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客觀評價一下甘肅歷史文化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肅軍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隴西,隴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軍政文化重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宣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和概念,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不應對它歷史文化的宣傳影響到這樣的程度,這是一種遺憾。「隴西」地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北京大學版《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戰國地圖)。我認為甘肅如果放棄隴西,就等於放棄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稱和歷史名人,來襯托說明甘肅悠久人文歷史的豐厚資源,因為隴西是甘肅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歷史上有過階段性輝煌,或者有與隴西並駕齊驅的時段,但其長久性和總體份量都不如隴西。就前面所列歷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記載在「隴西」名下,隴西就是歷史上隴西郡的所在地。隴西不光在甘肅就其全國而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為數不多的典範地名之一,它承載著民族千古以來的典籍文化。搬開中國浩瀚的文化史典,就無法迴避四處可見的隴西(隴西郡、隴西成紀、渭州、鞏昌府、鞏昌總帥府、鞏昌布政使司),因為隴西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發祥地的首要地區,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
一個地名,被國庫典籍不停的載揚三、四千年,又與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貫為一體,這本身就具有豐厚的歷史份量和燦爛的文化光輝,目前在甘肅,很難找到另有兩個什麼字比隴西更具有甘肅歷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名,已經就是被歷史塑造了幾千年形成的聚焦點,歷史從這里走來,人們從這里認知,這個地名就應當是串結甘肅歷史文化的中心線,這一點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無法更改的,甘肅的宣傳不能也不應該脫離這個軸心線。至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圍地點(當然也可加以小域及變遷的說明),應當沿著有代表性的地域和歷史記載的慣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爭應服從大的全局。隴西是一個歷史大地域的代名詞,不能只看現在地域機構的一時劃分而過於偏廢,對隴西的宣傳,其歷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現隴西縣縣區范圍,而應當進入歷史上隴西郡和鞏昌府的地域范圍,這是符合歷史的。在其秦漢以前,隴西郡就包括有:蘭州、天水、隴南、秦安,而甘肅歷史文化主要起源於秦漢前期,應當看到隴西是個歷史地域和歷史概念,而不能單純割裂的看作是現在的隴西縣,隴西就是歷史至今的「隴中」,「隴上」,甘肅的簡稱「隴」,都是從隴西的歷史文化地域而來的,現在這個歷史地域已經只剩下一個縣的地盤了,隴西快要在甘肅消失了。只有隴西機務段強大的電力機車,拖掛著區區車箱,五十一年來每日來回行進在蘭州與天水之間這六百里熱土,同時在默默地向全國無數過境這里的人們訴說,這塊被忘缺的六百里熱土她在華夏歷史中的光環和至今被覆蓋著的焦人的文化味。隴西是一個相對歷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較統一的記載為隴西成紀人,李世民祖上隴西人,如果再劃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臨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隴西院」,隴西縣的李氏祠堂「隴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臨洮堂」。由此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海外欄目片頭中的「隴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時千千萬萬僑居海外的李氏後裔也得棄用『隴西』的一慣叫法,這樣做是要鬧出國際笑話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設立隴西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置隴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歷來都是西出京都長安的第一大軍事、文化重鎮。一直在隴右行使中央政權下的一二級軍政權地。隴西郡初期轄地為現蘭州市、定西地區、天水市、隴南地區之總和,後因轄地太大,先後從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現蘭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陝甘總督,後成立甘肅省,省會駐地先設在隴西,公元1669年才遷至蘭州,爾後經濟文化中心才從隴西轉到了蘭州。從幾千年歷史上冠系在隴西名下的歷史文化名人,簡直不勝枚舉,「僅唐一代近三百年間進入朝仕的隴西文人才士就難以記數,可以說像隴西這樣在歷史上給國家直接或間接輸送眾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古人雲:『天寶物華地靈人傑』,這就使隴上文化鼎冠中華」(見《隴西文史稿》)。沿襲歷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於文化傳承的沿續性,和人們對重大歷史人物已知的統一性。隴西承載著甘肅的歷史文化,這是由史料記載的(隴西歷史見「二十五史」各書卷相關條目,《隴西文史稿》有詳細考證)。
隴西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肅省南部渭水流域隴西盆地,自然地域開闊。渭水流經全境,境內有名貫古今的鳥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兩朝的商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潔身自盡的《禹貢》首陽山。古城中心座落著建於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遠樓,雄偉壯觀,使古城凸顯千古雄風。 隴西元朝為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元朝實行軍政合治,鞏昌總帥府就在威遠樓「統督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秦、隴、寧、定西、蘭、鎮原、階、成、西和、會、環、金、徽、德順、金洋十五州行政軍事。」(《隴西文史稿》),古城承載著現在甘肅省會蘭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見,隴西在當年的繁華輝煌以及文化的繁榮。重修於清代的威遠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柱,通高二十六米,極其古樸壯觀,為西出長安的西北第一樓,是隴上名勝古跡的代表性建築,上懸隴西楊氏書寫的「鞏昌雄鎮」通欄金匾,其書法雄勁厚重。鞏昌雄鎮「聲聞四達」,隴上詩人贊曰:「隴山渭水歷來兵家征戰地,鞏昌雄鎮自古關西出將才」。城內民建古屋欞格,沿襲秦漢古建風格,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並 將北街作為秦漢風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將領的巴巴墳,牌樓至今巍峨渭濱,古赤亭水源遠流長,從北緩緩注入渭河,繁忙於隴海鐵路線上的列車就沿著亭水河,碾壓著漢代赤亭都尉積淀的黃土味,穿梭於南北。
隴西地形平陡大小與蘭州差不多,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決定了歷史上、現在和將來都是甘肅南部交通中轉和物資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現代社會的商品交易會是從隴西演化而來的。隨著西部的開發、國家西線引水工程動工和歐亞大陸橋渝蘭鐵路的通車,隴西有著經濟發展的無限前景,充滿著開發的商機,隴西作為隴中工業城市而崛起是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隴西龍宮」座落在隴西城北街頭前門,其多層斗拱式牌坊至今還在,這里是隋唐以前李淵家族的真正老家,隴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當時就稱為隴西龍宮,這更為隴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淵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隴西太守,處理軍政和守護家門。隴西牡丹早於長安牡丹,(以唐隴西龍宮為主一帶地域,後由李建成移至長安)長安牡丹早於洛陽,除了在《在威遠樓下》書中記載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護,至今西秦牡丹嬌於長安、洛陽。
「汪家洞」在隴西城中,全縣人人皆知,這是至今中國考古學中難作結論的迷。汪家洞的傳說,有口皆碑,其傳說的神秘性,傳說內容的豐富性,系統完整性都是罕見的,至少可以作為傳說典故進行旅遊文化的宣傳。隴西汪氏家族從元朝隴右王汪世顯聞名,歷經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數眾,僅三史有傅老三十餘人。至今坐落在漳縣境內的汪氏元
B. 為什麼大家常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八千年歷史看甘肅呢
中國歷史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時間節點,比如說,30年歷史就要去深圳;想看100年中國歷史,就得去上海;想看1000年的歷史,就應該到北京。
如果想了解3000年中國歷史就得去陝西;但想看更遠的5000年歷史,那就要去山西;再往上想看8000年歷史,只能去甘肅了。
為什麼要按照這幾點來劃分呢?這是有它的原因的。
第二,為什麼說8000年歷史看甘肅?
我在甘肅蘭州生活了三年,中間去過甘肅無數個地方。很多人都沒有到過西部,其實甘肅就是西部,古代絲綢之路、敦煌石窟、嘉峪關、張掖、武威,這些名字讓我們想起了漢朝、唐朝的強大。
但甘肅號稱8000年歷史,並不是自賣自誇,而是有歷史依據的。在8000年前,秦安大地灣地區就已經有人存在了,而且是很早的彩陶文化,也被稱為是大地灣文化。
C. 我國有哪些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請詳細一點告訴我,以及其代表景觀和文化特色。謝謝~~~
1、西安:古稱長安,11朝古都,著名景觀大雁塔、潼關、兵馬俑。文化特色,西北特色的米皮、肉夾饃。2、洛陽:東周、東漢、西晉等朝的都城,著名景點龍門石窟、白馬寺。3、開封:北宋都城,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那裡。景點大相國寺、汴梁。4、安陽:七大古都之一,多朝都城,最近曹操墓也是在哪裡出土的。名勝二里頭遺址、殷墟、曹操墓。5、鄭州:歷史名城,商朝都城,新鄭還是原戰國韓國都城,登封少林寺名揚天下。景點二七塔、少林寺、嵩山。6、南京:六朝都城,江蘇省會。景點中山陵、獅子樓,特產雨花石。7、揚州:歷史名城,古代紡織業有名。景點秦淮河。8、蘇州:古吳國都城,園林更是天下聞名。景點虎丘塔、周庄、拙政園。9、曲阜:孔子故里,儒家文化。景點三孔。10、淄博:古齊國都城臨淄所在。著名景齊長城。11、商丘:中國商業的發源地。景點商丘古城、芒碭山。12、濟南:舜曾耕作於此,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有兩千多年歷史,出過名人扁鵲、秦叔寶、李清照。景點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城子崖。13、邯鄲:戰國趙國都城,出產磁州窯。景點磁山文化遺址。14、北京:原名涿郡,從遼開始一直為我國首都。著名景點八達嶺、故宮、十三陵、天壇、頤和園、盧溝橋等。15、杭州:南宋都城,當今也是重要商業城市。著名景點西湖、靈隱寺、錢塘江大潮,特產龍井茶。16、紹興:南宋與金簽合約的地方,魯迅故里。著名景點魯迅故里,特產花雕酒。17、景德鎮:中國瓷都,從宋朝起就是中國重鎮。景點沒有很有名的,但是瓷器暢銷海內外。18、武漢:武昌歷史最悠久,長期作為交通樞紐。景點東湖、黃鶴樓。19、長沙:湘湖文化的中心,毛上學的地方。景點嶽麓書院、橘子洲、馬王堆漢墓。20、荊州:三國時兵家必爭之地。景點荊州博物館。21、泉州:南宋商業中心。景點不清楚。22、徐州:從兩漢時期開始發展,長期作為中國重鎮。景點彭祖園、雲龍山。23、運城:關公故里。景點關帝廟、普救寺、鸛雀樓。24、太原:太原是李唐王朝的發源地,李淵、李世民父子的起兵之地。景點晉祠、汾河、北朝壁畫。25、大同:北魏都城,產 煤的重要地方。名勝雲岡石窟、懸空寺、華嚴寺、平型關。26、敦煌: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更是有著名的石窟。名勝敦 煌莫高窟、鳴沙山。27、天水:西域重鎮,三國時期魏蜀征戰之地。名勝麥積山石窟。28、銀川:西夏都城。名勝西夏王陵。29、成都:古蜀國時期就有了,三國蜀國都城,諸葛亮是成都的城市規劃者。名勝青城山、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30、大理:大理國都城,看金庸小說應該知道。名勝大理古城、洱海。31、拉sa:吐蕃都城,藏的各種中心。景點布da拉宮、大zhao寺。
D. 甘肅有多長的歷史文化呢!
8000年。
甘肅(Gansu Province),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地處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地控黃河上游,溝通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通陝西,南瞰巴蜀、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西北出蒙古國,輻射中亞。甘肅省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4.72%。全省總人口為2763.65萬人,常住人口2553.9萬人。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葯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2014年,甘肅省GDP達6835.27億元億元。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甘肅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E. 八千年中國看河南還是甘肅
八千年中國看甘肅,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河南、八千年歷史看甘肅。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三皇的順序是:伏羲、炎帝、黃帝。其中,考古證據顯示,最早的伏羲時代距今約6000-8000年,其代表性遺址是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
甘肅的歷史沿革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所以這正是伏羲那個時代。
大地灣遺址出土文物:其中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彩陶
伏羲用爻片創作的「日月三爻圖」是中華文字與數字的開端,也是中華易學的開端。相傳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卦台山,在那裡,伏羲大帝抬頭觀察著天空的星星,低頭推測著地上的變化,終於畫出了八卦圖。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
F. 南京和甘肅哪個歷史更悠久
從人類文明來看,甘肅的歷史要比南京的歷史要悠久,甘肅屬於黃河流域地區,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但要論在歷史上的地位,相信南京比甘肅要更加璀璨。
G. 全中國哪個省的歷史最悠久
河南省。
河南省簡稱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省會鄭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於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故名河南。河南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是中國經濟自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版塊,以河南省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河南地勢西高東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別分布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別山,中部和東部為大面積的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黃河穿北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河南。全省面積16.7萬平方公里,面積排名全國第17位,總人口10489萬人(2011年年末),居中國同級省份第一,與全球國家相比,河南人口排名第11位(2010年)。
在遠古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黃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有多種形式的文化發源和發展,現考古發掘出的有裴李崗文化和賈湖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約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間,由於最早在河南鄭州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布范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的二里頭遺址而得名。時間為大約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
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中國史書記載的最古老的部落聯盟國家,中國史上最早的奴隸制世襲王朝。它經歷多次遷移,由偃師二里頭(今河南洛陽偃師)建立,後遷到陽城(今河南鄭州洛陽登封),後遷到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
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它的主要城市殷,就位於今天的安陽。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城市達二百七十三年,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城市。
前11世紀,西面的周消滅了商朝,建於今陝西西安附近。前771年遷到雒邑,開始分裂動盪的東周時期,那時今河南地域屬許多小國,如戴國、陳國、蔡國、曹國、鄭國、衛國和宋國。北面的強國晉國後來分為三個國家,其中韓國 (戰國)的都城新鄭和魏國的都城大梁(開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內。南面的強國楚國也在河南南部擁有南陽等地域。最終,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國消滅了所有諸侯國,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H. 常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八千年歷史看甘肅,為什麼會這么說
中國歷史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時間節點,比如說,30年歷史就要去深圳;想看100年中國歷史,就得去上海;想看1000年的歷史,就應該到北京。如果想了解3000年中國歷史就得去陝西;但想看更遠的5000年歷史,那就要去山西;再往上想看8000年歷史,只能去甘肅了。
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重鎮、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門、汗國強藩、九邊重鎮、晉商故里、民國雄邦,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在聽說的就是晉山晉水晉文化,山西的歷史真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人細細品味也絕不夠的地方。
I. 中國哪個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
中國哪個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國慶檔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算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其實看了電影才知道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小地方,都散發著自己的魅力。我們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歷史文化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說到歷史底蘊的地方,陝西,河南,山東,甘肅的歷史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底蘊的,只是他們各自代表的文化和歷史都有一定的差異。除了這些大家熟知的地方,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地方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底蘊,但現在卻已經沒了當年的輝煌與繁榮。
絳州鍾樓建於北宋乾德元年,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現存最古老的鍾樓之一,後來因為鍾樓內失火,元明年間對鍾樓進行了幾次重建和翻修,現在留存的建築是明朝所修葺的,在清代時候也有幾次小的修補。
現在的鍾樓還是保留的比較完整,鍾樓周圍已經被辟為公園了,成為了老人和孩子們清早、傍晚的好去處,鍾樓雖然沒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在當今這個時代,能與人們一起享受清晨與傍晚的慢時光,也是一番景象。
其實中國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小地方還有很多,有些地方還保留得很完整,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鮮為人知的地方。有時候內心還是很糾結,既想這些地方被更多人知道,又不想這些地方因此被破壞。也呼籲大家在追隨歷史的路上,慢些腳步,感受它的宏偉壯麗,也給後代留一些歷史瑰寶。
J. 中國各省歷史文化排行
第一名:山東
山東又稱齊魯(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其地),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現了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孫子、墨子等等,他們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脈貢獻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鄉,其地儒家學說思想淵源流長,亦素有「禮儀之邦 」 的美譽 。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即使是元代以來,長期作為都畿之地、挾政治優勢的河北亦不能駕其而上),像「智神」諸葛亮、賈思勰、「書聖」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祖籍山東)、王禹、張擇端、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馮惟敏、李攀龍、宋琬、王士禎、蒲松齡、孔尚任、趙執信、劉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東。所以,五個文化大省山東理應佔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其在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表現也很突出,比如老子、莊子、范蠡、商鞅、李斯、蘇秦、呂不韋、石申等也堪稱那一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河南的人才從總體質量及對後世影響上雖然稍遜於山東,但在人才數量上卻佔有一定優勢。尤有甚者,自秦漢以後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穩居中國文化中心的位置,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並且在盛唐時期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證之一。雖然北宋以後中州人才下降的趨勢明顯,但相對北方諸省,仍在高位上運行。先秦以後其地出產的代表人物有晁錯、張仲景、張衡、向秀,阮籍、謝靈運、謝眺、庾信、鍾嶸、玄奘、一行,「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一代文宗」韓愈、劉禹錫、岑參、白居易與元稹、李賀、元結、李商隱、程顥與程頤、岳飛、許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馮友蘭等等難以勝數。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時期河南人才數量曾長期穩居前三(絕大多數時期列第一,總人數列第一)。亦可參觀丁文江對《二十四史》辟有列傳的歷史人物進行籍貫考證提供的人物分布資料。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省份入選五個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虞集、羅貫中、羅欽順、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並稱,也為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將其視為一整體加以論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長時期興盛之後,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間跌落較大,而宋元以來人文表現也一直很優秀的浙江,就在這時,終於大大地凌駕於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後的江蘇人文狀況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邁越閩贛;從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長,開創了中國文化史江浙時代,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並一直保持至今!分論之:
用人才輩出、經久不息來形容浙江決不為過,其文化起步遠早於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踐、褚遂良、虞世南、駱賓王、賀知章等。宋元時期表現也相當優異,甚至人才總數上還超過江西,但其學術不佔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頂級人物也遠不如江西多。這一時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彥、陸游、呂祖謙、陳亮、葉適、吳文英、張炎、趙孟l、王冕、陶宗儀等。明前期即可與江西並駕齊驅,中期以後則大大超越,直至江蘇崛起前,還獨領風騷了一段時期。明清以後人物有劉基、方孝孺、於謙、徐文長、施耐庵、黃宗羲、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吳昌碩、沈曾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魯迅、豐子愷、潘天壽等數不勝數。是故,浙江堪稱名副其實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蘇
江蘇與浙江相較,宋之前,江蘇略勝(尤以兩晉及南北朝時期表現更為明顯)。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顧愷之、陸機、陸雲、蕭衍、劉義慶、鮑照、張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諸省中表現最優異。但宋元時期有一段低谷(與自身比較),遠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陳後山、范成大等少數幾人可躋身於名家之列。不過,明中晚期以後其文化又重新崛起,並最終駕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後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明清時期江蘇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貞、顧憲成、徐霞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吳承恩、歸有光、馮夢龍、陳子龍、鄭板橋、金聖嘆、顧炎武、錢謙益、趙翼、劉鄂、徐悲鴻、梅蘭芳,真可謂群星璀燦、不勝枚舉。所以,五個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沒有江蘇。
第六名:湖南
古稱「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遠遜於中原及東南地區,乃不爭之事實。所謂「湖南人物,罕見史傳」,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實寫照。150 前漫長歲月里,湖南只有唐時歐陽詢、懷素,宋時周敦頤,元時歐陽玄,明時李東陽,清初王夫之等少數人可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19世紀後半葉,湖南人物憑籍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程潛、毛澤東(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強勢之關鍵人物)、何紹基、王]運、楊度、譚嗣同、沈從文、瓊瑤、龍應台、曾熙、譚延]、齊白石、賀綠汀、黎錦暉、譚盾、田漢、歐陽予倩、向達、蔣廷黻、蔡儀、李澤厚、方克立、黎錦熙、陳子展、劉大傑、楊樹達、余嘉錫、周b生、曾昭掄、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決不為過。但隨著時代性質的改變,湖南人文能否將強勢繼續下去確實是一未知數!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晉亦稱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現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況,著名文藝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渙、王維、盧綸、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溫庭筠、司空圖、張彥遠、司馬光、米芾、元遺山、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謂群星燦爛、光芒耀眼,由此,也永遠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後,受日益熾熱商業風潮影響,致全民皆商,斯文掃地,晉地文化事業從此一落千丈而幾成文化沙漠。拿句時髦話來概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能協調發展(人家徽州地區就處理得相當完美)。
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時間與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時期也在兩宋。理W四大學派中閩有其一,即閩派。宋時,閩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柳永、 r、朱熹(徽州人,生長於閩地)、元幀⒖飼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盡管其時福建傑出人物總數上不及浙江,影響上遠不如江西,但與贛浙並列一甲還是可以的。元代時,與贛浙相較即黯然失色。明時雖有起復,但給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無足道。元至清中前期,這600年中閩地能稱得上傑出人物者只有楊榮、李贄、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貳臣洪承疇等少數幾人。晚清後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則徐、沈葆禎、嚴復、陳衍、陳寶琛、鄭孝胥、林語堂、冰心等等皆一時之俊才,共同譜寫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趙之人俗重氣狹,好結朋黨。故前有荊軻、高漸離、樊於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後有劉關張趙(除關外均為河北人)結義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時期人才數列位均在前五名(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綜合排名列於豫魯陝之後,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數量雖多,真正影響大的極少,甚至遠不如其隔壁鄰居――綜合排名列於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鵲、董仲舒、劉琨、祖沖之、酈道元、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等。兩宋時,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於十名開外。後由於長期建都北京,作為畿輔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數在北方諸省中,始終保持前兩名之位置(元代時,甚至居於各行省第一)。元之後,河北所產傑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馬致遠、顏元、紀昀、翁方綱、張之洞、李大釗等等。
第十名:湖北
作為古荊楚文化區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幾乎與中原同時,先秦時,楚地即出現過屈原(中國最早的偉大詩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諸省中,絕無與之比肩者。只可惜後勁不足,在以後各時期的表現都難以稱為上乘。秦漢至清末,其貢獻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陸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參(生於)、皮日休、宋祁、張居正、李時珍、袁宏道、楊守敬等少數幾人。也難怪,近代大學者梁任公會給湖北貼上:「學者無聞」、「學者希焉」的標簽。只不過,清末以後,得能吏張之洞苦心經營之利並沾民國首義區之光,使得其經濟與政治地位明顯提升,人文環境亦隨之改觀。黃侃、熊十力、王世傑、李四光、湯用彤、李濟、聞一多、徐復觀、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現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狀況在全國的位置前移,但願不會是如往常一樣的曇花一現(有人總結:湖北文化發展的速率恰與我國統一發展的速率成反比,即當國家統一並快速發展時,湖北便無生機,但當國家分裂或變革之時,湖北便興旺發展。對此,我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