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用酒文化活躍

如何用酒文化活躍

發布時間:2022-05-30 04:18:00

Ⅰ 如何看待酒桌上的酒文化呢

在中國,“酒文化”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發展到現在更是官場中的一種獨特現象。似乎一個人的能力由他能不能喝酒來決定。這顯然不利於國家的良好發展。

對於現在的酒桌酒文化,我們需要去改變它。不要過度的勸酒,適宜的喝酒是可以的。

Ⅱ 酒在中國歷史悠久,中國千年酒文化是怎樣的

酒在中國歷史悠久,有關於酒的起源和傳說也是不勝枚舉,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讓酒文化具有了最初的模樣:因為人們熱衷於酒才會忍不住想像關於它的各種故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文化。

先秦時期是酒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高峰期,禾、麻、菽、麥等農作物的廣泛種植,使釀酒的原料充足,也推動了釀酒技術的進步,酒櫱、酒麴等發酵工藝,就是在先秦時期形成的。釀酒技術的成熟催生了各種風味迥異的美酒,讓人們更加喜歡飲酒,並且在天長日久的飲酒中,把酒運用到了祭祀禮儀、政治制度和鄉間民俗當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投壺

結語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它起源於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和實地的考古發掘之中,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就擁有的美味飲品。先秦時代發達的農業,讓釀酒技術有了棲息的土壤,由此誕生的"復式發酵法"中的微生物釀酒技術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釀酒業,已經成為了中國數千年來酒文化的一個縮影。

酒文化在釀酒技術的成熟和人們的喜愛中逐漸形成酒文化,用來弘揚尊老愛幼的鄉間美德、成為展現重大節日和娛樂活動的催化劑,處處體現出古人的淳樸風俗和精神面貌。時至今日,酒文化早已經融入了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飲品,更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載體。

參考文獻:《禮記》《詩經》

Ⅲ 酒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酒種方面
在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酒莫過於白酒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而西方主要是葡萄酒為主。

酒杯方面
中國古代酒器以瓷器、青銅器和漆器聞名。中國酒器以形象優美,裝飾眾多而著稱。西方人注重不同的酒,喝酒的器具也不一樣。所以他們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紅酒杯、白蘭地酒杯等。

飲酒禮儀方面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順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

飲酒目的方面
在中國,酒經常被當做一種工具。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於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之後帶來的美妙作用。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

4飲食文化
編輯
酒文化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酒的故鄉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同時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他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酒神精神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徵,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採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產生美。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Ⅳ 古詩中的酒文化的演講

唐詩中的酒文化

唐朝自立國之初至安史之亂來臨前,國勢強大,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加之國家政策開明,朝廷百官宴遊,唱詩互和,這些共同促成了唐詩空前絕後的繁盛之勢。而詩人多愛飲酒,詩歌的繁盛隱映著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後興起而作。詩人借酒表現自己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不經意間也展現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過來促進詩歌的發展,這便是詩酒相融成一家。

唐詩中寫酒的詩作繁多,從它對酒和酒器的稱謂便可探知一二。詩歌中酒的別稱是豐富多樣的,且區分細致。清酒叫「醥」,濁酒為「醪」,苦酒作「聖」,紅酒作「醍」,白酒當「醙」;未過濾的酒可稱綠蟻、浮蟻、椒漿、燒酒、臘酒、壺漿、酒醅和醽醁等。而根據釀造材料不同,也有不同的酒名,葡萄酒、菊花酒、黃花酒、桂酒、竹葉春和梨花春等等,不勝枚舉。與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紛繁多樣,盛酒之器有缸、瓮、尊、罍、瓶、缶與壺等,飲酒器具有杯、盅、壺、卮、盞、鍾、觴和碗等。

此外,唐詩中不僅酒與酒器名稱多樣,其飲酒場合也十分豐富。

有宴會親友,敘團聚之喜悅: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時。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偶然的久別重逢,喜上眉間,煮一壺清酒共飲暢敘。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將散盡,他鄉遇故知的喜悅之感溢於言表。

有餞行好友,嘆離別之情愁:

好友將遠行,作為其摯友,為臨行客設餞行宴。此間共同回味兩人之間的美好友誼,為其送上最真誠的祝福,並表達自己的綿綿離愁,這是唐朝大多數文人都有的餞行之舉。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多少離愁盡現於此。

有犒饗將士,詠為國捐軀的英雄豪邁:

邊塞詩中,那些為國守邊的將士,他們心中既有報效祖國的豪情,又有背井離鄉,遠離親友的悲戚,於是藉助酒興,在荒涼大漠的襯托下,譜寫出無數悲壯的戰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視死如歸的悲壯和激昂令人欽佩。

有小酌獨飲,抒人生之感慨:

唐朝詩人們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懷才不遇,或悲嘆生命旅程的坎坷艱難,或發泄放盪不羈的情懷,所有的感情最後都付諸於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詠成許多千古詩酒作。「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悠然之態盡顯於前;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苦悶的內心可見一斑;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少俠之氣頗具感染力。

唐代詩人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傾注於酒中,吟詠出生命的千姿百態。他們反復醞釀,促就了醇厚而濃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Ⅳ 中國人的酒文化有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非要喝酒

酒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物品。它能在人悲傷的時候給予人精神上的壓制,能讓人在開心的時候得到更大的喜悅。
我個人覺得吧,有的人喝酒就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困苦的感情,因為酒中含有酒精,它可以麻醉自己的神經,使自己的內心得到壓制會使自己的內心好受一點。而有的人喝酒就是單純的喜歡喝酒,他們喜歡喝下去的那種感覺,更有的人會去品嘗酒的那種醇香味。所以說這種事情應該是看情況來分的吧。


所以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的,有喜歡喝酒的也有用酒來逃避現實的,沒有絕對的說法。

Ⅵ 中國古代的酒文化,和禮儀 是什麼

一 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葯,是巫醫的常備葯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並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 ,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麼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葯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勒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菊花酒」由來已久,《西京雜記》曾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四 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並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並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後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後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後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於特製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後,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後,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 其它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誌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六 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所謂「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俗,據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於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後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後,還會有新的酒湧出來,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後,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八 酒令(觴令)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 :「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 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准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如《紅樓夢》中就曾生動描述這一場景。

酒之最

人類最先學會釀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國最早的麥芽釀成的酒精飲料:醴。

我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黃酒和白酒。

我國最早的機械化葡萄酒廠: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我國最早的啤酒廠建於1900年,哈爾濱。

我國最早的酒精廠建於1900年,哈爾濱。

我國第一個全機械化黃酒廠:無錫黃酒廠

記載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葯酒生產工藝記載: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記載: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

麥芽製造方法的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現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後期(距今約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現存故宮博物院。

目前產量最大的飲料酒:啤酒。

目前國產價格最貴的酒:茅台酒。

傳說中的釀酒鼻祖:杜康、儀狄。

最早提出釀酒始於農耕的人:漢代劉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於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發酵產物的人:晉代的江統《酒誥》。

現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釀酒器具: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

現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釀酒全過程的圖像:山東諸城涼台出土的《庖廚圖》畫像石。

已發現的最早的蒸餾器: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現藏上海博物館)。

最早的釀酒規章:周代,見《禮記·月令》。

古代學術水平最高的黃酒釀造專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經》。

最早記載加熱殺菌技術:北宋《北山酒經》。

古代記載酒名最多的書:宋代張能臣的《酒名記》

古代最著名的酒網路全書:宋代竇蘋的《酒譜》。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誥》。

最早實行酒的專賣: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酒價的最早記載:漢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賣酒,每升四錢。

最早的賣酒廣告記載:戰國末期韓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懸幟甚高」,幟:酒旗。

Ⅶ 中國酒文化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中國制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酒乃天地之間尤物。雖也進入肚腹,卻不能充飢,不能解渴,只作用於人的心神。心神經酒一滋潤,一刺激,便產生莫名其妙的變化,莫可名狀的詭譎,向外表現為言和行,便不同尋常了。因此,人世間有了酒,人類的生活便豐富多彩了,人類的歷史便斑斕多姿了,茫茫塵寰便增添許多有趣的風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許多悠長的滋味。假如我們的老祖宗沒能從腐爛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飯的酸香味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釀酒術,那麼,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將枯燥許多,歷朝歷代的社會生活將寡淡許多,我們回顧往昔的時候,也許少了許多興味。歷史是條長河,河中對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動,翻騰起的浪花千古後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高貴者,卑賤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賜宴,三家村時的老翁對酌,雖然檔次不同,氣派迥異,但把佳釀或舊醅喝下肚子,並品味那個美妙地過程,則是一樣的。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同時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他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
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酒令

「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無論怎樣,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間接地與酒搭上關系。這種關系的物化表現就是酒趣。酒趣富於酒令之中,酒令則純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酒令就在黃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現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行。白居易曰:「閑徵雅令窮經吏,醉聽新吟勝管弦。」認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樂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詞令、謎語令、籌令等。

酒令是酒與游戲的結合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投壺游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種酒令。但是游戲的發展成了一種帶有強制性與結束性的游戲後,就成了既輕松又嚴肅的—種文化現象了。西漢時呂後曾大宴群臣,命劉章為監酒令、劉章請以軍令行酒令,席間,呂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劉章揮劍斬首,為喝酒游戲而戲掉了腦袋這也許就是戲中之戲了。此即為「酒令如軍令」的由來。唐宋是中國古代最會玩的朝代,酒令當然也豐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之詠。酒令在明清兩代更步上層樓,發展到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清代俞敦培將酒令分為四類:占令、雅令,通令、籌令、籌令是酒令中的重頭戲。

籌令,顧名思義,行酒令必用籌子,籌子是此類酒令的顯著特徵。說起籌令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籌。籌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沒有計算器,一般用竹木削製成籌來進行運算、善計者可以不依賴算具求得結果,因此籌引申為籌謀、籌劃。《漢書.高帝汜》記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現在把軍事指揮將在室內制訂作戰計劃,即稱為運籌帷幄。其中的籌,志義為籌劃、籌略、籌謀之義。從唐代開始,籌子在飲酒中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記數、白居易詩「醉折花枝作酒籌」中的」酒籌」即為此類、這種意義下的籌在後代酒令游戲中仍可見到,作用是以籌計數,後再按所得的籌的數量行酒。另一種就比較復雜了,人不滿足於籌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變化成了一種行令的工具。籌的製法也復雜化,在用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製成的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據考,唐代的《論語》酒籌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種籌令。

籌令的包容量很大,長短不拘。大型籌令動輒有八十籌,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籌令因有這樣的特點,才有能力從長篇巨作的戲劇《西廂記》及《水滸傳》、《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小說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經》的六十四卦等具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

酒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不能設想,在高節奏運轉的現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幾個年輕人慢騰騰地坐麥當勞玩什麼《紅樓夢》酒籌。但是酒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它仍然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一份寶貴財產,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價值外,在某種特定的適當場合也會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無論如何、總比什麼「感情深,一口悶」式的蠻喝,「哥倆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為「附庸風雅」總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風雅」本來也就不是個貶義詞。

酒籌文化是中國飲食合餐制的產物,它的本質是農業文化。酒宴中的酒籌令有著很大的文化含量,參加者自古今名著、詩詞歌賦,至天文地理、 民俗俚語都要胸中有數才能現場發揮得好而不被罰酒。人們在歡宴中也鍛煉了才思敏捷和競爭精神;既活躍了飲食的氛圍又增添了審美情趣。

Ⅷ 行酒令是我國的風俗,都有哪一些玩法

性格都比較內斂,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像催化劑,頓時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像現在喝酒經常說的「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感情深,一口悶」等都屬於酒令!付主陪現在可從首席至四席和其它客人依次敬酒,大家在付主陪敬當中可以互動敬酒,客人還要回敬東道主及二位付主陪酒,酒喝好後由主陪提議喝一杯團圓酒散席。

劃拳算得上酒文化之一種。劃拳不僅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說說我們威海的吧,酒席由主陪和副陪主持,主陪一般是請客的人,一席坐在主陪的右手邊,二席坐在主陪的左手邊,副陪的右手邊是三席,左手邊是四席,席位依次類推,由主陪說第一杯酒其中含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劃拳的呼詞從零到十,其實就是酒令。

Ⅸ 酒文化的來龍去脈

中國的酒如同茶一樣,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從杜康造酒之始,中國的酒代代傳承,中國的酒與國外的不同的是主要是白酒,國外大多是紅酒,中國的白酒主要有醇香型,降香型,曲香型,混合香型,各具特色,淳厚芳香。自古以來,酒就出現在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中,李白斗酒詩百篇,蘇軾把酒問青天,還有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然也有酒入愁腸愁更愁的話。酒發展到今天形成中國文化之一,造酒技術也有所提高,酒的價值也在增長,但是,酒後駕車意外頻出,飲酒過量造成死亡,官場生意場無酒不成事,這些現象也值得深思。其實適量飲酒舒筋活血,有助健康,還是那句話:就像茶一樣,要品,才能體會文化。以上拙見,實屬自家之言,比較愛好中國文化方面的事情,借貴寶地倡言己見,多謝。

酒令,顧名思義,是飲酒時的一種規矩。通常情況是一人為令官,按一定的規則,或劃拳,或猜枚,或巧編文句,或進行其它游藝活動,負者、違令者、或不能完成者均罰飲(遇同喜可慶之事項時,則共賀之,謂之勸飲,含獎勉之意)。實際上,酒令是飲酒時所進行的一種風流文雅、睿智雋永的娛樂活動,特別在宴席上更是一種佐酒助興、活躍氣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入於酒,是酒中的社會文化、大眾文化。

一 悠久歷史
酒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生於西周。本意是有關節制人們飲酒的律令,森嚴的禮儀制度。那時候,除設有專門「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監」、「史」,不管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監」、「史」的節制,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這種以強制性手段確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禮的開始,也是酒令萌發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或可以定為准酒令的產生。
酒令正式誕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據寫於漢初的《韓詩外傳》載:「齊桓公置酒令日:『後者罰一經程(經程是一種飲酒器)!』管仲後,當飲一經程,而棄其半日:『興其棄身,不寧棄酒乎』」這表明春秋初年已經有了酒令的名稱。戰國初期酒令由原來的節制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禮」的內容也逐漸淡漠,到了晉代,石崇在他的金圓別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解者,罰酒三斗」,從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曲水流觴令和藏鉤令是魏晉的南北朝人從民俗中發掘出來的別有風情的酒令。至此,原本是維護「禮」的、專門為貴族所制定的酒令,在民間汲取了大量養分之後,又以灑脫,新鮮的面貌流行於世間。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酒業振興,酒風甚濃,為酒令成長提供了沃土,使酒令迅速發展成熟,最常見的有擲骰、射覆、酒籌、酒牌、文字令,此外還有擊鼓傳花、手勢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其花樣之新,門類之多都達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十分流行。宋代酒令由雅趨俗,俗中見雅,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廣泛的基礎。元代以膈,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酒令從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間普及到民間建黨百姓之家。
明清時代,酒令進入顛峰狀態,其品種之多,內容之豐富,都有前代酒令所不能比擬的。凡人間事物、花草蟲魚、經史典故、風俗習慣、時令節氣、唐詩寧詞、小說俗語等等,無一不可入令。而且這時候的酒令向著系統化、理論化的方向發展,日臻完善,專著頗豐。特別是文學酒令幾乎運用了所有的修辭手段,雅令在嫻熟中見經綸,俗令在隨意中顯風采。而且行令氣氛寬松,不行苛令,行令只為勸酒,飲酒只為行樂。
酒令是我國酒文化中戛戛獨造的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它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今天,我們掌握酒令的有關知識,並把它適當地應用到飲酒活動當中,可以調節氣氛,增添樂趣,陶情冶情,增進智力,提高飲酒的文明程度。
何叔衡等編著的《古今酒令大觀》把酒令分為字詞令、詩語令、花鳥魚蟲令、骰令、拳令、通令、籌令等七類。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贊成王守國在《酒文化中的中國人》一書中的見解,把酒令分為大眾酒令和文人酒令兩大類。大眾酒令更具實用性,文人酒令更具藝術性。

二 大眾酒令
大眾酒令以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運用,在威信宴席上都佔有壓倒優勢。大眾酒令主要有以下十種形式:
1、骰令。骰(亦稱「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有時用一格骰子,最多可達六枚,依令限數,因人、因時而定。此令簡單快捷,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麼技巧,全憑運氣,特別受豪飲者歡迎。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點令、六順令、賣酒令等。
2、猜物。把某物藏起來,使在席之人猜測其所茂之處。猜中者勝,猜錯者飲。主要有茂鉤、猜枚(又稱猜 拳)、猜花等。
3、指掌令。以指為戲,故稱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剋令、一官搬家訟、抬橋令、石頭令剪子布令(此為日本拳)、大小葫蘆令、拳(又稱猜拳、拇戲)、打更放炮令等。
4、擊鼓傳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於屏後擊鼓,客依次傳遞花枝,鼓聲止而花枝在手者飲。
5、虎棒雞蟲令。二人相對,以筷子相聲,同時或喊虎、喊棒、喊雞、喊蟲,以棒打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嗑棒論勝負,負者飲。若棒興雞、或蟲興虎同時出現,則不分勝負,繼續喊。
6、湯匙令。著一湯匙於盤中心,用於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飲酒。
7、地方戲名令。行令者每人說一種地方戲各,並指出一個名演員的說不上者飲兩杯,說出一半者飲一杯。
8、拍七令。從一數起,下數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數,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誤拍者飲。
9、投壹。設特製之壹。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勝,負者飲。
10、揭彩令。令官將一張寫有數字的紙條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數字,但要求這個數字必須在6—36之間。令官飲完,口中說出「6」字後再送給席間的任何一人,依次類推。如果所加數字之和剛好興杯中所扣數字相等,叫做得彩,則該人飲一杯酒。倘若又輪到令官而數字又未超過杯中之數,則令官只許加「1」再送給他人,如果累計已超過杯中數 ,那麼該人與接者猜拳,過幾個數猜幾拳,輸者飲酒。

三、文人酒令
文人酒令比較文雅,需要有相當高的文化水準方可操作使用。如果說的話,那麼文人酒令則帶有「陽春白雪」的味道。
一是字詞類。漢語言獨特的字形結構為文人們在詞令上爭奇鬥巧提供了廣闊的的台。字詞令主要有:
1、八字令,每人說出一個帶「八」字的詞,此詞必是八個同類的總稱,說不出者飲。如「八仙」、「八卦」等。
2、拆字對令:令官到一拆字對聯的上聯,要求在座者將下聯對出,對不上者飲。如「踏破磊橋三塊石,分開出路兩重山。」
3、詞牌合字令:此令要求說出三種曲牌名,三個曲牌的第一個字合起來成另一個漢字,不成者飲。如:木蘭花、卜運算元、早梅芳;月下笛,西地錦。女冠子(腰)。
4、離合字貫詩文成名。如:品字三個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勸君更飲一杯酒」。
5、同色離合字貫俗語。如:同色茶如酒,呂字兩個口,飲荼大口,飲酒小口。
6、拆字貫詩句或俗語。如:一卜為下,二人說話,一人爭上,一人爭下;「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7、離合字貫俗語。如門口問信,人言不久便來;八刀分肉,內人私議不均。
8、推字換形。如:木在口內為困,推木在上為杏;十在口內田,推十往右為業。

二是詩詞令,主要有:
1、詩中含字令,背古詩一句,四言、五言、七言不拘。句中須含令官所規定的字樣。
2、作詩令,要求在席者每人作詩一首,順口溜亦可。
3、詩分真假令。葡萄美酒夜光杯(真酒 ),寒夜客來茶當酒(假酒)。
4、女兒令。此令有數種行法,凡女兒之性情、言語、舉止、執事,皆可言之,下七字用成句更妙。如:女兒難「相見時難別亦難」;女兒歡,「只言容易得神仙。」
5、改字詩令。將古詩讀錯一字,另引一句詩解之。不工者飲一杯,不成者飲雙杯。如:少小離家老二回,(明是老大,何雲老二?)只因「老大嫁作商人婦」。

三是回環令。凡詩句中首尾二字相關或回反復者均可。如:「一馬當先」(甲),「先睹為快」「快人快語」「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人過在佛寺,寺佛大過人」。

四是籌令。舊時籌令名目繁多,均在竹製之籌上刻飲、罰之令,臨席搖扯,對上即飲。一般酒籌多銹刻唐詩、寧詩、元曲名句 及文學名著之人名或名賢故事,每籌下註明飲酒對象及數量。
五是名賢故事令。其法類似於籌令。行令方法,將籌插於筒中,行令時自令官起依次掣籌,按籌中刻寫的酒約行酒。

六是酒牌令。以牌的形式,上刻所行酒令的內容。使用時,只要任意抽取其中的一張牌,按照牌面上的飲酒法則行事即可。

七是故事令。要求在席間或說賊,或講故事,或說笑話,講不了賭 飲酒,或者講出笑話不惹人笑者飲酒。

八是混合令。既是綜合以上幾類酒令內容的酒令,很難單獨劃分,故日混合令。

民間流傳的經典勸酒令大全
勸酒者起身敬酒,被勸者會說:「屁股一抬,喝了重來」,意讓勸酒者再喝一個,此時勸酒者應對:「屁股一動,表示尊重」。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女士勸酒: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領導到杯酒,領導不喝嫌我丑。
女士和領導碰杯:領導在上我在下,您說來幾下來幾下。
兩只小蜜蜂呀,飛到花叢中呀……
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
感情深,一口悶;
感情淺,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夠;
感情薄,喝不著;
感情鐵,喝出血。
一兩二兩漱漱口,
三兩四兩不算酒,
五兩六兩扶牆走,
七兩八兩還在吼。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只要心裡有,茶水也當酒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東風吹,戰鼓雷,今天喝酒誰怕誰!
酒肉穿腸過,朋友心中留!
人在江湖飄啊哪有不挨刀啊~~~幾刀砍死你啊~~~~
梁山伯祝英台生個兒子不成才~~~幾點鍾才回來~~~
男人不喝酒活的象條狗,
男人不抽煙活的象太監,
女人不化妝白活在世上,
男人不抽煙白活在人間。
半斤不當酒,一斤扶牆走,斤半牆走我不走。
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趕緊跑。
革命小酒天天醉……
兩腿一站,喝了不算。
甘為革命獻腸胃
革命的小酒天天醉,
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
喝得手軟腳也軟,
喝得記憶大減退。
喝得群眾翻白眼,
喝得單位缺經費;
喝得老婆流眼淚,
晚上睡覺背靠背,
一狀告到紀委會,
書記聽了手一揮—
能喝不喝也不對,
我們也是天天醉!
辣酒涮牙,啤酒當茶
6個6啊!哥兩好啊!誰怕誰啊,烏龜怕鐵錘啊!
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
主人舉杯對在座的說道:「女人大點口,男人全進去。」
小快活,順牆摸;
大快活,順地拖。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不會喝酒,前途沒有
一喝九量,重點培養
只喝飲料,領導不要
能喝不輸,領導秘書
一喝就倒,官位難保
長喝嫌少,人才難找
一半就跑,陞官還早
全程領跑,未來領導
相聚都是知心友,我先喝倆舒心酒。
路見不平一聲吼,你不喝酒誰喝酒?——令打酒官司的人喝一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連干三杯酒,你說苦不苦?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舉杯問小姐,我該喝多少?——小姐說了算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杯我請小姐陪。——與在座小姐對飲一杯
跟著感覺走,這次我喝酒。——咳,沒辦法,喝了吧
來時夫人有交代,少喝酒來多吃菜。
酒壯英雄膽,不服老婆管
酒量不高怕丟愁,自我約束不喝酒。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市場經濟搞競爭,快將美酒喝一盅。
日出江花紅勝火,祝君生意更紅火。——請經商下海者喝一杯
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與新老朋友共干一杯
朝辭白帝彩雲間,半斤八兩只等閑。——好酒量,喝一杯
危難之處顯身手,妹妹(兄弟)替哥喝杯酒。
一條大河波浪寬,端起這杯咱就干。——自飲一杯
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
萬水千山總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要讓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商品經濟大流通,開放搞活喝兩盅。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大口喝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乾杯
天藍藍,海藍藍,一杯一杯往下傳
天上無雲地下旱,剛才那杯不能算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百川到東海,何時再乾杯,現在不喝酒,將來徒傷悲
感情鐵不鐵?鐵!那就不怕胃出血!
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針!
會喝一兩的喝二兩,這樣朋友夠豪爽!
會喝二兩的喝五兩,這樣同志黨培養!
會喝半斤的喝壹斤,這樣哥們最貼心!
會喝壹斤的喝壹桶,回頭提拔當副總!
會喝壹桶的喝壹缸,酒廠廠長讓你當!
出門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叨菜,夠不著了站起來。
輸了咱不喝,贏了咱倒賴,吃不完了兜回來。
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喝冰水找理由)
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來。
勸酒者起身敬酒,被勸者會說:「屁股一抬,喝了重來」,意讓勸酒者再喝一個,此時勸酒者應對:「屁股一動,表示尊重」。

Ⅹ 如何看待酒桌文化

在古代時,酒桌文化是一種禮儀,表達了對長輩的尊重,也顯得更加有儀式感。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

如今的社會下這種熱情好客已經越來越變得畸形。酒桌文化卻變得越來越「醜陋」,大抵是勸酒,以喝的多為榮,動機復雜,全部都是一種「情誼綁架」完全失去了以前文人行酒令飲酒賦詩的高雅情趣。在我看來,其實境界高的人從來不需在酒桌上尋求自己的價值。

其實無論是酒文化,還是敬酒文化,都不是陋習。相反,飯局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吃喝,而是為了社交。聯絡感情、增進友誼,這才是其本來的目的。

而喝酒只是一種活躍氣氛的娛樂手段。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綿至今,已形成中國特色的酒文化。不可否認,喝酒能夠活躍氣氛、增進感情。中國的酒桌文化,是一種禮儀,也是一門藝術。

酒桌文化變醜陋的原因:

1、面子心理,打腫臉充胖子。

飲酒要適度,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端起酒杯就停不下來,我們目前的酒桌文化推崇「能喝」就是好漢,酒量好意味著爽快,酒量差意味著認慫。中國人又特好面子,在酒桌上,很多人都會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掙回「臉面」。

2、強權思想:敬酒不成便罰酒。

骨子裡老想著去統治別人,也是一種封建思想的殘留。有這種心態的人,常常認為媳婦兒必須得聽丈夫的,兒子必須得聽父親的,在酒桌上表現為敬了酒你就得喝。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別人頭上,一旦遭到拒絕,就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於是敬酒便成了勸酒,甚至演變成逼酒。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酒文化活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