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幫找廣州排名前10的最高的寫字樓
廣佛數字創意園三期,項目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在集聚了唯品會、夢芭莎、綠瘦、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廣東塑料交易所等過百家電商企業的花地河電商集聚區落地,目標是集中行業資源,吸引一批電子商務、網游、動漫、設計藝術、影視媒體、文化創意、物聯網、新媒體等智力密集型、低碳高端型的高產值企業進駐,孵化出一批高潛力的電商企業,以廣佛數字創意園為產業集聚支撐點,幫助荔灣區構建生態經濟發達、景觀環境優美、樂居宜業的生態經濟走廊。
廣佛數字創意園三期位於荔灣區花地大道南187號。
❷ 廣州哪裡的寫字樓性價比相對較高
廣州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區域、大灣區中心城市,其發展目標是「世界級一線城市」,也是千年商都,寫字樓市場受到大家廣泛關注。
那麼,要投資廣州哪裡的寫字樓性價高?
帶著這個問題,我先跟大家分析一下廣州的發展史:從80年代環市東——90年代天河北——到現在天河珠江新城、黃埔金融城,廣州城市發展是沿著珠江兩岸自西一路往東展開的。廣州東,增城區位處於一個金三角的位置,剛好毗鄰東莞以及深圳,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近幾年增城發展是越來越快,廣州每賣出4套房子,就有一套是在增城的,所以說投資增城這邊准沒錯。
位於地鐵21號線增城廣場地鐵站出口旁有個寫字樓,增城CBD區域內唯一甲級寫字樓——碧桂園中心,聽說帶產權的預售才2.5-2.6萬,大家可以過去了解下。增城的西搭、東搭,雙地標建築,以150米和240米的高度刷新增城天際線。未來增城廣場樞杻旁還會新建一個下沉式大型購物中心,就像珠江新城花城匯下沉式商業,增城千億中軸已經是「24小時活力都市中心」。
❸ 廣州市越秀區達道路10號廣州軍區文化大廈
就是廣州軍區的文化大樓亞,該棟樓對外租售,有很多公司在裡面租用場地辦公的。
樓層不高,裡面比較空當,因為產權是阿爺的,所以整棟大廈場地寬闊,大部分樓層還是軍區部隊的文化使用場所。
❹ 請問哪個是廣州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標
——兼談地標對城市的意義 彭澎 2010年,廣州城的所謂新地標不斷涌現,比如小蠻腰、歌劇院、新博物館,以及屹立在廣州東部的雙子塔……這些「新地標」中的哪一個讓人印象最為深刻呢?我要說:當然是小蠻腰! 首先是她的高度,廣州最高建築想不成為地標都難。我一貫認為只要是最高就是地標,哪怕再丑。但小蠻腰不僅夠高,還夠靚。我相信讓廣州市民乃至外地人評價,可能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她。她可以說是廣州的驕傲! 其次是她的形象,「小蠻腰」就是指她的形象。可以說她之成名在於美而不在於高,而且這種美,我認為只能出在中國的南方,但沒有出在江淅,而出在廣東則似乎有點意外。但我認為不會出在北方。因此她體現了南方婉約的氣質,可以成為嶺南文化的「新代表」。 再次是她的內涵,是「亞運遺產」的重要標志物。小蠻腰在世人面前亮相是在亞運會開幕式上放焰火,除了海心沙,沒有什麼還有比她讓人更多地聯想起亞運會了。 最後是她的主題,新中軸線有很多標志性建築,要選「新廣州好」、「新羊城八景」都必須有新中軸線,但這么多建築如受限於數量,則只能打包,其中,小蠻腰就是這個建築群的最佳代表。 近幾年,無論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還是許多其他的城市,新的城市地標都在不斷涌現。那麼地標對於一座城市的意義主要是什麼呢?可以說,中國正在經歷一輪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新崛起,其中城市化、國際大都市或世界城市的興起、城市群的出現等都需要出現地標性建築。因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如此多的摩天大樓涌現,那麼在其中肯定有代表性的建築,而往往又與高度相關。在當今世界,能具有世界性高度的建築,肯定蘊含著許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因此,大城市的新地標與舊時代的地標不同,科技、文化占的比重很大。北京、上海、廣州都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都是國家中心城市或世界城市,它們的形象具體地代表了中國的形象。地標也體現了城市氣質、城市風格、城市形象、城市品味! 如果回顧廣州城市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這座城市的地標一直是在不斷變化的,從最早的鎮海樓、到之後的愛群大廈、63層、中信廣場,到今天的小蠻腰等等。這樣的一種脈絡變遷反映了城市歷史和氣質的變化。今天廣州的「新地標」和仍舊停留在廣州人記憶中的「老地標」有著絕然的不同,有人認為今天廣州的城市地標雖然更加新、奇、炫,但是卻少了一些廣州本土的文化味兒,對此,我是不敢苟同的! 城市地標的變化反映了城市發展水平和文化氣質的變遷。不能說鎮海樓有文化,愛群大廈、國際大酒店、中信廣場就沒文化。如果說鎮海樓有需要風水、瞭望等功能,當年的愛群大廈、國際大酒店、中信廣場等不僅有更多的商業功能,也有瞭望功能。世界許多城市都有一個地標建築從文化建築向商業建築轉變,最後又回歸到文化建築的歷程。如上海原來是城隍廟、外灘建築群是地標,後來是東方之珠;廣州原來是鎮海樓,後來是一系列商業建築,現在是廣州塔。我要聲明的是,小蠻腰有文化,她的外形、她的氣質都是文化底蘊。而且,亞運會開始了她的文化積淀。這種積淀假以時日,會越來越豐厚! 一座完美的城市中的完美的城市地標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在我看來,比如紐約地標曾是帝國大廈,後來是世貿中心雙子塔,但其實美國人更看重自由女神像。也就是說,作為地標的商業建築沒有文化建築具有更強的持久力和影響力。帝國大廈最後被世貿大廈取代,因為不斷有更高的建築出現,但自由女神仍然挺立。巴黎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永遠都是其地標,無論有多高的建築物出現。
❺ 廣州、深圳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建築
廣州小蠻腰必須值得一看啊,廣州塔總體布局充分考慮了場地周圍環境。因場地東側為居住區,故將主塔布置在用地的北面,靠近珠江和濱江路,減少了其高大體量與周邊建築的相互影響,並在南面形成完整的綠化廣場和地下空間。主塔周邊採用不規則的架空大平台,南面緩坡延伸至南面綠化廣場,北面跨越濱江路,通過綠化階梯過渡與珠江形成親水平台,無縫連接了濱江景觀帶,擴大了廣場綠化面積。沿塔體頂端的鋼結構網格外框筒環梁,還設有世界最高的16個觀光球艙,可360°高空俯瞰、飽覽廣州乃至珠三角。
❻ 廣州的傳統建築文化有哪些
商業「騎樓」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
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❼ 文德路文化大樓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廣州文德路文化大樓
別名:北京路社區網
城市:廣州
樓盤位置:越秀文德路170號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塔樓,
公交線路:公交:128路、208路、238路、4路、57路 地鐵:1號線東山口站、5號線區庄站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20%,共0棟樓,停車位露天停車場
周邊配套:幼兒園:北京街幼兒園 中小學:廣州市第四十六中學、教育路小學、文德路小學 大學:暨南大學經濟學院、中山大學 商場:廣百百貨 醫院:越秀區第三人民醫院 郵局:區庄郵局 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 其他:北京路步行街 小區內部配套:露天停車場
內部配套:安全管理:單位管理、24小時安保
衛生服務:垃圾處理費:15元/戶/月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❽ 很急,廣州市東風東路703號文化大廈有地鐵,公交站嗎
如果沒猜錯的話,你要去的是文化大樓,並不是文化大廈。有地鐵,區庄站。
地鐵方案:地鐵五號線文沖站(坐15站)到地鐵區庄站E出口下.走約610米到廣東粵劇院(文化大樓)
公交方案:從黃埔汽車客運站走約20米到黃埔客運站總站(公汽總站)坐517路(坐26站)到農林下路(廣葯附屬一院)站下.走約580米到廣東粵劇院(文化大樓)
❾ 廣州有哪些物質文化遺產建築方面的,謝謝!
廣州名城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風景線上集中了廣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風光線、文化風景線,也是廣州旅遊的主要景觀線。
廣州的鎮海之樓與鎮城之石
被稱為廣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偉壯觀的鎮海樓,又叫望海樓,因樓高五層,谷稱五層樓,高28米,為全國最大的鎮海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壓紫雲黃氣之異者」,奏請朝庭批准,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築,又是風水樓。明以前,廣州出現過三朝十帝,自建鎮海樓後,再也沒出現過地方皇帝和心懷異志的亂臣賊子。「東南霸氣散如煙」,「樓外關河盡漢封」了。正如胡漢民說:「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
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鎮海樓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餘次。據說每修一次,廣州就發展一次。人們說其「樓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說,「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羊城古鈔》說它「輝煌壯麗,為嶺南第一勝覽」。《廣東通志》和《南海縣志》認為,「嶺南奇觀,此為最然」,「實為五嶺以南第一樓也。」歷史以來,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備至。歷來古籍記載不漏,並留下很多詩詠和文章,為到廣州的國內外旅遊者必看之景點。
從風景名勝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而鎮海樓則是廣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鎮嶺南,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因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頭」(丘逢甲語),可以「風起雲飛攬九州」(康有為語),「飛樓重得壯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門。江海繞闌天勢盡,溪山如掌霸圖存」,不僅可以體味古代王者之霸氣,而且還可以盡覽廣州山水城市之勝境,欣嘗「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麗風光。
鎮海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到這里可參觀廣州建城二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展覽。頂樓正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彭玉麟所撰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頭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欄看劍,淚灑英雄。」幾分霸氣,幾多悲壯,十分膾灸人口。
鎮海樓歷史上曾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而聞名中外。
廣州不但有鎮海之樓,還有鎮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寬闊達3000米(今天最窄處只有100多米),煙波浩渺,稱為小海,故有鎮海樓之名。廣州還有鎮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沖積,河床淤塞,至本世紀初,已與北岸連接,20世紀30年代修築長堤馬路時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設了高樓大廈。今年初開挖市政工程時,被挖出來,重見天日。專家們緊急呼籲保護海珠石!市政府已決定將已顯露的部分(30-60米)保護起來,供市民和旅遊者參觀。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島,以鎮城之石出名。「神人驅石立,湧出水晶」(明·倫以詵語)。明代梁儲《海珠石》詩雲:「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說這是廣州的鎮城之石。島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於南漢)、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國初年辟為海珠公園,為歷史上著名的旅遊聖地,龍舟競渡之地。
傳說海珠石為異域商人遺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鄭惠南有《海珠石》詩雲:「賈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飛珠入東海。寶物通靈莫能秘,陸離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園,珠女珠兒不敢采。」實是一塊巨大的白堊紀紅色砂礫構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長13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水光波映,閃閃發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時作了一首游覽口占雲:「南海麗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說海珠石晚上也會發光。又因珠江潮汐變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詩人梁喬升說:「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紅潮兩道流。」多麼動感的關景!
海珠石又因為南宋著名詩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這里讀書而出名。島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廣州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歷任大學博士、校書郎、吏部侍郎等職。所以有人說在文溪祠讀書可以中狀元。
海珠石(島)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靜瀾」的核心景點,歷代有關詩詠達50多首。
古城傳統中軸線
古城傳統中軸線,是從越秀山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海珠廣場至海珠橋,全長約5公里的古城區城市傳統中軸線。是從南越國趙佗建越王台、越王宮、越王井開始,南漢時期有呼鸞道、游台,明代有觀音閣、鎮海樓,從越秀山至人民公園、起義路一帶,元、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都是官府衙門重地,歷經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國時期建築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大樓、海珠橋四個標志建築後基本定型。
清人陳恭尹用「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來形容廣州城的山川形勝,其所說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稱海,文革前廣州市民從河北到河南過渡還叫過海)。有專家形容這條中軸線是「一條扁擔挑起山和水」,充分說明這條中軸線的歷史份量。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會堂(有5000個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前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想照樣建一個,都沒有搞成。紀念堂為紅柱黃牆藍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八角亭式頂蓋。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園形大吊頂,幾十米跨度不見一柱,通風音響一流。頂部的金鼎高達4米,貼金片36166張,重1.8公斤。整個外型庄嚴雄偉,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傳統中軸線有四多:文物古跡多,著名建築多,古樹名木多,專業購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廣州名城的一條千年文化軸線。她既是一條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線,也是一條雄偉壯觀的景觀軸線,是廣州首選的旅遊風景線。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城市傳統中軸線景觀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築物,其建築形式、體量、高度和風格,必須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市規劃局正在制定保護性的控制規劃。
天河新城市中軸線
新城市中軸線是天河新城區和珠江新城建設後規劃建設的新發展區的中軸線,北起瘦狗嶺,經火車東站(廣場)、中信大廈(80層)、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島,跨過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運港口的新城區中軸線。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大都會廣場為標志的建築、綠化景觀,已經形成,這一帶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群和綠化廣場顯示出廣州新城市中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她與古城區傳統中軸線相比是不同風格和特色風貌,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美好前景,是廣州發展都市旅遊的最吸引旅遊者的美麗景觀。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帶的天河城、宏城廣場和廣州購書中心已形成人氣很旺的購物旅遊區,附近的一號線地鐵站是最旺的地鐵站之一。
白雲山、越秀山綠色風景線
白雲山被稱為廣州的「綠肺」,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遊聖地。由30多個山峰組成,主峰摩星嶺海拔382.3米,為全山最高點,是每年重陽節市民登高的熱點,這里可俯瞰廣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雲機場,盡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為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三個人工湖的水面積6.69萬平方米。
白雲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區的北廓,東西綿延數十里,古人稱為「青山半入城」,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綠色風景線。它不但自然景觀漂亮,而且對廣州市區起著調節氣候的作用,環境幽靜雅緻,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也是廣州旅遊的最大、最好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國內旅遊者達1000多萬人次。
這條綠色風景線的文化品位很高,獨具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二是傳說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傳說。
三是文物古跡多。秦漢以來,越王井、呼鸞道、鎮海樓、古之楚亭、白雲仙館、九龍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眾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遺跡、遺址等。
四是宗教寺廟多。如三元宮、景泰寺、明珠樓、能仁寺、雙溪寺等。歷史上僅白雲山就有13個寺廟。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園旅遊點多。如越秀公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雲台花園、山頂公園、山北公國等。
六是歷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風光旅遊線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先人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建設了美麗的廣州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嶺南文化。
珠江廣州河段風光旖旎,兩岸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建築很多。如石門風景區,沙面風景區的歐洲風格建築群,粵海關大鍾樓、郵政局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永安堂、江灣新城建築群、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塔、赤崗塔、黃埔軍校、長洲要塞、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波羅廟、蓮花塔、下橫檔島、虎門炮台、南沙炮台、龍穴島風光等。
從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永安堂一帶被稱為廣州的「外灘」,歷來都是廣州的標志。廣州的幾大銀行總部和賓館、飯店、戲院、百貨點相當多,市有關部門擬把這里建成休閑步行街。
珠江廣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橋,有許多江心島,其中最大的河南島有90多平方公里,這里河叉縱橫,果林飄香。新滘的萬畝果園,被稱為廣州的「南肺」。
現在,前航道已被辟為旅遊航道。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數億元整治珠江提岸,設置燈飾,進行綠化和景觀建設,已初步展現了兩岸的新美景,這里將建成廣州的「塞納河」。兩岸的地盤建築商大做江景樓盤廣告,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珠江夜遊是廣州的熱點旅遊線之一。
南越國古都文化風景線
自80年代以來,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御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嶺南地區的重大考古發現,分別被列為全國五大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的文物,內容非常豐富,許多為廣州及我國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前期彩繪壁畫石室墓,《考古學年鑒》定為當年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等,還有15個殉人。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開發、城市物質文化發展、南越國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墓地現在已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95年以來陸續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水榭、御花園和宮殿遺址,反映了當時王宮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文化情況,特別是地下石構建築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媲美羅馬古城。御花園則是我國首例宮苑實例。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財廳前一帶4.8萬平方米的地方已列為文化保護區,兒童公園將搬遷,繼續進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決定在這里建立南越國博物館。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還將會給市民一個驚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土的海外泊來品文物,如銀盒、玻璃碗、象牙、瑪瑙、銅薰爐、銀幣等,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物證,說明廣州在秦漢時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早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證明。
先烈路近現代革命風景線
廣州,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這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在廣州舉辦「萬木草堂」培養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革命骨幹人才;黃埔軍校師生在這里舉行東征和北伐;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起義,並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革命事件,產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紀念建築和遺址,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處近現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國、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烈士陵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到廣州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為在讀小學時就學習過。這個地方已辟為黃花崗公園,是革命聖地,也是廣州主要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遊客很多,僅是國外旅遊者就有30多萬人次,特別是海外僑胞來廣州,都要去黃花崗瞻仰烈士墓,敬獻花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先烈中路,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11年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廣州發動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而壯烈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園。1912年廣東軍政府撥款始建,1919年海外華僑募款建設了墓亭、紀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築,以後又增建了黃花亭、西亭、正門。1954年又一次擴建,形成了今天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庄嚴肅穆,綠樹成萌,滿園黃花的紀念性公園。正門是凱旋式的大門樓,門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內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橋、七十二烈士墓碑、「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還有孫中山親植青松和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
十九路軍陵園佔地5.2萬平方米。始建於1928年,主要建築有花崗石的凱旋門、羅馬園柱形紀念碑和半園形柱廊、門亭、英雄題名碑、抗日亭、蔡廷鍇、蔣光鼐墓、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浮雕牆和展覽館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先烈南路和東風路交界處。正門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廣州起義紀念碑刻有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陵園中心為烈士墓包,護牆刻有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還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四烈士墓、葉劍英碑和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紅陵旭日」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還有鄧蔭楠墓、興中會墳場、張民達墓、鄧仲元墓、朱執信墓、史堅如墓等。
在一條幾公里的路上有那麼多的陵園、英雄墓和紀念建築,是全國少有的,這是一條內涵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風景線。
宗教文化風景線
在城市傳統中軸線西側有一條宗教文化風景線,從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宮、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懷聖寺、五仙觀,、石室聖心堂等五個宗教的七個寺廟和清真先賢古墓等八個宗教文化旅遊點,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特別是佛教、道教的遊客很多,人氣鼎盛。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為唐代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來華傳教在廣州逝世後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國際穆斯林視為聖地。墓園四周用青磚高牆圍繞,內作庭園式布局,有敞口廳和拜堂等建築。附近還有歷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來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來訪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宮。位於應元路,其前身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建的趙崗院,唐代改稱悟性寺,明萬曆年間改名三元宮(道教以天、池、水為三元),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寺廟。宗教哲學思想家和科學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宮的建築風格獨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氣甚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創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寶庄嚴寺,北宋時改名凈慧寺。蘇東坡到此游覽,見寺內有六棵榕樹,便題寫「六榕」二字,後人便稱六榕寺。內有建於梁大同年間的六榕塔,八角九級(內17層),高57.6米,珠欄碧瓦,丹珠紅牆。內藏曇裕法師從海外帶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貴文物。六榕花塔為廣州標志的旅遊景觀之一。
光孝寺。位於光孝路,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寺址初為南越王趙建德王府,後建為制止寺,南宋後稱光孝寺。社會流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說法,說明光孝寺歷史之悠久。禪宗六祖惠能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在此削發受戒,建有瘞發塔、六祖殿以為紀念。寺內還有我國最早的東、西鐵塔(鑄於南漢,又名千佛塔)和訶子樹,聞名中外。光孝菩提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還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觀,建於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內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為廣州之別稱羊城的起源地。還有建於明代的嶺南第一樓。明、清二代,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聖心堂(俗名石室),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建築物,高58.5米,歷時25年建成。
❿ 廣州有什麼特色的,標志性的建築啊,過幾天要去廣州出
璀璨「嶺南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飲茶」文化
「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飲咗茶未」(喝茶了嗎)。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一盅兩件,優哉游哉;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由此可見,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老字型大小的茶樓有: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等。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無花不成年。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再窮的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束。每年市政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廣東人少看中央台,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舶來品中有歐洲的薰衣草、泰國的富貴掌、荷蘭的鬱金香、北歐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時的杜鵑等等;國產品種有江西的金邊瑞香、吉林的君子蘭、洛陽的牡丹、章州的水仙等等。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廣州人認為外來花雖然很漂亮,但大都沒有特別的象徵意義,不能滿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貴」的意頭。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氣,擠掉晦氣,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僅此而已。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而東山地勢較高,地廣人稀,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選定東山為傳教基地。教會開辟的幽雅居住環境吸引了大批歸僑結廬定居。從此,荒涼的東山日漸喧鬧,成為一個高檔建築成群的住宅小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廣州傳統特色建築:
商業「騎樓」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
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