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羅定文化歷史
羅定是千年文化古邑,歷史悠久,它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之南,東有雲霧山脈,西有雲開山脈,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沖,自古被視為門庭防衛,撫綏重地。 遠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已有人類在羅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們居住在今天蘋塘、金雞等地的洞穴中,過著漁獵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羅定的瀧江河、羅鏡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類生活的蹤跡。早年在羅平橫垌背夫山發現的大型戰國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稱的「百粵之君」。 城雕「雙龍戲珠」
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在2400多年前,羅定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遠古文明。對此,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羅定東鄰高要,南接陽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國,即古稱兩山之間(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的古王國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設置南海郡,領18個縣,其中有開陽縣,開陽縣治所在今船步鎮。秦末漢初南海郡尉趙佗兼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今市境屬之。置縣不詳。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地設置南海、蒼梧等7個郡。交州蒼梧郡下置端溪縣。羅定大部分地屬端溪縣。 吳黃武五年(226),羅定地屬廣州蒼梧郡端溪縣。端溪縣包括今德慶、羅定、鬱南、雲城、雲安、信宜等的部分地方。 晉永和五年(344),析蒼梧置晉康郡,晉康郡領縣14。析端溪置龍鄉、夫阮、平原三縣,是現羅定治地全部置於縣的管轄的開始。羅定地有龍鄉縣、夫阮縣及平原縣。龍鄉縣治地在今羅鏡、太平;夫阮、平原治地未考。 永和七年(346),改平原縣為平原郡,領龍鄉縣,夫阮屬晉康郡。 南朝宋永初至元嘉年(420~432),羅定地包括平原郡、龍鄉縣及晉康郡之夫阮縣。 南齊永明元年(483),廢平原郡置廣熙郡,析龍鄉縣置永熙、羅平兩縣,郡治龍鄉縣。羅定地括龍鄉、永熙、羅平、夫阮4縣。 南朝梁天監五年(507)分廣州置桂州。自始有廣東和廣西之分。六年(508)兼置瀧州(瀧州之名源於今羅定江羅鏡段有瀧喉,灘高水急,巨石橫截中流,十分險要)和建州,此時的瀧州州治在今羅鏡、太平鎮境。建州州治在今附城鎮古城。析廣熙置平原、開陽、羅陽三郡。瀧州轄平原郡(郡治龍鄉縣)、龍鄉縣,永業縣,開陽郡(郡治開陽縣)、開陽縣,梁德郡、梁德縣;建州轄廣熙郡、永熙縣、安南縣,羅陽郡、羅陽縣。其中永業縣治在今廣西岑溪筋竹鎮,梁德郡、梁德縣治在今信宜市。 南陳仍按梁設。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名,改龍鄉縣為平原縣,與開陽縣、懷德縣、永業縣同隸屬瀧州。永熙縣、安南縣、羅陽縣隸屬建州。羅定地有平原、開陽、永熙、安南、羅陽5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平原為瀧水縣,改羅陽為正義縣。羅定始有瀧水縣名。 大業三年(607),改瀧州置永熙郡,廢建州。並開陽、正義入瀧水縣,並安南入永熙。永熙郡轄6個縣:瀧水縣、永熙縣,永業縣(今岑溪)、懷德縣(今信宜)、良德縣(今電白)、安遂縣(今鬱南)。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設瀧州,此時瀧州州治在今太平鎮潭白村周圍地方(註:有羅定州志記改為竇州。竇州之名先在羅定出現。在今太平鎮潭白小學,遺留有記述當地地名叫竇州的石碑,當地百姓亦講此為古竇州。在今信宜市境內的竇州原稱南扶州,到唐貞觀八年(634)才把南扶州改用竇州之名)。析瀧水置開陽縣、正義縣,以瀧水、開陽、正義、懷德4縣隸瀧州,置南建州,以永熙、安遂、永業縣隸南建州。武德五年(622)並正義縣入懷德縣,改永熙縣為永寧縣。析瀧水置安南縣。 唐貞觀元年(627),並開陽、懷德入瀧水縣,隸瀧州。是年,唐分天下為十道,瀧水屬嶺南道。 唐貞觀六年(632),改瀧州,重新設置南建州,以瀧水縣、開陽縣、永寧縣、安南縣隸南建州,而永業縣改隸義州。 唐貞觀八年(634),改南建州為葯州。唐貞觀十八年(644),廢葯州復置瀧州,領縣如舊。 唐天寶元年(742),改瀧州設開陽郡,隸嶺南道。乾元二年(759)復改開陽郡設瀧州。 宋開寶六年(973),開陽、建水、永寧、正義並入瀧水縣(縣署則設在原開陽縣即今船步鎮舊縣址)。同年廢瀧州。至元大德八年(1304),知縣陳澤將縣署遷至原建水羊祿埠即今羅城鎮地方。從此直至明萬曆四年(1576),其間600餘年,羅定地域只設瀧水縣,瀧水縣轄今羅定及鬱南、雲安、雲城、信宜、岑溪部分地區,先後隸屬廣南東路康州晉康郡、廣南東路德慶府、廣南東路德慶州、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德慶路、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德慶路、廣東布政使司肇慶府等。 明萬曆五年(1577),凌雲翼征羅旁,平瑤亂,朝廷升瀧水縣為羅定直隸州,設羅定直隸布政使司。羅定州新開二縣,析瀧水縣東部和德慶、高要、新興小部分地區建東安縣(今雲城區、雲安縣),析瀧水縣西部、南部(今屬信宜合水、思賀等)和德慶、封川小部分地區建西寧縣(今鬱南縣)。羅定直隸州包括本州和東安、西寧兩縣。羅旁平定,因以羅定為州名,羅定州之東西也安寧,便以東安、西寧為縣名。由是瀧水之名始革,而羅定之名亦始於此。 清朝設羅定直隸州,州治羅城,轄本州(羅定州)和東安縣、西寧縣。羅定州直隸廣東省。另外,省派駐兵備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設置。自明萬曆五年(1577)開州設羅定兵備道駐州治,至清康熙二年(1663),羅定道歸並嶺西守道。康熙六年(1667)裁撤嶺西守道。康熙九年(1670)復設高雷廉羅道駐高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設羅定道駐州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裁並入嶺西巡道分巡肇高廉羅道駐肇慶。雍正八年(1730)析為肇羅道。同治六年(1867)改分巡肇羅陽道駐肇慶府城。 民國元年(1912),政府統一撤銷州、府一級建制。羅定州改為羅定縣,原隸屬羅定直隸州之東安(雲浮)、西寧(鬱南)縣始分出,均隸屬廣東省。民國時期,羅定縣先後隸屬廣東省南路行政公署、西區善後委員會公署、西區綏靖委員會公署,1936年隸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起隸屬廣東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後,羅定縣隸屬廣東省西江專區。1952年,隸屬廣東省粵中行政區。1958年11月5日,羅定、鬱南兩縣合並,稱羅南縣。縣機關設在羅城鎮,隸屬江門專區。1959年1月4日,羅南縣改稱羅定縣。1961年4月10日,析羅定縣恢復原羅定、鬱南兩縣建制,羅定縣隸屬廣東省肇慶地區。 1988年3月,羅定縣隸屬廣東省肇慶地級市。 1993年4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羅定縣設立羅定市,由廣東省直轄、肇慶地級市代管。 1995年4月28日,羅定市為廣東省直轄、雲浮地級市代管。
『貳』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2)廣東哪裡有千年文化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叄』 廣東有沒有什麼千年歷史以上的「客家」古鎮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有許多神秘的色彩在等著我們,在中國城市的角落中,總會有我們還未發現的美景,在廣東就有著這樣一座古鎮,有著上千年的文化,但是並沒有人關注,在這里並不會收取門票,但是去的人反而卻非常的少。
鬆口古鎮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非常的好,周圍有山有水,可以說風景十分秀麗,走在古鎮的大街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風土人情的建築,像這種有著千年文化的古鎮,在現在也是中國的文化瑰寶,這里的文化氣息相當的濃厚,還保留著塔樓和教堂,在馬路上也可以看到非常的古老的牆畫,如今我們欣賞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肆』 雲浮羅定市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
羅定是廣東省轄雲浮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是全省50個山區縣(市)之一,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西南諸省區進入廣東的門戶之一,又是廣東各祖國大西南輻射的窗口。是雲浮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級市。羅定市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將軍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羅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發展經濟,特別是1993年撤縣建市以後,進一步激發了羅定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增強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投資信心,加快了羅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羅定市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扎實、電力供應充足,地理位置優越,連接粵西北桂東南,是廣東進出大西南的重要門戶。教育基礎較好,自古以來,羅定素有“文化之鄉”之美譽,設有雲浮市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基礎扎實,產業化進程加快。位於廣東的它也突出了它的優勢,外向型經濟起步早發展快。基礎建設加快,投資環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能源充足、通訊暢通無阻。
同時羅定市也有很多景點十分值得我們去遊玩,羅定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龍灣生態旅遊區、羅定文塔、蔡廷鍇將軍故居、龍龕岩等著名景點。
羅定文塔龍龕岩位於廣東省羅定市蘋塘鎮談禮村委榃陽村龍龕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據傳有老龍蛻骨於岩洞中,故名龍龕。岩洞南北走向,捲曲百米,如巨龍穿山而過,留下龍身的印模,絕無人工斧鑿的痕跡,真是巧奪天工,人們稱謂“龍龕脫骨”。
小編覺得這些地方都可以遊玩一遍,感受每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伍』 去了哪座廣東的千年古寨,會讓你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越是身心疲憊,越想尋一處寧靜,在世界一腳,偏安一隅,靜聽花開花落,慢賞月落星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適合漫步散心、拋掉憂愁的好地方,一個已存在千年的古寨——清遠油嶺千戶瑤寨。清遠油嶺千戶瑤寨位於廣東省西北部連南縣城的西南處,一個依偎在800米高的半山腰的千年瑤寨。瑤寨里居住著一千多戶人家,因此也被稱為“千戶瑤寨”。千戶瑤寨始建於唐朝,擴建於宋朝,鼎盛於明清時期。瑤寨里還擁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
『陸』 距今千年的廣東古村在哪裡古韻味十足,景美人少,關鍵免收門票。
古韻十足,景美人少,關鍵免收門票!
廣東屬於國內一個沿海省份,這里的經濟實力是不容小覷的,除了經濟收益令人眼羨以外,這里還是國內名氣較高的旅遊大省,所到之處,都能看見美麗景色,一景一物都是那樣令人心動不已,不論是羅浮山,還是世界之窗,抑或是廣濟橋都給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遊客所看見的高樓大廈以外,在這里還包括數量較多的古村落,也是值得遊客前往的。這些古村落的呈現,使得很多遊客都想前往了解一番。其中包括廣東一座低調的古村在內,直到現在距今已有千年時間了,免收門票卻鮮有遊客。這座古村落就是位於廣東韶關市的恩村,這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底蘊的村。
廣東低調古村距今千年,鮮為人知免收門票,古物遺跡堪稱一流!
『柒』 廣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廣州名城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風景線上集中了廣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風光線、文化風景線,也是廣州旅遊的主要景觀線。
廣州的鎮海之樓與鎮城之石
被稱為廣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偉壯觀的鎮海樓,又叫望海樓,因樓高五層,谷稱五層樓,高28米,為全國最大的鎮海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壓紫雲黃氣之異者」,奏請朝庭批准,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築,又是風水樓。明以前,廣州出現過三朝十帝,自建鎮海樓後,再也沒出現過地方皇帝和心懷異志的亂臣賊子。「東南霸氣散如煙」,「樓外關河盡漢封」了。正如胡漢民說:「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
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鎮海樓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餘次。據說每修一次,廣州就發展一次。人們說其「樓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說,「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羊城古鈔》說它「輝煌壯麗,為嶺南第一勝覽」。《廣東通志》和《南海縣志》認為,「嶺南奇觀,此為最然」,「實為五嶺以南第一樓也。」歷史以來,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備至。歷來古籍記載不漏,並留下很多詩詠和文章,為到廣州的國內外旅遊者必看之景點。
從風景名勝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而鎮海樓則是廣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鎮嶺南,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因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頭」(丘逢甲語),可以「風起雲飛攬九州」(康有為語),「飛樓重得壯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門。江海繞闌天勢盡,溪山如掌霸圖存」,不僅可以體味古代王者之霸氣,而且還可以盡覽廣州山水城市之勝境,欣嘗「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麗風光。
鎮海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到這里可參觀廣州建城二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展覽。頂樓正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彭玉麟所撰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頭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欄看劍,淚灑英雄。」幾分霸氣,幾多悲壯,十分膾灸人口。
鎮海樓歷史上曾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而聞名中外。
廣州不但有鎮海之樓,還有鎮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寬闊達3000米(今天最窄處只有100多米),煙波浩渺,稱為小海,故有鎮海樓之名。廣州還有鎮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沖積,河床淤塞,至本世紀初,已與北岸連接,20世紀30年代修築長堤馬路時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設了高樓大廈。今年初開挖市政工程時,被挖出來,重見天日。專家們緊急呼籲保護海珠石!市政府已決定將已顯露的部分(30-60米)保護起來,供市民和旅遊者參觀。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島,以鎮城之石出名。「神人驅石立,湧出水晶」(明·倫以詵語)。明代梁儲《海珠石》詩雲:「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說這是廣州的鎮城之石。島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於南漢)、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國初年辟為海珠公園,為歷史上著名的旅遊聖地,龍舟競渡之地。
傳說海珠石為異域商人遺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鄭惠南有《海珠石》詩雲:「賈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飛珠入東海。寶物通靈莫能秘,陸離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園,珠女珠兒不敢采。」實是一塊巨大的白堊紀紅色砂礫構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長13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水光波映,閃閃發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時作了一首游覽口占雲:「南海麗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說海珠石晚上也會發光。又因珠江潮汐變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詩人梁喬升說:「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紅潮兩道流。」多麼動感的關景!
海珠石又因為南宋著名詩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這里讀書而出名。島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廣州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歷任大學博士、校書郎、吏部侍郎等職。所以有人說在文溪祠讀書可以中狀元。
海珠石(島)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靜瀾」的核心景點,歷代有關詩詠達50多首。
古城傳統中軸線
古城傳統中軸線,是從越秀山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海珠廣場至海珠橋,全長約5公里的古城區城市傳統中軸線。是從南越國趙佗建越王台、越王宮、越王井開始,南漢時期有呼鸞道、游台,明代有觀音閣、鎮海樓,從越秀山至人民公園、起義路一帶,元、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都是官府衙門重地,歷經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國時期建築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大樓、海珠橋四個標志建築後基本定型。
清人陳恭尹用「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來形容廣州城的山川形勝,其所說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稱海,文革前廣州市民從河北到河南過渡還叫過海)。有專家形容這條中軸線是「一條扁擔挑起山和水」,充分說明這條中軸線的歷史份量。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會堂(有5000個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前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想照樣建一個,都沒有搞成。紀念堂為紅柱黃牆藍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八角亭式頂蓋。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園形大吊頂,幾十米跨度不見一柱,通風音響一流。頂部的金鼎高達4米,貼金片36166張,重1.8公斤。整個外型庄嚴雄偉,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傳統中軸線有四多:文物古跡多,著名建築多,古樹名木多,專業購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廣州名城的一條千年文化軸線。她既是一條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線,也是一條雄偉壯觀的景觀軸線,是廣州首選的旅遊風景線。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城市傳統中軸線景觀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築物,其建築形式、體量、高度和風格,必須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市規劃局正在制定保護性的控制規劃。
天河新城市中軸線
新城市中軸線是天河新城區和珠江新城建設後規劃建設的新發展區的中軸線,北起瘦狗嶺,經火車東站(廣場)、中信大廈(80層)、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島,跨過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運港口的新城區中軸線。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大都會廣場為標志的建築、綠化景觀,已經形成,這一帶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群和綠化廣場顯示出廣州新城市中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她與古城區傳統中軸線相比是不同風格和特色風貌,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美好前景,是廣州發展都市旅遊的最吸引旅遊者的美麗景觀。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帶的天河城、宏城廣場和廣州購書中心已形成人氣很旺的購物旅遊區,附近的一號線地鐵站是最旺的地鐵站之一。
白雲山、越秀山綠色風景線
白雲山被稱為廣州的「綠肺」,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遊聖地。由30多個山峰組成,主峰摩星嶺海拔382.3米,為全山最高點,是每年重陽節市民登高的熱點,這里可俯瞰廣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雲機場,盡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為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三個人工湖的水面積6.69萬平方米。
白雲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區的北廓,東西綿延數十里,古人稱為「青山半入城」,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綠色風景線。它不但自然景觀漂亮,而且對廣州市區起著調節氣候的作用,環境幽靜雅緻,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也是廣州旅遊的最大、最好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國內旅遊者達1000多萬人次。
這條綠色風景線的文化品位很高,獨具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二是傳說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傳說。
三是文物古跡多。秦漢以來,越王井、呼鸞道、鎮海樓、古之楚亭、白雲仙館、九龍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眾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遺跡、遺址等。
四是宗教寺廟多。如三元宮、景泰寺、明珠樓、能仁寺、雙溪寺等。歷史上僅白雲山就有13個寺廟。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園旅遊點多。如越秀公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雲台花園、山頂公園、山北公國等。
六是歷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風光旅遊線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先人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建設了美麗的廣州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嶺南文化。
珠江廣州河段風光旖旎,兩岸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建築很多。如石門風景區,沙面風景區的歐洲風格建築群,粵海關大鍾樓、郵政局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永安堂、江灣新城建築群、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塔、赤崗塔、黃埔軍校、長洲要塞、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波羅廟、蓮花塔、下橫檔島、虎門炮台、南沙炮台、龍穴島風光等。
從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永安堂一帶被稱為廣州的「外灘」,歷來都是廣州的標志。廣州的幾大銀行總部和賓館、飯店、戲院、百貨點相當多,市有關部門擬把這里建成休閑步行街。
珠江廣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橋,有許多江心島,其中最大的河南島有90多平方公里,這里河叉縱橫,果林飄香。新滘的萬畝果園,被稱為廣州的「南肺」。
現在,前航道已被辟為旅遊航道。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數億元整治珠江提岸,設置燈飾,進行綠化和景觀建設,已初步展現了兩岸的新美景,這里將建成廣州的「塞納河」。兩岸的地盤建築商大做江景樓盤廣告,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珠江夜遊是廣州的熱點旅遊線之一。
南越國古都文化風景線
自80年代以來,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御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嶺南地區的重大考古發現,分別被列為全國五大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的文物,內容非常豐富,許多為廣州及我國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前期彩繪壁畫石室墓,《考古學年鑒》定為當年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等,還有15個殉人。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開發、城市物質文化發展、南越國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墓地現在已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95年以來陸續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水榭、御花園和宮殿遺址,反映了當時王宮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文化情況,特別是地下石構建築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媲美羅馬古城。御花園則是我國首例宮苑實例。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財廳前一帶4.8萬平方米的地方已列為文化保護區,兒童公園將搬遷,繼續進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決定在這里建立南越國博物館。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還將會給市民一個驚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土的海外泊來品文物,如銀盒、玻璃碗、象牙、瑪瑙、銅薰爐、銀幣等,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物證,說明廣州在秦漢時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早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證明。
先烈路近現代革命風景線
廣州,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這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在廣州舉辦「萬木草堂」培養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革命骨幹人才;黃埔軍校師生在這里舉行東征和北伐;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起義,並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革命事件,產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紀念建築和遺址,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處近現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國、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烈士陵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到廣州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為在讀小學時就學習過。這個地方已辟為黃花崗公園,是革命聖地,也是廣州主要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遊客很多,僅是國外旅遊者就有30多萬人次,特別是海外僑胞來廣州,都要去黃花崗瞻仰烈士墓,敬獻花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先烈中路,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11年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廣州發動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而壯烈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園。1912年廣東軍政府撥款始建,1919年海外華僑募款建設了墓亭、紀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築,以後又增建了黃花亭、西亭、正門。1954年又一次擴建,形成了今天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庄嚴肅穆,綠樹成萌,滿園黃花的紀念性公園。正門是凱旋式的大門樓,門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內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橋、七十二烈士墓碑、「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還有孫中山親植青松和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
十九路軍陵園佔地5.2萬平方米。始建於1928年,主要建築有花崗石的凱旋門、羅馬園柱形紀念碑和半園形柱廊、門亭、英雄題名碑、抗日亭、蔡廷鍇、蔣光鼐墓、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浮雕牆和展覽館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先烈南路和東風路交界處。正門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廣州起義紀念碑刻有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陵園中心為烈士墓包,護牆刻有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還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四烈士墓、葉劍英碑和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紅陵旭日」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還有鄧蔭楠墓、興中會墳場、張民達墓、鄧仲元墓、朱執信墓、史堅如墓等。
在一條幾公里的路上有那麼多的陵園、英雄墓和紀念建築,是全國少有的,這是一條內涵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風景線。
宗教文化風景線
在城市傳統中軸線西側有一條宗教文化風景線,從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宮、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懷聖寺、五仙觀,、石室聖心堂等五個宗教的七個寺廟和清真先賢古墓等八個宗教文化旅遊點,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特別是佛教、道教的遊客很多,人氣鼎盛。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為唐代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來華傳教在廣州逝世後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國際穆斯林視為聖地。墓園四周用青磚高牆圍繞,內作庭園式布局,有敞口廳和拜堂等建築。附近還有歷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來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來訪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宮。位於應元路,其前身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建的趙崗院,唐代改稱悟性寺,明萬曆年間改名三元宮(道教以天、池、水為三元),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寺廟。宗教哲學思想家和科學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宮的建築風格獨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氣甚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創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寶庄嚴寺,北宋時改名凈慧寺。蘇東坡到此游覽,見寺內有六棵榕樹,便題寫「六榕」二字,後人便稱六榕寺。內有建於梁大同年間的六榕塔,八角九級(內17層),高57.6米,珠欄碧瓦,丹珠紅牆。內藏曇裕法師從海外帶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貴文物。六榕花塔為廣州標志的旅遊景觀之一。
光孝寺。位於光孝路,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寺址初為南越王趙建德王府,後建為制止寺,南宋後稱光孝寺。社會流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說法,說明光孝寺歷史之悠久。禪宗六祖惠能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在此削發受戒,建有瘞發塔、六祖殿以為紀念。寺內還有我國最早的東、西鐵塔(鑄於南漢,又名千佛塔)和訶子樹,聞名中外。光孝菩提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還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觀,建於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內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為廣州之別稱羊城的起源地。還有建於明代的嶺南第一樓。明、清二代,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聖心堂(俗名石室),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建築物,高58.5米,歷時25年建成。
『捌』 廣東最值得去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哪裡,當地有什麼特色
第一座:高州
高州市,是茂名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高州一直是郡(高興郡、高涼郡、南潘郡)、州(高州、潘州)、府(高州府)、路(高州路)的治所,明清時期的高州府一直是廣東下四府之首。
第二座:連州
連州市, 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連州一直是郡(小桂郡、宋安郡、陽山郡、熙平郡、連山郡)、州(連州、桂陽州)、路(連州路)的治所。清朝時期,連州升為直隸州,直屬廣東布政司;連山則升為綏瑤直隸廳。
第三座:新會
新會區,是江門市轄區,古稱岡州。在古代新會一直是郡(新會郡)、州(封州、允州、岡州)、治所。
第四座:平海
現在的平海,只是一個鎮——平海鎮,隸屬惠州市惠東縣管轄。歷史上的平海其實也不大,明朝時期實行「衛所制度」,在今平海鎮地域設置平海所(千戶所),清朝時期改設平海司。現存平海古城。
第十三座:英德
英德市,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英德在古代一直是郡(真陽郡)、州(英州)、府(英德府)、路(英德路)的治所。
第十四座:海豐
海豐縣,隸屬汕尾市管轄。海豐縣是潮汕地區中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縣,而且海豐縣是分了又分。清朝雍正時期,海豐縣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設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縣劃出沿海7鎮為汕尾市城區;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
第十五座:東莞
東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於東晉時期,東莞始立縣,初名寶安。唐朝時期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南宋時期,分東莞香山鎮設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
第十六座:惠州
惠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惠州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秦朝時期今惠州地域設置有傅羅縣,漢朝時期改稱博羅縣。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析置禎州,宋朝時期禎州改名惠州。惠州在古代一直是郡(博羅郡)、州(惠州、循州)、府(惠州府)、路(惠州路)的治所。
第十六座:惠州
廣東省原來是有1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後來惠州升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因此現在廣東有1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玖』 廣東有哪些歷史文化
1、韶關馬壩人遺址: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岩被發現,「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證明了早在12.9萬年以前,廣東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古人。
『拾』 廣東建有百年古炮樓,堅固無比的千年古村在什麼地方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脫穎而出,宛若養在深閨的女子,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被大眾熟知。提起古村落,大多數人浮現腦海的便是詩人馬致遠筆下的模樣,但其實,古村落的模樣層出不窮,此番中山之行,我便無意間邂逅這樣一座古村,原汁原味,讓人流連忘返。
凝聚了鄉親們的美好祝願。
繼而往前,一顆古老的榕樹格外引人注目,榕樹十分粗壯,需11人才能將其完全抱住,宛若一尊大佛屹立在路邊,不容撼動,古榕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定睛一瞧,樹樁下藤蔓下纏繞,密密麻麻,彷彿無數根手指,粗細不一,將樹干緊緊環繞,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據說這顆古榕樹已有400多年歷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曹邊人成長,成為古村最親密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