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唐文化屬於哪個省

唐文化屬於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2-03-08 07:23:55

㈠ 古代的大唐朝位於現在的哪個省,哪個市

唐都城長安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 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10倍。城市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 外郭城牆上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門的明德門為正門。
望採納~~~~~~(>_<)~~~~

㈡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隸屬於什麼省

三省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所謂的三省分別是指:
* 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 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
* 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中書省主要負責與皇帝討論法案的起草,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內容,並根據情況退回給中書省。這兩個部門是決策機構,通過審查的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別為:

* 吏部 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員
* 戶部 負責財政、國庫
* 禮部 負責貢舉、祭祀、典禮
* 兵部 負責軍事
* 刑部 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會審。謂之三司審。
* 工部 負責工程建設

中書省長官在隋朝稱為內史令,唐朝稱為中書令,副職稱中書侍郎。門下省長官在隋朝稱為納言,唐朝改叫侍中,門下侍郎副之。尚書省長官稱為尚書令,尚書僕射副之。但由於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擔任這個職務,因此在唐朝此後的時期,這個官職輕易不授,而以尚書僕射為尚書省長官。唯安史之亂後,郭子儀有大功於唐室,無官以寵之,遂授尚書令。另朱溫篡逆前亦自稱之。 中書省內設中書舍人若干,掌草擬詔命。門下省內設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拾遺等官,掌規諫。尚書省下設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長官都稱為尚書。

三省之中,尚書令、僕射位高,為人臣之極而無實權。實際行使相權的是中書、門下兩省大臣。

三省的歷史演變

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設尚書,主管典籍,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漢朝

漢武帝奪外朝(以丞相為主的正式的政府機關)權,設立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謁者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東漢時設置尚書台,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但是此時的尚書台在體制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以錄尚書事的名義秉政。

東漢末設侍中寺,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置侍中、散騎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學識的士人充任,為一時清選。

魏晉南北朝

三國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將漢武帝建立的內朝轉為外朝官署,這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

按:東漢時雖有尚書台、已經成為處理政務的主要機關,但畢竟是隸屬於內廷的官署,不能說是國家的正式政務機關。

曹丕以尚書諸曹權力過大,遂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置中書監、令各一人,以中書監為長官。

南北朝時侍中、散騎常侍的權力逐漸擴大。北朝則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晉代,正式有門下省的建制。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 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預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於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李績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

其次,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尚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復舊稱。

中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西台、鳳閣、紫微省,旋復舊稱。

門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東台、鸞台、黃門省等,旋復舊稱。

五代

制度與唐無異,但是由於連年征戰,實際上宰相並不掌握權力。三省形同虛設。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辦理,成為宋代以差遣為正官的開始。



有宋一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勛、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勛、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並任,較唐朝時少了許多。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並置的。三相並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二相並任的,首相並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



明初不設中書令,仍以中書省統六部,長官稱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誅胡惟庸,廢中書省與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廢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書任天下事,其上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上書房、軍機處。
唐朝繼承隋朝而加以調整:三省為尚書、中書和門下省,分掌行政、政令的草擬、政令的審批。長官分稱尚書令、中書令、侍中。 尚書省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稱侍郎。

㈢ 青海作為一個旅遊勝地,在唐朝屬於哪裡管轄

這個唐朝的時候還是不屬於唐朝的管轄,或者是與西域交接的地方了,是非常遙遠的

㈣ 唐朝時期廣東屬於哪個地方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758年),罷嶺南道采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㈤ 唐朝李淵是哪裡人

唐朝李淵是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隴西成紀 (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一說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祖籍邢州堯山(今邢台市隆堯縣)。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 。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後,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

㈥ 唐朝有三省六部,分別是什麼,六部是屬於哪個部門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為了加強皇權分化相權,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制度。「三省」指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尚書省又被分為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和工部,被稱之為「六部」。值得一提的是六部中的「戶部」其實以前是叫做「民部」,當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為了避諱李世民的「民」字,而將民部改成戶部。

三省六部制在初期的時候還很好,各個部門都能高效率的辦事。但是到了後期,各個部門互相扯皮,效率變得低下。所以後來三省逐漸變成一個部門。

㈦ 明朝時設立山東省,那在唐朝時,山東屬於哪裡呢唐朝各地區又是如何劃分的

唐朝時山東大部分屬於當時的河南道,也有一小部分屬於河北道。
唐朝時具體行政區劃分如下: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轄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關內道
鳳翔府
陝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洛 陽
汴 州
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3]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綉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後,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州都督,並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後,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境內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為隸屬於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
[2] 唐武後長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設置安西部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爾以西地區。
[3]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設置北庭都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亞鹹海)的廣大地區。

唐玄宗天寶年間,在邊境設十節度使

節度使
駐 地

古 名
今 地

㈧ 唐朝首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唐朝都城長安,是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

長安,當今西安的古稱,外國人稱之為胡姆丹,意為「長治久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
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西漢、隋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㈨ 唐朝的長安是現在的哪個省哪個城市

唐朝的長安是如今的陝西省西安市。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拓展資料: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於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後,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

長安地區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多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

參考資料:長安 (中國古代都城)_網路

㈩ 大唐是哪個省市

大唐是唐朝吧。那就是西安。首都#24

閱讀全文

與唐文化屬於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1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