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漢朝經濟文化是哪個朝代

漢朝經濟文化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5-30 06:18:58

『壹』 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總結

一、先秦時期

政治:從夏朝時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王位世襲制和宗法制決定了中央政權的平穩交接,而分封制則是這一時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權比較大。

經濟:

1、農業

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是由於青銅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農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生產之中。

2、手工業: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被稱為「官營手工業」。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商朝時,人們已經能夠燒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織機,能夠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鐵器出現;春秋時期,民營手工業出現。

3、商業:商朝時商業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貝成為了一種實物貨幣;西周時,在較大的城邑都出現了市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金屬鑄幣的技術,此時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業發展繁榮。

文化:

1、文學

春秋末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戰國時,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了楚辭這種新的詩歌體裁;這一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稱道

2、科學

西周時發明了「圭表測影」的天文觀測方法;春秋時出現了九九乘法口訣;此時的名醫「醫和」奠定了中醫病源學的基礎;戰國時製成了司南,《黃帝內經》在此時問世。

3、繪畫

遠古主要以彩陶畫為主,春秋戰國則以帛畫為主。

二、秦漢時期

1、政治

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文化

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政治

此時期內,三省六部制開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實權的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稱為「九品中正制」,「九品」指的是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中正」是選舉官,負責評定人才的等級。

2、經濟

這一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冶鑄業方面,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制瓷業方面,北朝已經能夠燒出成熟的白瓷。 兩晉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漸成為當時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3、文化: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此時期內,志怪小說十分流行,干寶的《搜神記》是其代表。 祖沖之進一步精確了圓周率的數值、制定了《大明歷》;賈思勰著成了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齊民要術》。

四、隋唐時期

1、政治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已經發展成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唐朝皇帝通過分割相權的形式加強了皇權;在地方上,唐朝政府設置節度使,這造成了唐朝後期嚴重的割據局面。選官制度上,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2、經濟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能夠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唐朝時創制了「筒車」,用於灌溉。制瓷業方面,唐朝時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絲織業方面,唐朝的絲織技術以「輕盈精湛」著成,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隋唐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3、文化

唐朝時,詩歌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詞」作為詩的另一種形式也在唐朝出現。隋唐之際,雕版印刷術出現;唐朝末年,火葯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以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代表,醫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五、宋元時期

1、政治

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

2、經濟

(1)農業:宋朝以後,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江浙地區;宋朝還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作為灌溉工具。

3、文化

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產生新的儒學思想—理學。包括「北宋五子」、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並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後之分。理是萬物之源。

『貳』 漢朝的經濟文化

漢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由於曹丕篡東漢後,劉備在蜀地建立國號為「漢」的政權,部分史學家遂視其為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漢朝也與其之後的唐朝合稱為「漢唐」,代表著中國帝制時代中最強盛的年代。有人把漢朝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2]。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漢朝進一步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漢代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在,「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3][4]。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經濟

漢代貨幣五銖錢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自耕農是農民階層的主體。到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漢朝時期,鐵制農具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他是織花機的發明者。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製品中,最出名的是產於會稽地區的越布。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會間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現。在邊疆地區,與外國定期有「合市」供交換有無。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編輯] 科學文化

候風地動儀
復原模型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文翁蜀郡作石室立學堂,為地方學校之始,爾後武帝令地方郡縣皆立學校,遂致「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9]後漢國學猶盛,順帝以降,中央太學增至三萬餘生。

漢人之學,皆重經驗、積往古之學說,因當時之風習,遂有發明製作之專家。

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儒家學者有能綜括眾家者,而研一家之學者,有如司馬談諸人學道家,陽球諸人學法家,主父偃諸人學縱橫家,田鼢諸人學雜家,董安國諸人學農家,虞初諸人學小說家。柳翼謀謂:諸子百家中之主要流派,漢代遜於戰國者,惟名家及墨家。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卅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卅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2],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通過漢代學者的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漢朝馬的雕像在科技方面,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俞跗運用人體解剖術治病。《神農本草經》是這一時期著名的葯典。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2]。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10]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西漢中後期,宮廷內已出現一種絲質的紙,叫做赫蹄。東漢和帝時,宮內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取代簡帛成為了主要的書寫材料。造紙術在公元三世紀後傳入朝鮮和日本,唐朝後又傳入中亞,之後通過阿拉伯諸國進入歐洲與北非,改變了世界文明史。

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道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宣告形成。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兩大流派,一支為太平道;另外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內部還有一個大支派,以於吉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地區傳播。佛教在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白馬寺是中國第一間佛寺。

『叄』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的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

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肆』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宏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周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展開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系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鍾。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系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並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探討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征銀」的意義以及對外貿易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經濟發展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伍』 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

、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陸』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強大,那個朝代經濟文化最繁榮

看了以上各位問答,說下自己看法。元朝初期軍事強大,但經濟文化絕對不是發達的,整個元朝期間民族矛盾突出,上層階級不重視文治,這樣條件下經濟是上不去的,所以90年就亡國了。強大應該是綜合性的強大,包括軍事和經濟文化。歷史上比較強大的幾個時期:秦始皇時期,漢武帝時期,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初期,唐朝的貞觀、永徽和開元時期,明朝的永樂、宣德以及萬曆前期,清朝的康乾時期。經濟文化發達的是:唐朝開元年間,北宋和南宋,明朝的宣德和萬曆前期,清朝乾隆時期。

『柒』 秦漢時期經濟政治文化

秦漢時期:

一、政治

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二、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三、文化

秦漢時期的文學,以散文、賦和詩歌為主。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散文可以《史記》為代表,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許多篇傳記具體生動地記述或刻畫了社會各個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賦是兩漢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學體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賦。西漢的賦起初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西漢中期以後,成為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7)漢朝經濟文化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

一、秦的地位

1、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推動了民族的融合。

2、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4、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5、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寬度,即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

二、漢的地位

1、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黃金之路,為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創了歷史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了漢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區域文化因子在漢時期經長期融匯,打破了先秦時期南北文化相對較少聯系接觸的狀態,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同時亦由此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以儒學正統地位的建立和鞏固為突出標志的適應專制主義政治的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劃時代的成就,更對後來的歷史與文化發生了規范性的影響。

4、「大一統」的社會環境為許多學科的高度成熟與充分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使中國古代史學建樹達到輝煌頂點,就是這方面很有說服力的典型例子。

『捌』 漢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玖』 中國古代最強大的兩個朝代是哪兩朝表現在哪些方面(政治、經濟、文化、外交)

漢朝和唐朝
政治:1漢朝、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政治清明祥和,實現了文景之治的開明盛世。
2唐朝、加強中央集權,更大程度的加強了科舉制度的實施性的可能,加強了君主實權,開拓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
經濟:1漢朝、經濟實力的到快速發展,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業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實行十五稅一政策,減輕農民負擔。
2唐朝、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生產力大幅度的提高並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
文化:1漢朝、出現了新的修辭形式「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石窟的建立。
2唐朝、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唐詩、書法都等的發展和繁榮,尤其唐詩對中國以及周邊國家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外交:1漢朝、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與匈奴的戰與和親,佛教於東漢傳入我國。
2唐朝、與匈奴通過和親建立較為良好的關系,高麗、扶桑等國在唐朝時派遣學子學習我國的文化和先進的知識,四大發明也在這個時候傳向海外,對世界的經濟發展起了深遠的作用。

如果作為簡答題的話可能答案有點多,論述題答這么多正好。

『拾』 什麼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什麼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一定發展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中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二十三年。漢景帝劉啟(前189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後。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漢文帝劉恆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
漢景帝劉啟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十七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二十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二十三歲。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見雲夢秦律)。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改革的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雖沒有認真執行,但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呂後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文帝後元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閱讀全文

與漢朝經濟文化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