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克服腐蠶文化

如何克服腐蠶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30 11:36:16

Ⅰ 「腐」文化為何會流行起來

現在有一個群體叫「腐女」,她們支撐起了腐文化,並將其發揚開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個現象,使其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腐文化拋開了現實中同性戀之間的真實,而僅是看到一些唯美的東西,感情、人物皆是如此。腐文化還有一個代名詞,叫「耽美」,所謂耽美,就是指耽於美色,這種由二次元延伸出來的文化,本身就帶有虛幻性。

Ⅱ 腐文化出圈使眾多青少年入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腐文化

腐文化出圈使眾多青少年入坑,青少年應該對文化建立正確的認識。

現在文化已經進入了腐文化的階段,很多文化都開始被腐蝕,青少年對這樣的腐文化已經入坑。在眾多的文化中,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文化這個詞,對文化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我們的文化進行傳承,讓更多的人能夠對文化有認識和理解,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夠更好的發明廣大。青少年才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我們的文化進行學習和吸收。

文化是青少年需要學習的,一定要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接受正規的文化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對文化進行傳播。

Ⅲ 什麼是蠶文化

中國是首先馴化和飼養桑蠶的國家,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上的巨大成就,不僅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更不愧為精神文明的東方藝術之花。我國的蠶絲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顆燦爛明珠。
我國蠶文化內涵豐富,融詩詞、書漢、繪畫為一體,集各類絲綢服飾為一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一. 蠶業與詩詞

我國是世界蠶業的故鄉,又是源遠流長的詩國。蠶業生產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物質生產活動,必然在詩詞等文學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詩詞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蠶業為題材的。有的反映了蠶業的發展進程和技術水平;有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段和階級矛盾,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有的抒發了愛國思想,訴說了人生哀樂的遭遇等。蠶業詩詞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詩經》,在《詩經》305篇詩歌中,與蠶桑有關的就有27篇,如:"蠶月條桑,取彼斧斤,以伐遠揚,猗彼女桑"。,"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風·十畝之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魏風·氓)等從《詩經》里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黃河流域蠶業生產已相當普遍,絲和絲織品已十分廣泛。並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漢代蠶業進一步發展,漢代樂府詩中有一首名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國蠶業和詩歌興盛時期,據對《全唐詩》的初步統計,反映與蠶業有關的詩多達490多首。在這些詩里,有反映田園風光、蠶業分布的:"幽冀桑始綠,洛陽蠶欲老"(崔顥《贈輕車》),有訴說蠶農悲慘生活的:"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浸晨探采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唐彥謙《採桑女》)。也有哀嘆愛情悲劇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更多的是揭露統治階級催稅逼租,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賦》一詩中,揭露統治階級"繒布如山積,絲絮似雲屯"的奢侈生活,而勞動人民處於"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的悲慘境地。在《杜陵叟》一詩詞中為農民發出了"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為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強烈呼聲。

宋代以後,江、浙成為全國蠶絲業中心,這在許多詩人的詩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蘇詩人范成大真實描寫了家鄉的蠶桑生產,如:"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嗚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照田蠶行)。詩人戴復在《織婦嘆》一詩中描述了家鄉浙江黃岩"春繭成絲復得絹,養得夏蠶重剝繭"的情景,愛國詩人陸游寫了許多反映當時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其中與蠶業有關的的詩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種千頭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鬱林間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蠶收戶戶繅白絲,麥熟村村搗麥香"等,描繪了當時浙江農村糧桑並茂,蠶業興旺的生動景象。

二、蠶業與農書

我國自古農桑並舉,蠶業文獻眾多,除經、史、子集等古籍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外,主要集中在綜合農書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和專門論述蠶桑的專業蠶書。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自漢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蠶桑在內的綜合性農書56種,專業蠶書21種,現將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種主要古籍作一簡介。

1. 漢、唐時期 這一時期記述蠶業有關的古籍有《蠶經》、《種樹藏果相蠶》、《蠶織法》等,可惜都已失傳。現存有關蠶業的記載,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古農書。

(1)《汜勝之書》西漢末期汜勝之撰。全書18篇,其中第17篇為桑,書中關於桑樹直播育苗法的記載,是我國栽桑技術的最早文獻。

(2)《齊民要術》後魏賈思勰撰,約成書於公元六世紀前後,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名著。全書10卷92篇,書中第5卷有種桑拓(養蠶附)一篇,專門記述了栽桑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了不少品種,提出要用火加溫、通風防塵等,並輯述了"永嘉八輩蠶"的記載。

(3)《四時纂要》唐末韓鄂撰,成書於公元907年前後,是農家歷書性質的一類書。全書關於農業生產的245條條目中,蠶桑的9條,如正月中"種桑、移桑",三月中"修蠶具、收蠶沙",五月"種桑椹、收蠶種"等。

2. 宋元時期 蠶業書籍有20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觀蠶書》北宋秦觀撰,成書於公元1084年,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養蠶、繅絲的專業蠶書。書中介紹了蠶的齡期與食桑量、溫度與發蛾關系,提出了多回薄飼技術,對從浴種到繅絲的實際生產過程有較詳細記載。此書比日本最早的蠶書《蠶飼法記》早600多年。

(2)《陳甫農書》南宋陳甫撰,成於公元1148年,是我國第一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全書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蠶桑,分為種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用火、採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和蔟箔、藏繭之法,並首次記載了桑樹嫁接和低溫處理蠶種技術。

(3)《農桑輯要》元朝司農司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農書,成書於1273年。全書分7卷,其中第3卷為栽桑,第4卷養蠶。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對蠶桑的重視,書名桑與農並列,蠶桑篇幅幾乎佔了全書三分之一。

(4)《王禎農書》元王禎撰,成書於1313年,全書分農桑通訣、百穀譜、農田圖譜三部分,在農桑通訣的種植篇中有栽桑技術的記載,蠶繅篇中有養蠶技術的敘述。農田圖譜是本書的一個特色,繪有採桑、切葉、養蠶、繅絲等工具,並配文解釋,一目瞭然。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對南北養理技術用了對比,並提出了意見。

3.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的蠶書達180多種,現介紹較有特色的三種。

(1)《天工開物》明宋應星撰,成書於1637年,全書18卷,書中乃服篇著重記載了浙江的蠶桑、絲織技術、對栽桑、養蠶關鍵措施作了科學表達,對繅絲、絹綢工藝作了詳細記載。此書被譽為我國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

(2)《補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稱《沈氏農書》,成書於明崇禎末年。下卷由桐鄉爐頭人張履祥補輯,稱《補農書》,作於1658年。後世把上、下卷合刊,總稱《補農書》。此書系統的總結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區農業和蠶桑生產的經驗,記載了當時桑葉產量水平,對桑園和養蠶高產技術作了切合實際的論述。

(3)《湖蠶述》清汪日禎撰,全書4卷,除總論外分別就蠶具、栽桑、養蠶、上簇、繅絲、制種進行了詳細論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蠶桑特色。

三、蠶業與書畫

我國利用蠶絲最早,古人利用絲織物來作為書寫材料,與竹木相輔而行。墨子曰:"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帛是我國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可見西周以來已用絲織品書寫,至唐代還流行用素絹供書寫之用。我們現在所說的紙,是植物纖維構成的紙,而漢以前文獻中提到的紙主要是指繭絲紙。《後漢書》蔡倫本傳中講到:"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共達12萬多字,書寫有20多種古籍,為我國古代用帛書寫文字提供了實物證據。直至目前繭絲紙還受到書法家的喜愛。1986年富陽縣農業局曾製成繭絲紙13.5公斤,計388平方米。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用該縣的繭絲紙書寫了"蘭亭序",並在《西冷藝叢》198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題富陽新造蠶絲紙》一文大加贊揚。江蘇著名治印書法家徐步雲,以富陽繭絲紙試印"百壽圖",效果很好,高興之至。

蠶業對中國繪畫也有深刻影響。一方面絲織品是我國早期繪畫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蠶業入畫是重要的表現題材。宋代以前繪畫都用絹帛,帛畫最早可追溯到戰國以前,我國現存最早的國畫是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鳳燮圖》和《人物御龍圖》,據考證,這二幅帛畫均為戰國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描繪唐代婦女製作絲絹勞動的畫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農村婦女辛苦紡織,卻衣裳破縷的形象。我們的祖先把絲織與繪畫結合起來,廣泛應用於扇子、綢傘等日用工藝品。我國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漢唐盛行以絲綢為原料的"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紈扇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種類有羅扇、絹扇 、綾扇、碧紗扇、蟬翼扇等。宋代以後流行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畫料,都進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後發展起來的絲畫結合的西湖綢傘以及多種綾絹風箏,都是我國獨特的絲綢工藝品。

Ⅳ 對於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我們該怎麼做啊.

( 1 )文化生活的雙重性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展了文化視野,活躍了文化思想,激發了人民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熱情;然而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尋求各種機會蔓延,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 2 )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我們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腐朽文化的能力。 ( 3 )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①我國曾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②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沖擊。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損人利己、欺詐勒索等現象。( 4 )如何克服不良文化的影響: ① 在個人方面: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 在國家方面:要依法管理,正確引導。在文化上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奏響主旋律;在政治上要加強法制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在經濟上要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引導人們進行科學的文化消費。注意: 1 、不能認為改造落後文化、抵制庸朽文化,將使我國的文化生活貧乏,形式陷入單一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屬於文化糟粕,它們的存在,腐蝕人的思想、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必須予以改造和抵制。 2 、正確對待封建迷信 ( 1 )封建迷信作為一種落後的文化、作為一種錯誤的思想意識,絕對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主要表現在:它嚴重危害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它加重了群眾負擔,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擾亂了社會秩序,毒化了社會風氣,成為危害一方的不安定因素;更為嚴重的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 2 )封建迷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敵,也是與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格格不人的,應該全社會齊抓共管,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宣傳科學的思想理論,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倡導科學文明之風,用科學戰勝迷信、愚昧,發揚優秀的社會主義文化。3 、傳統習俗不等於落後文化。落後文化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落後文化並非僅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傳統習俗表現出來的也並非都是落後文化。我國傳統習俗中既有前人積累的精華,也存在糟粕性的內容,我們應當保留傳統習俗中的精華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後部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Ⅳ 消滅地蠶的土辦法

一、地蠶的特性

1、土蠶它有植食性、糞食性和腐食性三類,其中糞食性的成蟲常稱屎殼郎,以糞便為食(雞糞堆里最多);而植食性的以作物的種子、根莖為食,對多種農作危害性極大的害蟲;而一些腐食性的多以腐木中的有機物為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蛋白質非常豐富!

2、地蠶1―2齡幼蟲常群集幼苗頂心嫩葉,晝夜取食,3-6齡分散為害。白天潛伏根際表土附近裝死,夜晚出來咬食幼苗,並能把咬斷的幼苗拖人土穴內。

3、地蠶的成蟲就是金龜子,有很強的趨光性。

4、地蠶對土壤溫度、濕度反應敏感。活動適宜溫度為20℃左右,在進入7月份地溫過高時便垂直向下移動,9月份溫度降低後,又上升到表土層取食。當秋後土溫下降到10℃時,則停止進食,潛入土壤深部越冬。所以,春秋季節溫度適宜,往往危害高發。

二、防治地蠶的方法

1、在春季清除路旁、棚邊及溝邊等處的雜草,鏟除棲息和產卵場所,降低越冬基數和消滅初期的蟲卵和幼蟲。

2、冬前耕翻土地,可將部分成蟲、幼蟲翻至地表,使其風干、凍死或被天敵捕食和機械殺傷等。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防止招引成蟲飛入田塊產卵,減少將幼蟲和卵帶入作物田。

4、實行水旱輪作或谷豆輪作,在7月中下旬幼蟲孵化盛期灌水,提高對蠐螬的殺傷力。

5、人工捕殺,在施有機肥前應篩出其中的蠐螬;發現菜苗被害可挖出根際附近的幼蟲;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震落捕殺。

Ⅵ 國家為什麼不打擊腐文化

我覺得如果是是一個國家對文化很看重,那幾乎就會主流推行一種整體的文化,不是說亞文化不能解釋,而是他不應該作為一種小型文化甚至以後成為主流,那顯然對社會還是有影響的,亞文化其實更應該成為一種娛樂文化,不會影響社會不良變化的文化,而且他也應該是能起到鼓勵、正能量的,有好處的文化,絕非是一種無用的,甚至直接影響社會風氣的負面文化

Ⅶ 如何解決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高中政治必修3

怎樣克服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響?

(1)國家方面:要依法管理,正確引導,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個人方面: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Ⅷ 關於我國古代的蠶文化,蠶一生經過的哪些時期,蠶的生活習性==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700~15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蟻蠶出殼後約40分鍾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耶!並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形態與生長特點 下面介紹一下蠶卵、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象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准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還吃萵苣葉、蒲公英葉、柞樹、婆羅門參樹的葉子也可以 對啊 秋蠶也吃桑葉的 桑葉要到初冬的時候才沒的

滿意請採納

Ⅸ 如何看待腐文化

腐文化是一個小眾文化,它獨占生長,並沒有影響到別人,你可以支持也可以不理,但請不要傷害它。

Ⅹ 為什麼我的蠶總是變黑腐爛而死 要怎麼治

這是典型的微粒子病毒引起的。也就是遺傳病。蠶小的時候看不出,等大了就犯病了,這個要在母種上代用顯微鏡檢查的。死了的蠶要趕快扔掉,以免污染其它的蠶。

閱讀全文

與如何克服腐蠶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