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的特性是什麼
異質性、多樣性和培育、呵護性是文化基本屬性。
第一異質性:異質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礎,是一種文化之所以被稱為文化,被稱為特定的文化而不是另一種文化的根基。失去異質性也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具體到中國文化,因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異質性),是中國稱之為中國,不是美國、日本、英、法等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不間斷發展的最古老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極具向心力、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歷練中積淀的精華;是中華文化在其傳遞過程中不斷加強的異質性,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失去了異質性,則失去了中華文化,失去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最後中國人消失在別的文化之中——中華龍消失了(棄龍的人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西方人的文化,建立起了西方人的國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即為龍的子孫,那麼龍就是中華兒女的母親,而所謂的專家、學者中華龍都可以拋棄,母親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不可以拋棄的呢?必須警惕:有居心的人的惡意中傷、詆毀、攻擊我們的母親,就算是母親性格暴戾、醜陋不堪,我依然愛我的母親!況且我們的母親是多麼的勤勞、溫柔和善良。總之,拋棄了文化的異質性就等於拋棄了文化本身,就等於拋棄了國家。意味著民族的消亡。
第二多樣性:多樣性是文化的另一個屬性,是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世界的物質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適應與物質形式多樣性的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異質性的發展,沒有文化多樣性的碰撞就沒有文化的發展;同時文化的發展必須立足與文化的異質性,沒有異質性作保證的文化的發展,就迷失了發展的正確的方向,必將導致文化的衰退,甚至消失。只有建立在文化異質性基礎上的,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的文化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發展和健康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文化融合,在多樣性的碰撞中,中華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和博大的胸懷吸收、融合了外來文化,對其進行提煉和升華,使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達到了提升、豐富自己的目的。實踐證明外來文化並不可怕,它們不但威脅不了中華文化,反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添加劑和助推器,有助與中華文化的發展。
第三,文化的培育性和呵護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異質性的發展,但文化不會也不可能自己發展自己,而是需要人的培育和呵護,沒有培育和呵護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歷代學者努力培養的結果,不努力或不進行艱苦的努力都將導致文化的衰退。在當前的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有些頂不住外來文化的壓力,拋出了棄龍、棄中醫等的言論。這是一種畏懼困難,不願承擔責任,不敢競爭的自暴自棄的表現,他們既不願在國內坐冷板凳精心的培育自己的文化,又不想作苦行僧去外國宣傳、弘揚自己的文化,而是試圖通過簡單化的拋棄,來達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欲速則不達。這種做法非但無助與文化融合反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中華文化——使當前的文化虛無狀態更加雪上加霜
❷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質
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文化的魅力來自智慧的偏見和野蠻,偶然性個案才能進入神秘的創新,當然也會引起爭議,我們知道完整和分裂都是世界的面貌。文化的成型到鮮艷、炫耀、敏銳、透徹,才能表現出智慧的辯證和深邃。智慧就是文化進程中獨創的執行力。大自然用時間創造了文化的次序,人類根據大自然雙重性和第三空地的優雅產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這里引入戰略和戰術不同時空特性,戰略和戰術的對局或許可以給偵察定義。這里也是戰略和戰術的博弈,戰術者(賭客)只懂得文化性質,戰略家(賭場)還懂得文明實體。文化是一個進程,一個按時間可分的精神演變進程。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這是文化進程。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這是文明進程。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科學,這是科學進程。文化誕生於謊言,文化又是虛無主義,只有文化才有萬能的理性產生當代文明。文化來源於各種各樣組織教育機構,來源於不同的格式和理解萬事萬物非絕對對立的意識態度,用哲學分化的傾向,用崇拜信奉的自由,帶有部分痴化的偏見並給以肯定。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理性是真理的靈魂,真理是文明的胚胎,文明是科學的豐碑。文明的創新一定要戰勝他人,保持和自然宇宙的一切和諧才能走向科學,科學用它的永恆、普適、唯一的三大不變屬性,作為檢驗萬事萬物的准則,度量人的非物質文化行為博弈價值,也度量著有形的物理世界。《博弈聖經》中說:「科學的理性是一個國家的准繩、品德和聲譽。」文化的一切創新,都是命題的總括。命題作為非物質與人對應的關系,這是一個人與自然的博弈實體關系,一切都由這個博弈實體規則所支配,再由命題的文化沿著正理的進步與增長,表現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是連續、持久、均衡的自然特徵,又是戰略里的六法則之一。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是大自然的均衡體系,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用《博弈聖經》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大部分特性是正理與均贏,它面向世界未來文化的開放、獨創與包容,再讓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找到一個個與現實的聯系,自上而下貫通一個實事求是的真假概念。《博弈聖經》有一段提示:「一個個局部真理屬性的連續性,構成了真理的永恆特徵。它不容忍假設,更不允許與謊言並存,因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證據,那是文明的所在地。」人們理想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建立對局之後才能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落實到現實中,正理就構成了哲學思維的主題元素,同時,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博弈實體,(博弈實體:是心靈、思想、意識、行為、理智的對象和廣延,也是人與自然的對應,構成一個多態式的、表現出二特性的事實。二特性是先前必然決定的人與大自然統一成一個實體的東西,無限永存,有可分不變性又不可還原的屬性,並被統一在一個單一的實體中,成為博弈實體的一元論,也是自然意圖。實體一元論在數目上的同一性,發生的因果次序不屬於個人的部分本性,這種屬性是實體的性質。因此先定性通過不同步時空概念,把決策人再進行實體空間的延伸,通過屬性自身,接受哲學和邏輯學的一致性就會有認識了對局和理性的可能,它始終同在實體內被理解,理解事物的不一致,理解多態式是大自然的均衡,理解反事實的論斷,完整的博弈世界就是決策二特性。)所以,我說,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分離不變性,表現出來的正理均贏論,任何人應用它,都有無限創新的可能。文化命題不能具體,文化是靠感情的轉換,遺存下來才有價值,文化就是以哲學的形式和科學的方式進展著。《博弈聖經》中說:「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如果不能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里的對應關系,將不知道一個人在說什麼,或者變成對名詞的吼叫,一個偉大的命題也會變成口號。 摘自《科學發展觀與博弈聖經的哲學陳述》
❸ 什麼是文化屬性
文化屬性拆分來看
,「文化」之「屬性」,及本質之本質、核心之核心之意,可以說言簡意賅、特徵鮮明(避免了於已有名詞的重復和混淆,如「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等等)。
只是,抽象概念的意義在於方便問題的表述以及明確思考的方向,而如果直接把所有具體問題歸結於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就很容易空洞、含糊、不明所以。
如果你是看了《天道》才提出了文化屬性的問題,那麼你只需要了解丁元英說的那句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及至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最後回歸山水依舊的境界
你就知道什麼文化
什麼屬性無非都是一種規律的代名詞
根本不可用言語解釋
就是所謂的不可知
無須知~
❹ 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定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選自 《社會學教程》 易益典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義: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在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的綜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人的真理只能是原於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質又都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因為自然的秘密存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學工匠和科學智者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人才能超越出對科學狹隘和封閉的理解;超越出對哲學無視個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對神學的靈魂與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過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此意義是否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本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副主編艾君先生指出,談「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學者將文化理解成三性,即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時而很大,時而很小。廣義的「文化」,其涵蓋面非常廣泛。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實際任何理論概念的產生,都有著它很難具體界定的問題,但艾君認為,對文化的理解,更應該把他看作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帶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社會意識、道德制度等觀念。他認為其表現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例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都屬於無形的文化;而「一幅畫作、一座寺廟、一台京劇、一部著作、一個活動」等等都屬於有形的。他指出,在當今社會里「文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精神食糧、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例如,我們如果把某階段的歷史納入「文化」范疇,只能是說這段歷史給予我們思維的啟示,或者這段歷史被寫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說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再譬如,有人對商業企業的全聚德申請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異議,認為全聚德不應該屬於非物質文化范疇。實際不是全聚德這個商業店需要保護,而是全聚德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所形成的商業觀念、道德行為規范、商業歷史的啟迪、價值品牌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需要保護。因此,在對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認為,我們對於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人們精神、價值趨向、道德觀念、社會認知度而發生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文化」僅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說法;後來,隨著我們觀念的更新,社會的發展,認為「精神」已經無法完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在後來的一些重要文獻里便採用了「先進的文化」概念,實際上精神的范疇已經擺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進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疇。
什麼是「文」?錯綜交雜的痕跡,是一種界線。 「
化」就是改變。籠統概括一下就是,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屬性的理想和努力。
❺ 文化都具有內涵嗎,文化的固有屬性和核心是什麼
要說起文化,我們國家絕對是一個文化大國。因為我們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有源遠流長的各種文明,因此就算對於整個世界的文明史來說,我們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就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文化,卻很難去了解到文化的含義以及文化的核心和固有屬性。
文化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對於文化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兩者之間都有相互聯系。
❻ 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文化產業像其他一般產業部門一樣具有經濟屬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潤、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增值為目標的。這一特點,也使文化產業與以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的公益性文化(如學術、學術型書刊、圖書館、博物館等)。
文化產業像其他一般產業部門一樣具有經濟屬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潤、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增值為目標的。文化產業是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的行業,因而與生產和經營物質產品的一般產業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屬性。
文化產業的功能是文化在自身屬性基礎上對社會環境的作用能力,它是文化對社會發生作用的基礎和前提。文化產業的基本社會功能包括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文化產業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產業具有娛樂功能。所謂娛樂功能,指的是文化產業能夠滿足大眾放鬆身心、活動肌體、交流情感的作用。娛樂功能是文化產業重要的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其次,文化產業具有審美功能。
雖然文化產品是一種「文化工業產品」,是一種商品,但它不是普通商品,人們消費的不是它的物質外殼,而是裡面的精神內涵,人們消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以及娛樂、休閑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與心靈的需要。人們在享受文化產品精神內涵的同時,也得到了精神的愉悅、心靈的陶冶。因此,文化產業具有審美功能。
❼ 文化的固有屬性和核心是什麼,文化都具有內涵嗎
在世界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各個國家或者部落,都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做的文化都給世界增添了一份色彩,因為有這些文化的存在,我們人類更加有認同感和互相欣賞的能力。那麼最簡單的對於文化屬性和核心的描述就是思想的存在,但必須要明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具有內涵的。
無論是看起來比較落後的,或者說是比較新奇的文化,只要他的本質是教人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都可以說是有內涵的文化。在世界上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文化,比如西方文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庄嚴地宣布了人人生來平等的口號。再比如說中國的道家文化,其中,以柔克剛,陰陽協調的說法也是教人如何看待弱小以及平衡得失。所以說,只要在積極的環境中不斷發展中的文化,都會成為一門有內涵的文化。
❽ 什麼是文化屬性,文化屬性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屬性定義: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文化屬性一詞來源於電視劇《天道》(改編自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主人公男一號「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描述。
文化屬性,就是指具有族群特性的生產生活的習慣的定性。這是一種定勢思維下形成的內在習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能夠弄懂文化屬性的人可以根據文化屬性判斷一個人或者一個族群的人性,看透事物發展走向規律,從而預測到事情結果。
《天道》里丁元英不是神,他能基本判斷出他棋盤里每一個人在他設計的場景里的最後結局,就是根據文化屬性判斷出人性然後預測到每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態度、方式和結果。有一點我不完全同意丁元英的說法,他說中國的文化屬性是皇恩浩盪的文化,是一種等和靠的文化。
❾ 文化的本質屬性
文化是「人為的事實」,它可以傳承、傳播,是人類溝通的唯一渠道,也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本質特徵。屬性是對事物的一種刻畫和描述,而本質屬性是對一種事物區別於另一種事物的最基本的性質。文化區別於不是文化的那些事物,我覺得文化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它的價值性,而這種價值性的判斷主體則是人。也就是說,一切能成為文化的事物最基本的條件是它具備人所認同的價值,而本來能成為文化的事物卻僅僅因為它不具備價值而被排斥在外。
例如,宗教文化、道教文化,即使人們相信科學,但是這些事物依舊被人接受,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因為這些事物在社會的發展中的的確確產生過積極的作用,而那些消極的作用則被歸咎於操刀者的問題。
❿ 文化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可以具體一些來說,文化分為三種:
1.物質文化:如中國飲食,瓷器等
2.儀式文化:如中國式婚禮,祭奠等
3.意識形態文化:如中國儒、道、佛的理念教義等
這三種文化並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交織在一起。如中國的茶,茶具、茶葉等是物質,而採茶、烹茶等是儀式,而在整個過程中卻貫穿了一種叫「茶道」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