖北天門);詩仙——李白(中亞碎葉);詩聖——杜甫(湖北襄樊);七絕聖手——王昌齡(山西太原);詩豪——劉禹錫(江蘇徐州)詩魔——白居易(河南新鄭);詩佛——王維(山西祁縣);詩囚——孟郊(浙江德清);百代文宗——韓愈(河南孟州);營造法祖——李誡(河南鄭州);律聖——朱載堉(河南沁陽,世界文化名人);(圍棋)棋聖——黃龍士(江蘇泰縣,清代)、聶衛平(河北深縣,1988年起稱);20世紀三聖(人民領袖)——孫中山(廣東香山)、毛澤東(湖南湘潭)、鄧小平(四川廣安);聖相(人民總理):周恩來(江蘇淮安);現代醫聖(人民醫學家):林巧稚(福建廈門)、裘法祖(浙江杭州)等。
干支紀年: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十二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六十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